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論偉大的視覺藝術

2020-12-23 淮蕊觀史

引言

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有著極富魅力的人生經歷。她出身於法蘭克福的藝術世家,父親為雕刻師和出版家。父親去世以後,母親改嫁給一位靜物畫家。梅裡安跟從繼父學習靜物畫,並且對昆蟲和大自然很感興趣,於是成為一名圖譜藝術家、昆蟲學家和自然主義的學者,她能夠將昆蟲的成長形態及其與植物的宿主巧妙地繪製在一起,完美地結合了自然的藝術美態與自然科學的嚴謹。

1685年,梅裡安帶著女兒遷居荷蘭的弗裡斯蘭,她在那裡學習自然歷史與拉丁語。1691年,在母親去世以後,她和女兒移居阿姆斯特丹。1692年,她與丈夫分居。她的女兒則與荷屬蘇利南一位成功的商人結婚。她本人繪製的精美藝術圖譜得到阿姆斯特丹的市長以及荷蘭的上層社會接納,生活變得好起來。1699年7月,52歲的梅裡安得到荷蘭政府資助前往當時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蘇利南荷屬殖民地。

在臨行前她這樣寫到在荷蘭她驚訝地看到從東印度和西印度來的美麗的動物:她很高興能夠看到阿姆斯特丹市長威斯頓博士以及東印度公司主管的豐富的收藏,還有其他許多人的收藏,看到了無數的其他的昆蟲,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以及繁殖的過程則不了解,這是她想前往蘇利南的動因。在以後的兩年的時間裡,在當地總督和 西印度公司的支持之下,她走遍了殖民地各地,歷經艱辛探索那裡的自然風貌。她批評荷 蘭的商人除了蔗糖以外就沒有欲望調查當地的事物並惡劣地對待奴隸。在蘇利南的內地, 她發現了許多尚未被命名的動物和植物,她收集標本,進行分類和描繪。

她以印第安當地的名詞命名這些動物和植物,有些沿用至今。1701年,當地暴發瘟疫,她不得不帶著素描與筆記離開當地回到荷蘭。她在1705年出版了附有美麗插圖的《蘇利南昆蟲以及蛻變》一書,這是印刷界從未有過的有著精美插圖 的圖書之一。此書在她去世以後的1719年、1726年以及1730年數度重版,並有德語、荷蘭 語、拉丁語以及法語等多種語言版本,贏得了大量的讀者。 丹尼爾·哈法特於1693年出版了《科羅曼德爾的興衰》,1688年,他還出版了一部波斯史詩的譯作。赫爾伯特·德·亞戈 是荷蘭近代早期的東方學家。

他發現了古老的爪哇語、 梵語以及泰米爾語之間的聯繫。恩格爾伯特·肯普菲是日耳曼裔的自然科學家、 醫生以及探險作家。他出生於威斯特伐利亞的利珀,父親是一位新教的牧師。他早年在哈 默爾恩、漢堡、呂貝克以及但澤等地學習,在克拉科夫大學畢業以後又在普魯士學習醫 學。1681年,他訪問瑞典,參加瑞典的外交使團訪問俄國以及波斯,曾經到過伊斯法罕。 回國以後,他又作為首席軍醫參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前往波斯灣。1689年抵達巴達維亞,隨即研究爪哇的自然歷史。

1690年9月,他以醫生的身份抵達長崎,以後的兩年, 他一直居住在日本,兩度訪問江戶面見德川幕府的將軍德川吉剛。他在日本當地研究那裡的各種不同的植物,並且寫了《日本植物》,他也是第一個描繪日本 的銀杏樹的西方人,他後來帶走一些銀杏樹的種子,種在了烏特勒支的花園裡。他還記載了日本的針灸以及艾灸,這兩種醫術都與中醫有關。他還編撰了一部關於日本古代歷史的史書,在他去世以後的1727年出版。在1832年至1852年間馮·希博爾德所 作的《日本歷史》出版以前,此書是西方關於這個島國歷史的最權威的歷史著作。張淑勤教授指出:「尼德蘭整個地區的藝術一向有其輝煌的傳統,特別是繪畫藝術, 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繪畫藝術是荷蘭人的驕傲。

