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歐洲建築》第五集《模仿與凝滯——古典主義建築》
於中寧 1989年12月
(註:《歐洲建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於中寧合作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型系列片之一,編劇和導演為於中寧,電影膠片製作。去年於導談天說地公眾號刊出的《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和《悠久的中國歷史名城》都是這個大型系列中影片。《歐洲建築》完成於1990年,共六集,分別是第一集《典雅與和諧---古希臘建築》,第二集《宏偉與豪華---古羅馬建築》,第三集《神秘與歡樂---中世紀建築》,第四集《創造與變革---文藝復興建築》,第五集《模仿與凝滯---古典主義建築》,第六集《自由與多元---現代主義建築》。透過建築領悟文化,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不同。因為原始膠片還未整理成電子文件,此處所用圖片為網際網路下載,非作者拍攝。)
一
文藝復興改變了義大利,也帶動整個歐洲發生深刻變革。
文藝復興是人性復興,它打著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旗幟,努力恢復被中世紀神學隔斷了的人文傳統。
人,他的尊嚴和他的自由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奠定歐洲近現代一切發展的基礎。
但是,像所有偉大的過程一樣,文藝復興也充滿複雜和矛盾,令人眼花繚亂。它的不同主張常常被不同的人拿去發酵,使它變味。
比如,從米開朗琪羅到貝尼尼那種喜歡動感強烈,變化複雜的藝術方法,後來被一些人拿去,使藝術成為堆砌和怪誕的代名詞。
(米開朗基羅繪畫)
(拉斐爾雕塑)
(拉斐爾雕塑)
(某些巴洛克風格教堂)
像達文西和拉斐爾,就比較喜歡典雅、和諧、寧靜的美。這本是個人愛好,後來卻被人說成是神聖不可更改的規則。
(達文西繪畫)
(拉斐爾繪畫)
人,多麼奇怪,創造著,又不斷把創造凝滯著。創造產生的典範被理論總結出規則。當人們去模仿這些規則,凝滯就像冬天河流上的冰,漸漸漫延開來。
有一個叫帕拉第奧(AndreaPalladio)的建築師,在他的故鄉,義大利北部這個寧靜、優雅的小城維琴查(Vicenza),搞了兩座風格不同的建築。
(帕拉第奧)
城中這座是圍繞舊房子建造的敞廊,在古典的柱和拱上別出心裁地加些小柱,使廊子立刻顯得生動活潑起來。
(Basilica Palladiana--帕拉迪奧教堂)
城外這座叫圓廳別墅(VillaRotonda),從一個面看有點像古羅馬的萬神廟,不同的是它有四個門廊,以圓廳為中心完全對稱。它嚴格遵守古典比例,包括那孤傲冷漠的氣派。
帕拉第奧的建築有創造、有模仿,他的著作卻把那些古代希臘、羅馬柱式當經典。十七世紀的法國人又拿著這些書告訴全世界說:只要按照古代典範去做,偉大的建築就誕生了。
(柱式標準圖)
不過,他們並沒有完全說錯。
二
法國是中世紀哥特風格的故鄉,我們將要看到,哥特風格怎樣一點點被向古典的學習和模仿擠得沒有立錐之地。
十六世紀,在美麗的羅亞爾河谷(Loire Valley)建造了許多貴族別墅。
(羅亞爾河)
李杜府邸(chateaud&767676; --tt-darkmode-color: 39;hôtel des Invalides);
拿破崙時代的瑪德蘭教堂(MADELEINE);
巴黎萬聖祠;
赫赫有名的大凱旋門(l&39;Étoile)。
英國的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大英博物館。
從單個建築看,它們都是傑出的,甚至是偉大的作品,成為城市,地區,國家的象徵。
但是從歷史發展看,它們太相像了,它們竭盡全力所能做到的,無非是誰能在模仿古典規劃中更典範,更純粹。
這是一條在模仿中使藝術凝滯的路。就是受過學院嚴格教育的人也開始不滿意了。
中世紀哥特風格又被抬了出來。
(Palace of Westminster, 英國議會大廈)
更多的是以前曾出現過的各種風格的混雜,人們給它起名叫折衷主義式,最著名的就是巴黎歌劇院。
但是,所有這些偉大的模仿和拼湊都不能阻止建築走入窮途末路。
(Monument of Victor Emmanuel II,義大利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
歐洲建築的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