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之後,體育電影還會那麼香嗎?

2020-10-05 體育產業獨立評論


體育電影之難,大導演陳可辛應該已經深有體會了。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已有10天,總票房4.81億,口碑也呈現出兩極分化。在《奪冠》之前,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都取材於真實事件,憑藉獨特的陳氏煽情技法收穫了滿堂彩。


陳氏煽情大法到了體育領域似乎沒那麼靈了,這不禁讓我為他執導的《李娜》捏了一把汗。我並不會去懷疑陳可辛導演的水準,只能說體育電影並不是電影的富礦,拍攝過程中的難言之隱恐怕「罄竹難書」。未來,還有導演有膽量涉獵體育電影嗎?


寫實,還是架空?



從個人的角度,我認為《奪冠》不失為一部製作水準還算上乘的商業片,重溫中國女排裡約奪冠的歷程依然令人熱血澎湃。


但是,這部電影對於排球迷來說,就是重溫了流金歲月。它最核心的劇情就是三場比賽(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日決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對決)。中國女排史上這三場經典之戰,過程皆跌宕起伏,比賽背後也充滿了故事張力。將這三場比賽以寫實的方式呈現出來,電影本身更加趨近於紀錄片,而非劇情片。排球迷會願意掏錢重溫熱血歲月,可這樣的劇情設計對於非排球迷並不友好。


誠然,女排精神早已成為了時代印記,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在當下,排球這項運動無法做到在全社會層面的高度普及,年輕群體中排球迷數量達不到驚人的量級。而年輕群體才是貢獻票房的主力軍,《奪冠》的情節設計對他們來說門檻太高了。


體育電影《我是馬布裡》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這部幾年前上映的電影脫胎於北京首鋼首奪CBA總冠軍的經歷,出於劇情的需要增加了更多戲劇衝突,但故事內核——馬布裡率隊奪冠的歷程與歷史高度吻合。籃球迷對所有細節如數家珍,非籃球迷可能看得一頭霧水。


與《奪冠》比起來,《我是馬布裡》的受眾更為狹窄,僅局限於北京首鋼球迷,票房撲街在所難免。《奪冠》的群眾基礎更高,但也只能讓全國的排球迷為情懷補上一張電影票。


這就是體育類型片寫實的困惑。比賽本身往往張力十足、令人血脈噴張,但過於寫實會導致體育迷感覺乏味,而非體育迷對此完全不感冒。架空是不可能架空的,一輩子都不可能架空,鮮活的事實就擺在那裡,杜撰會令體育迷完全無法接受,而體育迷才是體育電影真正的主力軍。選擇寫實,註定會成為體育電影必然的歸宿,但也就成了一個「死結」。


體育內容不是你想拍就能拍



不可否認,中國女排是一個極佳的題材。從八十年代五連冠開始,到雅典奧運會的中興,繼而經歷低谷後在雅典重返奧運之巔,中國女排的發展歷程緊貼時代脈搏,在她身上能夠折射出整個時代的變遷。


在中國女排跌宕起伏的成長之路上,遍地都是好故事。五連冠過程中的血與淚,北京奧運會上的中美之戰,裡約奧運會的逆襲之路,這些當然也充滿了故事性,可別忘了從2002年的「讓球事件」到雅典奧運會大逆轉擊敗俄羅斯奪冠,故事的張力更足。


陳可辛必須做取捨,顯然中國女排的「讓球風波」是他無法觸碰的禁區。他所面臨的禁忌遠比他想像得要大得多。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奪冠》電影中僅出現了郎平一位老女排成員的名字,袁偉民、陳忠和以及所有其他老女排成員名字無一露出,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的奪冠也只是以驚鴻一瞥的方式呈現。這不能不說是整部電影的一大缺憾。


但我們無法以此去苛責陳可辛導演,說到底《奪冠》這部電影就是一個命題作文,它需要顧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女排精神已經融入了時代血液之中,是金字招牌,容不得任何戲謔、誇張性演繹,甚至部分內容以寫實的方式呈現都不被允許。


