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澱區被稱作「中國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澱黃莊則被奉為「宇宙補習中心」,而海澱媽媽更以「雞娃」的教育方法聞名——她們不停給孩子打雞血,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拼搏。同時,海澱媽媽也熱愛學習,熱衷交流「雞娃」秘籍,甚至,在她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不甘落後或不敢落後的家長正在走進「雞娃」的隊伍。臨近期末,「雞娃」家長們這種焦慮的心情也達到峰值。(1月12日《光明日報》)
「雞娃」媽媽扎堆出現,看上去是教育在新時代體現了很大的作用,影響了家長們的思維,誘導著家長在共同的教育焦慮下促使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實際上,是一部分不懂教育的家長發揮「鯰魚效應」,他們不惜時間和代價,為了改變自己命運,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形成了所有家長都忙於超前培養孩子的「雞娃」現象。
現實中,有不少父母的學歷很高。恰如一位家長所說的那樣,本科畢業在海澱區相當於「文盲」級別,「海澱的高知家庭特別多,競爭很激烈」。可是,高學歷的家長,不意味也不等同於就懂得教育科學、很有教育能力,能夠依靠自己的認知,按照科學的方法,把極具個性的孩子,培養成他們心目中的人。
因為除了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存在區別以外,不同經歷、不同職業、不同經濟基礎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也存在顯著差別。如果硬要找出這些家長的共同點,那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往往代表著他們的內心願望。可超前培養給了家長心理上的欣慰,突出特長、擠進名校給家長帶來了面子上的喜樂。對孩子而言,超前培養、突出特長、擠進名校都是孩子的「現在時」,與孩子未來的理想還存在很遠的距離。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和其博士生高翔通過一項追蹤調查發現,家長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專制型、權威型、寬容型和忽視型,「雞娃」現象是典型的專制型或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也認為,父母容易產生「雞娃」現象,一種是對孩子嚴格要求,希望孩子形成正確的行為規範;另一種不只是嚴格,也跟孩子商量,但與孩子商量結果有出入時,又會用種種理由說服孩子上很多培訓班,讓孩子接受現狀。專制型或權威型家長,顯然不懂得教育,不會以孩子為中心,而是將個人觀念強行套在孩子頭上。
分析「雞娃」現象,有助於公眾弄清教育的本源,推進科學施教。但讓不懂教育的家長不帶娃,是另一個問題,這與讓吃貨節食一樣艱難。正因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改變「雞娃」現象既任重道遠,又無可替代。一方面,學校教育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以科學的教育引導孩子和家長,不要再為家庭增加教育焦慮;另一方面,「雞娃」現象的火,很大一部分是由形形色色的校外輔導班點起來的,嚴格監管能減輕家長和社會的焦慮。
孩子可塑性強,個人成長和知識積累是一生的事,眼前一陣子或幾年的強壓式教育違背了教育規律。科學養育孩子,必先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其次是謹慎出手,快樂為首,不以家長想法強烈幹涉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正確,可能釀成意想不到的後果。這有可能現在就看到,改起來容易,有可能很遠的將來才會體現出來,家長卻看不到,更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