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3部,中國體育電影的困境,定格8億的《奪冠》的難與突破

2020-10-20 雪夜我獨行filmer

從1981年上映的《沙鷗》,到2000年的《女足9號》,再到2020年上映的《奪冠》,中國電影在這40年間僅有3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題材的影片,且每部間隔長達近20年。(拋開由香港導演周星馳創作,未能引進內地上映的喜劇《少林足球》)

更為可悲的是在中國電影進入商業化之後的20年間,中國電影在票房上越來越高,單部影片也已經突破40億甚至50億這樣的火熱下,中國體育題材影片近乎停滯,長達20年未有任何突破。

單從這個角度上,《奪冠》的出現需要很大的勇氣,影片的上映也不免給人一種破釜沉舟,誓死前行的意味。

畢竟中國電影的多元化,不應該也不能缺少體育題材的創作,中國觀眾也需要從中國影片中看到中國體育散發的拼搏精神與團隊,以及社會的面貌。

好在這一切,在《奪冠》中都有體現。

《奪冠》的難:定格8億,是中國體育電影的普遍寫照

曾經中國電影也有過體育題材的高光時刻,早在1958年,中國第三代導演謝晉就拍出了《女籃5號》這樣的佳作。這部影片雖然只是藉助體育元素表達愛情、親情等,但其中的中國籃球運動員為國爭光拼搏比賽在當時成為鼓舞了國人進取拼搏的一股力量。

此後,進入80年代,中國第四代導演張暖忻執導的《沙鷗》成為那個年代最質樸的影片,影片中主角沙鷗由女排運動員到中國女排教練的轉變,以及中國女排戰勝日本女排,從題材和內容上大有如今《奪冠》的身影。只是由於影片《沙鷗》拍攝於80年代,故事完全屬於虛構,和中國傳奇女排人物郎平並無直接關聯。

1999年,中國女足在美國女足世界盃上獲得亞軍,這也是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足獲得亞軍之後,中國女足獲得的世界級比賽上又一個的最好歷史成績。在此背景下,謝晉導演再次執導了個人體育題材的電影《女足九號》,影片雖然有不少虛構的地方,但中國女足在克服種種困難下獲得世界盃亞軍也得以體現。

頗為遺憾的是,《女足九號》成了謝晉導演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更成了此後20年中國體育電影的絕唱。

時隔20年,反映中國女排40年風雨歷程的《奪冠》上映,與以往體育題材的影片不同,《奪冠》將體育本身作為重點,如實還原中國女排的幾次巔峰時刻,袁偉民、郎平、陳忠實這些傳奇教練也都得以體現,《奪冠》也成了拉開中國體育題材電影新的分水嶺。

不過在種種因素下,《奪冠》經歷了太多不屬於電影本身的坎坷,這也讓影片雖然在內容創作上獲得了更高的藝術成就,但票房上並非特別突出,上映20多天只獲得7億多的票房,最終票房定格8億未能成為像《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這類的能夠拿下30億票房的爆款影片,未能在當前的電影市場下走得更遠。

但,這些並不影響《奪冠》的地位,作為中國體育題材影片的創作荒,《奪冠》仍然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它也用優質的內容證明中國電影的成熟也需要更多《奪冠》的身影。

《奪冠》的突破:真實、勵志、熱血

從謝晉導演的《女籃5號》到陳可辛執導的《奪冠》,中國電影在半個世紀中的體育題材影片可以用一雙手就能數的過來,而真正稱得上大師作品能夠留史的更是寥寥。當前正在上演的《奪冠》在口碑以及影響力等方面,均稱得上高水平,至少目前還沒有哪部同題材的影片能夠超越本片,也因此,《奪冠》稱得上中國體育題材的標杆並不為過。

此外,由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等全明星主演的《奪冠》與以往同題材影片相比也作出了很大的創新。

首先是影片令人震撼的真實感。為了讓每場比賽看起來更真實,為了讓影片中的運動員看起來更像是運動員,電影《奪冠》選用大量的運動員本身進行表演上的訓練,而不是通過專業演員飾演運動員。

為此,陳可辛導演透露拍攝這部電影突破了自己的極限,而在影片拍攝中比如在重現2016年中國和巴西經典比賽的場面時,由於國家隊運動員給出的時間有限,他們在拍攝中只能採取高強度的工作方式,多達13個機位全方位同時無死角拍攝,為一場戲就拍攝兩天半,每天18個小時的拍攝,更是創下記錄。

