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21 世紀又過了第二個10 年。無論是千禧黎明的不安與焦慮、後911 時代瀰漫的恐懼及猜忌,或冷戰局勢再現引發的危機感,這風起雲湧的20 年宛如一出巨大的恐怖片,也徹底改變恐怖電影的取材方向及遊戲規則。
但在我們亦步亦趨、忐忑不安地適應新世紀時,恐怖片卻迎來欣欣向榮的黃金時期,再次印證了動蕩社會與恐怖片之間的共生關係。
從《電鋸驚魂》(Saw)到《招魂》(The Conjuring)…2010~2019這十年之間有著許多話題不斷的恐怖電影,我們將以上中下三篇文章形式,帶您回顧這段時期是如何承襲前十年的恐怖熱潮,並進行新舊交替的革新過程。
除了品質與數量的提升外,恐怖片的表現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有志之士更利用恐怖片為媒介,引領觀眾思辯性別、種族、宗教等敏感議題。
同名小說改編,約翰卡朋特導演1988 年執導的恐怖片《極度空間》中有許多劇情,今日看來令人不寒而慄。
1、續集電影的衰亡更替:從《電鋸驚魂》系列到《招魂》宇宙
2010年是個日換星移的裡程碑,十年前叱吒風雲的《電鋸驚魂》與《死神來了》(Final Destination)紛紛見好就收,放棄一年一部續集的老傳統。至於同為「低幼」(torture porn)路線的《驚聲尖叫》(Scream)反而在退隱十年後企圖捲土重來,並以新三部曲計劃破滅的慘烈收場告終。
不過《電鋸驚魂》系列仍有放手一搏的雄心。除了第八集兼重啟作《電鋸驚魂:遊戲重啟》(Jigsaw, 2017)外,它也將在2020年推出第九部作品(但不會延續之前的故事線),挑戰喜新厭舊的恐怖迷。
《電鋸驚魂》(Saw) 、《死神來了》(Final Destination) 以及《驚聲尖叫》(Scream) 皆為砍殺類的恐怖電影,三部終結作的標題剛好是「3、4、5」,也算是有趣的巧合。
隨著觀眾對砍殺電影的興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靈異電影與社會恐怖片。《靈動:鬼影實錄》( Paranormal Activity )以驚人的口碑與投資報酬率打下布倫屋製片公司的江山,也延伸出五部歹戲拖棚的續集。在《電鋸驚魂》系列失控前便已棄船逃生的原創者溫子仁,則憑著《招魂》系列再次闖出一片天。
從第二集開始越來越像動作片的《人類清除計劃》(The Purge),因為內容呼應了全球貧富不均、極右派狂潮再起與種族歧視等現象,在一開始不被看好的情形下,仍默默地累積口碑及影響力,成為這十年內最長命的續集電影。
此外,美劇版的《人類清除計劃》讓這個似曾相識的反烏託邦未來,有著更具體且多元的完整面貌,使系列的命脈得以順利延續。
恐怖電影《人類清除計劃》(The Purge) 呼應了貧富不均、極右派狂潮再起與種族歧視等現象,默默累積了口碑及影響力。
2、哥斯拉、巨齒鯊等怪獸迎來大銀幕曙光;暗黑宇宙怪物卻望向黯淡夕陽
長久以來,怪獸電影(尤其是巨大生物電影)常被視為一成不變且缺乏真實感的速食娛樂。直到2008年《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出現用仿紀錄片拍攝怪獸的創意,才讓此類電影出現久違的轉機。
2010年《怪獸》(Monsters)證明怪獸文藝片的混血可能性,也讓一鳴驚人的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 (Gareth Edwards)在美日雙方的肯定下,接下讓哥斯拉重返好萊塢的重責大任:拍攝2014年電影《哥斯拉》(Godzilla)。
2014年後,美國的怪獸宇宙 (Monsterverse)與日本重啟的新哥斯拉電影開始以齊頭並進、分頭夾擊的方式瓜分市場。《哥斯拉:怪獸行星》三部曲更是日本首次製作哥斯拉動畫的新嘗試。
此外《追擊巨怪》( Trollhunter )、《環太平洋》(Pacific Rim)系列、《狂暴巨獸》(Rampage)、《柯羅索巨獸》(Colossal)、《長城》(The Great Wall)、《巨齒鯊》(The Meg)與《寂靜之地》(A Quiet Place)的誕生,都豐富了怪獸電影的多元性,也讓影迷度過燦爛難忘的十年。
