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之後,中國體育紀錄片的夏天會來嗎?

2021-02-21 美國校園體育

各大視頻網站除了在全球市場的版權採購,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在體育紀錄片內容領域的集體發力。雖然國內體育紀錄片的市場化道路還很漫長,但作為體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製的體育紀錄片內容,將會在未來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這些作品會讓中國觀眾開啟對體育全新的認知,這是紀錄片無可取代的影響力。行業的春天到了,夏天還會遠嗎?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盧,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看完了紀錄片《娜就是我》。獲得兩座大滿貫,如今躋身國際網球名人堂的李娜,在這個不怎麼關心體育的姑娘的記憶裡,就是「網球冠軍」而已。

她沒想到自己看到李娜父親去世那一段的時候就落淚了,這與她小時候的境遇有些相同,也篤信李娜說的成熟是一夜之間的事,沒有慢慢長大一說。

講到這裡,她有些哽咽,但她說看完這部影片很開心,並找到很多難以言表的力量。

「敘述地很簡單,的確震撼人心。以後我可以在不開心的時候不停地看了。」

《娜就是我》講述了李娜退役後的真實生活,創作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記錄下李娜新時期的事業、家庭等生活細節,將她的賽場外故事第一次展示給公眾。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李娜創辦網球學校、持續推廣網球運動,又見到她與昔日的對手克裡斯特爾斯等重回澳網賽場,到最後進入國際網球名人堂的諸多故事。

她在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網球運動員生涯後,正努力完成著全新工作,並以不同的身份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李娜是想打破偏見的:「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運動員退役後只能做教練,但我更希望自己多去嘗試,讓更多的人看到運動員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2016年以來,紀錄片成為網際網路新內容賽道,優酷、愛奇藝、騰訊、B站等平臺紛紛加快紀錄片內容布局。

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作品也從以往的電視臺製作播出,擴展為由網際網路平臺驅動,並面向以往被紀錄片行業所忽視的90後、00後用戶群體製作和傳播。

與此同時,伴隨著新一輪體育風口,用戶對體育內容多樣化、垂直化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體育紀錄片也在此時走進網際網路用戶的視野,全力轉「網」。

騰訊在《娜就是我》之前,就已經推出《NBA Galaxy》系列,有講述哈登的故事《一步登天》,也有庫裡的《三分信條》等,為觀眾全新解讀這些籃球明星。

同樣以李娜為原型,愛奇藝體育前不久也上線了紀錄片《娜是英雄》,這部主要以李娜的網球經歷為主線,從第三方的視角簡潔明快地講述了她的賽場故事,為觀眾回顧並總結了她卓越的職業生涯。

在之前的內容推介會上,愛奇藝體育高層就表示在賽事之外,紀錄片會是其體育內容戰略中相當重要的門類,並推出《Heroes》系列,將把李娜、菲爾普斯、博爾特等世界體壇名將的故事帶給中國觀眾。

在B站播出,聚焦日本足球的紀錄片《足球少年養成》第二季,向觀眾完整地呈現出日本的足球文化。這部影片也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中,獲得了足球電影電視單元優秀作品獎。

《足球少年養成》製作團隊在北京舉行展映會,並計劃製作院線級的紀錄片電影。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在回答B站為何會專注紀錄片領域時認為,現在年輕的網民其實很喜歡看紀錄片,和大眾想的不一樣,目前很多90後以及00後的用戶,他們希望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希望看完一部紀錄片,能夠有所收穫。B站的紀錄片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步地火起來。

除了騰訊、愛奇藝和B站之外,包括優酷、PP體育、中國體育等平臺,也都相繼推出了《瑰來(Pooh)》《籃途》《廿·念》《「甦醒」徵程》等體育紀錄片。

無論是採買版權還是自製原創的形式,各個平臺的體育紀錄片內容儲備目前已經具有相當的數量。

這也使得很多行業人士認為,紀錄片將很快成為各個平臺體育內容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並且會成為帶動泛體育用戶增長,吸引年輕用戶群體認知體育的首選品類。

與國內體育紀錄片的情況不同,體育紀錄片在歐美各大平臺的內容體系中很早就成為重要角色,並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市場影響力。

早年美國HBO電視網就率先選擇自製體育紀錄片來進行差異化的市場競爭。為此專門組建獨立的製作團隊,推出了非賽事的新欄目《國家橄欖球聯盟大揭秘》,並在此基礎上,聯合開發出體育運動紀錄片系列《Hard Knocks》。