這種情況讓很多運動員達到身體極限,她們甚至出現休息片刻倒頭就睡。朱婷等運動員更是直言,拍攝影片比當運動員還要辛苦。

這樣的真實自然也超過以往的影視創作。也擺脫了以往的運動題材影片往往對比賽一筆帶過,選擇對影片故事進行虛構,將情感戲放在重心的狀況。

其次,在對中國女排的重頭比賽,影片也採取真實還原和藝術加工,而非一味的虛構,脫離真實比賽本身。實際上,在中國女排的幾次關鍵性比賽中,均出現過扣人心弦的場面。

1981年女排世界盃比賽,中國隊憑藉在前幾場的出色比賽以及決賽中前兩場勝過日本隊的優勢已鎖定冠軍。面對一連串的勝利,中國女排出現了放鬆大意,被對手扳回兩局進入決勝局。面對日本隊比分反超,中國女排教練袁偉民的及時提醒幫助進入膠著戰的中國隊在最後時刻贏得關鍵比分(五局比分:15-8、15-7、12-15、7-15、17-15),這些在電影前半段得到體現。

中國女排在雅典奧運會之後逐漸進入低谷時,郎平接過中國女排教練的重任,在2016年巴西奧運會,中國女排在小組賽只是以B組第4名的成績勉強晉級淘汰賽,這樣的成績屢遭外界質疑。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排名第4的中國隊更是迎戰A組小組賽排名第1主場作戰的巴西隊,被普遍認為已提前鎖定敗局。然而憑藉爆發力,中國女排最終以3–2巴西隊(五局比分為15-25、25-23、25-22、22-25、15-13),拿下關鍵性一役,為最終的奪冠之路掃清了最主要的障礙。

中國女排的高光時刻在影片中同樣得到體現。

總體而言,《奪冠》因為對幾場關鍵性比賽的真實處理,也最大化地勾畫出中國女排的面貌,拼搏、團隊精神、不服輸,這些勵志熱血的時刻也勾起了全體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中國女排的日常訓練上,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袁偉民、陳忠和、郎平的鮮為人知的事跡也最大化進行還原。為此,吳剛、彭昱暢、黃渤、鞏俐,這些專業演員,無論從外形,還是形態、動作、表情等各方面均抓取了原型人物最為動人的方面。

諸如鞏俐的扶眼鏡、走路的姿勢,均做到了形神兼備,以假亂真。吳剛在影片中對於袁偉民的狠勁,對於中國女排的擔當,頻頻眨眼睛的背後是其堅決的口氣,必贏的信念。

漳州女排訓練基地中國女排訓練時留下的,陳忠和年輕時當陪打教練模仿日本女排運動員江上由美,這些生動的場景也都如實反映。

最為重要的是,《奪冠》雖然是一部體育題材的影片,但影片主創並不滿足體育本身,並沒有讓影片停留在比賽或是中國女排的榮光,而是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中國人的那股精氣神,進而讓中國女排的精神得到體現。為此,導演陳可辛解釋道中國的改變是影片的最重要主題之一,橫跨幾十年中國的社會變遷,中國的改革,都成為影片的寫照。

諸如影片中前半段,吳剛飾演的袁偉民向女排們講述自己的經歷,「我第一次出國,走進賓館房間裡邊,我傻了。冰箱、彩電、空調,我沒有見過。那一宿我真的沒睡覺,我望著窗外的高樓大廈,我哭了。中國太落後了」,騰飛的世界與落後的中國的強烈對比,也刺痛了每個國人的心,更激勵著國人自強,包括體育在內躋身世界強國的需要。

「中國人,行的」,既是那個落後時期國人自強精神的注釋,也是後來國家強大的精神動力。落後面前,唯有不斷拼搏進取才能改變這一切。慶幸的是中國女排也確實用這些行為激勵著自己,並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強大。

「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中國女排一路前行的輝煌是通過日復一日的高角度訓練實現的,唯有將「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這種精神不斷發揚並傳承下去,中國女排的神話才能不斷得到延續。

