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流行音樂是幾十年來流行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炮製這些風靡一時音樂歌曲,推出一個個享譽亞洲甚至全球華人圈子的歌星要靠背後一家家唱片公司。但是,流行的特色在於風雲變幻,真正經久不衰的企業非常之少,尤其主打唱片專輯的時代也就二三十年,因此,多數唱片公司也不過數載或十餘載流星一般壽命,的確非常契合「流行」這一特質。隨著當今華語流行音樂的變異,梳理一番這些公司的輝煌與沒落顯得格外有意義,只是本文排除一些至今屹立不倒如滾石、華納等,或隨著整合兼併而新起一些公司如環球、新力、華研國際等。
一、華星
華星唱片是香港流行樂壇如雷貫耳的一家老字號,從70年代初就出現,曾有眾多大牌歌星出自旗下。到90年代中期被其他機構收購,雖然華星的名號還在,但90年代後期的華星已不能和之前的華星相提並論。
早期的華星唱片,是一家相對比較本土的公司,沒有像八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寶麗金、華納、百代等海外資本背景,這家公司能夠獨樹一幟,撐起近20年比較輝煌的階段,的確堪稱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了。從羅文、甄妮、成龍、張國榮、梅豔芳到杜德偉、梁朝偉、鄭秀文、許志安、古天樂、梁漢文、陳奕迅等等,太多明星歌手的名字在這家公司出現過。
張國榮《風繼續吹》1983年
只不過,華星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雖然旗下明星如雲,但對於眾多90年代之後走紅的歌手,華星經常被調侃為「中轉站」,因為他們許多人僅僅是出道階段在華星,大紅大紫都是在其他唱片公司,比如杜德偉、林憶蓮後來大紅都是去滾石唱片,而像鄭秀文是跳到華納唱片,楊千嬅則是到新藝寶。連成龍雖然不以唱歌為主,但他有一些被影迷熟知的歌曲,也是在滾石唱片推出的。
反之,華星唱片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歌手的出道,因為這家公司實際幕後大股東是大名鼎鼎的無線電視臺。幾乎半壁江山的娛樂藝人都出自TVB,所以有太多藝人的出道自然而然首選是依靠無線的資源。不過,最初階段的70年代大部分時間,華星還只是純粹的唱片出版公司,比如為無線電視臺的劇集出音樂合輯或專輯,接近於後來的電視音樂原聲專輯吧,起初並沒有包裝歌手。
到80年代初,由陳美齡和張國榮開始,才單獨有籤約歌手一說,同時與無線電視臺聯合舉辦專門的歌手新秀選拔賽,打造出傳媒、活動、包裝、唱片所謂流水線式的一條龍,這才有華星唱片在音樂事業的繁榮。1982年,第一屆新秀歌手選拔的冠軍就是梅豔芳。次年,羅文從百代轉入華星,再加上有張國榮,一時間實力歌手漸漸雲集,華星唱片的名氣因此越來越大。
梅豔芳《夢裡共醉》1988年
但華星唱片80年代營造的繁榮僅僅維持到90年代前期,也就十年左右。且不說回歸背景對當時香港娛樂產業格局的影響,張國榮首先在80年代末就有所謂專注電影,要告別音樂的噱頭,還舉行過著名的告別演唱會。當年沒過幾年,實際他也去了滾石唱片,還是斷斷續續在唱歌、出專輯。
梅豔芳在90年代中期就公開對華星公司的一系列所為表示不滿,沒經過同意就擅自推一些精選專輯,而之前正在上升階段的鄭秀文、許志安也對公司一些做法很不滿意。據說推出過一張所謂情侶合唱專輯,儘管兩人的確是情侶,但畢竟才出道不久,一來就貼上情侶標籤,對他們事業發展產生一些影響。
假如透過表面來看華星的做法,感覺是為了打開市場銷路,可謂想盡辦法搞了一些小手腕。其實這多少已經顯現當時整個唱片行業處於歌手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同時對於唱片專輯的市場銷路,除非是一線人物,多數已經明顯有了滑坡的徵兆。
