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騰訊娛樂原創,微信號:txent
不久前,騰訊視頻上線了一大批滾石唱片經典演唱會視頻,這些經典之中的經典被首次授權播出,無數華語音樂愛好者激動了。
經典的歌曲,熟悉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的回憶被慢慢翻出,因為那時的音樂能讓人走心。
當「音樂產業在衰落」,甚至是「音樂已死」這樣的論調每天都在被媒體拿出來翻炒的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在那個年代,音樂是怎麼「活著」的。
數位音樂在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也讓「唱片」變成了一個充滿懷舊意味的字眼。一張唱片,絕不僅僅只是一種音頻的介質,它的封面、內頁甚至是包裝方式都是這件藝術品的一部分。我們邊聽音樂,邊翻看著唱片內頁,每一句歌詞都在這個過程中被刻進心裡。甚至,手指摩挲著唱片內頁的感覺也成為了一種快感……
曾經,臺灣有一家名叫「滾石」的唱片公司,非常擅長締造這類快感。時至今日,依然能給當下的音樂產業以啟發。
滾石唱片的創始人段氏兄弟——段鍾沂、段鍾潭在1976年創業之初,成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主要發行一本名叫《滾石》的雜誌。
當時,《滾石》雜誌的logo是一隻小鳥,後來我們最常見到的箭靶logo則代表滾石唱片,並一用就是三十多年。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Erin62」)
1981年,一張由吳楚楚、李麗芬、潘越雲三人共同參與的唱片《三人展》的發行,標誌著滾石唱片的時代開啟。自此,滾石正式開始製作、發行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張唱片中,滾石嘗試性地在專輯包裝中放置了一張「聽友回卡」。在那個沒有網友評論、互動的年代,這一舉動無疑使滾石唱片能更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優化自己的產品與經營策略。
同年,滾石唱片發行了張艾嘉的《童年》,專輯由羅大佑的果實音樂製作。當時張艾嘉在電影圈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作品推出之後更大受好評,概念式的專輯收錄了日後被奉為華語樂壇經典的《童年》、《是否》及《光陰的故事》。自此,滾石唱片的輝煌緩緩拉開帷幕。
1982年起,連續推出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皆在當時造成一股黑色旋風,尤其羅大佑出眾的創作能力,將臺灣的流行音樂帶入另一種層次,影響無數音樂人的誕生。滾石唱片也逐漸定型。
相信很多資深華語流行音樂樂迷都知道的那句「滾石愛你,永志不渝!」,其實這句著名的標語已存在超過了40年!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Erin62」)
在最早的《滾石》雜誌中,便有「P.S.滾石愛你,永志不渝!」這樣的字眼,後來這句話也被作為滾石唱片的Slogan用在了很多唱片文案中。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句略顯幼稚的標語並沒有什麼亮點。但在那時,能在出版物中讀到這樣直白、火熱的標語,足以讓大眾感到「揪心」。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Erin62」)
其實,這句話出自著名廣告人、音樂製作人、攝影師楊立德之手。而後來同樣影響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飛碟唱片,其中的「飛碟」二字也出自他手。
▲楊立德
楊立德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貢獻遠不止於此,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海飛絲的命名,「工作室」這個劃時代的詞語,都是他的作品。
在很多時候,提到滾石唱片,就不得不提到飛碟唱片。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小八卦!
原任職於滾石唱片的吳楚楚與彭國華,由於經營理念與滾石唱片不合,離職後成立飛碟唱片。而之所以取名叫飛碟,就是為了影射滾石——「地有滾石,天有飛碟」之意……冤家就此結下!
老牌歌手姜育恆回憶起兩家競爭的那段時光時,依舊感慨萬分:「那時的『滾石幫』與『飛碟幫』競爭激烈,兩者鬥得太兇,所以詞曲作者都不能給對方唱片公司的歌手寫歌。」因此,他至今都很遺憾沒有唱到李宗盛創作的歌,兩人在李宗盛還是送瓦斯的「小李」時就是鄰居,經常是姜育恆一個電話就把「小李」叫到了牌桌前,「可惜後來大家分投兩派無緣合作,等到兩家公司消除對立的時候,忙著製作吉他的李宗盛已經雙手一攤說『很久沒談戀愛,已經寫不出來了』。」
▲1984年,李宗盛加盟滾石唱片
有趣的是,當時的歌迷也分滾石和飛碟兩派,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臺灣樂迷都記得兩邊粉絲互相「叫喧」的場面。
兩夥人為了熱愛的音樂相爭,這個聽上去有些浪漫的場景在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那時沒有太多的營銷手段和社交網絡,也沒有現在花樣百出的各種粉絲團、後援會,人們僅僅因為對音樂的愛自覺走到一起。
▲當年的段氏兄弟絕對是營銷方面的好手!
滾石唱片在營銷、宣傳方面開創了華語音樂世界的先河,每張唱片的宣傳文案誇張得恰到好處,既能引起大眾的注意,又不天花亂墜。
而在視覺方面,一張專輯可能會有幾種不同風格,不同用途的唱片宣傳海報。這些宣傳物料往往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大眾的眼球,並且誘導大眾購買。並沒有花哨的廣告語,也沒有聳人聽聞的噱頭。
曾經有人說,當年的滾石唱片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唱片公司,而是更像一家廣告公司或創意公司。單看他們的宣傳物料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每一張滾石唱片都有自己鮮明的烙印,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唱片封面上貼著的滾石標誌貼紙了。在唱片架上,不用顏色的顯眼的貼紙能讓你第一時間找到滾石出品。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有沒有這個小貼紙成為了無數樂迷對唱片內容的判斷標準。
▲這些顏色你都有嗎?
後來,音樂行業慢慢不景氣了,各大唱片公司開始積極招攬歌迷參加自家公司的「歌迷俱樂部」。雖然有些需要繳納會費,但會送許多限量版贈品。
▲滾石唱片當年的貼紙可是搶手貨!
當今,越來越多的歌手為了開拓國際市場或是提高歌手定位開始推出外語單曲甚至是外語專輯。早在20多年前那場「滾石對飛碟」大戰中,兩家唱片公司就為各自旗下的周華健、潘越雲、齊豫、黃鶯鶯、陳淑樺等人推出國語以外的專輯。
此外,兩大唱片公司也開始代理國外廠牌,滾石唱片代理EMI、RCA、BMG及Virgin等國外廠牌;飛碟唱片則代理WEA及MCA。
▲滾石唱片代理發行的美國傳奇歌手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精選集
滾石唱片的另一項創舉是為了不同風格、路線的藝人,在旗下設立不同的廠牌:巨石音樂、魔巖唱片、風雲唱片、大海嘯唱片、電星唱片、火山唱片、龍捲風唱片、基力音樂等等,進行了細化而精確的市場定位。
▲曾經橫掃華語樂壇的「魔巖三傑」,其概念來源於滾石臺灣公司的下屬機構——魔巖唱片
在這三十多年中,滾石唱片締造了無數華語樂壇的天王天后、教父教母,除了藝人本身和音樂水準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心。大到宣傳、運營策略,小到唱片內頁的一句話,無不走心。
我們不敢斷言當今華語樂壇是否在衰落,也不敢妄自菲薄數位音樂帶來的變革,但回看這些滾石唱片曾經做過的事,的確值得很多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