經過在紀錄片領域的大膽嘗試和多年的發展,如今的HBO已經成為全球著名的體育紀錄片發行方,生產製作了多部經典作品。

美國體育紀錄片內容一直保持著高品質,《科比的繆斯》聚焦在科比在其職業生涯內所取得的成功及面臨的挑戰,讓大家看到另一面的籃球明星,該片在豆瓣獲得網友9.1分的高分評價,紀錄片《公牛王朝》更是收穫9.6分的罕見高分。所列出的十部紀錄片平均分高達8.6。

我們所熟知的ESPN,在2008年推出了兩集講述人權運動前,黑人在大學裡的籃球故事《Black Magic》,誰曾想影片一經推出,引起了各行各業大規模的討論,獲得好評。

在初嘗紀錄片甜頭以後,ESPN迅速擴大了紀錄片產量,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裡,又製作了六部紀錄片。

也就是在這六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製作人員開始商討用紀錄片的形式來紀念ESPN成立30周年。於是,《30 for 30》計劃誕生,主題則定為「記錄歷史的歷史」。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美國社會極大的反響,年輕觀眾人數飆升,並一舉打破HBO 長達30年的紀錄片收視壟斷,這些是ESPN始料未及的。

影片也為ESPN贏得了皮博迪獎、美國製片人工會獎、國際紀錄片協會紀錄片獎以及艾美獎等多個重要獎項,將ESPN的影響力帶上新的高度。

對於《30 for 30》系列的成功,ESPN總裁bodenheimer給出了三個原因:


1、在同一時間推出多部紀錄片,搶佔市場的注意力;
2、該系列不是統一的風格,每一部影片都配備了一個優秀的導演,並且劇本都是他們感興趣的故事;
3、提高製作品質,重新定義了體育紀錄片的製作風格、技術和藝術呈現;

「《30 for 30》一度成為高質量體育內容的代名詞,影片的成功也極大提升了ESPN的品牌和商業影響力。它改變了外界對ESPN的看法,給予了我們在好萊塢電影行業的認可,並建立了我們在體育紀錄片行業的領導地位。」

隨著影片的成功,關注度的提升,播出平臺也從最初ESPN自己的渠道,逐步拓展到iTunes、Netflix等多個平臺,並隨之進行了全球的版權銷售。

如今ESPN的體育紀錄片體系已相當成熟,除了自製內容的研發,還聯合製作推出在院線發行的紀錄片電影,並且也開發了適合網生形態UGC短視頻模式的微紀錄片,可以說構建起體育紀錄片的完整工業化生態。

在ESPN取得令人眼紅的成績下,HBO Sports、Netflix等新老對手紛紛在體育紀錄片領域持續擴張,加快布局。

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加入戰局,加大了體育原創內容的投資,並與體育俱樂部、眾多商業品牌聯合開發紀錄片,巨頭們在體育紀錄片領域的競爭仍在持續並加劇。

亞馬遜也早已入局流媒體,每年投入50億美元用於製作原創內容和購買授權內容。其出品的足球紀錄片《孤注一擲(All or Nothing)》系列,依靠自身品牌和賽事俱樂部的影響力,配合會員捆綁、免費試看、硬體銷售贈送影片等多種方式,將其推廣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俄羅斯世界盃前夕,《足球少年養成》第一季在國內全平臺同步推出,播出前沒有多餘的預算做宣傳,但沒想到,該片通過業內人士與球迷的口口相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許多B站的觀眾在看完影片後,紛紛寫下他們的感言,也正是憑藉第一季的良好口碑,給了製作人蔡秋德將這個IP持續做下去的動力。

他認為國內體育紀錄片的發展還是需要更多人對體育文化的認可,才會產生共鳴,這也需要體育大環境不斷地向前發展。

「紀錄片的操作還是要考慮投入產出,只要條件允許,我們會一直做下去。但目前這還不是一項馬上能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工作,甚至會賠錢。」

目前說到國內的紀錄片大類,也都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雖然《人生一串》、《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優秀作品,讓紀錄片行業看到曙光。

但無論是製作、發行還是商業變現,紀錄片行業仍然處於僅有可參考的個例,但並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更何況是體育紀錄片這樣受眾更窄的垂直門類。

