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寧肯去死,也不接受李世民的大赦恩典,結果真的死了

2020-12-22 王福星

《資治通鑑》記載,長孫皇后素有氣疾,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得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長孫皇后頻繁生育,33周歲的時候,就生育了7個子女,分別是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外加四個女兒。

身體狀況不佳的長孫皇后,被頻繁的生育拖垮了身體。長孫皇后生下幼女新城公主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貞觀十年,長孫皇后一病不起,到了行將就木的階段了。

長孫皇后生病了,李世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太子李承乾,比父皇更急。李承乾知道,有母后罩著,他的太子寶座才穩固。如果母后不在了,魏王李泰就會向太子寶座發起衝擊。

長孫皇后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承乾見母后病急,就開始亂投醫。李承乾為了救母后,想請和尚道士做法事,為母后祈福。李承乾還讓宰相房玄齡牽頭,奏請李世民大赦天下,為長孫皇后祈福。李世民為了救老婆,也是病急亂投醫,就下詔大赦天下。

唐朝的時候,皇帝的詔書,要經過三道程序,才能生效。首先是中書省起草詔書,皇帝閱覽同意之後,轉送門下省。門下省覺得沒問題,就籤署通過。如果門下省覺得不行,還要行駛封駁權。門下省通過之後,詔書才能交給尚書省執行。

李世民的大赦詔還在三省走程序的階段,就讓長孫皇后知道了。長孫皇后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李世民大赦祈福的恩典。李世民還是執意要大赦天下,為老婆祈福。長孫皇后三次推辭,態度十分強烈。李世民看到老婆如此固辭,只好收回大赦天下的詔書。

李承乾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此事典出《新唐書.文德順聖皇后傳》,原文是:「太子不敢奏,以告房玄齡,玄齡以聞,帝嗟美。而群臣請遂赦,帝既許,後固爭止。

請大家注意關鍵詞「後固爭止」,至少爭了三次,才會用「」字。長孫皇后寧肯去死,也不肯接受李世民的大赦恩典。長孫皇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這就得說一說大赦制度的壞處了。

古代的時候,國家有大事發生,皇帝就會大赦天下。比如有皇帝登基、冊封太子、冊封皇后、打了勝仗等喜事,皇帝就會大赦天下以示慶祝。李淵登基、平定劉武周、活捉竇建德、活捉王世充等喜事,都有下詔大赦天下。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最有趣的事情,是李世民活捉了竇建德,給父皇送捷報。活捉了夏王,這麼大的勝利,肯定要大赦天下啊。於是乎,李淵接到捷報之後,就下發了《平竇建德大赦詔》,詔曰:「自武德四年五月八日以前,皆赦其罪。

李世民活捉竇建德之後,河南各地的騎牆派,知道大唐必勝,紛紛投奔大唐王朝。李淵又下發《赦河南諸州詔》,詔曰:「自武德四年六月四日已前,皆赦其罪。

王世充見到竇建德被活捉了,河南各州紛紛向李世民投降,也只好放下武器,向李世民投降。李淵又下發《平王世充大赦詔》,詔曰:「自武德四年七月十二日昧爽已前,大闢罪已下,已發露未發露,悉從原免。」

李淵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淵從武德四年五月初八,到同年七月十二日,短短的兩個月零四天時間裡,居然三次大赦天下。李淵不但赦免了在押的囚犯,而且赦免了犯了罪但是沒有被告發的罪犯。李淵兩月三赦,對犯人們來說是好消息。對受害人和正經人來說,就是噩夢了。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一個無辜的人被殺了,罪犯被判死刑,就等秋決了。皇帝突然下來大赦詔,死刑犯大搖大擺出獄了。受害人的家屬,看到殺人兇手逍遙法外,心裡豈能沒有怨氣?

一些犯法的人,雖然沒有殺人放火,但是經常幹偷雞摸狗的勾當。這些盜賊原本被判刑,結果因為大赦出獄了。正人君子怕得罪獲赦的小人,不敢伸張正義,只能吃啞巴虧,心裡豈能沒有怨氣?