張國榮《一片痴》1983年
不過,在90年代後期音樂市場大變局階段,華星唱片雖然沒有像其他一些公司經歷收購整合就徹底註銷,但本質也差不多,僅僅是保留這個名頭罷了,實際這家公司從1996年已經被收購(南華早報集團)。2008年又一次被收購,由新起的大腕林建嶽名下豐得麗公司入股,熟知香港娛樂圈都知道,林建嶽正是2000後才涉足這一領域,一開始是主持寰亞綜藝集團,以打造了著名的《無間道》系列一戰成名。他原本另外擁有一家東亞唱片(都是「亞」字號),旗下有黎明、楊千嬅、陳冠希等一些歌手,然後實際東亞與華星也進行了合併,換句話說,華星唱片除了一個名頭空殼,在90年代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二 、飛鷹
飛鷹唱片相對比較冷門,可能除非資深歌迷,多數年輕一些都估計完全不知道。這家公司主要活躍在80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最轟動的階段,由老牌歌星劉文正退出演藝圈後自組成立,之前劉文正屬於臺灣寶麗金的重要歌手。但關於飛鷹到底什麼時候成立卻有一些爭議,有說1983年就有了,也有說1985年。
實際上劉文正離開寶麗金,按合約算的確是1984年,要說有合約就暗中另組公司可能性不大,所以1985年相對靠譜一些。以推出三個性格迥異的女歌手吸引不少關注,就是方文琳、伊能靜和裘海正,外界往往稱為「飛鷹三姝」或「飛鷹三姐妹」。
如今還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當然只有那個早已沒有唱歌,也不怎麼演戲的「姐姐」伊能靜,實際多數人恐怕也不怎麼清楚她到底是怎麼出道的了。
飛鷹當年的歌手就是三姐妹和巫啟賢
實際上就在當年,這三個風華正茂的少女級歌手,個人感覺她們之間也很有一些聲音特質各異,其實並不大合拍和匹配。不過就80年代中期的組合來說,要想出位自然重在個性和吸引力,也許考慮真要完全各方面都很相似,反而又無法吸引歌迷注意了。
嚴格來說,三人之中裘海正的聲音是明顯實力派,聲線比較渾厚飽滿,她也最先推出個人專輯,跟著方文琳、伊能靜都在1987年各自單獨出道。方文琳的聲音比較溫柔婉轉,很有親和力;而伊能靜形象最好,聲音靚麗細膩,其實很獨特,經過不同定位包裝後,明顯她們的個人發展比走組合路線更容易發揮。短短三年多時間,三姐妹都非常成功,成為當年偶像組合走紅的一個模板。據說還有媒體專門深挖她們各自成名道路,然後匯集一些報導,推出一本畫傳類的書,就叫《飛鷹三姝》。
但是劉文正這家公司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最後在1990年關門大吉,三人合唱專輯就五張《青春繽紛1、2、3》《在世界放光芒》以及《假面的舞會》。
個人專輯裡,裘海正主要有《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跟夏天說再見》《情歌不好唱》《看不見的溫柔》,方文琳主要有《不一樣的女孩》《百分之百的男孩》《泡沫戀情》《永遠的火鳳凰》,伊能靜主要有《有我有你》《十九歲的最後一天》《我是貓》《悲傷的朱麗葉》《落入凡間的精靈》。
在飛鷹結束後,裘海正加入上華唱片,伊能靜加入飛碟唱片,兩人人氣持續增加。而方文琳一度加入不大知名的公司,沒有師姐妹發展的好,實際外界後來都認為,方文琳在比較走紅階段急速事業陷入低谷,多少可能受與飛碟旗下王傑的感情關係困擾。
伊能靜成名作《十九歲的最後一天》1988年
方文琳還在飛鷹階段狀態就已經很不穩定,據說方文琳為私人感情生活方面還與老師兼老闆的劉文正發生過矛盾。據說兩人是1988年拍《養子不教誰之過》(播出是在次年年底)擦出火花,有的觀點說方文琳對這段感情的投入很深,還為王傑剪了頭髮,還幫他照顧私生女筱翠,之後有個人專輯《重新愛過》是為王傑而表達心意。
