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時段,是最美好的時段,最難受的時段,最五味雜陳的時段,最想忘卻也最想挽留的時段,但是不管你對它心懷怎樣的情感,最後,它都是終將逝去的青春。
青春是一個神奇的潘多拉盒子,宣告了幼稚純真的結束,昭示著成長與痛苦的來臨,就像一個圍城,那些還沒有進去的人,總想著進去,以為那裡是天堂,只要肆意的張揚,揮灑青春汗水就會必有所得,可是當青春真的來臨時,人才會在不斷的挫折中,承認自己的無力與虛弱,才明白越想去守候一些東西,就會傷的越深。
對於青春的共同記憶催生了這些年回憶青春,反思青春的電影大批出現,雖然數量可觀,但是細分起來還是良莠不齊的局面,很多片子不是在講述青春,而是用顏值對基礎一個鬧劇,毫無地氣的表演,有些片子以極端環境去講述青春的殘酷,在極致的表演中,將生活的無奈集中聚攏,釋放出絕望的咆哮,但也有一些電影,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也無需光怪陸離的渲染,它平淡的講述著那些青春的過往,如同翻閱昨日的老照片,卻真正的走入人的內心,用接地氣的方式喚醒每一個人內心的青春記憶,於平淡而真實的感動中,讓所有人找回那記憶的片段,在已經老去的歲月裡,去嘆息青春不在,如流水逝去。
筆者深信這才是真實的青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就是這樣一部走心,真實,卻讓你不得不嘆息的佳作。整個影片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太多起伏,片中形形色色的男女是每一個人青春期時期必然擁有的樣式,那些閨蜜死黨也是青春裡不可或缺的真實存在。而那些與愛很有關的故事,我們都曾深陷其中。
如果非要從《致青春》的劇情結構中尋找亮點,只能說泯然眾人,因為在青春題材泛濫的如今,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平民標配,然而就是這種平實卻賦予了它無限的價值,如果說電影是一門藝術,那麼這門藝術的基底就是生活,在這個基底構建的世界裡,影像能幫助觀眾找回生活,找回記憶,思索未來的。當電影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時,它就已經實現了這個功能,而《致青春》就是這樣的作品。
《致青春》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對應的位置,他們不完美,有著自己的優點,缺點也同樣突出,他們就是我們,會為了現實去妥協放棄一些事情,然後在悔恨中再度相遇,卻知道一切無法挽回,空餘悔恨和追憶,無需花哨的臺詞,不用歇斯底裡的釋放,一個平靜的眼神,一句簡單的話語,卻讓每個人的心都揪了起來,它擊碎了心中最後的堡壘,讓所有人無法逃避,縱然追憶,也無法回來的青春。
《致青春》是國產電影的一股清流,青春電影的一顆良心,真實平淡,卻撩撥人心,做好了走心,得到了肯定,用實際行動告訴那些靠賣弄裝傻脫離實際的妖冶爛片,什麼才叫青春電影,什麼才叫追憶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