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流行樂壇傳承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諸多的教父宗師、天王天后與實力唱將,共同締造出歌壇的輝煌盛世。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歌手們背後的唱片廠牌。
有識者會有「華語流行看臺灣的共識」,臺灣歌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是行業標杆與旗艦的存在。臺灣歌壇的繁盛,本土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可謂居功至偉。
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輝煌鼎盛時期,臺灣大大小小的本土唱片公司林立,他們意義非凡,堪稱推動華語流行音樂的最中堅力量。
唱片公司在商言商,首先考量商業利益。只有在掌握話語權的前提下,才有資格和能力拓寬流行音樂在商業以外的價值,比如流行音樂的藝術性、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以及流行的深度與廣度等等。
香港的黃家駒曾經講過「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黃霑也曾經在正面印證過他的說法,「香港的每一張唱片都要聽見銅錢的聲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羅大佑被推為「在流行樂壇投下改變流行樂史原子彈」的首張創作專輯《之乎者也》,假設當年想拿到香港的寶麗金唱片去發行,無異於痴人說夢。因為在香港,看不到商業前景,再大的社會責任感都是零,鬼都懶得搭理你,這就是現實!
正是因為香港的本土唱片廠牌少之又少,而居於壟斷地位的國際唱片公司扼守利益,其他一概視而不見。他們並不像本土唱片公司一樣,除了商業考量之外,還肩負著振興華語音樂的責任,人家沒這個義務。
香港歌壇商業佔據主導地位,利益最大化、一切向錢看,功利性最為嚴重。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薅羊毛」,直接導致千禧年之後,香港歌壇江河日下,甚至漸有燈枯油盡之感。
前面兜這麼大圈子,就是為了闡明有責任心的本土唱片廠牌,對華語歌壇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來記取一家華語歌壇上,最有影響力的本土音樂勢力——滾石唱片。
臺灣滾石唱片是經歷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輝煌,也是迄今碩果僅存的一家本土唱片公司。
滾石曾經深切的影響著華語流行音樂的脈搏與走向,如果說還有哪家唱片公司能與之匹敵的話,非臺灣飛碟莫屬,但飛碟早在90年代初期就被國際唱片大鱷華納收購,退出歷史舞臺。(飛碟唱片我們會在下一篇推文中記取,歡迎持續關注)
滾石從起步時僅有6人,發展到頂峰時橫跨整個華語世界,分支遍布兩岸三地大中華、以及東南亞地區,旗下簽約歌手400餘人,員工上千,再到千禧年之後的低潮,人員流失90%。滾石任然咬牙挺了過來,可謂見證了華語樂壇的興衰起落,也熬成了本土唱片業界中的「活化石」。
羅大佑、李宗盛、齊豫、潘越雲、張艾嘉、陳淑樺、張國榮、娃娃、小蟲、陳昇、伍佰、張震嶽、任賢齊、張信哲、林憶蓮、辛曉琪、徐懷鈺、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金城武、成龍、蘇慧倫、周華健、趙傳、張楚、竇唯、何勇、黃品源、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
這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單,都深深的打上了滾石的烙印。除了商業上的成功,其終極的人文情懷,放眼整個華語歌壇,還沒有哪家唱片公司能與之抗衡。對許多歌迷而言,滾石已經成了一種情懷。
滾石唱片的由來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打響越南戰爭,臺灣則成了美軍的大後方,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的湧入,尤其是西洋音樂,對當時臺灣年輕人的影響深遠。
1976年,臺灣段氏兄弟(段鍾沂、段鍾潭)出於對英國殿堂級搖滾樂隊——滾石樂隊的熱愛,共同創辦《滾石》雜誌,以介紹西洋搖滾音樂為主。
