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對待音樂的態度還是公司的經營手法,滾石都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這個已經存活了30年且還打算繼續活下去的「滾石唱片」無疑是本土唱片公司的經典範本。
(文/陳賢江)回顧華語流行音樂過去30多年來的發展,有一個事實再清楚不過了,那就是,滾石唱片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本土唱片公司,同時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從對樂壇的影響力上看,華語流行音樂(粵語除外)的發展思路幾乎就是由「滾石」決定的。無論是早年潘越雲、齊豫脫胎於「民歌時代」的人文情懷,還是由羅大佑掀起鄭智化黃舒駿等承接的「批判思維」;無論是李宗盛登峰造極的都市情歌,還是小蟲杜德偉的改良R&B;無論是以林強為代表的「新臺語歌運動」,還是蘇慧倫徐懷鈺背後的「偶像翻唱潮」,無論是陳淑樺、林憶蓮、梁靜茹等「情歌天后」,還是Beyond、伍佰、五月天這樣的「搖滾偶像」;還有陳昇、周華健、任賢齊、MC Hotdog、楊乃文,還有後來的所謂「獨立音樂」(張震嶽、陳綺貞),等等。基本上,除了飛碟主導的「青春偶像時代」,華語音樂的發展潮流沒有哪次是跟滾石無關的。甚至,就連中國搖滾最輝煌的時代(黑豹、唐朝、竇唯、張楚、何勇等),都是滾石締造的。而最近兩年蘇打綠的成功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滾石生命的延續。(一手打造出蘇打綠的林暐哲也是當年陳綺貞、楊乃文的幕後推手)
在唱片公司的經營上,滾石的影響同樣深遠。陳珊妮在接受網易採訪時曾提到滾石的唱片包裝是一個典範,而滾石的唱片企劃、文案宣傳、歌手包裝等對唱片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在仍然活躍在唱片業第一線的很多人才都是滾石培養的。而這還是比較容易看得見的部分。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是,滾石在音樂細分市場上的耕耘(比如搖滾、臺語、說唱、粵語等)、對更多經營可能性的開拓(在線商店、無線音樂、電影)等方面都遠遠領先於其他的本土唱片公司。
既然滾石那麼出色,那麼它為什麼又會遇到後來的問題呢?這個問題,可能只有段氏兄弟才能真正說得清楚吧。不過,從網易娛樂這次做的諸多「滾石人」的專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滾石的衰落當然跟大環境有關。2000年之後,滾石的變化特別明顯,其唱片無論質還是量都無法跟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相比。而這段時間,正好是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時期,科技帶來的問題讓整個唱片業焦頭爛額,滾石當然也逃不了;其次,海外唱片公司的衝擊。在八十年代,由於海外唱片公司未進入華語市場,滾石有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海外唱片的代理。比如早年的后街男孩就是由滾石代理引進的。海外唱片公司全面進入華語市場之後,這一情況自然就發生了逆轉。滾石不得不去開拓新的市場,卻導致後來戰線過長,反而影響到主業的經營;再次,滾石唱片內部的經營問題。在採訪中,小蟲和趙傳等都提到了相關問題。九十年代中後期,滾石的規模達到頂峰,從唱片到電影,從本土到海外,滾石已經發展成一個年收入25億新臺幣(1999年數據,折合人民幣約6億,2009年整個內地唱片業的收入才2億人民幣)龐然大物。公司越大,經營管理上碰到的問題就越多,這勢必會造成一些內部矛盾。
不少評論提到,滾石唱片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之後似乎已經不再堅持從前的高品質音樂了,有人甚至認為滾石生產徐懷鈺這樣的翻唱偶像其實在砸自己招牌。但是,如果你接觸過公司的經營,你就會知道,經營一家公司是很複雜的事情,所謂「理想」更適用於「創業」,而不是「守業」。當滾石達到一定規模後,段氏兄弟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不是要不要堅持理想,而是如何維持這個一個龐然大物的經營。在這樣的情況下,滾石通過徐懷鈺、蘇慧倫等偶像來掙錢就是無可厚非的事。何況,在包裝偶像的同時,滾石並沒有忽略對高品質音樂的挖掘,陳綺貞、張震嶽都是很好的例子。個人理解,滾石唱片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經營思路就是「多元化」,1998年推出的「少女標本」(陳綺貞、吳佩慈、李心潔、徐懷鈺)就很能說明問題。陳綺貞代表人文創作、吳佩慈代表日系非主流、李心潔代表南洋清新、徐懷鈺代表韓流偶像,這個陣容基本上就是當年整個滾石唱片的戰略——多元化加海內外。可惜的是,多元化經營的平衡非常難,尤其是在海外唱片公司的打壓下,加上自己的內部矛盾,難免有些顧此失彼。
當然,發展到後期,段氏兄弟的主要精力很可能已經不在「唱片」上了。比如2002年的「滾石移動」布局就可以視為一種戰略轉移,而且還「轉移」得很成功。當21世紀前幾年,媒體還樂此不疲地翻炒「滾石財務危機」的時候,「滾石移動」悄悄地成為「滾石」新的盈利增長點並在多年高速增長後最終幫助「滾石」扭轉了危機的局面。(根據段鍾潭2004年透露的數據,2003年,滾石移動成立第二年的收入是1.6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4000萬,2004年收入就增加到5.3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一億多,增長率高達300%)也就是說,其實「滾石」早已獲得新生,只不過不再是那個大家熟悉的「滾石唱片」而已。從這點看,「滾石」又領先其他唱片公司,率先進入「數字時代」。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傳統唱片業的死亡已經不可避免。以傳統唱片業的眼光來審視現在的「滾石」及其未來的前景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對待音樂的態度還是公司的經營手法,滾石都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這個已經存活了30年且還會繼續活下去的「滾石唱片」無疑是本土唱片公司經營的經典範本。網易娛樂獨家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