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石唱片:本土唱片公司經營的經典範本

2021-01-10 網易娛樂

2010-03-25 02:42:32 來源: 網易娛樂專稿

舉報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對待音樂的態度還是公司的經營手法,滾石都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這個已經存活了30年且還打算繼續活下去的「滾石唱片」無疑是本土唱片公司的經典範本。


(文/陳賢江)回顧華語流行音樂過去30多年來的發展,有一個事實再清楚不過了,那就是,滾石唱片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本土唱片公司,同時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從對樂壇的影響力上看,華語流行音樂(粵語除外)的發展思路幾乎就是由「滾石」決定的。無論是早年潘越雲、齊豫脫胎於「民歌時代」的人文情懷,還是由羅大佑掀起鄭智化黃舒駿等承接的「批判思維」;無論是李宗盛登峰造極的都市情歌,還是小蟲杜德偉的改良R&B;無論是以林強為代表的「新臺語歌運動」,還是蘇慧倫徐懷鈺背後的「偶像翻唱潮」,無論是陳淑樺、林憶蓮、梁靜茹等「情歌天后」,還是Beyond、伍佰、五月天這樣的「搖滾偶像」;還有陳昇、周華健、任賢齊、MC Hotdog、楊乃文,還有後來的所謂「獨立音樂」(張震嶽、陳綺貞),等等。基本上,除了飛碟主導的「青春偶像時代」,華語音樂的發展潮流沒有哪次是跟滾石無關的。甚至,就連中國搖滾最輝煌的時代(黑豹、唐朝、竇唯、張楚、何勇等),都是滾石締造的。而最近兩年蘇打綠的成功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滾石生命的延續。(一手打造出蘇打綠的林暐哲也是當年陳綺貞、楊乃文的幕後推手)

在唱片公司的經營上,滾石的影響同樣深遠。陳珊妮在接受網易採訪時曾提到滾石的唱片包裝是一個典範,而滾石的唱片企劃、文案宣傳、歌手包裝等對唱片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在仍然活躍在唱片業第一線的很多人才都是滾石培養的。而這還是比較容易看得見的部分。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是,滾石在音樂細分市場上的耕耘(比如搖滾、臺語、說唱、粵語等)、對更多經營可能性的開拓(在線商店、無線音樂、電影)等方面都遠遠領先於其他的本土唱片公司。

既然滾石那麼出色,那麼它為什麼又會遇到後來的問題呢?這個問題,可能只有段氏兄弟才能真正說得清楚吧。不過,從網易娛樂這次做的諸多「滾石人」的專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滾石的衰落當然跟大環境有關。2000年之後,滾石的變化特別明顯,其唱片無論質還是量都無法跟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相比。而這段時間,正好是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時期,科技帶來的問題讓整個唱片業焦頭爛額,滾石當然也逃不了;其次,海外唱片公司的衝擊。在八十年代,由於海外唱片公司未進入華語市場,滾石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海外唱片的代理。比如早年的后街男孩就是由滾石代理引進的。海外唱片公司全面進入華語市場之後,這一情況自然就發生了逆轉。滾石不得不去開拓新的市場,卻導致後來戰線過長,反而影響到主業的經營;再次,滾石唱片內部的經營問題。在採訪中,小蟲和趙傳等都提到了相關問題。九十年代中後期,滾石的規模達到頂峰,從唱片到電影,從本土到海外,滾石已經發展成一個年收入25億新臺幣(1999年數據,折合人民幣約6億,2009年整個內地唱片業的收入才2億人民幣)龐然大物。公司越大,經營管理上碰到的問題就越多,這勢必會造成一些內部矛盾。

不少評論提到,滾石唱片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之後似乎已經不再堅持從前的高品質音樂了,有人甚至認為滾石生產徐懷鈺這樣的翻唱偶像其實在砸自己招牌。但是,如果你接觸過公司的經營,你就會知道,經營一家公司是很複雜的事情,所謂「理想」更適用於「創業」,而不是「守業」。當滾石達到一定規模後,段氏兄弟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不是要不要堅持理想,而是如何維持這個一個龐然大物的經營。在這樣的情況下,滾石通過徐懷鈺、蘇慧倫等偶像來掙錢就是無可厚非的事。何況,在包裝偶像的同時,滾石並沒有忽略對高品質音樂的挖掘,陳綺貞、張震嶽都是很好的例子。個人理解,滾石唱片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經營思路就是「多元化」,1998年推出的「少女標本」(陳綺貞、吳佩慈、李心潔、徐懷鈺)就很能說明問題。陳綺貞代表人文創作、吳佩慈代表日系非主流、李心潔代表南洋清新、徐懷鈺代表韓流偶像,這個陣容基本上就是當年整個滾石唱片的戰略——多元化加海內外。可惜的是,多元化經營的平衡非常難,尤其是在海外唱片公司的打壓下,加上自己的內部矛盾,難免有些顧此失彼。

