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點將
點將唱片一度也算比較知名的公司,規模相比其他公司感覺稍小,擁有的歌手實力卻不算低。點將唱片於80年代前期成立不久,創始人桂鳴玉大姐就以非常敏銳的眼光,籤下「臺灣大學城大專創作歌謠比賽」演唱組的冠軍張清芳,當時正是年僅十七八歲的大學生。
熟悉張清芳的歌迷都知道,她個子蠻小,形象並不出眾。桂鳴玉就壓上這種外形普通但頗具親和力的感覺,當然更重要是她的嗓音實力。1985年第一張專輯《激情過後》一戰成名,跟著《我還年輕》《親愛的請不要說》等專輯都引人矚目,從此開啟張清芳迄今超過30年的唱將生涯。
以80年代中後期的流行音樂圈來看,論有嗓音條件的女歌手,說一句一抓一把應該都不過分;再論有樣貌身材的也不在少數,誰敢保證看上去超級普通的女學生張清芳一定就會脫穎而出呢?
張清芳《認真的眼睛》專輯1992年
老闆桂鳴玉就有這樣堪稱「第六感」的獨到眼光和包裝策略,除此之外,實際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有曹俊鴻、姚謙這樣一流的創作人,總體能維持張清芳的音樂水準。後來很多宣傳都還說,張清芳出道30多年的歌手生涯幾乎從無涉及緋聞的炒作,唱片銷量非常穩定,有著大批忠實的歌迷粉絲。
這一說法大體是事實,但也不絕對。正如筆者一再強調,對於一個歌手來說, 除非自己有寫一手好歌的能力,能否成功與合作的音樂人關係實在太大了。唱功反而並不是首要條件,哪怕唱的水平一般般,只要有優秀創作人提供好歌支撐,一樣可以混出名堂。張清芳單純一個歌手,專輯水準相對穩定,與搭檔音樂人曹俊鴻的關係就相當大。
曹俊鴻早期為蔡琴、黃鶯鶯、蘇芮這些女歌手寫過歌,90年代也為滾石的「男神」級歌手張信哲寫過風靡一時的《有一點動心》和KTV神曲《過火》,創作實力毋庸置疑。但曹俊鴻最好的作品一定是給張清芳,類似有點像季忠平寫給許茹芸,李正帆寫給趙詠華(李正帆18歲就混音樂圈,成名作是伊能靜的《十九歲的最後一天》,進入滾石與李宗盛一起製作過陳淑樺《夢醒時分》這樣的重要作品,然後與趙詠華合作默契。21世紀以後又參與打造過梁靜茹、鬱可唯),還有陳佳明給許美靜,眾多歌迷都會揣測這種音樂人和女歌手之間的「知己」關係往往感覺很不一般。
曹俊鴻從《紫色的聲音》《加州陽光》《認真的眼睛》《光芒》(突破百萬張)、《左右》、《紅色》、《燃燒一瞬間》、《大雨的夜裡》到《純粹》,從起步到巔峰,張清芳一路走來背後幾乎全有曹俊鴻的身影。到1997年點將併入百代唱片,曹俊鴻才離開張清芳到內地,兩人關係告一段落。
進入百代後,李正帆接手與張清芳合作過《花雨夜》專輯,也算保持水準,之後的張清芳漸漸不如早年的感覺。此前曹俊鴻與張清芳的確就引起過一些議論,但究竟如何外人不得而知。實際曹俊鴻是身體抱恙(到內地有安心養病和遠離俗世的兩重原因),兩人結束幾乎長達十年的感情,並非張清芳從來沒有關於私生活的流言蜚語,只不過真正原因是很多年以後才被揭曉的。
鄭智化《老么的故事》專輯1988年
點將負責人桂鳴玉的確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人,推出歌手往往都比較另類,引發話題的還有一個鄭智化。鄭智化雖然有才華,可本來不是搞音樂的,而是混廣告界,甚至做廣告也有誤打誤撞的感覺。
鄭智化參加廣告公司面試,據說也不懂什麼專業知識,因為他學的專業其實是土木工程。不知道是他口才好還是對方給了一些同情,好歹提供鄭智化一個工作機會,他在廣告公司幹了三年多,為客戶寫了一些產品廣告歌,因此被桂鳴玉發現。因為桂鳴玉早年與廣告界也有淵源,所以她做音樂擅長包裝和營銷,這在流行音樂圈原本普遍,比如楊立德、許常德等音樂人都有廣告界背景。
鄭智化雖然一早就能創作,可專業音樂知識也基本為零,入行還是要從頭開始學。很多人也不大看好,但桂鳴玉認定鄭智化會有不俗表現,就請公司資深音樂人陳揚為他量身定製專輯。
陳揚是七八十年代與李壽全、陳志遠齊名的作曲編曲大腕,揚名天下的創作應該是《魯冰花》(作詞是姚謙,可算他的成名作)了。陳揚自己也唱歌,由他出手扶持,可見桂鳴玉對鄭智化的重視,這就是他的《老么的故事》。有陳揚精心編曲,再把鄭智化的創作力結合,從此臺灣歌壇出現了鄭智化這麼一個絕無僅有的創作型歌手。他的歌曲特色是偏「小說化」「故事化」,有開放性和思想性。這與絕大多數歌手唱歌強調「抒情」或「宣洩」非常違背,可以說反潮流。
歌曲與音樂的抒情功能仿佛自古以來是天生的,從《詩經》《楚辭》就這麼定義了。所謂「詩歌」,原本「詩」就為了「歌」而生,雖然古代不是沒有敘事與「講故事」(如經典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但幾千年來,這個比例實在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鄭智化卻在流行音樂中大大開闢這一特殊類型,連《別哭我最愛的人》《麻花辮子》等聽起來旋律很抒情的歌也帶有故事性,與純粹抒發情感的歌曲是有很大區別的。
