吳亦凡在《星際特工:千星之城》裡飾演了一名空間站工作人員。
在我們這裡,好萊塢成了演員更進一步的舞臺,成了供他們擺弄身姿的紅毯,好萊塢被置於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以至於在其中打個醬油也能成為某種登堂入室、走向國際的標誌。
你想像中的李小龍,應該是什麼樣子?
對於一個已經逝世近五十年的電影巨星,漫長的時光已經將他變成一個具備多重意義的文化符號。
維多利亞港邊的李小龍塑像,是有關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圖騰;凌厲的嘯叫,瀟灑的拳腳,飛舞的雙節棍,半個世紀前,寥寥幾部電影刷新了中國人在大洋彼岸的形象;他留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名字,至今仍是中國電影人最了不起的成就;而一腳踢碎「東亞病夫」的牌匾,也是彰顯民族自信的經典鏡頭。
而在素有鬼才導演之稱的昆汀的新片《好萊塢往事》裡,對於李小龍的一段演繹卻惹來了麻煩。當看到李小龍被布拉德·皮特痛打一頓,許多中國觀眾再也喊不出「昆汀牛B」了,不少人覺得昆汀這次的玩笑過了火。
李小龍之女李香凝指責電影把父親塑造成一個傲慢、好鬥、誇誇其談的角色,而昆汀則回應稱,片中的李小龍形象並非完全虛構,說白了,他覺得現實中的李小龍真就這麼狂傲。
口水仗從當事人蔓延到了影迷之中,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一方認為這不過是藝術創作自由下的合理虛構,另一方則覺得這個橋段不僅抹黑了李小龍,也迎合了對於華人一貫的刻板印象。
爭吵難有定論,新片的熱度也早晚會散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好萊塢大片還將一部接一部地轟擊中國觀眾的感官,讓我們在震撼和歡暢之餘,感慨世界上最頂尖電影工業的文化影響力。
而這場風波最讓人唏噓的一點,或許是在中國面孔紛紛出海,將好萊塢視為聖地,以在大片中露一小臉為榮的當下,能在國際範圍帶來觸動、引發討論的中國影星,也還是上個世紀的李小龍。
1973年的《龍爭虎鬥》,是李小龍完整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這麼多年,我們還在說李小龍
《好萊塢往事》裡,萊昂納多飾演的過氣明星和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替身演員一起來到好萊塢尋找機會,當這兩個虛構的角色遇上了李小龍,雙方話不投機,在片場拳腳相向。
替身演員作為退役老兵,身手不凡,雖然第一回合被李小龍打倒在地,但第二回合就把李小龍重重地摔在一輛車上,第三回合兩人人正要決出勝負,被現場人員叫停了。
整部電影沉浸在一種昏黃的懷舊色調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好萊塢,電視大潮席捲而來,觀眾的口味也發生了變化,電影黃金時代走向尾聲,過氣演員和他的搭檔想要尋找機會,註定難上加難。
片中萊昂納多和布拉德·皮特鬱郁不得志的那個年代,卻恰恰是現實中李小龍聲名鵲起、席捲美國的年代。
1959年,十九歲的李小龍從香港來到美國,之後進入大學讀書。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香港演過不少角色,在觀眾眼裡混了個「熟臉」。
李小龍甚至還演過《雷雨》中的二少爺這樣的文藝形象。
1966年,李小龍在美國出演電視劇《青蜂俠》中「加藤」一角,後來又以這個角色參與了兩集《蝙蝠俠》。1969年,李小龍客串電影《醜聞喋血》中的黃宏度,這個沒幾句臺詞的大反派,結局不出所料地被消滅了。
這段時期,李小龍在美國擔當的基本都是一些小角色,直到七十年代到來,李小龍受邀回港,他的傳奇才真正開始。
1971年的《唐山大兄》和次年的《精武門》《猛龍過江》,以鮮明的風格大獲成功,不僅為低迷的香港電影打入一劑強心針,還把這股功夫風潮吹向太平洋的那一頭。
《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同時也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1973年的《龍爭虎鬥》,李小龍重回好萊塢,與美國華納合作,在電影中擔任主角。這是李小龍完整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也成就了他國際功夫巨星的地位。
同一年,李小龍意外去世,在他三十三年的人生中,所拍攝的功夫片並不算多,輝煌的電影生涯似乎剛剛起步,就猝然落幕。但如同划過夜空的流星,耀眼的光焰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照亮了後世的港星通往好萊塢的道路
喜歡惡搞和致敬的昆汀,在《好萊塢往事》中玩過了頭,但他的代表作《殺死比爾》,卻也毫不掩飾對李小龍的鐘愛。穿著李小龍標誌性黃色運動服的女主人公所向披靡,當年著實讓中國觀眾激動了一把,誰能料到多年之後,昆汀又因為醜化李小龍而備受指責。
曾經,李小龍的符號也在昆汀電影中熠熠生輝過。/《殺死比爾》
中國功夫,電影人的出海之路
李小龍之前,好萊塢不是沒有華人,但基本上只能出現在一些邊緣角色中。
1937年,一部關於中國的「大片」《大地》在美國上映。它既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國電影——出品方、主要演員、拍攝地都在美國,貫穿全片的臺詞也是英語,但同時也是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國片,它改編自著名女作家賽珍珠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中國,甚至全部道具和部分取景也來自中國。
因為當時中國不具備拍攝條件,拍攝開始前,攝製組成員來到中國搜集包括兩頭中國水牛在內的各種道具,一起運回國,然後在當地搭出一幅中式布景:農田、阡陌、茅屋、集市……把一個中國村莊搬到了遙遠的美國。
但就是在各種細節上都用足心思的製片方,在主角的人選上還是選擇了西方演員。當時,華人影星黃柳霜也曾爭取過女主角阿蘭的角色,但最終製片方還是把機會給了女星路易絲·賴納。
儘管後者的表現不可謂不精彩,在1937年拿下第十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但八十年後的我們還是不禁暢想,如果片中的農婦能由真正的華人黃柳霜出演,這部電影是不是能增色不少呢?
