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等多部門印發《北京市液化石油氣發展建設專項規劃》,今後北京市城六區和通州區將不再新建液化氣充裝站。
這則信息引起不少人感慨。有的人詫異,「北京現在還有很多人用液化氣罐嗎?前幾年難道還在建新的?」也有少數人擔心,「這是否意味著液化石油氣將退出北京居民用氣市場?」
從笨重、不方便的液化石油氣罐,到輸送入戶、清潔高效的管網天然氣,幾十年來,北京居民的燃氣消費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也是整個中國居民用能變遷的一個縮影。未來,北京居民燃氣消費將向何方發展?
從液化氣罐到管道天然氣
「過去如果誰家兒子搞對象了,他一出門,鄰裡街坊就會調侃這個小夥子,『你又去丈母娘家搬氣罐啊』?」老鄭是「老北京」,家住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西岸的平房裡。他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前後,使用煤制氣、液化石油氣甚至煤來取暖、做飯還是城區市民家庭的常態,「現在這種調侃早就沒有了。」
什麼時候開始大量使用管道天然氣的?
北京大學許多上了年紀的教職工還記得,1987年,北大中關園的1032戶居民作為首批用上天然氣的北京市民,家裡通了來自華北油氣田的天然氣。那時北京管道天然氣供應規模很小,受益人群也很有限,在使用上主要用於做飯。
真正推開來還是在新世紀。1997年,陝西天然氣進京,天然氣開始取代焦化煤制氣。1999年北京燃氣集團成立後,北京市全年天然氣使用量很快猛增至2004年的25萬億立方米。2006年,北京完成市區煤氣用戶置換天然氣的工作,成為全國首個市區全部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氣的大城市,同年,為北京提供煤氣數十年的北京焦化廠宣告停產。目前,焦化廠的大罐仍立在原處。
到2018年,北京天然氣使用量已超過180萬億立方米,隨之而來的是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生態環境更優美了。
把清潔、高效、價格低廉的天然氣送到千家萬戶,發達的管網系統功不可沒。北京是中國最早接入並普及天然氣管網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化城市,2017年就已實現了天然氣管道「區區通」。
高校教師老陳曾在上世紀90年代住過近十年「筒子樓」。他回憶,在沒有天然氣管網的時候,洗澡只能去樓內澡堂,熱水靠鍋爐房;做飯則是在樓道裡用液化氣罐,一到飯點樓道裡就瀰漫著持久不散的油煙味,讓人睜不開眼。「用上乾淨方便的管道天然氣,時間其實並不太長,也就是這20年吧。」
對郊區縣和農村來說,還要更晚些。大興區是繼北京市城六區之後,於1994年率先用上管道天然氣的郊區縣。「過去農村做飯、燒水、洗澡都是用液化氣,供暖靠燒煤,不太安全,氣罐爆炸、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故時有發生。10年前鋪了管道,通了市政天然氣,有些人家還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讓農村居民徹底告別煤氣罐。」大興區農民老張說。
馮軍曾在北京燃氣集團位於大興區的壓縮天然氣加氣站工作,馮軍介紹,在天然氣市政管網尚未鋪設到位時,壓縮天然氣曾經起到了取代液化石油氣的作用,它是將天然氣加壓裝瓶後製成的,能夠實現對未接通管道天然氣地區供氣的作用。「壓縮天然氣比液化石油氣安全,燃效高,2008年奧運火炬用的就是這東西,但還是比不上管道天然氣,只能作為後者的一種補充和過渡。」不過,有了管道天然氣,壓縮天然氣仍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用於應急供氣,在發生突發事件或管網搶修時,保證居民用氣不斷。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天然氣管網的鋪設和擴展仍在繼續。
天然氣是未來發展方向
老百姓,恐怕沒有不願意用天然氣的。
在老張家裡,擰開灶臺開關,亮藍色的火苗霎時躍起,將水龍頭扭向熱水方向,廚房裡的「萬家樂」熱水器隨即發出轟鳴,出水口的水流三秒內就變得滾燙。「以前在家洗澡,等待燒水的時間比洗澡時間還長,10年前有了管道氣,隨時打開水龍頭,隨時都能洗。」老張關上水龍頭滿意地說。
天然氣之所以叫做「天然氣」,是因為它是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一次能源,不像煤氣、石油氣等二次能源,需要將煤、石油加工得來。相比於後者而言,天然氣是高效、清潔、價格低廉、開採便利的一種理想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能源局此前曾提出,在未來20年左右時間內,通過與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天然氣在中國具備大規模替代煤炭、石油等高排放化石能源的潛力。