希望未來中國體育題材的影片能夠如《奪冠》那樣,拍出中國人的精氣神,也讓中國觀眾為之振奮,為之熱血,為之流淚。

作者:雪夜我獨行filmer

郵箱:625149349@qq.com

聲明: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若未經作者同意,私自轉載到其它平臺擅自使用原創功能的,一經發現,作者將對其投訴並追究其相應責任。

相關焦點

  • 《奪冠》票房破億,提前「搶跑」國慶檔能否打破體育片紀錄?
    早在《奪冠》定檔2020年春節檔的時候,就有人發出疑問,以中國女排40年發展歷程為核心的《奪冠》,即便有「中國女排」這樣富有時代精神與象徵意義的超級IP,也有陳可辛這樣擅長把控時代進程與個體命運之間敘事的導演,但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的上映的確讓此前缺少關注的體育電影受到了外界的普遍討論,在微博上,關於「奪冠」「中國女排」「體育精神」的關鍵詞佔據了熱搜榜。值得一提的是,《奪冠》的上映或許只是國產體育電影迎來全面爆發的一個開始,在《奪冠》後,另一部同樣由陳可辛執導、具有全民關注度的《李娜》也將在不久後正式與觀眾見面,從2014年執導《親愛的》後,陳可辛導演就一直在醞釀《李娜》的拍攝,而藉助《奪冠》上映所引起的關注度,《李娜》也有望再次掀起國產體育電影熱
  • 電影《奪冠》,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體育電影嗎?
    》原名《中國女排》,拍攝歷時3年,由陳可辛擔任導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雖然8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奪冠》已然創造了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紀錄。
  • 黃渤鞏俐主演的《奪冠》突破3億票房,生動逼真體現中國女排精神
    國慶假期推薦一部正能量電影,就是大家非常期待的《奪冠》,這部電影原本今年春節上映,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延遲到今年九月底上映,我在9月最後一天看了這部電影,個人覺得是一部值得一天的電影。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雖然最近發布財經文章很多,其實我也是一位資深電影影評人,曾經影評《戰狼2》創造過1700萬閱讀,我很喜歡看電影,過去每年幾乎在電影院都看60部左右電影。
  • 電影《奪冠》破2億《八佰》堅挺,《急先鋒》購票指數不敵姜子牙
    《奪冠》海報(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作為陳可辛導演的誠摯之作,據說是在他所拍攝的電影當中,難度最大的一部,從故事本身到選角色,再到實際拍攝,由於時間跨度很大,而整部電影時間有限,必須有所取捨,往往在「取」和「舍」之間,會很難抉擇。
  • 中國女排亮劍國際影壇!電影《奪冠》將角逐奧斯卡,總票房破8億
    如今,她們的故事不僅搬進螢屏,而且將衝擊電影最高榮譽——奧斯卡。由陳可辛指導,鞏俐以及中國女排等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獎)。電影《奪冠》由知名導演陳可辛指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 電影《奪冠》上映兩天票房過億,打響「春節檔」回歸第一槍
    「女排奪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難,難,難。我們劇組拍攝也一樣。三年的難,難,難。終於等到9月25日這一天。」《奪冠》導演陳可辛早前在微博中寫道。經歷了春節檔撤檔、重新定檔、再次提檔後,9月25日,《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在上周五上映了。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發稿時間,《奪冠》票房已經累計1.85億。
  • 2020,「中國體育電影元年」?
    僅從這1分鐘的視頻,就可看出,電影在明年將成為「爆款」的潛質,是春節檔票房冠軍的有力「候選人」。不得不說,這些年,我們等一部優秀的國產體育電影等了太久。2017年,印度體育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狂攬12億票房,並掀起一波全球性的觀影熱潮。
  • 《奪冠》之後,體育電影還會那麼香嗎?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已有10天,總票房4.81億,口碑也呈現出兩極分化。在《奪冠》之前,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都取材於真實事件,憑藉獨特的陳氏煽情技法收穫了滿堂彩。但是,這部電影對於排球迷來說,就是重溫了流金歲月。它最核心的劇情就是三場比賽(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日決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對決)。中國女排史上這三場經典之戰,過程皆跌宕起伏,比賽背後也充滿了故事張力。將這三場比賽以寫實的方式呈現出來,電影本身更加趨近於紀錄片,而非劇情片。