但幻想也只能是幻想,事實上,在當時的好萊塢,即便是華人中最具影響力的黃柳霜,終其一生都沒能痛痛快快地演幾次主角。
黃柳霜是第一位在星光大道留星的華裔女演員,但她在好萊塢也沒有太多選擇。/《唐人街繁華夢》
1905年出生在美國的黃柳霜已經是第三代移民,但因為固有偏見和排華思潮,黃柳霜的演藝之路十分曲折,作為美國生美國長的女演員,她的一生都在尋找身份上的認同。
被電影《大地》拒絕時,已經有了一定名氣的黃柳霜大感失望,第二年,她來到中國遊歷。這次某種意義上的尋根之旅,受到一些名流的熱情接待,卻也因為早年出演的一些醜化華人的形象而被輿論指責。
在李小龍之前的好萊塢,中國面孔不僅不能得到美國人的充分尊重,遙遠故土投來的也常常是冷眼。演出中國人的真實模樣,還是演出好萊塢想看到的中國人形象?在黃柳霜所面對的矛盾上,李小龍找到了平衡,而他的支點,就是功夫。
香港初代女打星鄭佩佩年輕時曾與李小龍共事,有一回二人去茶樓喝茶,李小龍興奮地讓鄭佩佩打他。後者愣了一下才明白過來,李小龍想向自己和在場的人炫耀肌肉。正是李小龍痴迷的武術,成為香港電影人飛向國際的翅膀。
「我們這個是花拳繡腿,他是真的會功夫。」多年以後的訪談中,鄭佩佩仍難掩對李小龍的欽慕,又過了幾年,鄭佩佩自己成為了迪士尼大製作《花木蘭》中的一員。
《花木蘭》預告片中,曾經的打星鄭佩佩飾演一位媒婆。1972年,電影《精武門》中的一場戲,李小龍飾演的角色對戰一群日本人,其中一個年輕演員被他踢出去三回。第二年的《龍爭虎鬥》,這個年輕演員又演了一個不起眼的配角。
當時,李小龍一棍打在年輕演員頭上,力度沒拿捏,後者幾乎暈過去。導演喊過「cut」之後,李小龍趕緊向年輕人道歉,並問起他的名字。「Jackie Chan!」能被巨星問候,年輕人很激動。
後來,已經成為功夫電影代名詞的成龍回憶被李小龍打暈的經歷,說這是他從影生涯中最棒的故事。
徵戰好萊塢,「雙龍」之後還有誰?
有趣的是,這次戲說李小龍的昆汀不僅曾是李小龍的粉絲,也曾是好萊塢最早一批「成龍吹」。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龍沿著李小龍的功夫之路,加上喜劇元素,造就了自成一派的功夫喜劇。在香港,成龍的電影幾乎拍一部火一部,是當之無愧的票房之王。
儘管那時成龍還未正式進軍好萊塢,但是很多美國人已經通過錄像帶看到了他的功夫片,昆汀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的第4屆MTV電影獎就將成就獎授予成龍,頒獎人昆汀在臺上激動不已。
1995年,成龍憑藉《紅番區》進入北美市場,完成了從香港影星到國際影星的跨越。隨後的《尖峰時刻》三部曲在北美異常賣座,一中一西的搭配十分討喜,美國人能夠接受,中國人看了同樣不彆扭。
華人演員成龍在好萊塢的成就,至今無來者。/《尖峰時刻》
由此,成龍達到了華人演員在好萊塢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西方人心目中與李小龍並列的功夫巨星。
或許是巔峰太過輝煌,「雙龍」的功夫之路後無來者,後來的李連杰、甄子丹等在國內迷倒一片的打星,在好萊塢的發展平平無奇,劉玉玲、楊紫瓊等亞裔演員也常常作為工具性角色出現——當一部電影需要一個面容冷酷、身手矯健的女性角色時,她們是最佳人選。
中國演員等於能打,功夫作為當初打破刻板印象的元素,本身又成了另一種刻板印象。
2005年,李連杰出演了一部美英法合拍的動作片《猛虎出籠》,瀟灑飄逸的黃飛鴻化身殺手丹尼,脖子上還戴著項圈,對從小訓練他的黑幫絕對服從。電影的一張海報是橫躺的李連杰被踏上一隻腳,象徵著控制的項圈格外醒目。這張海報傳回國內,在當年還引來不少的批評之聲。
成龍的《紅番區》上映的同一年,周潤發拍了最後一部港片《和平飯店》,在香港紅的發紫、獨孤求敗的發哥,同樣準備去好萊塢發展。這種心情,大概如同十年前小馬哥在《英雄本色》裡說的那樣:「我等了三年,我就要等一個機會。」
可是好萊塢的機會始終不太眷顧周潤發。
來到美國的周潤發已經不惑之年,一切從學英語開始。出身草根的發哥學歷不高,要從最基本的發音學起,那時候他讀了不少低俗雜誌,就為從中學到一些英文俚語和粗話。