當然,發展到後期,段氏兄弟的主要精力很可能已經不在「唱片」上了。比如2002年的「滾石移動」布局就可以視為一種戰略轉移,而且還「轉移」得很成功。當21世紀前幾年,媒體還樂此不疲地翻炒「滾石財務危機」的時候,「滾石移動」悄悄地成為「滾石」新的盈利增長點並在多年高速增長後最終幫助「滾石」扭轉了危機的局面。(根據段鍾潭2004年透露的數據,2003年,滾石移動成立第二年的收入是1.6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4000萬,2004年收入就增加到5.3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一億多,增長率高達300%)也就是說,其實「滾石」早已獲得新生,只不過不再是那個大家熟悉的「滾石唱片」而已。從這點看,「滾石」又領先其他唱片公司,率先進入「數字時代」。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傳統唱片業的死亡已經不可避免。以傳統唱片業的眼光來審視現在的「滾石」及其未來的前景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對待音樂的態度還是公司的經營手法,滾石都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這個已經存活了30年且還會繼續活下去的「滾石唱片」無疑是本土唱片公司經營的經典範本。網易娛樂獨家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資料:滾石唱片(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簡介
    ,全名為「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Rock Records Co., Ltd),是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於1980年所創建的一家臺灣唱片公司,目前也是亞洲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滾石唱片。滾石唱片,全名為「滾石國際音樂有限公司」(Rock Records Co., Ltd),是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於1980年所創建的一家臺灣唱片公司,目前也是亞洲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
  • 滾石唱片牽手網易雲音樂,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如何迭代演進?
    作為華語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滾石唱片在樂迷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甚至有些神聖的,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滾石情歌"都不為過。而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下,以滾石唱片為代表的唱片公司如何求新求變,以抓住當下年輕群體的需求,探求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無疑具備參考意義。40歲的滾石唱片,依然年輕說起滾石唱片,就不得不提到段氏兄弟。
  • 伍佰再度出圈之後,網易雲音樂聯手滾石唱片
    作為華語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唱片公司之一,滾石唱片在樂迷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甚至有些神聖的,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滾石情歌"都不為過。而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下,以滾石唱片為代表的唱片公司如何求新求變,以抓住當下年輕群體的需求,探求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無疑具備參考意義。
  • 滾石唱片:經歷輝煌,熬過創傷,仍是支撐華語樂壇的希望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歌手們背後的唱片廠牌。有識者會有「華語流行看臺灣的共識」,臺灣歌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是行業標杆與旗艦的存在。臺灣歌壇的繁盛,本土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可謂居功至偉。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的輝煌鼎盛時期,臺灣大大小小的本土唱片公司林立,他們意義非凡,堪稱推動華語流行音樂的最中堅力量。
  • 滾石唱片
  • 滾石唱片公司名氣那麼大,為何一直處於賠錢狀態?
    娛樂故事天天有,歲歲朝朝講不盡,各位朋友,感謝您點開這篇文章,說到華語唱片公司大家應該最先想到的是香港的寶麗金以及臺灣的滾石唱片,那麼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滾石唱片——賠錢賺吆喝滾石唱片公司誕生自臺灣本土,它身上有強於寶麗金濃厚的人文氣息,滾石唱片創立於1980年,臺灣樂壇有兩兄弟,老大叫段鍾沂,老二叫段鍾潭,兩親兄弟,他們兄弟兩個在此之前受西方流行音樂的音響,辦了一本雜誌叫滾石
  • 上華唱片:影視主題曲專業戶,臺灣樂壇的本土支柱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歌手們背後的唱片廠牌。有識者會有「華語流行看臺灣的共識」,臺灣歌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是行業標杆與旗艦的存在。臺灣歌壇的繁盛,本土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可謂居功至偉。八九十年代,臺灣本土唱片公司林立,尤以滾石和飛碟聲名最盛。
  • 你也許不知,曾經的滾石唱片有多用心
    ,這些經典之中的經典被首次授權播出,無數華語音樂愛好者激動了。我們邊聽音樂,邊翻看著唱片內頁,每一句歌詞都在這個過程中被刻進心裡。甚至,手指摩挲著唱片內頁的感覺也成為了一種快感……曾經,臺灣有一家名叫「滾石」的唱片公司,非常擅長締造這類快感。時至今日,依然能給當下的音樂產業以啟發。
  • 749 臺灣的唱片公司
    1 滾石唱片1983年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成立的滾石唱片,是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手包括趙傳、伍佰、張震嶽、周華健、陳淑樺、林憶蓮、辛曉琪、蘇慧倫等。著名的製作人有羅大佑,李宗盛,小蟲,陳昇,包小松等。
