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2020-11-20 騰訊網

3年前,當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以將近13億元的總票房席捲中國電影院線時,我就在詫異:印度這樣一個在亞洲體壇都排不上位次的體育弱國,都能有這樣強悍的體育電影,我們為什麼沒有?所以,當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經歷坎坷終於上映時,我第一時間去影院,想看看即將上升為全球電影票房第一大國的體育電影究竟有了多大進步。

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體育電影一直是商業電影中一個重要的類型,頗受影迷歡迎。且不說《洛基》《憤怒的公牛》《百萬美元寶貝》《烈火戰車》這樣的經典,就連這些年入選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單的《極速車王》《點球成金》《弱點》,也足夠令我們熱血沸騰,激勵奮進。

但是,20年來始終位居奧運會金牌榜、獎牌榜前三位的世界體育強國,我們居然鮮少體育電影!電視屏幕前,多少人為中國的桌球、女排、跳水、體操、舉重等體育健兒感動落淚,可他們的形象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上過。

當然,也不能說新中國沒有體育電影。查了百度,截至1981年6月,新中國共拍攝過體育故事片14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57年謝晉導演的《女籃5號》和1981年張暖忻導演的《沙鷗》,其餘都寂寂無名。

《女籃5號》拍攝於1957年,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也是謝晉導演的成名作。當年獲得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後又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但是,這只是一部展現愛情和新舊時代對比主題的電影。籃球在電影中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背景,體育元素生硬又突兀,留下了那個狂飆突進的政治動蕩年代明顯的印記。在那種背景下,任何故事都會歸結到時代的變化,而故事本身具有的特定意義則被忽略了。

《沙鷗》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電影之一。上映第二年,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音樂提名,並斬獲評委會特別獎和最佳錄音獎。1987年又被授予新時期十年電影獎處女作導演榮譽獎。影片突破舊有的體育片展現新舊社會對比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衝突的模式,深入體育運動員內心,表達了因十年動亂而壯志未酬的一代人的心聲,概括了他們帶有悲劇意味的共同經歷,反映出他們不甘屈服於失敗的頑強意志。個人悲劇和時代正劇的結合,讓《沙鷗》具備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迎合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體育特別是中國女排崛起之時的人心嚮往,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而《奪冠》則是中國女排二次崛起之後,完全按照娛樂大片模式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電影。無論從導演陳可辛、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這樣的明星陣容,還是影片開頭和結尾展示的多達幾十家的投資拍攝主體,還是好萊塢模式的「沉浸式」劇情和衝突強烈的節奏設計,都呈現出娛樂電影時代的全新面貌,與《女籃5號》和《沙鷗》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奪冠》當然以深入人的內心為主要切入點,用中國女排的三代教練和3場關鍵比賽,用真實的女排運動員來講述一代一代女排人為勝利前赴後繼的感人故事。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講述突出了競技體育本身所具備的無所畏懼、頑強拼搏精神。

我尤其為影片中的人物為「輸與贏」的糾結而感動。一切的訓練和吃苦都為了贏球。明知道自己不會贏,還是要拼盡全力,永不放棄。但是,計較於一場比賽的輸贏,卻又總是無法超越自己。這種輸贏觀念的轉變,終於接觸到了競技體育本身所具備的精神實質。

100多年來,以現代奧運會為代表的競技體育風靡全世界,成為和平年代個人與集體競爭的主要載體。競技體育所具有的勝負之間的強烈刺激令人血脈賁張,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的意志,充滿著陽剛之氣。所以,體育電影順理成章地成為娛樂電影的重要類型。回歸體育精神本身,展示競技體育的強大魅力,而不是把體育僅僅當作背景板、胡椒粉,這才是《奪冠》的進步之處。

從《女籃5號》在體育背景下講述新舊時代的愛情故事,到《沙鷗》展現體育運動員不甘失敗的內心世界,再到《奪冠》聚焦競技體育的殘酷現實,謳歌幾代女排人奮進努力的事跡,中國體育電影的進步無疑是有目共睹的。儘管《奪冠》對排球魅力的展示還有所欠缺,但鞏俐和中國女排隊員飾演的生動人物形象受到了影迷的認可,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女排精神更是受到一致稱讚。希望陳可辛導演在接下來的電影《李娜》(現改名為《獨自上場》)中更進一步,拍出真正具有中國精神的體育電影。