儘管如此努力,但這一邊的天皇巨星,在那一邊也沒有激起多大水花。《替身殺手》《再戰英豪》《安娜與國王》反響平淡,周潤發的好萊塢之路並未走通。時間來到世紀末,李安找到有些失意的周潤發,請他在自己的新片中出演一個角色。
這部電影,就是之後斬獲奧斯卡的《臥虎藏龍》。
《臥虎藏龍》拿下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露臉,一場大型快閃
在好萊塢一展風採的東方面孔有不少,但平心而論,能夠超越刻板印象、擺脫工具性配角,完全融入美國電影話語,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也只有李小龍和成龍。
世紀之交,雄心勃勃的電影人決心換一種方式,把屬於中國的故事講好,總能打動好萊塢。
李安的《臥虎藏龍》帶著周潤發、章子怡、鄭佩佩、楊紫瓊一起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之夜,歌手李玟在臺上演唱主題曲,一眾主演跟隨李安盛裝出席,武俠電影一時風頭無兩。
世紀之初張藝謀的《英雄》在國內褒貶不一,但這麼多年過去,依舊是在北美評價最高的華語片之一。
但時光流轉,類似的嘗試不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迅速擴張的國內電影市場,給了中國明星走出去露臉的底氣和資本,好萊塢也樂於加入一些華人臉孔作為點綴,就像出鍋前撒在盤子裡的蔥花,無用但好看,順便在中國觀眾那裡收割一點好感。
2013年,範冰冰在《鋼鐵俠3》中一閃而過,另一位中國演員王學還與鋼鐵俠搭上了話,次年,範爺又在《X戰警:逆轉未來》出現。2017年,景甜參演《金剛:骷髏島》,第二年,在中國口碑不錯的《環太平洋》拍了續集,景甜再度加盟,只可惜這部續作沒有延續第一部的好運氣。
《加勒比海盜3》裡打醬油的發哥。
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好長,包括但不限於《火星救援》裡的陳數,《獨立日2》中的Angelababy,《碟中諜5》中的張靜初,《玩命快遞》中的舒淇,《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中的吳亦凡,《極限特工3:終極回歸》中的甄子丹,《巨齒鯊》中的李冰冰,《哥斯拉2》中的章子怡(這個角色難得有不少的戲份)。
最新的例子是梁朝偉準備出演《上氣》裡的滿大人。
這些出海露臉的例子都有一個大致的共同點:快。有的只有一兩句臺詞,有的甚至連臺詞都沒有,只有在動作戲中「哼哼哈哈」喊兩聲。鏡頭晃過,別說國外觀眾對他們沒印象,就是中國影迷稍微走神,也會錯過這些熟悉的臉。
在我們這裡,好萊塢成了演員更進一步的舞臺,成了供他們擺弄身姿的紅毯,好萊塢被置於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以至於在其中打個醬油也能成為某種登堂入室、走向國際的標誌。
好萊塢,固然是世界電影工業的殿堂,但瀰漫在中國的好萊塢熱,卻總是格外強烈。就拿隔壁的韓國電影來說,最近幾年屢出佳作,日本電影更是早就享譽亞洲,但是日韓裔明星,似乎也沒有如此熱衷於在美國大片裡亮個相。
受限於社會因素和題材,好萊塢大概在很多年之內都不會為亞裔拍出一部《黑豹》式的片子,那為什麼不能像韓國、日本、印度一樣,先儘可能在自己的電影市場內把片子拍好,水準上去了,走向海外不是遲早的事嗎?
我們一方面因為李小龍被調侃而如坐針氈,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一個尷尬的事實:這些年來出現在國際大片裡的中國臉,似乎連被一丁點調侃的價值都沒有。
打醬油之後,合拍片成了新潮流。/《長城》
當然,進步總是在發生的,日漸財大氣粗的中國製片方,不就在2016年請影星馬特·達蒙來演了一部《長城》嗎?為什麼總要我們去好萊塢,換一種思路,也可以吸引洋面孔投身中國熒幕。
當然,這一類影片究竟成色如何,能不能引起海外觀眾注意,從而真正產生國際影響力,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越建越多的圖書館,真的不適合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