  • 華語經典唱片公司有哪些?這一家不得不講
    滾石大家都太熟,我覺得有必要講一講另一家寶藏本土公司——豐華唱片。二三十年前的年輕人從事音樂行業,則會糾結到底要去滾石還是飛碟,畢竟那是比較早的華語本土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大家很熟悉的,黃色的logo一箭穿心;飛碟大家也許會陌生一點,飛碟唱片發展到1995年就不存在了,有一部分飛碟唱片的內容被當時剛剛進軍華語市場的華納唱片收購,飛碟唱片的工作人員、包括歌手及領導層,則成立了本土又一家公司——豐華唱片
  • 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在民謠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滾石和羅大佑對這張本土搖滾唱片的銷量預期是2000張,但最終銷量是14萬。此後羅大佑在臺灣地區樂壇最鼎盛的時代,始終是滾石唱片作為推手。初生的滾石與羅大佑,二者的關係很像嘉禾與李小龍,二者互相成就也理念相同。但羅大佑並非滾石旗下藝人,他和張艾嘉有自己的果實音樂。
  • QQ音樂牽手滾石唱片持續推進常年全方位戰略合
    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立的滾石唱片,在1980年正式問世。作為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在華語樂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40年的時間裡,從第一張唱片《三人展》問世,到網羅兩岸三地的巨星,星光雲集。它不僅記錄著華語音樂的光榮和希望,更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與夢想,堪稱華語樂壇裡程碑式的存在。
  • 滾石唱片:40年時間已經出了兩千多張專輯,合作過歌手有一千多人
    出唱片、辦演唱等等會免不了要背後公司的支持,而有這麼一家唱片公司,培養了無數歌王歌后,伍佰、周華健、齊豫等等華語樂壇巨星都是從這個公司出來的。滾石唱片公司,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於1980年創建,目前也是亞洲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這家唱片公司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外,滾石唱片亦在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較多之地區設有子公司。可見這家公司的實力之強。
  • 滾石唱片:最後的輝煌
    臺灣滾石唱片公司成立30周年北京演唱會將於5月1日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可能是華語地區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演唱會,歷時5個半小時,有30多個歌手參加,並且這僅僅是一家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的陣容,這足以看出滾石公司在過去30年間的成就。
  • QQ音樂與滾石唱片繼續戰略合作 聽《想見你》就上QQ音樂
    青春時代,無論你當時喜歡的歌手是誰,總有那麼一兩盤磁帶,來自滾石唱片。1980年,由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立的滾石唱片,作為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正式問世。40年的時間裡,從第一張唱片《三人展》問世,到網羅兩岸三地的巨星,星光雲集。它不僅記錄著華語音樂的光榮和希望,更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與夢想,堪稱華語樂壇裡程碑式的存在。
  • 音樂巨頭滾石唱片的故事,用音樂連接一切!
    滾石的創立可溯源至1976年《滾石》雜誌之成立,由於創辦者段氏兄弟對ROCK&ROLL的鐘愛,而取名為滾石。滾石開始迎向亞洲,積極向海外拓展,在亞洲各地設立約十家關係企業,每個關係企業除了經營『滾石』自製發行的產品外,同時取得來自不同國家五十多種品牌之代理權。成立ROCK-Philippine,ROCK TV。推動BRAND經營概念,陸續成立龍捲風、電星、飛迅、WOW Music等品牌。
  • 滾石唱片:有人問我你究竟是哪裡好,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
    本文是關於滾石唱片的下篇,上篇標題為:滾石唱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在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滾石的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歌詞為主要導向。這個導向,是李宗盛導出來的。80年代中期,羅大佑暫別滾石,這個時候李宗盛出現了。那個時代的滾石很神奇,兩個音樂教父竟然機緣巧合地,前後對接在一起了。
  • 聽音樂 沒落的貴族--臺灣滾石唱片
    滾石唱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由段鍾沂、段鍾潭先生兩兄弟於1981年正式成立。1981-1985年滾石草創的這頭5年之間發片量其實並不多,卻一舉奠定了它特有的音樂品味,儼然一家頗有趣味性的獨立小公司。
  • 滾石唱片牽手網易雲音樂背後,唱片公司與音樂平臺的「新生態」
    音樂平臺與唱片公司合作的新的關鍵在與更豐富的音樂內容消費形式。平臺所擁有的網際網路音樂運營能力和IP深度開發能力正在成為唱片公司考量合作對象的新標準。頭部音樂流媒體平臺的角色也正在發生變化,向著優秀的音樂IP助推器不斷進化。雙方的合作重心也從版權合作逐漸延伸,趨向音樂IP的提升及生態的深度融合。以此次網易雲音樂攜手滾石唱片為例。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5):「魔巖三傑」和「後滾石」時代
    在順利幫助張國榮重返樂壇,並再度攀上音樂高峰的前後幾年時間裡,滾石唱片可謂遍地開花,將觸角延伸至香港、大陸及其它亞洲國家,其歌手種類和音樂性質涵蓋之廣,是無人能及的。滾石不但成立了新的品牌分公司,還積極鼓勵旗下創作型的音樂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儘可能整合出更加多元化的音樂市場。這其中最廣為人稱頌的經典案例就是「魔巖文化」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