紀實和虛構:總得跨過這道坎

不過,《奪冠》片尾字幕中有一句話卻讓我很不舒服:「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影片講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影片的主角是郎平,影片重點拍攝的3場比賽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任何一位電影觀眾,都不會認為這是虛構的故事。為什麼電影出品方要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地留下這句話呢?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看過的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獲得今年法國電影盧米埃爾獎和凱撒獎最佳導演獎的影片《我控訴》。影片講述100多年前法國猶太裔軍官阿爾弗雷德·德萊弗斯被冤屈認定為間諜,引起反猶浪潮的故事。波蘭斯基特別在片頭打出字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片中所有人物與情節均真實存在」。

一個明明是真實的故事,非得要說成虛構不可,生怕別人誤會。另一個則堂堂正正告訴你,這就是真實的故事,絕不虛構,雖然裡面肯定有虛構的細節。這樣的鮮明對照至少說明,我們在紀實與虛構的關係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

去年年底,當電影《中國女排》官宣進入賀歲檔之後,因為預告片中一個搶吃雞腿的鏡頭,引發一場風波。不得已,出品方緊急將《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並且刪去了這個爭議鏡頭。後來,因為新冠疫情,《奪冠》和所有的賀歲片一起撤檔,一直到今天才上映。我在上映後的《奪冠》中並未看到搶吃雞腿的鏡頭,不知道刪改之前影片是怎樣的,所以無從判斷刪改之必要性。但從整部電影來判斷,並無醜化彭昱暢和黃渤先後飾演的以原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為原型的教練形象的問題。

《奪冠》中,除了郎平以及中國女排的隊員之外,其他角色都是沒有姓名的,這在中國電影史上絕無僅有,可見出品製作方之謹慎。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吳剛飾演的老一代教練指的是袁偉民,彭昱暢和黃渤先後飾演的中生代教練指的是陳忠和。這部影片就是三代教練和三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之所以出品方在片尾欲蓋彌彰地寫上這麼一句「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完全是因為有人太在意而已。

這又讓我想起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體育影片《極速車王》。它的英文片名叫《Ford v Ferrari》(福特對法拉利),借用賽車手肯·麥爾斯和汽車工程師卡羅爾·謝爾比研製賽車史上最經典的賽車福特GT40的故事,抨擊以福特公司為代表的商業利益對體育精神的侵害。影片不僅直接把兩大汽車公司的名字作為片名,而且居然還有亨利·福特二世在急速飛馳的賽車中被嚇哭的場面。面對如此直接的醜化和譴責,我卻始終沒有聽到福特公司對這部影片說半個不字。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即便有些誇大,也應該寬容,不必當真。

從三大戰役到開國大典,都已經搬上大銀幕,出場的正面反面人物數以百計,都是真實姓名示人。雖然其中臺詞和細節避免不了虛構,但沒有人(包括那些歷史人物的後人)指責過影片不符合史實。政治名人尚且如此,體育名人何必要苛責呢?

電影畢竟是一門藝術。即便是紀實電影、傳記電影,其中的細節也避免不了合理的想像和虛構。因為歷史不可能連吃一個雞腿的雞毛蒜皮都記述下來。藝術家需要虛構符合人物性格的細節去充實人物,完善劇情。對待這樣的虛構,觀眾、媒體和當事人應該予以寬容和諒解,而不是苛求和責難。歷史記述尚且難以十全十美,需要不斷修正,何況一部電影?把電影當電影看這就對了。

當然,話也要說回來。作為紀實電影,必須堅持基本的真實原則。大的故事框架,人物的性格基調,事件的基本經過,都必須嚴格屬實,不得隨意虛構、更改。不能任意抬高和貶低紀實電影中的人物,更不能侮辱、誹謗和醜化人物。只有當你尊重歷史和事實了,觀眾和市場才會尊重你,那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怪現象才會消失,紀實與虛構這道坎才算跨過去了。