黃金時代的畫作,不管就題材或者風格上都呈現十分多樣的面貌。不論是宗教或者經濟因素,從南尼德蘭擁入北方聯省共和國的藝術工作者,對於荷蘭的繪畫發展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居住在荷蘭的畫家們,其畫作常常被歷史學家視為一種反映當時荷蘭社會的視覺史 料。例如,畫作中呈現了當時的經濟繁榮、科學愛好、宗教自由與虔誠的生活、對世界好奇心、從遠洋貿易中獲得的各種貨物、熱鬧的市場、美麗的城市、忙碌的港口、恬靜的鄉村田野、明媚的海岸風光或者波濤洶湧的發怒的大海、整潔有序的家居生活,以及包含著男女老少及各行各業人物的寫實肖像畫,富含隱喻象徵的風俗畫 等,產量十分驚人。

在技巧上荷蘭繪畫中的光影技法、色彩調配、空間布局與意象再現, 都令人印象十分深刻。17世紀荷蘭的畫作,可以說是荷蘭的黃金時期的縮影。荷蘭繪畫界的活躍、豐富與多產,當時的大環境的確提供了畫家們最有利的創作空間。一個小國,在 17世紀卻有數以百萬的藝術作品在市場的廣大需求之下產生,實在不可思議。」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藝術,在整個世界藝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早在16世紀,尼德蘭的畫家們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行會,發展出成熟的繪畫藝術,是歐洲除了義大利以外繪畫藝術最繁榮的地方。在開始的時候,藝術家們主要集中在別的行會中,比如在烏特勒支,畫家們屬於馬具商行會,行會中還有為書籍繪製插圖的人、木刻匠以及製作毛毯的工人。

在荷蘭「反叛」以前,哈勒姆有專門的畫家行會就是「聖路加行會」,該行會還保存了一塊據說是聖路加的遺骨。1579年在阿姆斯特丹加入了起義者的行 列以後,城市中的行會進行了改組,建立了專門屬於畫家的行會。1585年米德爾堡也有自 己的畫家的行會。1609年豪達與鹿特丹建立了畫家行會;1611年烏特勒支以及代爾夫特也 建立了畫家行會;1648年萊頓也有了畫家行會;1651年霍倫也建立了畫家行會。1650年, 僅在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就有180多位職業畫家專以作畫謀生。當時荷蘭全國大約有750 名專業畫家,每年出產7萬幅繪畫作品。為了實現成為畫家和版畫家的夢想,男孩子往往才十幾歲就會拜師學藝。

孩子的家長會支付給師父一定的費用,包括指導費、材料費,有時還包括場地和膳食。學徒們要幫助師父布置和打掃畫室,學會削金屬尖筆、學習把帆布固定在支架上,綑紮畫筆、研磨顏料,並把顏料和油混合在一起,還要向 師父學習臨摹古人的作品或石膏像。至於師父的作品雖然並非每一幅都是傑作, 畫家們也不全然都是大師,但是從藝術史發展的脈絡來看,荷蘭出生的藝術大師仍然為數眾多,所獲得的評價也極高,特別在世俗繪畫方面。

南部尼德蘭地區本來就有良好的繪畫傳統,那裡的天主教會以及信奉天主教的貴族都熱愛與崇尚繪畫以及雕塑藝術,但是荷蘭的「反叛」引發的宗教和政治的騷亂打亂了這裡的藝術界和繪畫市場,導致人們對於繪畫的需求一度銳減。當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的一些城市落入西班牙軍隊之手的時候,一些信奉新教徒藝術家都逃跑了,許多人選擇在北方的城市定居下來。這些城市本來就缺乏繪畫藝術的傳統,這反而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開拓的空間以及試驗的土壤,他們給當地城市的繪畫藝術帶來了活力。

於是,每個城市畫家的畫風出現了特別的地方。哈勒姆的畫家以畫風景畫見長;烏特勒支的畫家主要以歷史畫見長。 在米德爾堡的繪畫界,有一段時間靜物畫非常繁榮。在17世紀的代爾夫特,有一個公認的專門畫建築的畫派,畫家們擅長畫公共建築物以及私人住宅內部的景觀。阿姆斯特丹則有容乃大,包容各種畫派和畫風,除了以倫勃朗為代表的歷史畫派以外,還有描繪海上以及陸地風景的各類畫家。赫伊津哈指出,油畫和素描是荷蘭黃金時代藝術中的兩種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這些畫作都比較小巧,都與荷蘭的特性國土面積小、城鎮距離短、階級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小等原因有關。

