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電影之難,大導演陳可辛應該已經深有體會了。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已有10天,總票房4.81億,口碑也呈現出兩極分化。在《奪冠》之前,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都取材於真實事件,憑藉獨特的陳氏煽情技法收穫了滿堂彩。
陳氏煽情大法到了體育領域似乎沒那麼靈了,這不禁讓我為他執導的《李娜》捏了一把汗。我並不會去懷疑陳可辛導演的水準,只能說體育電影並不是電影的富礦,拍攝過程中的難言之隱恐怕「罄竹難書」。未來,還有導演有膽量涉獵體育電影嗎?
寫實,還是架空?
從個人的角度,我認為《奪冠》不失為一部製作水準還算上乘的商業片,重溫中國女排裡約奪冠的歷程依然令人熱血澎湃。
但是,這部電影對於排球迷來說,就是重溫了流金歲月。它最核心的劇情就是三場比賽(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日決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對決)。中國女排史上這三場經典之戰,過程皆跌宕起伏,比賽背後也充滿了故事張力。將這三場比賽以寫實的方式呈現出來,電影本身更加趨近於紀錄片,而非劇情片。排球迷會願意掏錢重溫熱血歲月,可這樣的劇情設計對於非排球迷並不友好。
誠然,女排精神早已成為了時代印記,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在當下,排球這項運動無法做到在全社會層面的高度普及,年輕群體中排球迷數量達不到驚人的量級。而年輕群體才是貢獻票房的主力軍,《奪冠》的情節設計對他們來說門檻太高了。
體育電影《我是馬布裡》遇到了同樣的難題。這部幾年前上映的電影脫胎於北京首鋼首奪CBA總冠軍的經歷,出於劇情的需要增加了更多戲劇衝突,但故事內核——馬布裡率隊奪冠的歷程與歷史高度吻合。籃球迷對所有細節如數家珍,非籃球迷可能看得一頭霧水。
與《奪冠》比起來,《我是馬布裡》的受眾更為狹窄,僅局限於北京首鋼球迷,票房撲街在所難免。《奪冠》的群眾基礎更高,但也只能讓全國的排球迷為情懷補上一張電影票。
這就是體育類型片寫實的困惑。比賽本身往往張力十足、令人血脈噴張,但過於寫實會導致體育迷感覺乏味,而非體育迷對此完全不感冒。架空是不可能架空的,一輩子都不可能架空,鮮活的事實就擺在那裡,杜撰會令體育迷完全無法接受,而體育迷才是體育電影真正的主力軍。選擇寫實,註定會成為體育電影必然的歸宿,但也就成了一個「死結」。
體育內容不是你想拍就能拍
不可否認,中國女排是一個極佳的題材。從八十年代五連冠開始,到雅典奧運會的中興,繼而經歷低谷後在雅典重返奧運之巔,中國女排的發展歷程緊貼時代脈搏,在她身上能夠折射出整個時代的變遷。
在中國女排跌宕起伏的成長之路上,遍地都是好故事。五連冠過程中的血與淚,北京奧運會上的中美之戰,裡約奧運會的逆襲之路,這些當然也充滿了故事性,可別忘了從2002年的「讓球事件」到雅典奧運會大逆轉擊敗俄羅斯奪冠,故事的張力更足。
陳可辛必須做取捨,顯然中國女排的「讓球風波」是他無法觸碰的禁區。他所面臨的禁忌遠比他想像得要大得多。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奪冠》電影中僅出現了郎平一位老女排成員的名字,袁偉民、陳忠和以及所有其他老女排成員名字無一露出,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的奪冠也只是以驚鴻一瞥的方式呈現。這不能不說是整部電影的一大缺憾。
但我們無法以此去苛責陳可辛導演,說到底《奪冠》這部電影就是一個命題作文,它需要顧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女排精神已經融入了時代血液之中,是金字招牌,容不得任何戲謔、誇張性演繹,甚至部分內容以寫實的方式呈現都不被允許。
陳可辛豈止是戴著鐐銬在跳舞,簡直是穿著豬八戒的珍珠汗衫在裸奔。一個細節就可見一斑:整部電影中的「陪打」臺詞後期配音全部被處理成「陪打教練」,導致口型對不上、過多的鏡頭切換。如果是一個有強迫症的導演恐怕會被此逼瘋了吧。
與集體的抗爭是永恆的禁忌
好的體育故事幾乎都被置於奧運大背景之下,而奧運與國家的形象緊密相連,這註定了體育電影有太多不能逾越的「雷池」。好的體育故事幾乎都涉及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碰撞。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個體的命運如過山車般經歷高潮和低谷,才會一次又一次衝擊我們的心靈。
然而,對不起,這是永恆的禁忌。
胡娜的「叛國事件」,焦志敏因「讓球事件」飲恨漢城奧運會,小山智麗那一聲刺耳的「吆西」,于洋/王曉理在倫敦奧運會上的「讓球事件」,哪一個能夠成為體育電影改編的題材?
國家英雄不容褻瀆。劉翔兩次奧運退賽背後有著無數的謎,恐怕永遠也沒有辦法被揭開。如果拍《劉翔傳》,這些都必須繞道而行,留給導演們的素材只剩下劉翔21歲時的光榮與夢想。假如王濛的經歷被拍成電影,麗江鬥毆事件以及青島打架事件是王濛成長之路上必須要邁的兩道坎。這兩個焦點事件卻又關乎金牌之師的集體榮譽,以及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們的個人形象,不可能自揭傷疤以示國人。
在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李娜都被認為是反抗體制的英雄。張揚的個性是她最大的標籤,與集體的抗爭貫穿她運動生涯的始終。但是這些關乎體制的權威與尊嚴,我相信不會給陳可辛留下任何可創作的空間。陳可辛的《李娜》大概率只能聚焦父女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李娜與小威、克裡斯特爾斯等對手的恩愛情仇。
如果一部體育電影涉及運動員個體在體制內的掙扎與抗爭,基本上只能面臨被刪減的命運。體育類型片不僅需要接受廣電系統的審查,還面臨著體育系統的審查,發揮的空間極其逼仄。
面對著一雙無形的大手,大導演陳可辛都束手無策,遑論其他年輕導演。在《摔跤吧!爸爸》爆火之後,體育總局出臺了相關文件扶植體育電影,大批體育電影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如果在創作環境上無法給導演們鬆綁,所有的導演只能拍攝出千篇一律的主旋律電影,市場和觀眾對此會不會埋單,《奪冠》4.81億的票房似乎就給出了答案。
綜上所述,體育電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類型,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