近幾年優質的紀錄片作品不斷出現,尤其是美食類紀錄片在商業化探索中率先走出,但廣告與內容的平衡,是維護其作品口碑的關鍵,畢竟網友想看的是文化內涵,不是廣告片。這是紀錄片紀實形態內容最難以把握的一點。

目前紀錄片的商業模式主要由版權售賣,廣告投放,IP授權,會員,周邊衍生品幾個方向構成。但從目前的市場反饋看,體育紀錄片的商業運作在國內尚未有成功的先例。

畢竟紀錄片的市場需求相比於電影、電視劇、綜藝這些娛樂產品並不佔優勢,體育相比美食、生活類紀錄片的市場人群更為小眾,市場仍需培育,然而體育紀錄片首先還得解決自身的一些問題:

首先體育紀錄片的拍攝和製作成本高。因為受限於觀眾的認知,體育紀錄片想要獲得市場認可,往往會選擇有影響力的運動項目,俱樂部或者運動員作為素材,也只有這樣,招商成功的機率才大,所以IP授權就會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如果選擇了非流量的題材,那商務贊助就會吃力,這就需要製作團隊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或者融資能力,項目才可能順利地執行下去。

其次受限於資金,拍攝風格和質量趨同,品質不能保證。在有限的資金裡,體育紀錄片的操作手法,多數還會延續著新聞紀錄片的操作模式。在硬體、劇本構思、敘事風格、剪輯節奏以及後期包裝上,無法達到電影級的水平。

另外就是商業化的侷促。體育紀錄片的市場化操作,商業廣告也是前提。但窘迫的是,即使有廣告主願意考慮體育紀錄片項目,但廣告收益和植入對體育紀錄片來說並不容易平衡,甚至不如美食、生活類紀錄片。

在影片《娜就是我》中,耐克的廣告,結合李娜職業賽場與人生經歷搭配文案,並提示廣告環節,以防觀眾「跳戲」。

無論是《人生一串》,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包括《了不起的匠人》等,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紀錄片身上的帶貨能力,可以把商業味攢足。

這也是為什麼美食類紀錄片可以在市場上受到追捧。只有商業模式的確立,才能推動和刺激資本持續投入。

但紀實手法更重的體育紀錄片要比編劇類的影視劇更為注重對內容的掌控。突兀尬入的商業廣告,會將紀錄片IP的價值迅速折損,直到耗盡。

所以如何把握廣告與內容的尺度,這在製作過程中尤其重要。更何況體育紀錄片天然的「情感」特性,會使得「創意中插」、「口播」等可以在其他類型紀錄片中可實現的廣告形式,在這裡容易讓人極度反感。

《娜就是我》沒有在影片內容中插播品牌廣告,或者加入「創意中插」,而是把李娜參與的品牌商業活動,作為影片內容軟植入。

雖然紀錄片也開始嘗試與電商之間的打通,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但究竟商業效果如何,體育類紀錄片能否直接參照這些新型模式,還有待考量。

蔡秋德說現在的體育紀錄片還沒有一個非常好的商業環境。

「這條路是一個逆水行舟的過程,但好在行業是向前發展的,尤其是新技術的發展應用,會給影視創作更多機會,所以對於這個過程我是持積極態度的。」

如今各大視頻網站除了在全球市場的版權採購,我們也看到他們在體育紀錄片內容領域的集體發力。這些紀錄片作品,會讓中國觀眾對體育開始建構全新的認知,感知新時代體育的力量,這是紀錄片無可取代的影響力。

雖然從國內體育紀錄片的市場化道路還很漫長,但作為體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創自製的體育紀錄片,將會在未來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

但願還會有更多的優秀體育紀錄片出現,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可以將體育的影響力延續。