陳可辛豈止是戴著鐐銬在跳舞,簡直是穿著豬八戒的珍珠汗衫在裸奔。一個細節就可見一斑:整部電影中的「陪打」臺詞後期配音全部被處理成「陪打教練」,導致口型對不上、過多的鏡頭切換。如果是一個有強迫症的導演恐怕會被此逼瘋了吧。


與集體的抗爭是永恆的禁忌



好的體育故事幾乎都被置於奧運大背景之下,而奧運與國家的形象緊密相連,這註定了體育電影有太多不能逾越的「雷池」。好的體育故事幾乎都涉及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碰撞。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個體的命運如過山車般經歷高潮和低谷,才會一次又一次衝擊我們的心靈。


然而,對不起,這是永恆的禁忌。


胡娜的「叛國事件」,焦志敏因「讓球事件」飲恨漢城奧運會,小山智麗那一聲刺耳的「吆西」,于洋/王曉理在倫敦奧運會上的「讓球事件」,哪一個能夠成為體育電影改編的題材?


國家英雄不容褻瀆。劉翔兩次奧運退賽背後有著無數的謎,恐怕永遠也沒有辦法被揭開。如果拍《劉翔傳》,這些都必須繞道而行,留給導演們的素材只剩下劉翔21歲時的光榮與夢想。假如王濛的經歷被拍成電影,麗江鬥毆事件以及青島打架事件是王濛成長之路上必須要邁的兩道坎。這兩個焦點事件卻又關乎金牌之師的集體榮譽,以及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們的個人形象,不可能自揭傷疤以示國人。


在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李娜都被認為是反抗體制的英雄。張揚的個性是她最大的標籤,與集體的抗爭貫穿她運動生涯的始終。但是這些關乎體制的權威與尊嚴,我相信不會給陳可辛留下任何可創作的空間。陳可辛的《李娜》大概率只能聚焦父女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李娜與小威、克裡斯特爾斯等對手的恩愛情仇。


如果一部體育電影涉及運動員個體在體制內的掙扎與抗爭,基本上只能面臨被刪減的命運。體育類型片不僅需要接受廣電系統的審查,還面臨著體育系統的審查,發揮的空間極其逼仄。


面對著一雙無形的大手,大導演陳可辛都束手無策,遑論其他年輕導演。在《摔跤吧!爸爸》爆火之後,體育總局出臺了相關文件扶植體育電影,大批體育電影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如果在創作環境上無法給導演們鬆綁,所有的導演只能拍攝出千篇一律的主旋律電影,市場和觀眾對此會不會埋單,《奪冠》4.81億的票房似乎就給出了答案。


綜上所述,體育電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類型,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焦點