70年代中葉,恰逢臺灣掀起民歌運動。李雙澤在淡江大學扔掉手中的可樂瓶,振臂高呼臺灣年輕人要「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臺灣年輕族群開始向內尋找,民歌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這也是華語樂壇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
《滾石》雜誌是臺灣搖滾音樂的鼻祖,當時雜誌的撰稿人是搖滾音樂的第一代寫手,他們的文字啟蒙了臺灣第一代音樂工作者。
在民歌運動的帶動下,《滾石》雜誌開始介紹臺灣本土民歌手。在一片人文情懷的氛圍中,唱片公司嗅到商機,新格唱片首先推出金韻獎,遴選優秀歌者和創作人才,海山唱片隨即打造民謠風,與之相抗衡,是為民歌運動中的兩座重要山頭。
在此背景下,段氏兄弟於1980年背負一身債務,憑著對音樂的滿腔熱愛與執著,創辦「滾石有聲出版社」,滾石的另外兩位大股東吳楚楚和彭國華,兩年之後另起爐灶創辦飛碟唱片,開啟了兩家本土唱片公司相愛相殺,共同推動華語樂壇邁向巔峰的10年光景。這是後話,飛碟篇裡會做詳述。
草創初期與第一桶金
滾石發行的第一張唱片是吳楚楚、李麗芬和潘越雲的一張合輯,叫做《三人展》。阿潘則以新人姿態,憑藉在《三人展》中詩情畫意的驚豔亮相,成為滾石首位籤約歌手。這張專輯的意義在於,它宣示著滾石時代的來臨。
吳楚楚和李麗芬均脫穎於民歌運動,李麗芬從海山唱片舉辦的「民謠風」嶄露頭角,吳楚楚更是民歌名宿,李雙澤扔可樂瓶的「淡江事件」中,吳楚楚就是上臺表演的歌手之一。
值得記取的是,滾石在《三人展》的每張唱片中,都別出心裁的夾帶了一份「聽友回執卡」,類似於現在的調查問卷,在當年沒有網絡評論的年代,藉此收集歌迷回饋,滾石在小細節上就凸顯出難得的人文品質,此後的成功也屬必然。
接下來,滾石推出潘越雲《天天天藍》和張艾嘉《童年》,在商業和口碑上都取得雙贏戰績,並且雙雙入選臺灣百佳唱片,分列第4位和第20位。
真正奠定滾石地位的關鍵一役,則是1982年發行的羅大佑第一張創作專輯《之乎者也》。這張專輯在臺灣百佳專輯排行榜上位列第一,成為樂壇「原子彈」般的存在。
他以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為題材,大膽開創批判寫實作品之先河,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社會的責任感、深刻的洞察力和終極的人文關懷,迄今無人能出其右。
滾石唱片接手羅大佑的專輯之後,當時預估銷量僅僅2000張,但滾石老闆段鍾沂對羅大佑講,不管賣多少張,這就是我們要做的音樂。《之乎者也》最終銷量14萬張,不僅讓滾石攫取到第一桶金,更奠定了滾石今後的人文基調。
聲震華語的滾石三巨頭
眾所周知,滾石有大中小三位教父,羅大佑悲天憫人、李宗盛豁達滄桑、小蟲精緻纏綿。放眼整個華語歌壇,這個「教父戰隊」也是罕逢敵手,而他們又恰恰同時集結在滾石唱片,所有說滾石想不崛起都難上加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滾石陣營中,羅大佑區別於李宗盛和小蟲。羅大佑始終以獨立身份,與滾石唱片保持合作關係,簡單理解就是賣藝不賣身,他與滾石相互影響,烙印太深,想抹都抹不掉,所以把他視為「滾石人」,而李宗盛和小蟲都是在滾石體系中的「包身工」。
羅大佑在80年代上半葉,通過滾石發行《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家》三張專輯,在歌壇上颳起黑色風暴,樹立人文唱將的地位,成為實至名歸的華語教父。
李宗盛在民歌時期曾經組過木吉他合唱團,1983年意外的接到幫民歌手鄭怡(也是他的初戀),製作專輯的任務,李宗盛摸著石頭過河,製作了他生平第一張唱片《小雨來得正是時候》。
而這首歌的創作者正是小蟲,他寫完《小雨來的正是時候》,通過李建復介紹,收入到李宗盛為鄭怡製作的專輯中。過盡千帆,老李和小蟲先後加入滾石唱片,在這裡成長為華語樂壇最知名的「金牌製作人」。
滾石盛世與華語高潮
滾石的老對頭——飛碟唱片,1982年成立到1992年結業,兩家唱片公司十年纏鬥。對於飛碟而言,這十年就是它的全部,而對滾石而言,這只是它的一段歷程。
滾石與飛碟的相愛相殺,是華語樂壇難得一見的良性競爭。兩家唱片公司在創作和製作上的比拼,可以說是在一定層面上延展了流行音樂的深度與廣度。
當年飛碟的天后宮有蔡琴、蘇芮、黃鶯鶯,滾石則有齊豫、潘越雲和陳淑樺相抗衡。直到王傑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兩家的平衡。王傑被滾石李宗盛拒絕之後,投入飛碟帳下,在李壽全的點撥之下,迅疾成為冉冉升起的巨星。
滾石只好動用齊豫的關係,把小哥齊秦招致麾下,由此形成了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際,臺灣歌壇王傑與齊秦雙雄爭霸的局面,背後則是滾石與飛碟的較量。
緊接著,臺灣樂壇集結齊秦(滾石)、王傑(飛碟)、童安格(寶麗金)、周華健(滾石)等人,猛龍過江遠徵香港歌壇,青黃不接的香港歌壇迅速做出反應,炮製出「四大天王」抗衡臺灣幫。
