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有人說,男人從愛情動作片中得到肉體的釋放,而愛情小說則是女人精神上的致幻劑。
那麼,當女人把愛情小說當做生活指南,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這本書起初因內容太過敏感,被當局指控為淫穢之作,並被要求刪除一些露骨片段,但福樓拜堅持不刪改一字,經法院審判無罪後,《包法利夫人》這本書頓時賣到脫銷,堪稱「巴黎紙貴」。
書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個自私、虛榮、放蕩的女人,她不僅背叛了深愛她、對她百依百順的丈夫,兩次出軌與人私通,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虛榮心,還不斷借高利貸購物,最後債臺高築。
走投無路的包法利夫人只好吞砒霜自殺,她的丈夫也在痛苦和貧困中死去,留下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女兒,被債主們送進紡織廠,成為一個可憐的童工。
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被包法利夫人搞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實在可悲可嘆。
然而,這樣一個不守貞潔的女人、一個貪慕虛榮的女人、一個自私自利的女人,卻讓人鄙視不起來,反而會對她的遭遇生出幾分同情。
就連福樓拜本人也是一樣,寫完這部小說之後,他就坐在家門口啕嚎大哭。朋友問他為什麼哭,福樓拜抽噎著說:「包法利夫人死了。」
《包法利夫人》(精裝本)
度小店特惠價僅需36元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這部小說是如此經典,福樓拜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簡直入木三分,正如美國作家羅伊·彼得·克拉克在《25堂文學解剖課》一書中評價的那樣:
「愛瑪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人物,她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外表性感美麗,內心多愁善感,同時還很有野心,總想擺脫小地方令人窒息的平淡生活。她的丈夫查理是一個醫生,人很普通,心胸狹窄,整日木呆呆的,根本沒有愛瑪極度欣賞的那種衝勁。愛瑪努力想要打破這種生活,最終背叛了丈夫,生命也以悲劇結尾。她的痛苦、她的死,都是一種生活的必然。」
我們知道,福樓拜是繼巴爾扎克之後,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其「客觀而無動於衷」的美學原則,和嚴謹精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那麼,福樓拜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創作出愛瑪這個人物,以及《包法利夫人》這部不朽的著作呢?
在《25堂文學解剖課》這本書中,克拉克為我們揭示了福樓拜的創作手法。他指出,生活中的許多外部細節有時會掩蓋我們內心的騷動,但同時也會提供蛛絲馬跡,把我們內心的狂風暴雨展示出來。在《包法利夫人》這部小說裡,福樓拜就完美地利用了這個技巧。
以下面這段文字為例:
「尤其是在午飯時,她覺得自己真的無法再忍受這樣的生活了。這個小屋子,以及屋子地面上冒著煙的爐子、吱吱叫的門、流著汗的牆壁和潮溼的石頭地面,都讓人無法忍受。她覺得,餐桌上的盤子裡裝的是生活的悲苦。看著煮著的肉冒出的煙氣,一陣陣噁心的感覺從她靈魂中竄出來。查理吃飯吃得很慢,而她或小口咬點榛子,或頭倚在胳膊上,拿刀子在桌布上懶懶地劃線。」
這段話看似很普通,寫得不過是大多數人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但克拉克指出,這段話盡顯福樓拜的牛逼之處,他只用了寥寥幾筆,就刻畫出包法利夫人對生活的厭倦。這段話就是一幅畫,畫的是一個男人和他妻子在吃午飯的場景,但這幅畫並不是為它自己存在的,而是為「愛瑪的絕望」這個主題而存在的。
通過對這段文字進行詳細解析,克拉克為我們提煉出幾條非常實用的寫作技巧:
1、尋找最微小的內部細節,去展示人物內心的複雜世界,往往包括面對生存產生的消極、疑惑、痛苦的感受,背負的十字架,遺憾的往事,等等。
2、人物不能做的動作與他們的直接動作一樣重要,有時候甚至會更重要,更能揭露出人物的歷史和個性。愛瑪在餐桌旁的那些微小的、懶懶的動作,要遠比掉在地上碎了的盤子更能說明她的消極遲鈍。
3、如果人物沒有動作,就必須讓另外一些力量介入。這個力量可以是無生命的物體,比如一扇門、一面牆、一個盤子,或者盤子裡的東西,都可以起作用。福樓拜的這部小說就包含了這一切。
4、是選擇形容詞,還是選擇動詞?當然是動詞,因為它們能夠表達更強烈的效果。因此,我更喜歡福樓拜的原文,而不是譯文。「一扇門吱呀吱呀地叫」要比「一扇吱呀吱呀叫的門」的文字效果更強烈。而平行結構還可以增強這種效果,這種結構通常是用來比對或比較相同元素的。
5、利用普通環境設置隱喻。在這篇小說裡是盤子,它裡面放著的不僅有難吃的食物,還有生活的悲苦。要學會在抽象之梯上移動,在概念化和具體化的語言之間轉換。
6、在人類世界中,動機就是一面破裂的鏡子,不可能純粹地反映現實。因此,無論是在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中,都要避免對人物做出重要決定的原因做簡單的解釋。
7、收集各類證據,然後從這些創作來源中得到一種主導性感覺。之後,不要帶任何個人性觀點,直接亮出證據,去影響讀者的反應。在必要時,展示或說明自己的想法,而且儘量要「展示」,不要直接「說明」。
如果你是一位寫作愛好者,相信你能從上面七條技巧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而這樣的寫作技巧,在《25堂文學解剖課》裡還有很多。
無論是福樓拜、莫泊桑,還是博爾赫斯、海明威,每個優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作家又是從哪兒學到這些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的呢?
按照克拉克的觀點,秘密就是解剖文學經典,進行X射線閱讀。他在《25堂文學解剖課》這本書裡寫道:
「在閱讀過程中,作家會像普通人一樣,去獲取信息,去尋求替代性經驗和閱讀快感,但卻能比普通讀者看到更多的東西,就好像他們有第三隻眼睛,或者戴了一副前些年漫畫書裡的那種X射線眼鏡。有了這種特殊視力,他們就能看到文本表面下的東西,看到構建文章意義的那個特殊裝置。而大部分人是看不見的。」
相信你在閱讀名著時,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眾人盛讚的海明威式的文風究竟好在哪兒?普拉斯在她自傳體小說《鐘形罩》的開頭,為什麼會突兀地提及一對間諜夫婦?一本大半篇幅都是食譜的書,為何能在文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唯有深入文本內部,你才能獲得解答!
《25堂文學解剖課》便是為此而生的,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到《洛麗塔》,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到《最藍的眼睛》,羅伊·彼得·克拉克對文學史上的33本經典名作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一一拆解其中的巧妙機關,並將大師獨門的寫作技巧與策略,詳細地羅列在每一章節的末尾,供讀者參考和學習。
有了這本書,你不僅能像作家一樣閱讀,在享受閱讀快感及「明快」「懸疑」「延宕」等效果的同時,讀出作品的深層含義,並從中領悟大師級的寫作技巧,並化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