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選址的第一步是確定你做什麼類型的產品、做什麼品類,有了目標之後再考察你所在城市的各個商圈,通過商圈的客流、交通、租金以及人均消費水平來選擇你的店鋪地址。
每一次選址,對商圈進行調研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驟。而選商圈,就是選擇跟你所做品類主流客群的匹配度最高的區域。
一、觀察商圈環境
不同的商圈形態,有不同的消費人群,對品類的喜好程度不一樣。
比如高校,消費群體更偏愛客單價低的產品,如奶茶類型的飲品;而社區更偏愛健康的、客單價相對較高的品類。
怎麼判斷一個商圈到底適不適合開店呢?可以從以下兩個指標來進行評估:
1、商圈類型
主要有學校、社區、寫字樓和商業體等,消費特點也有所不同。比如寫字樓一般白天訂單多,社區晚上訂單會偏多。覆蓋的商圈類型越多,則商圈的環境越好。通過百度、高德地圖或一些第三方的外賣選址工具,就可以查看商圈熱力圖。
一般來說,鐵路、公路、機場,比如一樓、負一樓、美食廣場等,這裡的消費人群大多趕時間,適合做快餐;在商場或者購物中心,大家有閒暇時間逛逛、希望吃得像樣點,則適合做特色餐飲。
2、人群屬性
主要是指商圈消費人群的特點,比如年齡結構、收入水平、興趣等,它決定了商圈消費特點、客單價的高低、口味的偏好等。可以通過市場調研的方式,了解住宅或寫字樓房價和租金情況、入住率、車位情況等,來輔助判斷。
上班族多的寫字樓,適合做便捷的午餐快餐;高級寫字樓適合做商務餐;住宅區則適合晚上做家庭宴請,白天做快餐外賣......
二、預估商圈容量
品牌所經營的品類在同一商圈有飽和度、有邊界,這個邊界就是商圈的供需關係。而門店供應數量和需求人數以及品類、人均,則關係到商圈的供需關係。
1、商圈內的需求人數>門店供應數量
如果商圈內的需求人數>門店供應數量,則代表這個商圈還有新增門店數量的空間,為增量型商圈。
2、商圈內的需求人數<門店供應數量
如果商圈內的需求人數
在不同商圈因為人群結構不一樣,人均消費能力不一樣,消費需求不一樣,則會影響到品類的佔比。
因此,在增量型商圈,需求對於品類與人均,相對更具備寬容度。在存量型商圈,更符合需求的品類與人均,則更容易獲得消費。
比如說某商圈已經開了好幾家酸菜魚店,這時再開一家口味相似價格也差不多的酸菜魚店,進去的話基本上是自尋死路。
通過人均和品類我們可以總結出:
同品類同價格的餐飲店數量多的商圈,經營風險會更大;而同價格不同品類的餐飲店進入同一個商圈,存活率則會更高。
那麼如何判斷商圈容量呢?可以借用現在外賣大數據的方法:
1、觀察頭部商戶的單量
如果頭部商戶有幾家,月銷也很高,證明商圈的容量比較大;相反如果頭部商戶裡的月銷一般,則證明商圈的容量一般。
2、利用二八法則進行測算
商圈預估單量=20%頭部商戶的月銷之和÷80%
如果我們用品類預估的單量除以整體商圈預估的單量,同樣可以了解該品類在商圈的銷量佔比,從而知道該品類在商圈的需求熱度。
三、商圈的競爭激烈程度
商圈的競爭程度主要通過五個指標來判定。
★前兩個指標是商圈商家數量和同品類商家數量。
可以反映出到底有多少商家競爭,這些數據都可以在一些外賣平臺上搜索到。
★第三個指標是商圈競爭係數。
這裡有個計算公式:同品類競爭係數=同品類門店數÷同品類總單量
商圈競爭係數越大,競爭越激烈,需要採取的活動力度也會越大,同時對於服務品質和口味的要求也會越高。
★第四個指標,商圈人均消費。
商圈人均消費主要幫助確定價格主線。不同商圈的消費水平不一樣,這就直接影響了餐廳入駐之後的營業額。如果你的餐廳定價明顯高於這個商圈人均消費水平,而且近期或者將來也沒有打算修改價格或者作出調整,那麼這個商圈就不是你的目標商圈。
★第五個指標,品類利潤預估。
現在,很多外賣門店並不是死於沒有單量,而是死於沒有利潤。有些商圈的老闆更是只能保本甚至虧錢來獲得高銷量。
在決定是否選擇該商圈時,一定要了解品類的利潤情況,測算競爭對手的利潤來反推需要多少銷量,才能夠支撐運營成本。
四、商圈的配套設施
這個屬於商圈的硬體設施,比如交通是否方便,附近的居民是否方便到達,道路是否複雜?周圍是否配備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如停車場、醫院?其他商業設施如住宅、寫字樓、銀行等,也都是要考慮的要素。
商圈是增量還是存量,品類、人均與需求的匹配度如何,品類的競爭環境和人均的競爭環境的大小,決定了這個商圈適合開什麼樣的店,也就是決定了你能不能在這個商圈開店。
只有找到那些存在需求並且同類型競爭對手少的商圈,才能增加你開店的成功率。
在選擇商圈的時候,先了解四個問題:
1、競爭對手信息,競爭對手是否過多;
2、商圈的成本,包括租金、轉讓費等;
3、個人預算,能夠用於開店的資金;
4、商圈未來的發展。
繞開那些不適合的商圈和商鋪,只選適合的商圈和商鋪,這個是很多人開店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