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清等7名專家會診大桅杆,對桅杆上的鐵箍很感興趣
閩南網8月15日訊 漁民在泉州灣蟳埔入海口打魚,拖回了一根殘存17.85米的古船桅杆。一名吳姓商人以萬元的價格買下,前天捐給泉州市博物館(商人萬元買沉船桅杆贈博物館 是泉州迄今發現最長桅杆)。昨天下午,泉州市博物館召集了專家為大桅杆緊急會診。專家認為,應儘快將桅杆移至陰涼處,採取去鹽分及保溼防腐消毒等措施。目前尚不清楚桅杆到底有多少年,是哪裡的船。
7名專家會商
保溼去腐防長菌
昨天下午4點,中國水下考古木質文物保護國家級專家、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國清,海交館科技保護部主任費利華,以及泉州師院教授吳幼雄、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傑應邀前來,連同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考古部主任範佳平、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紅興,七人一同商討桅杆的處置辦法。
李國清見證過泉州後渚港區南宋古船的試掘過程,近年還擔任「南海一號」保護工作專家顧問等古船保護重任。昨天下午,他在現場查看了大桅杆的狀況。
李國清建議,應儘快採取臨時性保護措施,再考慮長遠性保護。
眼下如何保護?專家說,首先把大桅杆挪到陰涼處放置,避免暴曬容易加劇鹽分吐納,使裂縫加大;對桅杆底部的裂隙,應用類似不鏽鋼材料箍起來;對大桅杆還應儘快清洗表面,並用無顏色塑料布覆蓋以保溼。李國清還建議,用混合消毒浸泡,防止生長菌類,破壞木頭。
到底有多少年
用碳14技術測
李國清表示,從桅杆的尺寸看,原配的船只有一定規模;從桅杆材質看,木料不錯,應屬於闊葉林的樹種,但樹種還需要專業機構來鑑定。
海交館科技保護部主任費利華說,為桅杆的材料驗明正身也同樣是基礎工作,取用一塊拇指大小的木料,可在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測定樹種。如果需要用「碳14」技術(一種利用碳元素衰減定律來確定物質年份的科學方法)測定木材年份,則需要求助更先進的科研機構。這種技術目前最為準確,誤差僅約在20年。
李國清說,桅杆是唯一掌握的情況,在確定樹種後,才能知道原來樹木的生長區域,推測造船之地,以及這艘船到底造了多少年。他認為,如果這艘船的造船地在福建,則有助於了解福建造船技術的演變歷史。
整理專家意見
申國家三級文物
「一般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船,大都只遺存甲板以下的部分,所以如果這根桅杆是一艘古船的,那就非常少見。」泉州師院教授吳幼雄說。
吳幼雄說,桅杆看起來是帆船的主桅,或者是首桅;這根桅杆底部有七個鐵箍,是將桅杆固定在船上之用的,根據這些鐵箍的位置,可以推斷船艙的深度有6米多,則該船的載重量就可能有幾百噸,說不定還大於1974年在後渚發現的南宋古船。
會商還提議,請資深的造船師傅來把把脈。泉州市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紅興表示,將現場回訪,同時用聲吶掃描設備到附近海域探明是否有沉船的信息。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昨天形成的專家意見,將整理上報省文化部門,準備申報國家三級文物。如果爭取到一定的保護經費,則更有利於下階段系統地保護和展示大桅杆。
據了解,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按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分為一、二、三級。(海都記者 吳月芳 實習生 蔡梅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