可鄭智化在點將時間並不久,很快1991年被飛碟拉走(離開點將的原因是一個謎,可能桂鳴玉雖很欣賞他,《老么的故事》也算引人矚目,多數人對鄭智化的前途恐怕並不看好,覺得他太非主流吧),鄭智化在飛碟憑《私房歌》(當中有《水手》《中產階級》《大同世界》《三十三塊》《未婚爸爸》《淡水河邊的煙火》等,水準非常高)《星星點燈》兩張專輯幾乎紅透大江南北。
優客李林散夥前推出的《昨日今日永遠精選》1995年
點將唱片另外還有優客李林、曾淑勤(名聲相對較弱,曾演唱許鞍華《客途秋恨》同名電影主題歌,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等歌手,其實也有一種特點,據說他們早年也參加各種比賽,卻不像張清芳那麼好運,屬於各種被淘汰,但桂鳴玉還是發現他們各自的潛力,最後攬入點將包裝推出。
比如優客李林在1991年以《認錯》專輯出道,像林志炫這樣的一等好嗓音,居然多次失敗恐怕很難讓後來的歌迷相信。進入點將唱片,這張專輯的歌曲幾年來早和李驥完成,實際是得到貸款獨立製作交給點將公司發行。
這一方式貌似也是點將的嘗試,給新人一種機會,假如賣得好就可以順利入行,否則對點將沒多少損失,頂多公司投入一些宣傳資源,頂多還是優客李林的確不具備實力,製作費用的損失得他們自己承擔。
好在《認錯》成績不錯,還獲得不少榮譽,優客李林算是成功嶄露頭角。跟著第二張專輯《黃絲帶》也維持水平,這時他們與張清芳先後合作了《愛你沒商量》《出嫁》,把優客李林的人氣推到更高位置。第三張《少年遊》更加成功,點將甚至考慮為他們推英文專輯了。
可1995年他們知名度打開以後,因為合約到期,反而沒有再和點將續約,兩人居然宣布解散。都知道,後來林志炫以個人身份再戰歌壇闖出名氣,而李驥單飛則又和點將續約,不過李驥是純粹創作人才,演唱的確不是他的強項,反響明顯不如過去與林志炫合作。直到2005年前後,兩人在內地演出時有過重聚,甚至再以優客李林名義開演唱會賣一賣情懷。
點將唱片除了努力發掘出一批歌手之外,為了拓展業績和名聲,其實也大力籠絡過像伍思凱、蔡琴、林慧萍、江淑娜這樣已經很有名氣的歌手,一度成為不可忽視的臺灣本土唱片公司。
到90年代中期,點將唱片還是被外來的更有實力的百代兼併,所以張清芳、伍思凱等一些重點歌手順勢進入百代。比如伍思凱與同期轉入百代的張信哲開始合作,為他製作超過滾石時期的《寬容》《摯愛》《夢想》等風靡一時的經典專輯,反而伍思凱自己除了《舞月光》《怎麼做朋友》後,大量精力都轉入幕後,漸漸歸於沉寂。因為他們長期都屬於一個經紀人,多年來兩人既密切又面上「互懟」的關係經常讓歌迷當做八卦話題。
就算號稱音樂界歷史最悠久的百代唱片,也並沒有在華語樂壇佔據鰲頭多久,點將與百代兩家聯合,各自苦心培養多年,當時堪稱豪華的臺前幕後陣營越過2000年以後沒有幾年就陸續風流雲散了。
八、百代(含金牌大風)
百代長期以來都是號稱全球最資深的唱片公司,早在20世紀初留聲機時代就開始灌錄唱片,幾十年內都位列世界五大之一。
到50年代,英國單獨成立了百代公司,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一度為英國音樂唱片界的龍頭企業。可維持到2000年後,百代唱片在亞洲大中華地區先後兩次被合股分拆,最終國際上的百代音樂版權資源也被索尼公司以22億美元兼併,徹底終結了百年輝煌之路。
在中國市場來說,百代公司極有淵源,早在20年代就在上海展開業務。儘管百代公司正式誕生是50年代,可「百代」這個中文詞卻早就在中國誕生。源於該公司收購的一家Pathe-Marconi唱片,百代正是Pathe一詞的中文音譯。這家公司的地址到現在還為中國唱片總公司上海公司所擁有。舊上海時期,這家公司就推出有周璇、胡蝶等知名歌手,還有聶耳、冼星海等著名作曲家也在這裡錄製歌曲。
全球流行音樂飛速發展的時候,百代公司也在港臺地區推出很多明星搶佔市場,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點有羅文、陳百強是非常有特點的歌手,他們音色純正,歌曲旋律大多契合70年代以來風靡的小調風,有獨特的懷舊氣質。
像陳百強於1977年從無線電視臺出道,一開始就定位唱歌,並不以演戲為主,儘管影迷都知道,陳百強寥寥幾次演電影《失業生》《秋天的童話》等都很讓人難忘。
劉德華首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1985年
實際陳百強在百代唱片的時間並不長,只發了《First Love》《不再流淚》兩張專輯。其中有不少歌是自己創作,像《眼淚為你流》等也算代表曲目。之後改投華納,推出像《摘星》《今宵多珍重》等更多經典作品,把懷舊和潮流看似兩種很矛盾的韻味,在他的粵語歌中結合的很好,所以陳百強多年來一直受歡迎,應該說和他意外早逝並不完全有因果關係。雖然受限於時代,他的歌曲多走抒情風,即使今天重溫也能夠被接受。因為陳百強似乎很早就抓住一個要害:懷舊本身永遠都是「流行」的一大元素。