S.E.T. Recruit

美國學生運動員諮詢平臺

相關焦點

  • 「要在大聯盟賽場上寫我的名字!」這是中國棒球少年的追夢故事
    疫情席捲全球,體育賽事紛紛按下停止鍵,此時紀錄片成為體育迷過癮的最佳選擇。最近就有這樣一部優秀的體育紀錄片《大聯盟之路》熱映中。在這部片子裡,我們看到了四個追逐大聯盟夢想的棒球少年,也看到了中國棒球的未來。文 / 黃夢婷編輯 / 郭陽你的18歲是如何度過的?你還記得那些年少時的夢嗎?
  • 《奪冠》之後,體育電影還會那麼香嗎?
    陳氏煽情大法到了體育領域似乎沒那麼靈了,這不禁讓我為他執導的《李娜》捏了一把汗。我並不會去懷疑陳可辛導演的水準,只能說體育電影並不是電影的富礦,拍攝過程中的難言之隱恐怕「罄竹難書」。未來,還有導演有膽量涉獵體育電影嗎?
  • 有人會拿「潮流紀錄片」下飯嗎?
    相信在家的你們,時不時都會找一些」下飯「的視頻來打發時間吧,特別是一些美食紀錄片總是受到大家歡迎,BTW,我想問下《舌尖》還會繼續拍下去嗎?@導演陳曉卿。) 但是,話又說回來,之前或許更多的會是一些奢侈、時裝大牌的紀錄片,如是《Dior 和我》、《華倫天奴:最後的君王》、《時尚大帝》等等,反而關於「潮流圈」的紀錄片並沒有太多人提起。
  • 國內體育紀錄片市場的春天來了嗎?
    國內體育紀錄片市場漸起,生存的土壤卻還未成熟。近來,體育紀錄片看起來成為了「搶手貨」。由陳衝執導的紀錄片《鐵榔頭》原定於北京時間6月8日在Youtube上線,但因郎平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超出片方想像」,讓片方開始重新考慮首映的時間和渠道。與此同時,國內越來越多的視頻平臺開始推出自製的體育紀錄片。
  • 4.43億:茵寶中國「賣身」喬丹體育
    2020年對於中國體育品牌而言並不順利,尤其是對於依靠「打擦邊球」起家的喬丹體育而言。 4月初,麥可-喬丹狀告喬丹體育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90年代又將「追風少年」麥可-歐文攬入麾下,伴隨著傳奇球星與世界盃撬開了中國的大門,茵寶又書寫了一代國人的記憶。 但誰也沒有料到,1998年世界盃上歐文的「單騎闖關」竟是茵寶最後的輝煌。
  • 來「紀錄片天地」尋找並下載喜歡的紀錄片
    紀錄片其實是影像化的歷史書,承載著記錄的使命,能夠增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增加自己和世界的聯絡感,培養更開闊的思維方式。如果你找不到優質的紀錄片網站,那「紀錄片天地」是個不錯的選擇。紀錄片天地,是紀錄片網站非常出色的。上面匯集了眾多國內外的優質紀錄片,網站的分類也很齊全,並且可以免費下載。
  • 在韓國,整形手術臺上有「幽靈」出沒
    手術中,兩名年輕醫生一邊操刀,一邊說著「啊,好像刺到肌肉了」,「完蛋了,好像做錯了」的話語。後來,院長再次進入手術室問他們:「都好了嗎?」並責怪他們「怎麼脂肪又被血染紅了」,其中一位年輕的醫生不以為意,笑著回答:「沒有辦法啊,哈哈哈。」
  • 從央視肥胖紀錄片,看中國人的「減肥難」
    10年來,中國肥胖人群數量翻了一倍,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超重,9人中有一人是臨床意義上的肥胖。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了名為《向「肥胖」宣戰》的紀錄片,講述了3位受訪者和肥胖「作鬥爭」的故事。
  • 大聯盟之路:這是中國棒球少年的追夢故事
    他在紀錄片裡回憶道:「來美國第一次投球,才投82英裡/小時,壓力很大,整個人都不會打球了。」 去年發布的CBA聯賽首部官方紀錄片《敢夢敢當》,取材職業隊真實獨家的幕後,更是被網友評價為「中國體育史上一部具有裡程碑式的作品」。而以李娜退役後的真實生活為背景的《娜就是我》紀錄片,也打破了人們對於中國運動員的刻板認知,講述了一個體育好故事。最近正在央視熱播的《電子競技在中國》紀錄片,也讓大眾更好地了解了電競這項運動。
  • 中考100分是體育,「Just Lose It」也是體育
    體育原本就是與快樂密切相關的。 說句俗的,只是我們早已走的太遠,已經忘記了為何出發。或許,用今年最流行的詞來描述的話,如今的體育,正在逐漸「內捲化」。簡單解釋,內卷即英文involution的直譯,和演化(evolution)相對應。
  • 從人大到哥大,這位甜美女孩用體育打開「奇遇人生」丨體育留學人
    了解之後你會發現,在這樣甜美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執著而倔強的心。本科從人大經濟學院畢業後,她轉身留學攻讀體育管理專業;後來得到麥迪遜廣場花園公司的全職工作,她又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參與國內體育產業發展……她就是本期《體育留學人》故事主人公——王丹鳳(Dova)。
  • 「中國剩女」美國紀錄片揭現代女性面對婚戀所受壓迫
