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裔紀錄片導演 江松長說「華人故事」 打破偏見

2020-08-10 黎子若


江松長和孫揚共同執導的《時光機》,將於9月在美國公共電視臺播放。 (江松長提供)


江松長喜歡到處拍攝的感覺。 (江松長提供)

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的「視點」(POV)欄目是全美最知名的獨立紀錄片播放平臺,9月,由華裔紀錄片導演江松長(S. Leo Chiang)和中國導演孫揚共同執導的《時光機》(Our Time Machine),將登上這一平臺、與廣大觀眾見面;隨著紀錄片題材愈來愈受歡迎和重視,江松長說,他愈發想要講更多華人的故事,「國際上看華人的視角還太單一,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打破刻板印象和偏見,講更多真正的華人故事」。


江松長和孫揚共同執導的《時光機》,將於9月在美國公共電視臺播放。 (江松長提供)

•離家/15歲來美留學 苦練英文融入

江松長出生在臺灣,15歲就成為小留學生,和弟弟妹妹來美,到聖荷西(San Jose)與叔叔嬸嬸一起生活;他回憶,臺灣當時的教育體系給學生的壓力比較大,所有人都要參加聯考、根據成績的好壞上大學,競爭很激烈,加上政治環境也不是很穩定,「很多家庭都送孩子到美國讀書,父親便問我們想不想也出來發展」。

他小時候常聽美國的音樂,覺得美國是個有趣又讓人興奮的地方,雖然來美國代表著離開熟悉的朋友和生活環境,但並沒有拒絕;然而來到之後,作為一名才上十年級的青少年,沒有父母在身邊、還要照顧弟弟妹妹,才體會到了真正的滋味。

既然來了,三兄妹便決定要儘量融入美國的生活,很用心、努力地學英文,兩三年後就可以和其他人順暢溝通,「口音、用詞都練得很美化,很多人聽到我們講英文,都以為我們是在美國出生的」。

高中畢業後,江松長進入聖塔芭芭拉加大(UC Santa Barbara)電機系,畢業到蘋果公司工作,雖然「也想當一個好兒子、乖乖在電機領域做下去」,但卻對電影和攝影很感興趣,平時下班之後和周末都會主動到社區大學上相關的課程,也會到影展做義工,參與一些和電影或攝影有關的活動。

在為一名畢業於南加大(USC)電影學院的紀錄片導演做實習期間,導演有天突然跟他說:「我覺得你應該申請電影學院,我幫你寫推薦信。」雖然當時已經過了申請的截止時間,但江松長總不確定在蘋果公司上班是否為內心真正所愛,「而現在有這個新機會,感覺是我應該做的事,至少試試看」,才20幾歲的他認為,就算不行,也還會有別的路可走。

•轉向/離開蘋果公司 考取電影學院

收到南加大的錄取通知時,江松長坦言「嚇一跳」,他沒有受過完整、專業的訓練,也缺乏文藝背景,同學有些是英文系畢業、有些是所學跟藝術有關,「很驚訝為什麼會收我」,但他也笑說「看來命中注定要做這行,不然怎麼會被這麼好的電影學院收了」;如今回頭再看,應該是學校的多元和開放在助力, 「凡是生活體驗有趣、也願意分享故事的人,學校對他們都感興趣」。

進入南加大後,導演、製片、攝影、剪接什麼都學,「總想著如果無法從外界獲得資金支持,起碼自己能掌握全面的技術,把自己想做的事完成」。雖然最終選擇了熱愛的紀錄片,但起初劇情片也是他的興趣之一,然而劇情片通常都要自己寫劇本、過程很辛苦,他又對自己寫的東西很嚴苛、總覺得不夠好;且劇情片需要集齊資金、知名演員和合作夥伴才能推進,「我對這種製作方式比較沒耐心」,而紀錄片可以跑出去自己拍,他正好喜歡旅遊,「在不熟悉的環境、和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很有趣」,所以朝紀錄片轉向。


江松長(右一)喜歡到處拍攝的感覺。 (江松長提供)

