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熱度冷一冷了,特地來說一說《八佰》。
契機是一位我一直關注的資深媒體人發表了一篇關於《八佰》的觀後感。
我先來說一說本人看完《八佰》之後的直觀感受。只說比較強烈的感受。
總結下來就是兩點一嘆。
兩點就是兩個淚點。
一個是——當然是,壯士們抱著炸藥包跳樓的犧牲戲碼。說實話,事先已經在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中知道這個戲碼,感覺不是那麼高級。沒想到真正去看的時候,情緒竟然就水到渠成地到了。
但是,我的淚居然晃著晃著沒有流下來,戲就結束了。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緊接著就是第二個淚點。這是網絡上的信息沒有提及的,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沒有提及。因為,當我看到普普通通的人抱著電話線過橋慘死,我的眼淚真是一湧而出。
尤其刀子,紮起他的長髮,扔掉他的西裝,一氣呵成的段落……我簡直是差一點就要在電影院嚎啕大哭起來。
還有一個嘆息。其實這也是一個淚點,就是黃教主留著中分頭出場,情緒激動發表一通說辭那場戲。為什麼說這也是一個淚點呢?它不像一般的煽情戲碼,它走的高級路線。特派員的一席話,指出戰爭的實質,令人心寒。
這是老淚縱橫的淚點。讓人扼腕嘆息,為壯士們。特派員的中分頭一出場,我們就知道,國民黨當時的氣數將要到頭了。
總結下來,《八佰》是個值得一看的電影。製作值得國人為之買票,具體說到電影故事多好,我保留意見。這麼說吧,我甚至更喜歡《集結號》。
最後,補充一點,影片最後,壯士們過橋,群眾們伸手,太煽,太假,不應該留,應該毫不猶豫剪掉。
看到網上不少宣傳,打出這樣的口號:七夕廝殺,《八佰》不敵《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宣傳套路,吸引小情侶去看愛情電影也無可厚非。不過,中國電影經常殺出黑馬,也不敢怠慢。
因此,怎麼說呢,支持國產吧。現在真不容易。像《八佰》這樣的頭部電影,更不容易。
知名媒體人黃章晉在他自己的號「黃章晉」裡寫了一篇影評,題目:《看了兩遍<八佰>》
開篇就是:看宣傳,有點受不了它煽情的調調。
然後又說,朋友勸他不要去看。
緊接著他拋出觀點:這樣的電影,應該幫它刷過三十億票房。
另外,他還蹭了蹭《妖貓傳》。說目前的國產片裡,製作花了大價錢的,對觀眾來說,最值的就是《八佰》,像《妖貓傳》這樣的電影,也能看出確實花了錢,但更像是導演任性。
同意。陳凱歌現在拍的電影,越來越胡鬧。
然後接著讚美:國產戰爭片達到這個技術水準,一定要讓它掙到大錢。
雙手雙腳同意。
再接著,就是轉折說毛病了。我萬萬沒想到,黃老師的轉折在這個地方等著我。煽情方面太滿,我們意見一致,可是他居然批評網友一致讚美的張譯!
我直接引用如下:
比如,讓杜淳、張譯這種典型的華北臉去演南方人,而且還要說南方口音。可能絕大多數觀眾不會像我這樣,一看臉覺得不對,回家百度這演員是哪裡人,但你如果真選廣東人演謝晉元、浙江人演老算盤,用戶 體驗會更好一些,起碼口音是準確的。
什麼!張譯的口音還不準確嗎?雖然他是東北人,但是他是個認真的演員啊!
還說到歐豪。我覺得他演的很好。很帶感。
可是,黃老師說:這個角色也許沒問題,但歐豪長著一張一看就會搶銀行的臉,人選的不對,戲看著就彆扭。
黃老師讚美了王千源,說他的角色最能立得住。姜武,歐豪,張譯的角色都立不住。尤其張譯,看得非常尷尬,他們演的越滿,就越是彆扭。
怎麼回事呢?張譯不是一直都是演技派嗎?尤其在《八佰》裡的演技,被網友吹爆。為什麼黃章晉這樣在媒體的海洋裡遊了多年的前輩,不認可了呢?
考慮到他創辦了《大象公會》,我好想要有點明白了。人家玩的是嚴謹的知識。所以批評起謝晉元和一個小兵的臺詞,更是狠:不好好說話!
其實,戰爭電影,要想展現場面,總是不能兼顧到人物塑造。我還是覺得《集結號》更好看些。
首先來看知名公號《虹膜》的兩級評分:
上面談到工業水準。不錯,這個對當下的中國電影太重要了。太缺了。不要以為電影是感性的東西,不需要流水線操作。是,電影是感性的,但是一場令人動容的戲,卻是服化道,燈光攝影,導演調度的完美結合。
要完成這場戲,沒有理性的頭腦,那是痴人說夢。
其實我一直想看完整版。不過看完龍標公映版,我對完整版沒什麼期待了。我相信那十幾分鐘給不出什麼新鮮東西來。
一句話,我的觀點,《八佰》的最大毛病,就是沒有鮮明的原創性。電影裡,原創性最高的是黃曉明的角色。
我們看過一部電影,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咦,這個東西,我沒有看到過。這個點子發光,不錯。這個感覺我沒有體驗過。等等。
回過頭想《八佰》,它沒有做到這些。人物的弧光——甚至沒有弧光,都是迅速完成的,來不及起承轉合。
故事一開始,落在幾個小人物身上,很好。但是故事越走越用力,結尾結的大意了。就像上面4分評論所說,表演咆哮,人物群像說變就變,徒留聳動的情緒。
這真的只是一部生理意義的電影?
要搞出新東西,這很難。像《集結號》裡,關於「號」的糾結,就頗讓人動容。故事始終落在穀子地這個人物身上,他的惱怒,他的吼叫,觀眾都一一體驗到。
沒有新東西,情是真的,觀眾依然買帳。
《寄生蟲》為什麼席捲全球?那麼明顯的工業類型,那麼老套的階級探討,它憑什麼?憑的是導演真刀真槍地描摹,那氣味好似從熒幕裡飄了出來,打在我們臉上。
當然,《八佰》值得30億,甚至更多。我們應該讓它掙大錢。
這個誰也不能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