    近日,美國PBS推出了一套紀錄片《中國剩女》,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可能單是看這個名字已經覺得反感,但它並非是催婚或者侮辱女性,而是呈現了現代女性面對婚戀所受到的壓迫。影片一開始播放的是她去婚戀平臺的畫面,她對諮詢師說「我可能要求比較高」,這個「要求高」指的是什麼呢?受過良好教育,尊重女性,包括家務分配。說到底,這其實是最基本的要求。諮詢師繼續問到:「你之前談過戀愛嗎?」「兩次」Huamei回答,分開的原因很簡單:「對方不做家務」。
  • 網球名將李娜出自傳,直言不希望兒子接受中國式教育
    國際體壇中能夠和姚明一樣,名字響亮的中國巨星,那必然就是李娜了。體育迷們也是很開心,中國能夠擁有這樣的一個運動員,但是在李娜的自傳中,有一個觀念卻遭到了網友們的怒罵。李娜在為丈夫生下了一兒一女之後,重新開始頻繁地現身於綜藝節目中,也頻頻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在談到兒女的問題時,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她早前出的一本自傳《獨自上場》。《獨自上場》當中李娜就直接表示不會讓孩子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因為她認為這種模式下,教出來的小孩是沒有自信的。
  • 「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
    「和觀雲影院」第六周排片表(3.9-3.15)和觀雲影院 x CNEX「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前幾天看電視劇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去拔牙,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出一張專輯的她,對人生選擇充滿懷疑,想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夢想。
  • 體育紀錄片動人心弦
    體育紀錄片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產品:它是精彩的體育故事,但又不僅僅是故事。它是體育人關於人生的回味和思索,更包含體育人對於勝利與失敗、順境與逆境的感悟。近年來面市的幾部經典體育紀錄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可擊敗》  問題少年如何找尋自我  有這樣一群年輕的橄欖球運動員,在教練把他們召集起來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場面——「你們父母之中有一位讀過大學的嗎?」
  • 撇開抄沒抄襲,中國版「屋頂告白」真叫人難受
    去年夏天,日本的一檔中小學生「屋頂告白大會」的節目突然在微博上火了起來。
  • 央視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來了,獻給被誤解的青春!
    來,點擊視頻觀看《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一集《不只是遊戲》不少人都在感慨,這樣一個紀錄片在央視的播出,意味著自己那段被理解和被誤解的青春,如今得到了認可,也意味著那樣一段漫長的幽暗歲月,如今終於重見天日。據介紹,這次,由央視發現之旅頻道和騰訊電競聯合拍攝的電競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從今天(3月14日)起每周六晚8點在央視頻道《CCTV發現之旅》播出,並在騰訊視頻、騰訊體育、BliBli三大平臺每周日同步上線。據悉,製作組的拍攝一共歷時457天,走訪中國28個城市和洛杉磯、波士頓等諸多國外城市,涉及20餘項不同遊戲的賽事,採訪超過80位電競行業資深人士。
  • Netflix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美食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
    >陳曉卿把潮汕比作美食孤島,潮汕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國的飲食習慣,有迥異於其他地區的食材選擇。對中國人和外國人來說,都可以通過潮汕打開一片美食新世界。而且,這是 Netflix 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美食紀錄片。
  • 丁當、MP魔幻力量鼓鼓健康形象 「SUPER STAR體育表演會」分享正能量
    丁當、MP魔幻力量鼓鼓健康形象「SUPER STAR體育表演會」分享正能量
  • 停擺的體育,不停擺的體育媒體人
    中國臺灣的愛爾達體育把《灌籃高手》搬到了節目中來填充時間;擔負迪士尼媒體網絡業務廣告收入重擔的ESPN將原定今年7月播出的公牛第六冠紀錄片《The Last Dance》提檔到4月,填補沒有直播的日子;匯聚了眾多頭部體育資源的PP體育除了就英超、意甲、德甲、歐冠、亞冠、中超等經典賽事推出《經典比賽日》欄目重新解說,還圍繞著自身所有的項目版權和明星資源,從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