但拍長篇紀錄片並非一蹴而就的事,畢業後,江松長馬上接到很多不錯的工作,先從剪接師做起,與一些有經驗的、自己也尊敬的紀錄片導演合作,剪了兩三部長片、還有一些短片;「紀錄片的導演不見得了解剪接,所以剪接師其實就是紀錄片的作者,需要百分百的投入,經常剪到晚上做夢還夢到片中的故事」,雖然也是有趣的好工作,但他內心一直渴望去拍自己的片子。

那之後他有意調整步調,不再接那麼多剪接的工作,而是轉至攝影,「攝影工作通常是短期的,一兩周就能做完,拍攝回來也不需要像做剪接時考慮太多」,就有了更多空間去構思,為自己想拍的作品做準備工作。

2005年,江松長的第一部長篇紀錄片《Aloha!我的愛》(To You Sweetheart, Aloha)問世,講述來自夏威夷的94歲烏克麗麗(ukulele)音樂家,在兩年內相繼失去陪伴他63年的妻子和唯一的女兒後,覺得人生失去意義,但通過26歲的經紀人以及他們之間有趣的關係,他得以振作精神、重新出發,事業也在如此高齡再創輝煌。

該片對江松長來說「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讓他既堅定了要走紀錄片這條路,又堅定了要離開洛杉磯:「從電影學院上學到畢業後工作,我在洛杉磯待了約十年,這期間總是看到之前的同學在嘗試這樣那樣的東西,雖然不見得適合自己,卻讓我忍不住去想我是不是也要嘗試一些別的,這其實分了我的心。」既然很確定選擇紀錄片,乾脆就搬回灣區,「灣區有家的感覺,朋友很多、環境很好,雖然洛杉磯確實比較合適發展電影,但對我來說離開反而是少了些幹擾」。

•奠基/越南社區紀錄片 奪大獎聲名漲

而下一部作品《凡爾賽村落》(A Village Called Versailles)則讓他收穫了更多的名氣,不僅獲得2010年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還榮獲另外八項國際大獎。

江松長說,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是偶然聽朋友聊起才了解,在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爾良市還有越南裔社區的存在:「他們其中不少都是1975年以難民身份來美,整個人生都在逃難,從北越到南越、從南越又到美國,好不容易終於有機會在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安頓下來,卻又遭遇卡翠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這樣的天災,他們團結一心、重建家園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決定拍攝。」

製片過程經常很孤單,江松長說,有時艱苦得會問自己為何要選這項工作,很多時候是靠毅力和決心在推進作品,但歷時三年拍攝完成,一經推出便備受關注,入圍艾美獎更讓他激動萬分;「身為移民,非常理解他們多麼渴望在異國找到一處可以安家的地方、而找到這樣的地方又是多麼艱難的事,在美國講亞裔的故事不見得受眾很多,但對於拍片子的人來說,卻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盡力完成、分享,看到推出後有這樣的反應,我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十年前,在美國拍紀錄片的華人並不多,這部片子不僅讓業界知道有江松長這個人、在做這樣的工作、講這類的故事,也為他帶來新的機會,包括母校南加大電影學院就請他去做講師,並定期帶學生到北京的中國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學術交流。

積累了更多信心、技術和經驗,也愈來愈熟悉製作過程後,江松長接下來的幾年非常高產,作品完成得快,甚至可以幾部片子同時進行,相繼推出圍繞美國首位越南裔國會眾議員高光映(Joseph Cao)展開的《高先生到華盛頓》(Mr. Cao Goes to Washington),以及以全球唯一LGBT政黨、菲律賓Ladlad黨為主角的《驕傲大選戰》(Out Run)等。

•新作/時光即將失智 父子直視死亡

而《時光機》不論是製作上、還是講故事的方式和內容上,在江松長看來都是「更進一步、更上一層」的作品,9月將先與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的院線合作、線上發行,並尋求與各地阿茲海默症機構合作、內部分享,9月28日(周一)還會登上美國公共電視臺的「視點」欄目、和更多觀眾見面,可登錄網站