與此並行的則是普遍的由繁華的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以及民眾對於文化藝術的精神追求。巨型的建築與雕塑在荷蘭並不流行,因為沒有帝王、樞機 主教以及擁有特權的貴族贊助建造這類古典而繁複的紀念碑式的建築物,佔主導地位的加 爾文派也不提倡在教堂裡掛宗教類的圖畫,因為他們反對偶像崇拜。於是,在歐洲的歷史 上,自中世紀以來的繪畫的主顧或者說贊助人第一次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教會和王室不再 是藝術家的主顧,宗教題材的繪畫也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代之而起的是奧倫治親王家 族以及商人和市民階級對於繪畫以及其他藝術品的需求,他們都過著一種市民階級的生 活。

相關焦點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關鍵詞:西方古代藝術理論;現代藝術理論;智識傳統;歷史同質性  作者簡介:孫曉霞,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藝術學研究》主編;研究方向:藝術原理與藝術思想史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從內涵與形態上都迥異於現代藝術理論
  • 徐冰為它作序國際藝術家為它授權《星體藝術史》全國首發
    8月14日,《星體藝術史》全國巡迴籤售發布會的第一站在上海文化地標衡山和集拉開帷幕。《星體藝術史》以十個行星為原型重新編寫了藝術史,不再以地域和時間來劃分,這就解決了一個藝術史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的西方中心論視角。作者的研究方法基於榮格藝術心理學、符號學和星體文化,由人的本原出發,尋找人性和真實。正如徐冰在本書的序言中所提到的:「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己創造的藝術的解說,但解說至今,終於把藝術解說成了越發複雜和不清楚的東西。
  • 翻譯《藝術史名著譯叢》,「是把生命嵌入藝術的律動」
    由知名藝術史學者、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擔任主編的《藝術史名著譯叢》是一套系統介紹西方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的叢書,精選瓦爾堡、潘諾夫斯基、貢布裡希、哈斯克爾、弗裡德倫德爾、扎克斯爾、溫德、庫爾茨等世界一流藝術史家的西方藝術史學研究的經典論著約50種,並由藝術史研究者和中青年譯者共同精心翻譯完成,力圖全景式呈現現代西方藝術史學一個多世紀來的面貌和形態
  • 「偉大導演」或「幼女強姦犯」?波蘭斯基與西方「政治正確」變遷史
    「偉大導演」還是「幼女強姦犯」?一直以來,波蘭斯基的形象撕裂著法國乃至西方社會。王家衛與希臘裔流亡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義大利女星莫妮卡·貝魯奇等,在坎城電影節組委會牽頭下簽署了一封聯名信,稱波蘭斯基被捕事件是「不可接受」的,波蘭斯基是「當代世界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法國的、歐洲的、美國的、全世界的電影人均對這一事件表示關切。」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同我們對西方世界的貴族著裝充滿好奇一樣,西方人也同樣對神秘的東方服飾充滿了好奇。兩百多年前,約瑟夫·布列東完成了《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在書中記錄了大量西方人眼中清代服飾,當然,也包括手工業等當時中國的其他資料。在《中國服飾與藝術》中,他寫到,「官員們有權穿繡金服飾。
  • 以視覺藝術追溯政治思想,反思西方對中國的誤讀
    包華石廣泛徵引文獻和視覺材料,以說明不論中國還是英國,當面對愈加放縱的特權和專制權力時,眾多名人志士都採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擊。而今天,我們卻只對有所謂「歐洲近代早期」的發明耳熟能詳。事實上,前工業時代中國和英國的歷史發展有著眾多相似的經歷,譬如受過教育的非貴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術的普及、大眾識字率的提高、不斷擴張的藝術市場、公共領域的出現等等。
  • 必看書籍 | 藝術考研,戲劇影視類專業複習資料分享
    《導演創作論--論北影五大導演》23;《論電影藝術》24;《電影史;理論與實踐》25;《世界藝術史-電影卷》26;《拉片子》27;《電影劇本寫作基礎》28;《中國現代電影理論史》29;《影劇作觀念》30;《理論與批評;電影的類型研究》32;《影視聲音基礎》33;
  • bilibili 西方建築史 | 紀錄片推薦 Vol:02
    上周花了1天時間翻遍B站,認認真真地整理了一份【bilibili 西方藝術史紀錄片】列表,為了方便大家檢索,我在微信文章裡手敲了一份目錄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西班牙與荷蘭的巴洛克藝術【第十四講 03】
    第十四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西班牙巴洛克美術 西班牙在17世紀成為歐洲的強權國家。