這種潛力已經體現在天然氣產業的供需兩側。
看供給側。2019年中國天然氣產量為1761.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為1.4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率為68%,創歷史新高,累計探明地質儲量達到16.3萬億立方米;頁巖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已達1.8萬億立方米,中國天然氣的可持續勘測、開採和供給是有保障的。
看需求側。2019年,中國天然氣全年消費量達304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從上年的44.5%下降到43.4%,據中石油預測,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繼續增長8.6%,達到330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的擴大,有利於改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節能減排。
供應穩定,使用方便,維護簡單;安全係數高;燃燒效率高,加熱速度快;清潔乾淨,燃燒產物毒害少,能改善空氣品質,也能延長灶具和熱水器壽命……天然氣優點很多,沒理由拒絕。
不過,即使是在北京市,仍有不少老舊城區、深山區、半深山區地區尚缺乏接通管道天然氣的條件。專家指出,要讓在這些地區建立起完備的天然氣供儲銷體系尚需時日,需待天然氣供應的能力技術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實現。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表示,加快推動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就要進一步加快實施補短板工程,統籌推進天然氣管網、天然氣接收站、地下儲氣庫、應急儲氣和調控設施等項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天然氣的供應保障能力,切實推動天然氣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油氣企業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強,隨著管網、儲備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加大,天然氣行業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應紅說。
哪些人還在用液化石油氣
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哪些人仍在使用罐裝液化氣?
據了解,截至2019年底,北京仍有城鄉居民家庭液化氣用戶近200萬戶、餐飲場所等非居民用戶約2萬戶。未來全市液化氣用戶將呈現平穩遞減趨勢。
一方面,由於老舊城區、深山區、半深山區等地區一時間無法接通管道天然氣,炊事、生活等用氣仍需依靠液化氣。因此,北京將在較長時期內維持一定的液化氣用氣規模,預計年用量約15萬噸。
另一方面,儘管燃燒效率相對較低、不夠節能環保,但液化石油氣仍然有天然氣所不能比擬的優點,那就是方便攜帶。一些生活在北京市老城區的居民仍然使用,個體餐飲從業者等群體也常用。
老胡是一位個體經營戶,長期在海澱區做夜宵生意。每天晚上,老胡都會推著載有液化石油氣罐、灶臺和食材的三輪車,到一些高校門口賣炒河粉。「液化石油氣能裝罐,不用這個用什麼呢?炒河粉這東西,講究一個現炒現吃,吃起來才香,如果在家做好再帶來賣,根本不會有顧客光顧了。」
在海澱區一處液化氣充裝站,記者遇到了前來購氣的老鄒。老鄒在海淀山後一工業企業工作,他和同事們一直用液化氣生火做飯。「員工食堂價格太高,我們這些合同工沒有餐補,捨不得吃,就自己生火做飯。」老鄒介紹,他和同事們有一間磚砌的小廚房,購氣、買菜的錢由大夥均攤,各人輪流掌勺,這樣比吃食堂省錢得多。
很多大貨車司機也是液化氣罐的穩定用戶。「出門在外吃飯貴,精打細算的卡友,都是自己帶生米和液化氣罐,在路上做飯。有時候我們跑車到一些物價貴、人煙稀少的地方去,就更需要這東西來開夥。」家住房山區、常年跑新疆等地運輸路線的卡車司機袁師傅說。
此次,北京市在宣布城六區和通州區不再規劃新建液化氣站的同時,也明確液化石油氣的購買和使用仍然有保障。未來,北京全市將形成「1家特許經營氣源供應商、10座左右充裝站、200座左右供應站」的液化氣供應模式,城鄉家庭用戶購氣距離原則上不超過5公裡。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