江松長和孫揚共同執導的《時光機》,將於9月在美國公共電視臺播放。 (江松長提供)

《時光機》講述的是藝術家馬良和患阿茲海默症的戲劇家父親馬科的生活故事,同時呈現馬良獨創木偶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的過程,「因不願看著父親逐漸年老失憶,馬良決定打造一臺時光機」,初衷是幫父親找回失去的記憶,舞臺劇的內容也多源於他和父親的相處;這樣兩條線索平行鋪展,現實生活和舞臺夢境融為一體,「臺上臺下,兩個男人在記憶永遠消逝前,直視死亡」。

江松長說,他帶南加大電影學院的學生到北京學術交流時,中國傳媒大學的孫揚就做過他的學生;2015年,孫揚得知馬良的事後決定以紀錄片的形式表達這對父子之間的特殊感情,後來帶著這個故事到臺灣參加提案大會(pitching forum),恰巧江松長也在,一方面為故事本身所打動,「家庭故事、父子故事全世界觀眾都有共鳴,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可能要體會」,另一方面,覺得一定要挺他這名學生,為片子尋找更多的國際資源和支持。


江松長(右)希望盡己之力,幫助亞裔同行、特別是年輕人。 (江松長提供)


江松長(右)希望盡己之力,幫助亞裔同行、特別是年輕人。 (江松長提供)

「這是孫揚畢業後的第一部長篇紀錄片,之前他做的攝影工作比較多,所以剛開始時覺得能在敘事上為他助力。後來又考慮到他年紀很輕、20幾歲,沒有什麼人到中年的體驗,他自己也希望多一些導演上的幫助。加上片子本身就是從中年的角度來講故事,我的視角和馬良的視角相似,又能和孫揚的視角互補。 」

江松長表示,雖然阿茲海默症故事的核心大多數都一樣,患者和家人的壓力非常大,愈親近的人、壓力愈大,需要做出不少讓人傷心的犧牲,但《時光機》背後真正的主題其實是關於人生的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總會出現一些無法改變的事,要麼悲傷面對,要麼換個角度來看待它,或許你會因此發現新的世界和新的驚喜,在難以避免的事情中尋找到生命的美」;片子歷時三年完工,2019年在紐約翠貝卡影展(Tribeca Film Festival)首映,廣受讚譽、也摘得諸多獎項。


江松長(右一)和孫揚(右二)共同執導的《時光機》,去年在紐約參加翠貝卡影展。 (江松長提供)

•誠懇/拍片重要元素 真實訴說故事

因為紀錄片需要大量的、長時間的跟拍,爭取到拍攝對象的信任至關重要,江松長說,拍攝之前一定要和對方直接溝通、互相敞開心房,用誠意打動對方,「讓對方信任你及你的視角、專業和技能,相信把他們的故事交給你可以做得好,不一定完美,但起碼誠懇地將真實的故事講出來」;人和人之間,相處一兩年和相處半天、幾小時是不同的,缺少誠懇,長時間跟拍便不可能。

也正是帶著這種誠懇,江松長說,有時候和拍攝對象的關係甚至比家人更親密,也因此常能拍到最真實的素材,甚至有很多驚喜,「意想不到的時刻、奇妙的東西就會冒出來,而我追求的正是那些時刻,那些一看就是真實的、根本演不出來的東西」。

除了自己拍攝,江松長還特別注重提攜後輩,身體力行地支持年輕紀錄片工作者,四年前他還和韓裔紀錄片工作者創辦「A-Doc」機構,專門幫助亞裔同行、特別是年輕人, 「我們年輕時做紀錄片,能獲得的幫助很少,現在我們想為其他人創造可以互相溝通、彼此支持的環境」。


江松長(左二)創辦「A-Doc」,幫助亞裔同行、特別是年輕人。 (江松長提供)