  • 同塵講座 | 超人時代(上) · 西方古代建築史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時代絕對的藝術和文化中心,西歐建築和藝術的權杖,在同源於法蘭克的法國人和德國人手中緊握了一千年,終於交還給了羅馬人的後裔
  • 朗西埃論電影藝術
    在西方傳統中,後者被一種亞里斯多德式邏輯所統治,這種邏輯把情節製成一個動作鏈條,讓它看上去有某種意義,並走向某個結局。可這個鏈條中有一點會讓期待落空,原因之間的關聯產生了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知道的東西變成了未知,成功變成了災禍,或者黴運變成了幸福。然而,運動影像的視覺鋪展與揭露表象下的真相之邏輯,是怎樣相結合的呢?
  • 西方音樂史最常考的125個簡答題
    9、簡述西方大小調體系的確立過程。 10、簡述中世紀時期復調音樂的發展。 11、簡述古藝術與新藝術的不同。 12、簡述新藝術代表人物的主要藝術特點。 13、簡述中世紀時期流浪藝人的主要特點。4、提供版權無礙的相關西方音樂史電子資料,如果能買到的書,請大家購買正版!!!
  • 西方藝術大師 代表作品集合
    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 西方視野中的多重「逸品畫風」_古代藝術_澎湃新聞-The Paper
    西方對「逸品」的關注大致始於20世紀前期,「逸品」這一問題,貫穿了西方對唐代「潑墨」、禪畫、文人畫觀等各類畫史範疇的理解,值得作一梳理。本文著重於觀察這一畫史概念在西方的生成和理解。在中國繪畫史領域中,「逸品」是一個唐代畫論中出現的名謂。
  • 一位偉大的導演、聞名世界的電影藝術大師
    他是影史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常年霸佔各種「史上最偉大導演」中前三的位置;他是各國影迷的最愛,電影節只要放映他的電影,總能分秒間售罄;他是後世無數電影人膜拜的宗師,更是無數電影汲取養分的寶庫,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當代名導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 藝術概論-藝術的門類論
    一、藝術門類的多樣性藝術是從生產勞動中孕育出來的。原始的藝術活動沒有離開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直接目的,因而稱不上真正的藝術。這種原始狀態的藝術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只有兩種類型:造型藝術與歌舞藝術。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活的演進,以及藝術本身在實踐過程中的成長壯大,藝術門類漸趨多樣化。
  • NEOGEO視覺史,一本直擊70、80後遊戲玩家記憶的視覺盛宴
    這本《NEOGEO 視覺史》裝幀精美,全彩印刷,總頁數達到400頁。是對NEOGEO三十年輝煌歷史的一次全景式回顧。封面、封底國內版NEOGEO視覺史與英文原版封面並不相同,選擇了一張森氣樓執筆,《餓狼傳說》大BOSS吉斯霍華德 及其親衛隊長比利凱恩 的正裝照,相當有範兒。森氣樓,1962年12月14日出生。日本著名彩畫家、漫畫家、插畫家。
  • 3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
    《貝多芬傳:磨難與輝煌》[美]揚·斯瓦福德著,韓應潮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這是獻給偉大音樂家,也獻給一顆偉大心靈的故事,揭示了西方11—16世紀政治神學的發展,以及共同體如何為了建立自己的主權而擬制出一套象徵手法,又是如何藉助這些象徵手法來塑造民族—國家的早期形態。
  • 《2016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及粵劇藝術《紅船清揚》在澳門展出
    展出作品佛教在線澳門訊 免費展覽《2016澳門視覺藝術年展》至本周日(8月7日)粵劇藝術展《紅船清揚》展至10月9日。2016年8月2日由文化局主辦的《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設兩大展覽節目,分別是《2016澳門視覺藝術年展—西方媒材類》及《紅船清揚──細說粵劇文化之美》,前者展覽日期由即日起至八月七日於南灣舊法院大樓向公眾展出,供觀眾免費入場,歡迎公眾到場欣賞澳門藝術家之創作。
  •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考研全知道
    藝術管理又根據不同藝術門類分為視覺藝術管理、戲劇藝術管理等,其中視覺藝術管理主要以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教育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為引領。此外,文化產業管理和藝術管理是有聯繫的,但現在文化產業管理常見於綜合類大學而非專門的藝術學院,就是不一定研究藝術本體,更為外核,偏向於大的方向,比如文化產業政策和文化相關的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