由於陳百強、羅文(後加入華星)這些歌手很快跳槽,80年代的百代實力並不強。但最早階段的劉德華卻在百代有近5年時間,出過好幾張專輯。都知道,劉德華早年屬於無線電視臺演員。由周潤發舉薦他出演許鞍華的《投奔怒海》跨入電影圈初步獲得矚目,當時剛二十歲。本片的老闆是著名影星夏夢,她剛退休專門成立了青鳥電影公司。
參演《投奔怒海》,劉德華與歌手出身的林子祥合作(林子祥一直是香港華納唱片的臺柱,他的前妻吳正元是香港華納的總經理),受到鼓勵往唱歌發展,包括請教林子祥演唱技巧。劉德華在1985年與無線因續約鬧得非常不愉快,據說新合約專門針對接演電影有嚴格限制,導致TVB把當年準備由劉德華主演的《雪山飛狐》改成呂良偉,跟著就釀出雪藏打壓風波。
所以這一年,劉德華把重心轉向音樂,可惜《只知道此刻愛你》《情感的禁區》《回到你身邊》《愛的連線》等幾張在百代的專輯反響都不太好。劉德華短期向林子祥請教的根本沒學到家,到1990年劉德華再轉到寶藝星才真正入行,他遇到真正給歌唱打下基礎的製作人杜自持。
杜自持與作曲大家顧嘉輝是世交,22歲就拜入門下作私人助理。80年代中期力推了李克勤、林憶蓮兩位非常優秀的歌手。遇到劉德華時,他認為聲音乍聽還行,可稍微細聽就能發現劉德華根本不會唱歌,只會跟著旋律感覺走,一句歌詞哪裡停頓、哪裡換氣都不知道,要手把手重新教,實際他們年齡相當。
張宇《一言難盡》專輯1995年
經過杜自持認真打磨,加上劉德華對工作的敬業、認真、努力是從無瑕疵,《可不可以》《愛不完》《如果你是我的傳說》《一起走過的日子》《來生緣》等一系列國語粵語專輯輪番推出,終於成功打開音樂事業,此後牢牢佔據四大天王之一,比作為演員多年靠耍帥和接片雜靠譜許多,當時他的專輯幾乎每張都賣過100萬,這份成績單非常紮實。
由於早期歌手流失嚴重,90年代以後,百代開始大力發掘新歌手,巫啟賢、張宇是力推的新秀(巫啟賢從80年代就出道了,但多數專輯是在新馬地區發行)。從1992年到1994年,短短三年,巫啟賢在百代推出《紅塵來去一場夢》,《等你等到我心痛》,《太傻》和《愛情傀儡》,幾乎張張出名,迅速在華語市場打響知名度。之後《愛那麼重》也依然保持很高人氣,甚至巫啟賢開始偶爾混跡香港影視圈,演過《慈雲山十三太保》一類電影,還拿下過表演新人獎。
與他類似創作型歌手張宇,比巫啟賢稍晚1993年加入百代,據說是出於音樂人袁惟仁舉薦。第一張專輯《用心良苦》已樹立他比較「苦情」的路子,剛好契合他有點嘶啞的嗓音。之後《一言難盡》《消息》《整個八月》《一個人的天荒地老》《雨一直下》等等,開啟他非常個性化的道路,加上他的音樂和黃金搭檔十一郎(本名蕭慧文)幾近完美的合作,很快收穫眾多歌迷。
實際從張宇出道前就開始為其他歌手寫歌,如1992年萬芳的《猜心》(收在《真情》專輯),第二年被王菲(當時還叫王靖雯)翻成粵語版《如風》(收在《十萬個為什麼》專輯)。
百代為了做大業務,終於90年代中期兼併點將唱片,在經營方面吸納原點將的核心——姚謙,主推跳槽加盟的那英、王菲兩大實力女唱將,迅速成為華語樂壇最引人矚目的大公司。
在此之前,百代拿得出手的女歌手恐怕只有一位1993年左右加入的彭羚。其他像鄺美雲早在1989年就從寶麗金過到百代,當時公司的原創和包裝都乏力,鄺美雲的代表作總給人感覺是翻唱,哪怕她是原唱都不紅,比如著名的《容易受傷的女人》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以至於地位尷尬,她於1997年後就漸漸淡出了。
張信哲《夢想》專輯1996年
彭羚的實力和影響都不算差,在併入點將之前,彭羚還不能說打開多大局面,她一般是配唱影視歌曲,比如周潤發去好萊塢前的《和平飯店》的主題曲《完全因你》,TVB劇集《廉政英雄》主題曲《出色女子》等。彭羚推出《囚鳥》代表作已是1996年,兩年後彭羚結婚,被財大氣粗的索尼(90年代還叫新力哥倫比亞,因為隸屬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04年與另一大唱片BMG合併後才開始主推索尼名號,但日本公司的牌子則一直是索尼,並沒有涉及BMG的字樣)挖走了。
出道以來話題不斷的王菲,與寶麗金的新藝寶合約到期後,曾因懷孕暫別樂壇。1997年產後以6000萬身價加盟百代唱片成為華語音樂界一條重磅新聞。當時王菲自己出資參與製作,與製作人梁榮駿和經紀人陳家瑛(在王菲之前她是陳百強的經理人,與王菲從1992至2004年合作了12年,之後包裝的就是紅極一時的陳奕迅)合夥擁有「一間製作」,在百代共推5張專輯《王菲1997》《唱遊》《只愛陌生人》《寓言》《王菲2001》,首尾都刻意用「王菲」名字為標識,嘗試個性的音樂,基本沒有太商業化的歌曲了,甚至就連演唱也非常輕鬆和恬淡。
而王菲的資深好姐妹那英之前也算寶麗金淵源頗深的福茂唱片歌手,同一年和王菲一起入百代,兩人憑一曲《相約九八》唱的街知巷聞,一把將那英推上一線地位。那英在百代的包裝下,《徵服》《乾脆》《心酸的浪漫》三張專輯完全是港臺流行歌曲風格,並且質量上乘。2001年,那英過到華納唱片,《我不是天使》《如今》等專輯繼續保持影響。