也有站王傑立場的說方文琳其實比較狡猾,主要當時王傑更走紅更有錢是以此騙取感情等等,王傑也很受傷,當時1989年《她的背影》是唱給方文琳(收在《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專輯第一首),分開以後又寫了一首《孤鷹》表達自己的心情,還搭配發行一本寫真集,詳述成長和出道經歷,為他自己繼續製造漂泊浪子形象。
實際兩人關係是非當然外人不得而知,只是假如方文琳與伊能靜在1991年都能加入飛碟,或許後來事業境遇就完全不同了。恰恰方文琳為了避免外人再就感情一事非議,她選擇籤約小公司,自然就犧牲了自己的事業。而王傑卻在1992年與拍MV的莫綺雯相識(這首歌很諷刺地叫《我能感覺你在說謊》,無獨有偶與《孤鷹》收在同一張專輯《All by himself》),後來王傑和莫綺雯還拍了一些MV,像《她》《Baby I'm Your Man》,兩人很快結婚(從認識到結婚就一年時間),只不過婚姻僅維持三年。
相反看伊能靜,據說她在1986年就和同樣剛出道不久,同樣屬於創作型歌手庾澄慶認識,兩人由於沒有在一家公司,儘管雙方一直比較低調,但並不大影響各自事業發展,反而後來大家都知道,他們的感情至少當時算比較穩定,兩人交往超過10年才結婚,這段婚姻也維持了差不多9年。
方文琳到1995年度過感情困擾才又轉入上華,但也只推出了《困沙》《脫軌》兩張專輯,雖然水準不差,可當時上華人氣歌手實在太多,方文琳在1996年與于冠華結婚後就逐漸就淡出了。但方文琳和于冠華的婚姻也在十年後因于冠華出軌而散場。
而飛鷹當年唯一加入過的男歌手只有巫啟賢,但沒有太多空間,甚至有傳言當時劉文正等音樂人並不看好巫啟賢,所以巫啟賢在飛鷹唱片貌似就推出一張專輯,還不如早年在新馬地區的成績。飛鷹公司於1990年結束以後,巫啟賢兩年後加入百代唱片,很快就憑《紅塵來去一場夢》《等你等到我心痛》《太傻》迅速脫穎而出,完全證明他有不俗的實力。
三、飛碟
飛碟唱片一般肯定是很多資深樂迷最愛的華語音樂製作公司前列,這家公司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結束。實際輝煌時間也就84到94這麼十年左右,贏得當時華語流行音樂最有原創性,最具高雅品味的極好聲譽。作為當時華語流行音樂充滿競爭的環境裡,飛碟這家公司從誕生之際就充滿與其他公司對抗和較勁的味道,飛碟出品的音樂拼的就是創作實力和雅俗共賞的審美水準。
1982年,原來屬於滾石唱片的音樂人吳楚楚和彭國華,由於跟滾石公司的經營理念不合,一起離開之後聯手成立了飛碟企業有限公司(UFO Group Co., Ltd.),並以「飛碟唱片」(UFO Record)的品牌進行經營。而之所以這家公司會起名叫飛碟,一個坊間說法他們就是專門針對「滾石」的名號,像是比喻「地上有滾石,天上有飛碟」。而「飛碟」的命名出自集廣告人、音樂製作人和攝影師於一身的楊立德,他也是飛碟一位重要作詞人,好比蘇芮早期《親愛的小孩》,小虎隊第二張專輯幾首名作《男孩不哭》《熱雷雨》《沙丘魔堡》都出自楊立德。
公司創始人吳楚楚本就是老牌民歌風的音樂人,可隨著時間發展和潮流趨勢的走向,吳楚楚、彭國華等人一直感覺敏銳,他們渴望尋求一種不同的,有原創味道,且不失中華底蘊的流行樂,最主要地感覺是他們非常想確立一種屬於他們一類志同道合的集體印記。
小虎隊《快樂的感覺永遠一樣》1994年
飛碟唱片能夠成為一道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耀眼奪目的光芒,因為80年代以後的流行音樂實在太多太雜,假如沒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品位,很難讓一代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筆者以為,飛碟最最重要的一點,其他的唱片公司視為靈魂的往往首推歌手,也就是所謂「造星」,因為歌手是本錢,甚至是搖錢樹。