  • 《奪冠》能引領體育電影奪冠嗎
    在新冠疫情肆虐、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的沉悶背景下,在歷經改名、爭議、刪減、撤檔(僅此一項就更改了5版)等諸多波折之後,姍姍來遲的這部體育電影無疑投射了國人太多的沉澱、期待和想像。有人稱其為中國版《摔跤吧,爸爸》,有人預言它將橫掃賀歲檔,有人期待它能打破受眾年齡壁壘,讓女排不再停留在上一代的記憶中。
  • 電影《奪冠》,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體育電影嗎?
    雖然8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奪冠》已然創造了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紀錄。,體育電影的拍攝難度極大。電影於9月25日正式上映,電影首映日票房達到5532.3萬,上映第二天票房破億。到10月1號國慶檔正式拉開帷幕,電影《奪冠》已經累計票房近3億,完成市場領跑。同時,電影在映期間,口碑也迅速攀升,目前電影貓眼評分仍保持在9.1分,豆瓣7.4分,同時和電影相關的話題也頻繁登上熱搜。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奪冠》這樣一部國產體育勵志類型的影片,能在國慶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期中脫穎而出,勇奪探花,其實已經非常難能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認為,《奪冠》的表現,對於國產體育勵志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奪冠》能夠取得成功,題材的選擇很關鍵。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一出,毫無疑問成為了國產體育題材電影的標杆。,還是體育電影?電影從《奪冠》這個名字上就先劇透了,更多篇幅都是在跟著郎平的視角去看中國女排在體育史上的上下沉浮。競技場面拍的激烈這個不可否認,但從中段開始故事上蓄力那麼久,跟巴西隊一場就釋放完了。
  • 《奪冠》可能已不在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了。
    陳可辛的新片《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按照體育電影一定要有一場決戰等著主角去打贏的原理來說,屬於在片名上就劇透了。但由於影片完全取材現實裡中國女排的奪冠經歷,而現實中「女排」其實就等於「奪冠」,無論如何,觀眾面對這部電影時,它的故事懸念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講的是誰也一目了然,於是陳可辛在《奪冠》中,就儘可能把著力點放在「怎樣奪冠」,讓過程成為主體。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儘管《奪冠》的上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對國產體育電影的關注,但本片並沒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從反響上來看,《奪冠》在觀眾中的口碑也趨向兩極分化。》的上映的確讓此前缺少關注的體育電影受到了外界的普遍討論,在微博上,關於「奪冠」「中國女排」「體育精神」的關鍵詞佔據了熱搜榜。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奪冠》於是來了,當然電影曾經「走」了。首先不得不說吳剛臺詞已臻化境,擲地有聲,層次分明,你想想眼下這個鐵血教練面無表情的發號施令,誰還會想起年初古裝熱劇裡陳萍萍的和當年《梅蘭芳》中心思縝密的角色嗎?這就是好演員的魅力,成為角色卻帶有自身的特質(吳剛的角色永遠有後招,在任何一部影視劇裡皆是如此)。不遑多讓的是我心目中詮釋老一代女排教練的最佳人選。
  • 電影《奪冠》:可能是不錯的歌頌片,絕不是好看的體育電影
    但是很遺憾,電影《奪冠》確實拍出了一些精彩的部分,總的來說卻不是一部好看的體育電影。選擇任何一段歷史,都足以拍成一個偉大的電影。而陳可辛的問題就在這裡,他純粹從電影的角度去解讀體育,卻沒有體育的眼光去理解電影,太過貪婪地揮霍了中國女排這個題材,一次性想填入太多內容,結果導致只拍出了一些膚淺的煽情,而浪費了所有真正應該展現的關於體育、關於中國女排的部分。
  • 電影背後《奪冠》:競技比賽的目的只是為了奪冠嗎?
    中國隊和美國隊的比賽,永遠都不只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在經歷了多次的檔期調整與改名風波後,電影《奪冠》終於在9月25日全國公映,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從《奪冠》說起,聊一聊電影背後,競技比賽的目的是什麼?《奪冠》海報比賽背後代表著什麼縱觀整部電影,令我印象最深的臺詞就是解說員的那句話:中國隊和美國隊的比賽,永遠都不只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
  • 進影院的日子進了,這些電影還會遠嗎?