百代業務的蒸蒸日上,主要歸功於原點將公司元老之一,也是重要作詞人的姚謙成為百代唱片亞太區的負責人,一手發掘蕭亞軒(1999年首張專輯就拿下百代亞洲片區年度銷量冠軍,僅臺灣市場就超過50萬張,百代期間幾乎張張專輯都熱門,紅到香港影壇救市力作《無間道》也讓她客串亮個相)、江美琪(參加歌唱比賽時並不算特別優秀,只有第四名成績,外形也非常普通,出道時期專輯打出「我愛王菲」「第二眼美女」等充滿噱頭的名稱,當時並不很成功,等有江美琪自己風格以後,憑《雙手的溫柔》《想起》等抒情風歌曲終於贏得較多歌迷接受)、戴佩妮、侯湘婷(出道僅三四年,2002年《17、18、19新歌精選》之後,侯湘婷基本轉入影視圈,以後只出過兩張影視原聲專輯),也挖來王菲(姚謙早期為王菲寫過《我願意》等代表歌曲)、林憶蓮(早年在華納,大紅是在滾石並和李宗盛有一段感情糾葛)、蔡依林。
像蔡依林先在環球出過三張專輯,2001年鬧出單方面中止合約糾紛,具體內幕外人並不很清楚。據公布的新聞來看,蔡依林認為只與環球有專輯合約,但環球代表經紀人吳大衛(早年飛碟比較二線的音樂人,本身也是歌手,與黃鶯鶯等有合作)認為還擁有廣告、演出等包裝項目在內的事務。但蔡依林與家人認為條款和帳目不清,堅持結束合作。
一年後進入索尼憑《看我72變》《城堡》等專輯翻身大紅,到百代發的《舞娘》《唯我獨尊》都保持水準,甚至發過英文專輯《愛的練習語》,這期間算是蔡依林的巔峰階段。之後再轉入華納仍然算天后級人物,但狀態慢慢開始滑坡。
所以通觀來看,由於姚謙出色的整合資源,發掘新人,一手把百代的事務打造到頂點,這一階段的百代旗下女歌手新老兼顧,最為豪華鼎盛,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與百代抗衡,稍微了解幕後的歌迷至今都對姚謙的大名如雷貫耳。
王菲跨世紀大碟《寓言》2000年
他從點將起家,一開始就與張清芳、江淑娜等女歌手合作,後來也善於發掘栽培女歌手,因此得到一個「最懂女人心的音樂人」雅號。百代唱片從1997年到2008年有十年左右時間為華語音樂界的翹楚。
以這一年為分界,當時蔡依林跳槽華納,跟著江美琪與百代合約期滿,戴佩妮的巔峰期結束(之後《原諒我就是這樣的女生》《回家路上》《純屬意外》等專輯版權不穩定,水準也參差不齊),重磅人物林憶蓮在2006年《呼吸》後也離開了,先2010年後在華納出過《兩心花》等歌曲(屬於電視劇《出軌的女人》原聲專輯),然後跳環球有《蓋亞》等新專輯,風格已經很脫離過去的林憶蓮。
王菲早在2005年與百代合約期滿後就半隱退,到2010年以後才又偶爾參加一些演出,也沒有再正式推什麼專輯。小天后蕭亞軒也是2005年與百代約滿轉去華納(她與華納籤了兩次合約,到2006年才正式通過劉天健籤約,發了一張專輯明顯不如百代時期)。2008年被與百代有淵源的金牌大風重新拉攏,推出 《三面夏娃》《鑽石糖》《瀟灑小姐》等專輯重拾一些人氣。
21世紀初期的百代看起來勢頭很盛,可實際已屬於「迴光返照」。一來2000年以後整體音樂界開始滑坡衰落,歌迷粉絲當然不清不楚,可資深業內人士都聞得出危機的味道;二來由於一時間歌手太多,宣傳推廣方面屢屢曝出對某些歌手用心不足,導致業績下滑,最終淪為被其他公司再次收購的厄運。
首先,一個重大危機的標誌就是姚謙於2005年離開百代。實際2000年以後,之前寶麗金出身的大腕鄭東漢基本接管了百代唱片大中華地區業務,所以,幾年間,百代發生一段看似繼續興旺,實際被暗中掏空的詭異現象,這就是與香港的金牌大風的合夥。
金牌大風老闆是與鄭東漢多年關係密切的搭檔黃柏高,環球吞掉寶麗金及正東等以後,黃柏高離開單獨組建了這家新公司,名義上屬於與百代合夥,單獨負責香港地區業務,比如鄭東漢的寶貝兒子鄭中基就在旗下。
可多年以後再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鄭東漢是以百代大中華地區負責人身份,和黃柏高聯合以金牌大風的名義謀劃取代原百代唱片業務,當時打出的名號是「步升百代」,實際已經在逐步削弱淡化百代的影響。
像林憶蓮發粵語專輯《本色》(2005年)就屬金牌大風,當然可以認為林憶蓮仍是百代歌手,但正如公司名號是步升百代,金牌大風已經與百代並列了,可金牌大風的如楊千嬅(恰好楊千嬅在2006年與金牌大風合約期滿)、鄧麗欣等和百代畢竟就毫無瓜葛。很難說金牌大風是被百代收購的關係,這方面有點再現當年華納與飛碟的一幕,只不過憑鄭東漢與黃柏高非常好的私人關係,兩家公司並不像華納和飛碟當年那麼悲劇。
蕭亞軒《明天》專輯2001年
金牌大風與百代的合股及之後的業務趨勢,以百代功臣姚謙離開的2005-2006年度,成為一個顯著分水嶺。這一年,鄭東漢拿金牌大風充作百代「子公司」說事,對外宣稱這家公司獨佔香港市場三成以上的比例,成功躍上香港地區最大的娛樂唱片公司(貌似可以看出鄭東漢是一心要助力黃柏高的新公司上位)。甚至可以大膽揣測,金牌大風與百代合夥的意圖就是要消化原百代在亞洲區的各種資源,借百代的殼壯大自己。
金牌大風於2002年才成立,短短三五年光景,黃柏高的業務能力雖然很強,可畢竟優勢只局限香港,可這家公司很快拿下眾多臺灣藝人資源,甚至還有內地不少人脈,要說不靠鄭東漢和原百代公司多年經營怎麼可能辦到?