而飛碟雖然也造星,好比萬人迷的小虎隊,但飛碟真正高人一籌的其實是匯聚最有實力的詞曲音樂人,他們做流行音樂是真正把音樂和歌手是並重的,甚至可以說某些時候這些創作者比歌手更重要。而不像短平快的公司就是捧人掙錢,反正很多音樂公司其實只能生存那麼幾年。
放眼整個華語流行樂壇,可能再沒有其他公司像飛碟留下那麼豐厚的遺產,在黃金時期就輸出過寶麗金、華納、滾石、上華等幾家公司,之後還支撐福茂、豐華、正東、波麗佳音、藝能動音等其他公司許多年。製造了小虎隊這種超級偶像,但本質上,飛碟的音樂非常有個性和品味,他們的歌手從蘇芮、蔡琴、姜育恆、王傑、葉歡、蔡幸娟、黃鶯鶯、張雨生、鄭智化等等一路數下來,全是清一色有個性特點的歌手,恐怕早期除了誕生過小虎隊之外,一直就沒有多少偶像元素。實際另有紅孩兒也風靡一時,但影響遠不及小虎隊,這個問題其實飛碟內部也意識到同質化的弊端。要到90年代後,才有伊能靜、郭富城、林志穎等偶像歌手增多。
實際後期發掘偶像這個現象漸漸增多,恰恰與華納公司在臺灣開始注資收購飛碟之後(1991,也有說1992),雙方經營理念產生分歧,飛碟原班人馬為此已經有所牴觸。當然,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的飛碟還沒有影響到總體業績和音樂水準,但到了1995年,一是華納對飛碟的收購大勢所趨,二是,兩家公司運作方式的分歧嚴重到核心管理層難以接受,結局就是原飛碟管理層幾乎全部出走,這家最優秀的華語唱片公司就此消亡。
雖然在1996年,併入華納的飛碟字號還是存在,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飛碟唱片,名下也根本沒有什麼原來的飛碟公司歌手存在了。小虎隊去了寶麗金旗下的正東,王傑、張克帆(紅孩兒組合主唱,聲音感覺非常好)去了波麗佳音,蔡幸娟去了藝能動音,張雨生、林志穎、鄭智化去了新組建的豐華,一個華語流行音樂的業界傳奇從此風流雲散。就像廣告界的那句老話,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王傑《我要飛》1990年
飛碟唱片締造優秀流行音樂的核心是他們擁有強大的原創凝聚力,李子恆、陳志遠、陳大力、陳秀男、殷文琦、劉虞瑞、楊立德、陳復明、陳耀川、姚若龍、陳樂融、戚小戀、宋文善、許常德、陳慶良、張方露、李士先、吳大衛、林一平、蔣東良、張玉美、靳鐵章(靳鐵章是資深音樂人,嚴格說不算飛碟名下,之前他知名的歌是捧紅上華公司孟庭葦的《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與飛碟合作把他推到一個更知名的段位,後來給劉德華寫了古典風的《真我的風採》)……這個名單還可以有很多。飛碟可以通過對音樂的創造和追求,匯聚老中青各種創作人才,這些幕後班底才是歌曲質量的保證,唯有他們的團結才可以推出各種獨具特色的歌手明星。
如飛碟的靈魂音樂人李子恆,他幾乎是整個流行音樂史上最傑出的詞曲作者,放眼幾十年的華語樂壇,與他一樣用類似「才華橫溢」等華麗詞彙形容的音樂人沒有一百也舉得出幾十個,所謂流行音樂,能把歌曲朝簡單通俗化做的人非常之多,可能朝精緻典雅上做的絕對不多,李子恆就是其中一個。但李子恆的雅,並非像今天一些國內音樂人矯情做作的偽古風,李子恆創作的歌曲是一種蘊含意境的古典,旋律和歌詞會適當帶一些傳統元素,但絕對不是風格做作和賣弄辭藻。自有詩詞歌賦以來,雅的真正講究是一種意境,李子恆寫的雖然是流行歌,但能夠多少達到這種境界,其他的音樂人要麼單純某種方面可以,比如顧嘉輝、黃霑、殷文琦都是作曲,而許常德、姚若龍又只是寫詞,兩方面都可以意境融合的音樂人幾乎再沒有了。