    #去影院最想看的第一部電影#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獲得1.5億的閱讀量,可想而知,沉寂三個多月的觀眾真的是迫不及待想要衝進電影院了!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那些因疫情影響,撤出原定檔期的佳片有哪些?《唐人街探案3》推薦理由:「唐探宇宙」重啟!
  • 只靠《奪冠》來宣揚女排精神夠嗎?體育電影不能只是《少林足球》
    在疫情之前,2020年春節檔的電影廝殺局裡,最讓人期待的應該就是《唐人街探案3》和《奪冠》這兩部電影了,根據貓眼「想看」的數據,也的確是這兩部排名較高。,《奪冠》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看完電影自然就有很多人想和同題材的影片比較,但是經過一輪查找卻發現,中國的體育競技類電影真的太少了。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3年前,當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40年3部,中國體育電影的困境,定格8億的《奪冠》的難與突破
    從1981年上映的《沙鷗》,到2000年的《女足9號》,再到2020年上映的《奪冠》,中國電影在這40年間僅有3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題材的影片,且每部間隔長達近20年。,更成了此後20年中國體育電影的絕唱。
  • 《奪冠》近年來最好看的體育電影,讓幾億觀眾熱淚盈眶
    《奪冠》陳可欣導演作品,體育類型是國產電影稀有品種,好萊塢丹美式橄欖球就能拉出一長串佳片,此外還有棒球,籃球冰球等,美國競技體育產業空前發達,故事素材自然就多,我現在有印象的國產體育類電影,一個手都能數過來,最早1958年謝晉導過的《女籃5號》,81年的《沙鷗》,2000年的女帥男兵,再就是林超賢導的
  • 《奪冠》首輪口碑出爐:鞏俐演技炸裂,突破國產體育片天花板
    在國產體育片中,很少能見到這麼一群鮮活的女孩。她們不再是那麼完美和高大上的傳奇隊員,而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國女孩。必須說,《奪冠》真是一部「很好哭」的電影,它足夠讓觀眾熱血沸騰,也足夠引爆國人的「女排情結」,坦白說,看電影的時候,我已經不記得演員的明星身份,甚至都沒太注意他們是誰,幾個人都藏得非常好,就是普通人,被扔進歷史現場之後,成為英雄。這背後的精神與熱血,演員演出來了,這就是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國產體育片怎麼拍?
  • 電影《奪冠》裡的珍貴史料這裡都有:蘇州體育博物館裡的《奪冠》之路
    本報記者 凌欣煒 實習生 朱貝兒前不久,電影《奪冠》熱映,憑藉著高質量的口碑創下票房佳績。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風雨徵程,以郎平的回憶視角,串聯起1980年代女排的拼搏訓練和比賽場景。看過電影的網友紛紛感嘆《奪冠》勾起了全民記憶。
  • 三雄極光為《奪冠》電影喝彩 打響2020體育營銷第一槍
    2020年是體育大年,歐洲杯和奧運會接連上演,《李娜》等體育題材電影崛起,必將掀起一波全民關注的熱潮。如此絕佳的營銷契機,深耕體育營銷17年的三雄極光自然不會錯過。近日三雄極光通過媒體宣布為電影《奪冠》助力營銷,打響2020體育營銷第一槍。三雄極光表示此次為《奪冠》電影助力院線營銷,是建立在雙方互相欣賞的基礎上。影片以弘揚「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女排精神而備受關注;而三雄極光以秉承「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工匠精神而業內聞名。雙方精神高度契合,強強聯手必定會在消費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這種向上的精神以及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產生共鳴。
  • 陳可辛自述:《奪冠》是我拍過那麼多電影裡最難的一部戲
    就像這部講述女排往事的電影《奪冠》一樣。他說,女排對中國人確實很重要,不只是一個體育項目這麼簡單,覆蓋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後這幾十年的社會發展歷史。 我自己覺得,拍女排最難的一點是,怎麼把那麼多素材、那麼多人物、那麼多賽事,濃縮成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如果是拍一個劇集,那我覺得沒問題。
  • 電影《奪冠》不好看?這4句臺詞是關鍵,看懂之後回味無窮
    在經歷了定檔、提檔、撤檔和改名等風波之後,電影《奪冠》終於在國慶前夕上映。截止到9月28日中午12點,上映4天的《奪冠》票房已經超過了1.8億元,不出意外的話,這部電影的票房會在今天突破兩億大關。如果大家認真的看完《奪冠》,那麼大家對電影中的一些臺詞肯定印象深刻,因為這些臺詞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正是因為這些臺詞,所以這部《奪冠》其實並不是那種讓觀眾激動兩個小時,出了電影院大門就忘掉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