比如周筆暢、許巍,比如胡歌風靡一時的《仙劍》影視歌曲(當時金牌大風代理了華研國際在內地的音樂發行,所以《仙劍一》有動力火車這一華研國際的歌手獻唱);比如2009年甜心小天后王心凌籤約金牌大風,都知道她一直主打的是國語歌曲和臺灣市場。還有秦嵐這種偶爾才唱歌、主攻內地影視劇的演員居然也屬於旗下。她因《還珠格格3》與黃奕一起出道,但並不像黃奕曾依靠保利博納公司積極拓展港片市場。秦嵐只時不時會唱一些影視劇歌曲,到2013年與蘇有朋合演偶像劇《非緣勿擾》,才正式發第一張專輯《一肩之隔》。
其次,等到金牌大風成功在港臺內地獨樹一幟,沒過兩年,百代於2011年被索尼公司以22億美元徹底收購,所謂大中華片區不復存在。對百代21世紀後巔峰期的「改弦更張」,很難讓人相信以鄭東漢這種資深的高人會不清楚行情走向,或者說沒有絲毫洞察力。所以筆者認為,當時的發展動向應該是鄭東漢有意為之,不至於百代忽然消失的時候,公司這些資源跟著一朝分崩離析,他像是提前數年就有了精明的「安排部署」。
可千算萬算,儘管金牌大風用十年左右時間好容易做成了一盤精彩「大局」,勢頭正盛,並非沒有旁人「黃雀在後」。到2014年,華納公司又大手筆在香港單獨收購金牌大風,所謂娛樂企業終歸是大鱷橫行,小魚再機敏靈巧還是難以避免被吃掉。
於是21世紀10年代以後,整個大格局就剩下環球、華納和索尼三大巨頭,唯一始終沒有受外資幹擾生存至今的獨立音樂公司,恐怕臺灣只有滾石,而香港只有2000年才出現的英皇了,其實像滾石也曾與環球有一些發行業務的合作。
今時今日,重新審視百代從併購點將再到與金牌大風的關係,多少可以看出這些唱片公司和流行音樂如何走向衰落的一些內部趨勢。
在外資公司多年幹預下,不斷進行拆分、併購的市場遊戲規則,表面上的初衷可能是為了想把業務做大做強,但音樂行業和電影行業都屬於文化與藝術為核心品質的東西,和其他產品、實體經濟很有些不同。更微妙的是,音樂和電影也有區別,本身更契合流行、常變、短暫種種不利於長期穩健發展的特性,所以更加「轉瞬即逝」。
如此,這些公司在面對激烈競爭的氛圍下,急於發掘短期利益,以一個個明星為支撐,從90年代以後就更加追求流行音樂的商業化。試看90年中期到2005年這十年左右,一方面讓外人看到流行音樂維持著鼎盛繁榮,另一方面卻是唱片公司併購最激烈的十年,甚至伴隨網絡媒介的逐步發達,已經產生唱片工業衰落的徵兆。
同樣在這十年左右的大環境裡,早期諸多才華橫溢的幕後音樂人已經和分分合合的公司企業們失去依靠,很多當年製造無數好聽歌曲的音樂人,基本陸續淡出了圈子。以積極一些的眼光看,可能認為這是正常的人才交替,而今天再回首看那期間,實際無所謂港臺或內地的水土問題,而是太多人單純對流行音樂的生產環境失掉了熱情,在這種過於膚淺、粗糙的業態環境下,誰還走紅,誰不走紅,唱什麼樣的歌已經沒有了意義。
九、 豐華
豐華唱片是當年飛碟唱片的後續。1995年,飛碟被華納吞掉,原創始人之一的彭國華重組了一家新公司就是豐華,前後帶走了不少飛碟重要的人脈資源,運營層面有陳復明(代表作是給張雨生寫的《一天到晚遊泳的魚》)、陳樂融(一流作詞人,比如姜育恆的《再回首》、張雨生《天天想你》,甚至葉倩文有點口水歌氣質的《瀟灑走一回》。陳樂融是全才式人物,包括傳媒界,文藝評論界,作家圈,甚至戲劇影視界,這樣厲害的實在不多見),還包括作曲編曲的大腕陳志遠。飛碟的另一元老吳楚楚,也大約在95年底或96年加入豐華,以他的資深地位出任該公司總裁。
當初飛碟超級豪華的幕後陣容,可能唯一一個沒有跟到豐華,仍留在華納的重要人物應該是陳耀川,從《忘情水》《天意》連續與劉德華合作,將劉天王的音樂爆款指數推向新高度。1995年跟劉德華又一起到藝能動音公司(據一些資料透露,藝能動音實際就是寶麗金旗下原寶藝星結束以後重新組建的,劉德華與這家公司的淵源太深了),兩人再推《真永遠》《相思成災》《中國人》等專輯全都大紅大紫。
張惠妹《姐妹》專輯1996年
原飛碟歌手多數還是一一過到豐華,比如張雨生,由他在豐華發掘了張惠妹。另像林志穎、陶晶瑩、蘇芮、鄭智化等,雖然在新公司沒唱多久,可在豐華重新立足階段,多少起到支持作用。
隨著豐華的名頭打響,先後又包裝了黃磊、黃舒駿、曾寶儀、範逸臣等一批有個性特點的新歌手,最後一度接手張清芳這樣的實力唱將。雖然豐華唱片總體氣象不如飛碟時代輝煌,但豐華唱片努力堅持到2017年才徹底轉讓,在新世紀以後流行音樂日漸沒落的大趨勢下,這家公司能堅持20年左右,也是一個不小的傳奇了。