與此同時,滾石李宗盛打造出臺灣第一張銷量過百萬的唱片《跟你說,聽你說》為,華語樂壇真正意義上跨入唱片工業時代,滾石也迎來空前的繁盛時期。
陳淑樺由此樹立了女性代言人的形象,李宗盛晉升為百萬製作人,由此開啟滾石唱片、臺灣歌壇、乃至整個華語樂壇的巔峰模式。
90年代,滾石以臺灣為大本營,開始四處出擊,全線布局,作為本土唱片公司的旗艦戰隊,力抗五大國際唱片公司的入侵不落下風,並且取得豐碩成果。
坐鎮滾石本部的李宗盛、小蟲、陳昇等人,相繼打造出趙傳、辛曉琪、張信哲、任賢齊、無印良品、徐懷鈺、蘇慧倫、劉若英、莫文蔚、梁靜茹、五月天等實力唱將和優質偶像,還吸引到香港藝人成龍、Beyond、林憶蓮、杜德偉等人的加盟,張國榮在90年代中葉復出時,也選擇在此重新出發,滾石聲譽日隆。
滾石在事業擴張的版圖上,一方面收購臺灣老牌勁旅(歌林為代表),一方面布局海外設立分公司,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子廠牌的發展。
滾石與羅大佑合作,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代表作《皇后大道東》打破了偶像派和情歌佔據市場主流的局面,為香港流行樂壇的添加了新的可能性,把流行音樂承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傳播到香港,是一次成功的弘道之舉。
滾石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子廠牌魔巖文化,集結內地搖滾勢力,推出黑豹、唐朝、張楚、何勇等人。1994年,魔巖三傑代表內地搖滾遠徵香港紅館,僅此一役足以彪炳歌壇,背後推手則是滾石。
整個90年代,是滾石最風光的時代,也是華語樂壇最鼎盛的時代。隨著千禧年的到來,經典的年代也就一去不返。
滾石的一襟晚照與重新出發
邁入新世紀之後,整個華語樂壇一片凋敝、哀鴻遍野。盜版泛濫、網際網路衝擊、加之資本寒冬,市場規模嚴重縮水。本土唱片公司在國際唱片大鱷的聯合絞殺下幾乎全軍覆沒。
以「薅羊毛」為目的的外來勢力並沒有本土唱片公司身上的社會責任感,華語流行樂壇邁入快餐時代。這一現象的最直接反饋就是「現在的歌不像以前那麼走心了,再也出不來膾炙人口的經典了」,也正是每個歌迷的心聲。
在這種大環境下,碩果僅存的滾石唱片日子當然好過不到哪裡去,大批的子廠牌宣告結業,人員嚴重流失,歌手們紛紛跳槽,滾石成了名副其實的「沒落的貴族」。
滾石背負巨債,勉力支撐,眾多國際唱片公司覬覦著華語樂壇上這位「最後的貴族」,想著將其收購。但掌舵滾石的段氏兄弟逐一拒絕,堅持著不讓滾石倒臺。面對媒體採訪,他們也一再重申著滾石的堅持
滾石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符號,完全超出最初的預計。因為滾石在人們成長的時代,提供了值得紀念的歌曲給他們,成為了生命中很重要的記憶。現在滾石唱片不再有當年的規模,但滾石還會繼續戰鬥下去!
這段宣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黃霑《滄海一聲笑》中的「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滾石,豪情尚在,但剩了一襟晚照。他們的堅持,就是華語流行音樂本土勢力的一星火光和希望。每個人都不想它熄滅,盼望能重新閃耀重新出發。
2008年,在滾石老闆段鍾潭的攛掇下,羅大佑和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四人,組成華語樂壇最重量級的傳奇樂隊「縱貫線",讓4個老臘肉重新煥發青春的同時,把歌迷的情懷也重新燃燒了一把,畢竟這才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半壁江山、這樣的樂壇盛事可遇不可求。
2010年,滾石為了慶祝成立30周年,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演唱會,散落在各大唱片公司的80多位原滾石歌手,以「同學會」的形式,用歌聲追憶滾石唱片的輝煌過去,集體懷念交付給滾石的青春歲月。
其間特別讓人動容的一幕,是歌手趙傳與滾石大家長段鍾沂(董事長)的一段對話
趙傳:我以為我會老死在滾石,結果…老段:很抱歉沒有讓各位在滾石老去,讓大夥離鄉背井四方謀生,真的很抱歉沒有照顧好大家!
此情此景,不免令人心生酸楚,今日的滾石,早已不復當年盛況,但它締造出來的經典曾經觸碰過無數聽歌人的柔軟心底,釋放出來的人文關懷與責任感真真切切的影響過整個華語歌壇!
最後,真心期望這支誕生出人文薈萃、華美樂章的本土音樂勢力,能夠繼續奮戰、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