相關焦點

  • 從《女籃5號》到《沙鷗》到《奪冠》: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
    中國體育電影的演進路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57年謝晉導演的《女籃5號》和1981年張暖忻導演的《沙鷗》,其餘都寂寂無名。個人悲劇和時代正劇的結合,讓《沙鷗》具備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迎合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體育特別是中國女排崛起之時的人心嚮往,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而《奪冠》則是中國女排二次崛起之後,完全按照娛樂大片模式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電影。
  • 40年3部,中國體育電影的困境,定格8億的《奪冠》的難與突破
    從1981年上映的《沙鷗》,到2000年的《女足9號》,再到2020年上映的《奪冠》,中國電影在這40年間僅有3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題材的影片,且每部間隔長達近20年。8億,是中國體育電影的普遍寫照曾經中國電影也有過體育題材的高光時刻,早在1958年,中國第三代導演謝晉就拍出了《女籃5號》這樣的佳作。
  • 李震中、《女籃5號》、姚明、3對3中國女籃……上海竟都有著這麼...
    一部電影:《女籃5號》的故事當我們談到體育電影的時候,《女籃5號》是繞不過去的一部電影。《女籃5號》講的是籃球的故事,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導演是上海的謝晉,主演有上海的秦怡(飾林潔)等人。《女籃5號》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的體育題材故事片,片長85分鐘,1957年上映。
  • 《奪冠》近年來最好看的體育電影,讓幾億觀眾熱淚盈眶
    《奪冠》陳可欣導演作品,體育類型是國產電影稀有品種,好萊塢丹美式橄欖球就能拉出一長串佳片,此外還有棒球,籃球冰球等,美國競技體育產業空前發達,故事素材自然就多,我現在有印象的國產體育類電影,一個手都能數過來,最早1958年謝晉導過的《女籃5號》,81年的《沙鷗》,2000年的女帥男兵,再就是林超賢導的
  • 體育的魅力:中國體育電影一觸即發,除了籃球排球,還有桌球!
    體育的魅力:中國體育電影一觸即發,除了籃球排球,還有桌球!2020年春節檔電影《奪冠》備受期待,由於撤檔後,這部影片一直備受大家關注,其實在靜靜等待《奪冠》回歸到電影院的時候,中國體育題材電影新片在不斷的進行籌劃,一觸即發,不得不說,2020將會是中國體育電影年。
  • (文苑)從《排球女將》到《奪冠》 總有一種精神閃閃發光
    作為一個善於用小人物切入大時代的導演,他在《奪冠》中重現「中國女排」歷經的一切,想表現的當然不只是探討體育和競技,更多的是想弄清這樣一項運動和這樣一支隊伍為什麼會在中國激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電影以袁偉民、陳忠和到郎平三代女排主教練執教戰績勾連起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
  • 電影《奪冠》,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體育電影嗎?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雖然8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奪冠》已然創造了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紀錄。
  • 體育電影不打烊
    體育電影興盛時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籃五號》、《大李小李和老李》、《球場風波》等。新中國成立後,體育電影的發展如沐春風,這期間最具代表的電影是《女籃五號》,它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電影,在1957年獲得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的上映的確讓此前缺少關注的體育電影受到了外界的普遍討論,在微博上,關於「奪冠」「中國女排」「體育精神」的關鍵詞佔據了熱搜榜。在中國,儘管半個多世紀前就拍出了聚焦中國女籃的經典體育電影《女籃五號》,但在其他類型片百花齊放的同時,國產體育電影卻踟躕不前。
  • 2020,「中國體育電影元年」?