比如張雨生最後一張專輯《口是心非》,陶晶瑩的《姐姐妹妹站起來》等,實際整體已經大不如前,但對豐華當時打開局面也算有過難忘的一幕,至少主打歌還是令歌迷能夠有記憶的。
當然,豐華能夠吸引歌迷,最引人矚目的當是推出了張惠妹,起步的《姐妹》《BAD BOY》《牽手》等幾張專輯張張火爆,全都賣過百萬銷量。《姐妹》一出手就破了張學友在臺灣地區的記錄,名不見經傳的張惠妹只有區區24歲。《BAD BOY》賣到140萬,創臺灣女歌手單張銷量最高記錄,幾乎成了一個神話。
後來《我可以抱你嗎愛人》《不顧一切》開始加強一些抒情風歌曲,也照樣走紅。眾所周知,恰恰《不顧一切》在新世紀初期成為張惠妹巔峰時突然冷卻的印記,和豐華的5年合約終止,以她積累人氣,沒多久華納接收了張惠妹。
在男歌手方面,隨著張雨生發生意外,鄭智化於1999年退出。實際鄭智化只在豐華推了一張《夜未眠》,質量也遠不及飛碟時《星星點燈》《落淚的戲子》那種狀態。像黃舒駿的重心也沒有在唱歌,他在1998年加入豐華主要是做總監,因此,豐華在前期比較挑大梁的男歌手只有一個林志穎。
林志穎的知名度也毋庸置疑,當年從飛碟出道時簡直是不亞於小虎隊的旋風。隨著年齡增長,林志穎後來一些歌曲始終沒有早年走紅。貌似他的成熟路線在豐華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定位,雖然並不是沒有好聽的歌,像《男人是很好騙的》《黎明破曉前》《稻草人》等,他合作過的音樂人也絕不算少,飛碟時期和豐華時期完全是兩套班底,豐華時期像黃國倫、陳國華等雖然不能像飛碟那批音樂人細心挖掘歌手的特質,但是歌曲質量還是不錯的。像如陳國華還曾和非常洋氣的李玟合作過,也與後來的蘇有朋有合作。這就是所謂商業流水線的弊端,一般就主打歌的水準不低,只求好聽或過得去,卻不一定符合歌手的味道,然後其他歌曲沒什麼能留下印象,總體只是不溫不火。
黃磊很有文青特色的《等等等等》2001年
本來豐華還推出過像黃磊這樣帶書卷氣的歌手,一度比林志穎更有特點,《邊走邊唱》《我想我是海》《等等等等》接連三張專輯都很有味道。幕後集中有陳志遠、劉虞瑞、姚若龍、張方露、鄭華娟、黃中原等極有實力的音樂人操刀,連製作人也一度請出大師級的李子恆擔當,可見公司上下對黃磊的重視。
黃磊本人的聲音實力客觀來講極為一般,像《我想我是海》這種歌,儘管很好聽,可黃磊的演唱頗為吃力,副歌的句子多次反覆就感覺他的氣息明顯不順暢。都知道黃磊出道明明是頂著專業演員的身份,唱歌的確是業餘愛好,就是在走紅階段順便在音樂方面玩一票,推出幾張專輯後他就漸漸淡出。當年他的工作重心恐怕連演戲都不算,玩票結束,體驗過娛樂圈風雲變幻以後,還是老老實實回到校園當老師。
在2000年之後,豐華唱片大量一線歌手跳槽或淡出,不得不又重新推出一些新人,影響又比90年代降格一個檔次。從豐華後期的掙扎,其實又可以從內部看到音樂公司為何衰弱的一個側面。
如果從豐華自身原因分析,感覺還是延續當年來自飛碟某種「基因」。幕後這一批音樂人多年來養成的原創風格總體偏傳統,這是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可自從新世紀以後,華語流行音樂圈經過多輪兼併組合,所謂大浪淘沙,假如沒有特別強大的業務根基,或推出的「產品」可以跟隨時尚嗅覺,哪怕自身品味再如何獨特,影響力照樣越來越弱,這就是豐華這一類公司,甚至包括不少類似本土音樂公司最終走向末路的一大自身原因。
反過來,同時這也是後來周杰倫、林俊傑這些能夠把握潮流趨勢,加上具備一定創作才華就能佔據潮頭的重要原因,哪怕像周杰倫一度被嘲笑批評咬字都成問題,實際並不成問題,早期一些偶像,連劉德華、郭富城、黎明不也統統被調侃過不會唱歌麼。演唱水平並不決定一個歌手能否走紅,所以周杰倫這些晚輩能夠上位其實是順應了21世紀以來的流行脈搏。
另一方面則是資本缺少國際背景不行,連音樂產品過於視野狹隘或太小眾也不行,所以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在商業的流行文化中是站不住腳的,在音樂、電影等等產品中與蘊含多少文化品位並無太多關係。
大量資本在不斷影響製作趨勢,大多數公司失掉製作精良,注入文化內核的精品意識,一味追求受眾廣泛和短期效益,所以流行音樂原本多元化的面貌和整體氛圍就喪失了,連做一張完整專輯的都越來越少。網際網路時代下,連開拓一下唱片市場的心思都沒多少了,連周杰倫堅挺走紅近20年,實際歌迷也都清楚,最近好幾年都沒動靜了。