相對的,環球電影怪物(包括狼人、吸血鬼、隱形人、黑湖半魚人等怪物)的重製計劃卻是一片愁雲慘霧。
《狼人》(The Wolfman)與《德古拉元年》(Dracula Untold)即使成績不亮眼,但至少走對了創作方向,讓觀眾從頭開始認識這些陌生又熟悉的怪物。然而環球影業操之過急的「暗黑宇宙」(Dark Universe)計劃,由於缺乏細膩的世界觀架構與配套措施,造成二次重拍版《神鬼傳奇》(The Mummy)出師不利的大慘敗。
目前蓄勢待發的《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成了環球怪物的最後希望。但無論如何,暗黑宇宙的未來並不樂觀。
有趣的是,有部怪物片僅借用環球怪物的形象,卻比正版的環球怪物電影引人注目:吉爾莫·德·託羅執導的《水形物語》(The Shape of Water)將導演小時候對《黑湖妖潭》(Creatures from the Black Lagoon)的遺憾,化為一則讚揚「愛不分種族國界」的寓言故事,使它成為《大白鯊》(Jaws)後,第二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且首次得獎的怪物片。
3、《新版陰風陣陣》《寵物墳場》等老片新拍熱潮,帶給你全新體驗
老片新拍多少反映了新題材枯竭的現象,但不可否認,重拍仍是個有趣的實驗,它呈現出同樣的劇本在不同時空下的另類詮釋,也讓觀眾透過新舊比較,理解導演風格或製作策略如何影響一部電影的面貌。
2009 年新線影業發行的重製版電影《黑色星期五》,讓面具傑森魔的故事被新一代影迷認識。
2010 年後的恐怖老片新拍熱潮,以下提供三大種類值得參考的例子:
第一種:保留原作概念後,大刀闊斧的改造
例如《新版陰風陣陣》(Suspiria)、《鬼娃娃》(Child's Play)、《3D食人魚》(Piranha 3D)、《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狼人》 (The Wolfman)、《狂犬病》(Rabid)、《神鬼傳奇》與《黑色聖誕節》(Black Christmas)等。
其中改編自1977年《陰風陣陣》(Suspiria)的《新版陰風陣陣》,與從1988年《鬼娃回魂》(Child's Play)延伸出來的《恰吉》,是最令人驚豔的兩部作品。前者對藝術及感官的極致渴求,與後者對科技與人性的自省,都讓它們在嚴重背離原作之餘,也大幅超越了原作。
第二種:照本宣科重製,並提升技術水平與細膩度
例如《魔女嘉莉》(Carrie) 、《殺出狂人鎮》(The Crazies)、《鬼驅人》( Poltergeist )、《新猛鬼街》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寵物墳場》(Pet Sematary)、《我唾棄你的墳墓》(I Spit on Your Grave)等。
這些片子有半數在市場有不錯的成績,但影迷對原作的鮮明記憶,也成了這些重拍片的原罪與枷鎖。
《鬼玩人》與《寵物墳場》等恐怖電影皆是參考數十年前舊版電影,照本宣科重製的同時也提升技術水平與細膩度,《鬼玩人》與《寵物墳場》是最受矚目的重拍作之一,但後者表現差強人意。
第三種:兼具續集(前傳)功能的重製/ 回歸原著精神的新改編
例如《小丑回魂》(It)二部曲、《怪形前傳》(The Thing)、《壞種》( The Bad Seed )與《月光光新慌慌》(Halloween)等。
這個類型數量不多,卻是近十年內水準最齊、成績最優秀的一批作品。它們保留古典作品的韻味,並適時地加入吸引新生代觀眾的香料,成功地滿足兩種影迷的需求。當然,這類作品的懷舊性遠大於前瞻性,也很少能像《月光光新慌慌》讓老系列起死回生,不過它多少證明了,老兵其實並未凋零,有時只是需要更好的裝備罷了。
《它》二部曲、《怪形前傳》與《月光光新慌慌》這些恐怖電影皆為兼具續集(前傳)功能的重製,或回歸原著精神的新改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