後期的飛碟雖然距離初衷有些偏離,但為了保證音樂質量,眼界格局還是比較開放,如薛忠銘、陳小霞、黃卓穎、包小松、包小柏、張翰群等等一批與其他公司關係密切的音樂人也都參與過飛碟唱片的合作。而像李子恆、殷文琦這樣的飛碟核心人員,其實很早就與其他公司有合作,比如李子恆給上華唱片的孟庭葦寫過重要成名作《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還給滾石一哥周華健寫過《風雨無阻》;殷文琦別的不多說,一首張學友代表作《吻別》,還有同期也是上華公司陳明真的專輯標題主打《情債》,為華納的郭富城寫《付出》《痛哭》《忘不了》等經典抒情曲,早期還為寶藝星時期劉德華寫《苦纏》(收錄《我和我追逐的夢》,編曲杜自持,劉德華自己作詞,坊間八卦有認為這是劉德華寫給公開的女友喻可欣),《來生緣》中有非常好聽的《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當年四大天王,除了黎明,都在事業關鍵時刻得到過殷文琦的助力,已經碾壓其他公司太多太多音樂人。
伊能靜在飛碟推出的《流浪的小孩》1993年
回看飛碟最後階段的開放式創作,當然有吸收、接納、交流等等好的一面,比如後期像王傑自組超凡音樂工作室,為躲是非把工作室設在加拿大,可也掛在飛碟名下。自謀發展是王傑妻子莫綺雯的建議,這家工作室實際老闆是他們夫妻檔。但在工作上,王傑依靠的搭檔是多年老友李士先,名聲相對較低,不少人還誤以為王傑大紅大紫以後選擇與新人合作,實際他們早在出道前就認識了,甚至還是李士先最先發掘王傑創作與演唱的巨大潛質,把他介紹給著名音樂人李壽全,這才有了飛碟唱片為他打造《一場遊戲一場夢》的輝煌。
王傑非常感激李士先,當年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李士先幫他付女兒的醫療費和生活費。從1988年第二張專輯《忘了你忘了我》就開始攜手合作,一直是編曲製作人身份,只不過前期李士先不算主打,往往在陳志遠、李子恆這些飛碟大腕背後,十分低調。直到參與王傑的超凡工作室後,《夢在無夢的夜裡》《情願不自由》才完全整張專輯由王傑和李士先兩人自己打造,選擇曲目上基本去除了過去飛碟班底,像《情願不自由》標題主打作曲是黃慶元,之前也僅在《候鳥》合作過一次《愛得太多》。黃慶元按說是寶麗金的音樂人(但他與飛碟姜育恆早期有合作,可能與飛碟建立了聯繫),之前在寶麗金旗下的寶藝星與劉德華合作較多(《把今生忘掉》《浪淘沙》《今天》都是他的作品),之後與張學友合作較多,《吻別》《祝福》《偷心》等國語專輯都有黃慶元參與製作,但張學友的合作寫詞反而多一些,如《別問》。
後期的飛碟除了運作上開始有一些靈活方式,可實際上這些工作室模式並不算多成功,像王傑在離開飛碟前鬧得很不愉快,還扯上官司。飛碟在1995年風雨飄搖,王傑控告公司沒有按照過去合約繼續每年製作發行粵語專輯,1993年《她》之後,到1995年打官司期間才迫使飛碟又推出了一張《啞巴的傑作》,當時王傑官司是勝訴的。貌似這也是飛碟最終以關門收場的一個標誌事件。當然,王傑個人並沒有因此得到太多好處。實際他經營超凡工作室,加盟波麗佳音也沒有繼續風光多久,超凡工作室倒閉後來同樣也成了王傑與莫綺雯離婚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音樂成就應該是公認的,可畢竟遠沒有成為飛碟當年宣傳語預言的「明日的傳奇」。
另一方面伴隨飛碟後期運作的靈活和開放,感覺太多其他音樂人不同風格的匯聚,同樣有些違背飛碟原來主張品味與個性的定位,其實這種所謂多元化的包容性,恰恰使得飛碟與其他音樂公司同質化現象在加重,這也是飛碟核心人員希望另起爐灶的根本原因。飛碟本身渴望獨特的特質被華納這種商業化理念所完全吞噬。飛碟的核心創作班底還希望要保持個性,於是就有了1996年重新打開局面的豐華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