豐華、上華、百代這類曾經撐起門面的還有被大鱷吞掉的「幸運」,其他很多公司恐怕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最終只歸結一句「時運不濟」。其實市場格局發展到這一步,與公司經營的音樂質量已經沒有太直接干係,這個階段所謂實力並不是指製作的歌曲,就是拼背後的資本。
從豐華這近20年命運,所折射的完全就是華語流行音樂在新世紀何以日薄西山的一個真實縮影。
十、波麗佳音
波麗佳音是一家日本老牌公司,隸屬於富士產經傳媒集團,本來專門從事發行影音產品,誕生於60年代。同樣隨著娛樂產業的興盛,這家公司也開始包裝歌手,成為一家重要的唱片公司,在整個亞洲都佔據一定地位(一度籤下安在旭這樣的韓國當紅歌手)。本身也有工藤靜香、上戶彩、市川由衣等分別代表70後、80後很有影響的日本歌手。
隨著七八十年代日本娛樂產業風靡亞洲,他們與港臺地區(包括內地)交流非常頻繁,波麗佳音很快把目光投放到華人娛樂圈。最初像譚詠麟等資深歌手開拓日本市場就由波麗佳音負責企劃,像80-90年代的眾多流行歌曲,原本都根據日本音樂人的曲子翻唱,也是歌迷非常熟悉的背景。
張克帆《風的淚》專輯1996年
不過,波麗佳音真正進入華人地區,應該是臺灣市場比香港要早。90年代初就推出L.A.Boyz,就是黃立行一家為主的組合,只不過沒有持續多久。1995年為一個重要標誌,當時飛碟被華納吞掉,除了一批核心團隊另組豐華唱片,而以苗秀麗帶領的開喜工作室藝人加盟寶麗金的正東外,原飛碟剩下一些歌手及創作人才基本被波麗佳音吸收,比如早期的靈魂製作人之一陳秀男,成為這家外資公司在港臺壯大的重要支撐保障。
歌手比如王傑、張克帆(他的音色純亮,演唱實力非常強,抒情味很正,在波麗佳音兩年多推出三張專輯《還記得我嗎》,《為愛傷心為你痛》和《誰都不該讓你心碎》都有非常高水準,之後張克帆幾乎每跳槽一家都只出一張,漸漸就淡出歌壇了)、張鎬哲(和稍年長的姜育恆同屬韓國籍,但從上學就一直在臺灣,他和姜育恆一樣,有很多老歌非常經典,像《不是我不小心》《再回到從前》《北風》《渡河》等等,在波麗佳音推出《好男人》也算風靡一時)、陳俊廷、黃中原(陳黃二人更多屬幕後創作,但實際他們也唱歌)。
由於有一批實力音樂人主抓創作,波麗佳音也很快發掘包裝新人,推出林佳儀、李婷宜(本來以廣告模特出道,與成龍出演《一個好人》後立刻把她推到一個焦點)等,同時還大量籤下一些有特色的老歌手,像潘美辰、林子祥與葉倩文(葉倩文與林子祥認識和搭檔,據說偏偏是林子祥前妻兼華納總經理吳正元介紹促成的,兩人婚後在1998年宣布淡出,但葉倩文後來2002年後又偶爾繼續推新專輯)。
隨著臺灣市場站穩腳跟,幾乎同時推進香港市場,只不過挖掘香港有影響的歌手不多,早期像倫永亮同樣多是幕後事務(倫永亮早期就與華納合作密切,比如和林憶蓮、郭富城一些粵語歌),中間有一個唐文龍,實際屬於演員身份較多。真正發掘出來能撐場面的特色歌手僅有一個李蕙敏,也是倫永亮慧眼識人,籤約波麗佳音。
王傑《起點》專輯1997年
李蕙敏聲音很有特色,可惜歌曲的傳播面並不太廣。剛稍有一點名氣就被當時寶麗金,之後遇到環球吞掉寶麗金,公司那種商業娛樂路線令李蕙敏的前途大受影響。像1999年推出的國語大碟標題主打《他在屋頂唱歌》,拍MV廣受批評走低俗風,李蕙敏的黃金時期就這麼被蹉跎了,2001年和環球解約,她很快被人遺忘。
波麗佳音在港臺地區的事業高峰就五年左右,由於臺灣波麗佳音的幕後與原飛碟的淵源極深,到90年代末,這家公司一度被同屬飛碟班底的豐華收購,波麗佳音基本就算退出港臺市場。
伴隨這一轉折,像王傑是一個舊時代歌手沒落的典型。湊巧遭遇離婚外加自己的工作室結束(據說離婚與工作室經營不善關門有很大關係),因此返回港臺,他選擇加入香港新成立的英皇娛樂,本以為在新千年以後能從香港市場重新振作。眾所周知,沒過兩年傳出被人排擠,被毀嗓子種種古怪傳聞。
實際上王傑除了2000年前後的一兩張國語粵語《從今開始》《GIVING》還不錯,之後的音樂水準下滑之快,好比曾經輝煌一時的尼古拉斯·凱奇在影壇的那種墮落,最後連他本人都調侃自己是「一個過氣歌手」。若回看王傑在波麗佳音時的五張專輯《手足情深》《忘了所有》《愛》《起點》《替身》,除了《替身》水準稍弱,其他四張專輯基本還保持飛碟時的味道。