隨著紀錄片這幾年愈來愈受重視,觀眾也愈來愈多,這讓江松長更想多做華人的故事,「現在全世界對中國都非常感興趣,華人角度、華人故事也受歡迎,但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國際上看華人的視角還太單一,有時很表面(superfacial)、有時又持刻板印象(stereotype),並沒理解得多深多廣」;如果不能配合他們講他們想講的故事,或者沒有符合他們腦子裡設想的故事,就會被拋棄。

但這也並非只針對華人,江松長表示,「對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總容易有偏見和刻板印象,而我們正是要用作品挑戰並打破這種不夠靈活的思維方式,不能只從西方的視角來講,要需講出更多有深度、有廣度的真正的華人故事。」他這兩年還因此和製作夥伴開了新公司,不論是世界各地、美國、還是兩岸三地,希望把華人的故事包裝、送上國際平臺以獲取更多關注,也希望把各國的紀錄片引入國內,讓更多的國內觀眾看到。

相關焦點

  • 【重磅】報導「失實」充滿「偏見」「無知」!華人不必「仰望」英文媒體!
    不少英文媒體的報導是「失實」的,充滿了「偏見」甚至是「無知」!在我看來,如果英文報導確實是找到了「錯誤的真相」,那華裔社區要用「軟性歧視」的動機來全面否定這些報導,也不容易。我想起當年採訪賴昌星,他抱怨說,跟他一起做「走私生意」的夥伴,有的現在仍然是活躍的「紅頂商人」,政府為何追著他不放。我說,你可以批評政府的「選擇性辦案」有缺陷,但如果你是錯的,那政府辦你也沒有錯。
  •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打破偏見 記錄真實
    竹內亮笑著對《北京周報》說。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這位42歲的日本導演一躍而入中外網友的視野。作品多次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的同時,竹內亮不僅收穫了數百萬社交媒體粉絲、登上了時尚雜誌,紀錄片還受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點讚。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大獎揭曉 大陸紀錄片導演張贊波獲華人紀錄片首獎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今(12日)晚舉行頒獎典禮,文化部陳永豐次長、影視局張崇仁局長和禚洪濤副局長、TIDF策展人林木材,及包括南韓導演金東元、伊拉克裔法籍導演阿巴斯.法迪勒(Abbas FAHDEL)在內的國際評審都出席典禮
  • 奧斯卡公布新評委名單,4位華人紀錄片導演入選
    其中,新入選的華人評審,不僅有被編劇或導演部門邀請的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白鹿原》),周美玲(《阿青,回家了》《刺青》),還有被紀錄片部門邀請的金國威(《徒手攀巖》《攀登梅魯峰》),馬莉(《囚》《京生》),吳皓(《虛你人生》《成名之路》),王淼(《尋岸》《北京計程車》)。據悉,截至2018年奧斯卡評審人數一共9226人,但華人評審只佔當中0.006%。
  • 第十一屆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徵案啟動
    提案紀錄片導演國籍不限,拍攝主題需與華人世界社群有關。去年是CCDF十周年,共收到173件提案,數量為歷屆之最。今年CCDF將開啟新的十年,我們歡迎更多紀錄片創作者,帶著你們的好故事來到CCDF,與我們一起為華人紀錄片共同努力,譜寫出更有厚度的備忘錄。話不多說,馬上帶你看看今年的徵案辦法!
  • NASA公布「阿提米絲」登月團隊,臺裔太空人林其兒入列!
    臺裔美籍太空人林其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阿提米絲」(Artemis)登月計畫的18名太空人名單,其中一人是來自臺灣的林其兒(Kjell Lindgren),他們將為登月計畫接受訓練NASA署長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本周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會議中表示:「這是阿提米絲計畫太空人的第一支核心隊伍,我說得很清楚,還會有更多人。」
  • 《葉問4》影評:打破偏見
    而今天這部《葉問4》,我想聊一聊偏見。故事的主線梳理看可以說就是兩種偏見。而我覺得時至今日,我們還能記得葉問,李小龍這樣的人物,就是因為他們打破了這種偏見,不僅是國外空手道對中國武術的偏見,美國對中國的偏見,也打破了我們對待被欺辱時被打壓時,需要靠打!
  • 「李娜」之後,中國體育紀錄片的夏天會來嗎?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盧,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看完了紀錄片《娜就是我》。獲得兩座大滿貫,如今躋身國際網球名人堂的李娜,在這個不怎麼關心體育的姑娘的記憶裡,就是「網球冠軍」而已。她沒想到自己看到李娜父親去世那一段的時候就落淚了,這與她小時候的境遇有些相同,也篤信李娜說的成熟是一夜之間的事,沒有慢慢長大一說。