    女排姑娘們瘋狂慶祝奪冠自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後,38年間,加上今年的冠軍,中國女排已經總共拿到了十個世界冠軍,當之無愧是中國體育的驕傲,中國人民的驕傲。在得知奪冠消息的第一時間,由陳可辛導演執導,許月珍、張一白監製,鞏俐、黃渤主演的電影《中國女排》釋出了「女排世界盃特別版視頻」,並宣布電影定檔明年大年初一,以特別的形式向中國女排姑娘們表示祝賀。預告片透露的信息雖不多,但可以看到,影片1:1還原了女排當年首奪世界冠軍的經典畫面,看得令人熱血沸騰。
  • 蘇群:「女籃5號」原型是鍾南山夫人?這背後另有其人
    李少芬是我國第一代女籃國手,也是第一代北京女籃主力,不過,嚴格說來《女籃5號》的原型是同為國家女籃和北京女籃的5號隊友楊潔。藉此機會,我們還可以了解一下中國這第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女籃5號》1957年上映,我也是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
  • 體育電影的春天來了?!
    最近,常在網上衝浪的小夥伴應該經常看到《中國女排》的相關消息。是的,金雞、金像、金馬「三金大滿貫」的導演陳可辛攜手「鞏皇」鞏俐,將推出體育電影《中國女排》。在此之前,陳可辛導演籌備的同屬體育電影的《李娜傳》剛殺青不久。於是,有網友認為陳可辛和體育電影「槓上了」!
  • 只靠《奪冠》來宣揚女排精神夠嗎?體育電影不能只是《少林足球》
    中國女排,但是陳忠和教練在看了片子後很不滿人物塑造,直接告到了排協,要求刪除自己相關的戲份。>看完電影自然就有很多人想和同題材的影片比較,但是經過一輪查找卻發現,中國的體育競技類電影真的太少了。這一點很讓人無奈,說起競技體育題材的電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居然是《少林足球》,這部魔幻喜劇片竟然成了中國競技體育片的代表,只是因為它和足球有關。
  • 難忘《女籃5號》,劉瓊去世,秦怡健在,5號飾演者曹其緯去哪了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25)——《女籃5號》】 No.1 「綠色的田野,金色的河流,到處都飛揚著歡樂的歌聲。哎嗨,快藏起離別的憂傷,快鼓起前進的翅膀,趁著這奔馳的列車,投向生活的波浪……」不知一些中老年朋友還記得這首歌嗎?這是電影《
  • 影評丨王湘鷺: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
    圖片來源豆瓣從《奪冠》看體育類型片的突破與創新文/王湘鷺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以孫瑜編導的《體育皇后》為開端,曾是20世紀中國電影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進入21世紀,體育受到社會環境、大眾文化與電影創作語境的影響,體育電影也應當呈現出新的面貌。
  • 中國女籃奧運能奪冠嗎?這5大強敵是絆腳石,戰勝第一痴人說夢
    中國女籃奧運能奪冠嗎?這5大強敵是絆腳石,戰勝第一痴人說夢近日,中國女籃姑娘們給我國體壇帶來的好消息,肯定已經眾人皆知了。隨後不久,世界12個國家陸續出線,公布的名單和很多人預測的大差不差: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加拿大、塞爾維亞、韓國、法國、奈及利亞、波多黎各、比利時,以及日本。奧運參賽名單已出爐,就引發了很對熱議,那麼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女籃在東京奧運會上能奪冠嗎?答案很顯然,當然不能。
  • 電影《奪冠》精彩,但《奪冠》只是一個結果,懷念《中國女排》!
    作為從小看中國女排掛曆長大的一代,看了《奪冠》後,心難定,意難平。這種涉及國家利益和個人情感題材的電影,請香港導演拍就對了。大陸導演容易像舊時徒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之心的進步青年,最終結局難逃被父母抓回農村延續包辦婚姻的厄運。
  • 現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排球電影
    來源丨京華時報   作者丨韓浩月女排奪冠,消息瞬間刷屏,聚焦之下,中國女排的歷史、傳承、精神,都被屢屢提起,也有人開始探討,以這次女排奪冠為契機
  • 別再誇印度《摔跤吧爸爸》,鞏俐演郎平,中國高分體育電影也來了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歷經種種波折,終於在9月25日正式上映。這部以中國女排為題材的體育電影,以中國女排的兩位傳奇人物郎平(鞏俐、白浪飾)為主線、陳忠和(黃渤、彭昱暢飾)為副線,串聯起80年代老女排和新一代女排的成長與奮鬥史,並帶領觀眾一起思考新時代中女排精神何在。
  • 電影《棒!少年》能帶動體育電影的春天嗎?
    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作為主創,許慧晶坦言,從立項到成片的3年裡,他從對棒球一竅不通到逐漸發現了這項運動的精彩,並且體會到從事基層體育的艱辛。電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