  • 2020年全國票房突破100億大關 國慶檔兩部電影票房破10億
    《八佰》以30億+的票房成績一騎絕塵,位居單片票房榜首。國慶檔新片《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暫時位居亞軍、季軍。今日,《我和我的家鄉》上映至第4天,累計票房突破10億元,成為2020國慶檔首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也成為中國影史第76部「十億俱樂部」成員。
  • 這部2020年最好的體育電影?預測的8億票房真的配不上它
    答案是電影的中國女排改變了「中國體育精神」。這部電影,則有可能改變現在的國產體育電影。他們都急需一個機會,向世界證明這個時期中國精神面貌的不同。當時中國體育,可以說因緣際會的承擔了這個歷史責任。中國女排姑娘們,經過艱苦的訓練。1981年的時候,中國女排出徵日本的時候。當時的她們不但帶著中國體育,更是帶著中國人民莫大的期望。
  • 《奪冠》之路:難,難,難
    9月25日《奪冠》全國公映。據貓眼數據統計,影片上線不到24小時便突破了一億票房,觀影人次高達218萬。如此亮眼成績的背後,是長達三年的籌備和拍攝。陳可辛對此的總結是:難,難,難。把故事講好,也難比劇組選角和演員詮釋角色更難的,是中國女排這個題材的拍攝。作為一部體育傳記電影,拍得又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奪冠》很容易流於類型電影的俗套。但陳可辛找到了一種打破套路的故事模式,他將其總結為「三場比賽、兩個人,和一個集體」。
  • 影評丨王湘鷺: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
    電影《奪冠》劇照。圖片來源豆瓣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文/王湘鷺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以孫瑜編導的《體育皇后》為開端,曾是20世紀中國電影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進入21世紀,體育受到社會環境、大眾文化與電影創作語境的影響,體育電影也應當呈現出新的面貌。
  • 趙薇力挺《奪冠》,歷史最好票房5.4億的陳可辛能否「奪冠」?
    今日(9月25日)電影《奪冠》正式上映,打響今年國慶檔影市第一槍,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響,《奪冠》《我和我的家鄉》《急先鋒》《姜子牙》等四部原計劃在2020年春節檔上映的影片均安排到了2020年國慶檔上映,再加上勵志創業青春電影《一點就到家》,今年的國慶檔可謂是「強片雲集」,這讓憋足勁的影市一觸即發。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國慶檔上映的影片票房來看,北京文化主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光線傳媒主控的《姜子牙》,北京嘉映、阿里影業等參與出品的《奪冠》(中國女排),分別以18.7億、13.84億、3.6億元(以國慶中秋8天小長假時間為準)的成績,位列國慶檔票房前三甲。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3年前,當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 《奪冠》今天上線了!總票房破8億,演技炸裂超想哭
    說起中國女排無人不豎起大拇指稱讚,如今中國女排演變成一種奮力拼搏的女排精神。這樣一群不怕艱苦的女子們在郎平教練的指導下承受著超乎常人的艱苦訓練,不斷奪冠,不斷為中國的體育事業增光添彩。電影《奪冠》上映僅20天就突破7.18億元,總票房破8億,陳可辛內地票房再創新高。如今終於可以免費觀看了。
  •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細數排名前10的國產電影
    據貓眼數據,截至12月29日下午5點,中國電影2018年總票房(含年末兩天預售)突破600億元!這也是中國影市首次跨過600億關口,用《將夜》桑桑的話說「600億夠買好多東西呢」。2018年中國影市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不僅在于越來越多的朋友更喜歡去電影院體驗身臨其境的視覺享受,以往崇拜歐美大片的80後們也慢慢退出電影院,時尚先鋒、潮流主導的90後、00後們取而代之成為主力大軍,而這一年上映的電影品質也越來越有保障,尤其是國產電影越發好評如潮。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細數排名前十的國產電影。
  • 只靠《奪冠》來宣揚女排精神夠嗎?體育電影不能只是《少林足球》
    在疫情之前,2020年春節檔的電影廝殺局裡,最讓人期待的應該就是《唐人街探案3》和《奪冠》這兩部電影了,根據貓眼「想看」的數據,也的確是這兩部排名較高。>看完電影自然就有很多人想和同題材的影片比較,但是經過一輪查找卻發現,中國的體育競技類電影真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