  • BBC紀錄片《杜甫》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 BBC《杜甫》紀錄片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原標題: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訪《杜甫》紀錄片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倫敦5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張代蕾)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
  • CCDF-11|第十一屆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徵案啟動 報名5月15日截止
    提案紀錄片導演國籍不限,拍攝主題需與華人世界社群有關。去年是CCDF十周年,共收到173件提案,數量為歷屆之最。今年CCDF將開啟新的十年,我們歡迎更多紀錄片創作者,帶著你們的好故事來到CCDF,與我們一起為華人紀錄片共同努力,譜寫出更有厚度的備忘錄。話不多說,馬上帶你看看今年的徵案辦法!
  • 「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
    「和觀雲影院」第六周排片表(3.9-3.15)和觀雲影院 x CNEX「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前幾天看電視劇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去拔牙,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出一張專輯的她,對人生選擇充滿懷疑,想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夢想。
  • 「華人第一天團」五月天再度打破演唱會新紀錄 連唱11場全民「跨年加班」2017嗨到2018
    「華人第一天團」五月天再度打破演唱會新紀錄連唱11場全民「跨年加班」2017嗨到
  • 【友情推廣】愛酷電影周丨4 位紀錄片導演齊聚成都,探討同志影像背後的故事
    導演說:作為一名同志導演,拍攝這樣的題材可以說就是拍攝自己所經歷的一些故事,也用我的專長去做一點能為同志做的事情。大家的身分不同,職業不同,或許都想用自己的身分去為同志做些什麼,而身為導演的我則選擇利用影像去呈現同志。
  • 「華人第一天團」五月天再戰搖滾聖殿「日本武道館」
    高雄站達標20萬人紀錄 2/12售票「華人第一天團」五月天的創下的紀錄,再次由五月天自己打破!去年以「第一組華人樂團」的身份前進搖滾聖殿東京「日本武道館」舉辦演唱會,相隔一年多,五月天再次以「第一組連續在日本武道館開唱的華人樂團」的身份,帶著《Re:DNA 〜2017 復刻版〜》演唱會重返這個世界知名的搖滾聖地,五月天團員們皆精心準備了日文問候。
  • 打破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
  • 打破歧視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這則紀錄片當時登上了雅虎日本網站的頭條區,並被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朝日電視臺等多家日本主流電視臺轉播。
  • 「Fast & Furious」系列將在第11集完結!林詣彬執導最後兩集
    讓此系列成功轉型為跨國動作大片的臺裔導演林詣彬,透露在原定今年上映、已整整延後一年至明年5月推出的第9集後,第10、11集將會讓主要角色們的故事做收尾,全系列在第11完結,這兩集都會由他親自執導。讓此系列成功轉型為跨國動作大片的臺裔導演林詣彬 ( Justin Lin ),透露在原定今年上映、起接手執導,該系列那時已被視為即將走入歷史,卻因為他拍出不一樣的感覺,從第4集起讓馮迪索( Vin Diesel )扮演的唐老大重新回歸為主角,和其他的團隊成員跑遍世界各地經歷種種冒險,將片子格局愈拉愈大,對於美國以外的地區,吸引力倍增。
  • 新「華人之光」金球獎最佳導演趙婷:我非億萬千金 繼母宋丹丹:你是我們家的傳奇
    第78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趙婷以「無依之地」(Nomadland,又譯遊牧人生)成為史上繼李安後第2位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的華人,也是芭芭拉史翠珊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