那麼,從王傑這一類歌手21世紀後基本遭冷的實際就能發現,總的來說,他們代表著90年代港臺流行音樂比較傳統的風格。對21世紀後的感覺並不大適應,當然像王傑本身歌曲實際並不主打「懷舊風」,他在英皇一度造型和歌曲都不斷追趕時髦,甚至改走過搖滾路線,實際非常失敗,最終被視為新世紀以後迷失自我很突出的一個案例。
短短數年裡,實際波麗佳音讓人印象深刻的新人只有一個林佳儀,也就推出幾張專輯《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心動》《ALL ABOUT LOVE》《你是我心中最想離開的依戀》,一路水漲船高。1998年,她被寶麗金挖走,一開始推出《沒有你的我》也還保持水準,原則上寶麗金給林佳儀的自由度還比較大,以至於她的問題和其他一些歌手又不一樣,但最終命運和波麗佳音同門出來的李蕙敏非常相似。
林佳儀當時雖然打開有一定知名度,實際和李蕙敏一樣,還沒有達到特別走紅的地步,但林佳儀加盟比較受優待,開始嘗試一些所謂自己喜歡的新風格,曲風選擇有點另類,實際大多不太貼合自己,導致後來並不太成功。
林佳儀《你是我心中最想離開的依戀》1997年
波麗佳音起初在流行音樂還比較鼎盛的90年代,憑藉原來飛碟的資源推出的新歌手或維繫一些老歌手還比較成功。但在90年代末期與豐華面臨的問題基本一致,當時市場格局已經幾經折騰,剩下基本都是幾家大公司,2000年左右才陸續出現新公司英皇、華研國際和金牌大風。
波麗佳音的倒掉,論實力不如在洗牌市場的幾大外資巨頭環球、索尼和華納,當時還有業績比較突出的百代。論音樂和歌手,波麗佳音的歌手在流行熱度方面並不太佔優勢,比如林佳儀算是優秀新人歌手,可遠不是稍晚在環球出道的蔡依林,也不是在百代出道的蕭亞軒的對手。按說林佳儀在知名度方面還稍佔上風,可迅速在環球唱片陷入沉寂,並非女歌手就一定要拼年輕外形的問題,與在新公司對音樂定位和對市場調節不恰當有很大關係。
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後一個高峰期,當時的繁榮興旺讓很多音樂公司被表面現象所蒙蔽。但也就幾年時間,大部分曾經佔據潮頭、被歌迷津津樂道的歌手(哪怕是天王天后級歌手)幾乎全都不復當年,多數只能以各種懷舊、紀念演唱會來增加曝光和創收,貌似資深歌手的市場價值已經變了形式。
所以今天,哪怕像深受粉絲關注的陳奕迅、周杰倫等等,或者不管爭議仍然堅持的楊丞琳等等,少數一些還可以憑發專輯來證明自己「資深」或者「實力」的歌手們,已經支撐不起這片天空。絕大多數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出了偶爾在各種綜藝或演出混個眼熟,幾乎全都隱退或半隱退,基本不再發片了。不知不覺,華語流行音樂的世界已經沒有所謂市場和樂壇一說了。
雖然有一代一代歌手新舊更替的因素在內,但還是覺得背後的唱片公司憑藉資本整合或左右的原因更大。公司看重旗下明星歌手帶來的市場轟動;為此,歌手就要追求甚至迎合市場口味,以此達成「效益」;連帶影響到助推歌手的大批創作人才,同樣迎合粉絲去寫歌包裝定位……
如此反覆循環,每家公司究竟有多少歌手可以帶來真正較大效益,又會讓多少歌手失去他們的個性和音樂?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多數唱片公司最終的失敗往往都把責任推給市場殘酷,市場無情,甚至後來製造一個虛無縹緲的「敵人」——時代。
實際是,公司為競爭生存的經營策略,在追求流行和效益的同時,不知不覺忘記他們的初衷是音樂。真正導致大批公司在時代浪潮中衰落的,是當初那些熱愛音樂、富有才華的創作者們,經歷業界格局折騰後,一批批無奈選擇漸漸淡出這個圈子,他們在業界的消逝比臺前一個個歌手的隱退更毫不起眼,後來的歌迷粉絲們只會關注臺前的歌手們今天幾乎人人都能「創作」加以推崇,根本不曾在意行業的「內傷」已經無法修補……
即便今天剩下幾個看似發達的「巨頭」,並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實際歷史已經說明,在華語流行音樂的歲月洪流下,真正的靈魂——音樂,已經過境千帆,黯然神傷,隨著雨打風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