武則天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非常清楚大赦的壞處,他在貞觀二年說道:「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歲再赦,善人喑啞。夫養稂莠者害嘉穀,赦有罪者賊良民,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

李世民認為,赦免罪犯是小人的幸運,卻是君子的不幸。李世民不輕易大赦,就是怕小人因為大赦,犯起法來有恃無恐。

李世民在武德九年登基,於貞觀二十三年駕崩,當了二十四年皇帝,只有八次大赦。作為對比,李淵當皇帝九年,有七次大赦天下。武則天當皇帝十六年,大赦二十三次。唐中宗當皇帝八年,大赦十一次。唐肅宗當皇帝七年,大赦十一次。

唐高宗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世民平均三年大赦一次的頻率,不僅僅比大赦狂人武則天、唐中宗、唐肅宗低,也比唐高宗和唐玄宗大赦的頻率低很多。李世民每次大赦,都是有必須大赦的理由,比如平定突厥,活捉了頡利大可汗之類的勝利。再比如貞觀二年,天下大旱,李世民才下發《祈雨求直大赦詔》。

不肯輕易大赦天下的李世民,為了老婆的病,已經是亂了方寸。房玄齡等人一攛掇,李世民就下詔大赦。從這一點來看,李世民確確實實是寵妻好丈夫。

長孫皇后知道李世民不喜歡大赦,也知道大赦會讓小人得志,君子黯然,所以才寧肯去死,也不願接受李世民的大赦恩典。由此可見,長孫皇后確實是賢妻,確實是心繫天下的「千古一後」。

本文參考資料:《唐代「大赦」「曲赦」和「綠繫囚」考述》

本文史料來源:《全唐文》《資治通鑑》《新舊兩唐書》。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焦點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對帝王進諫是個不容易的差事,百姓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且常常引起誤會,更何況對一國之君的規勸諫言?如果進諫的行為被認為是惡意,不僅不能達到進諫者想要的結果,反而要倒大黴。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李恪的最後一天: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六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七月,楊妃嫁入秦王府,成為李世民一位妾室。楊妃祖母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第七女,李世民祖母唐元貞皇后(追封)獨孤氏為獨孤信第四女,因此楊妃和李世民是標準的表兄妹關係。表兄表妹組合是古代最流行也是最穩固的上層貴族聯姻方式。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5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其妻長孫氏被立為皇后,史稱文德皇后或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對嫡長女李麗質愛若珍寶,貞觀二年,李麗質年僅8歲,就被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皇帝的女兒被冊封為公主,本不稀奇,稀奇的是長樂公主被封「食邑三千戶」。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 長孫皇后:一個堪稱完美的女人,連武則天都無法超越
    貞觀之治盛極一時,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是大唐盛世中的一個美麗傳說,她出生在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愛,在李世民早年,徵戰南北的期間,她就緊緊跟隨著丈夫,四處奔波,後來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身份尊貴無比,後世人公認為千古第一賢后。
  • 長孫皇后,唐朝最賢惠的皇后,生前令人感動,死後讓人懷念
    長孫皇后解釋道:「我聽說只有開明的君主,才會產生正直的大臣,如今魏正越正直,越能證明陛下開明,所以臣妾才會恭喜陛下,因此得了一位正直的大臣。」李世民聽了老婆一席話,覺得她說得有幾分道理,於是轉怒為喜,也不打算殺魏徵那個鄉巴佬了。這是記載於《資治通鑑》裡的一則小故事,讀來十分有趣。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任治禮郎,受朋友牽連,被貶官去嶺南,後來去了交趾(今越南),給交趾太守丘和當掌管司法的幕僚,唐高祖武德五年,唐高祖遣使去嶺南,高士廉說服丘和降唐。八月李淵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立髮妻長孫氏為皇后,追贈長孫皇后之父長孫晟為司空、齊獻公。長孫皇后掌管後宮,後宮很和諧,後宮之人沒有人不服長孫皇后。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感情很好,後宮妃嬪不多,子嗣不多,長孫皇后還親自給李世民選妃。
  • 兩位馬氏美女:一位是長孫皇后的偶像,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
    ,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李世民能當上皇帝,大舅子長孫無忌立了大功。李世民對大舅子很器重,可謂是賞賜頗豐。但凡是李世民犒賞功臣,長孫無忌得到的賞賜總是名列前茅。李世民為了犒賞大舅子,提拔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知道之後,向李世民提出意見,希望罷免長孫無忌的宰相職位。李世民不肯聽老婆的話,依然堅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沒辦法,只好找到哥哥長孫無忌。
  • 帝王之妻的標杆:長孫皇后
    而那些被載入史冊的女人,或是背著禍國之名,或是真的對某段歷史舉足輕重。唐太宗李世民的結髮妻子長孫皇后,在大唐而言,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她以近乎完美的姿態,與唐太宗共築大唐霸業、貞觀盛世。也因此,被當時後世,視為是帝王之妻的不二楷模。
  • 長孫皇后:盛唐牡丹,母儀天下,但又有誰知她心中的苦?
    長孫皇后(文德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觀音婢 ,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13歲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她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後冊封為皇后。
  • 長孫皇后:天下第一賢后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六
    人們只知道這是唐太宗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廣開言路的結果,殊不知在幕後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在時時引導,規勸,矯正著唐太宗,使他不犯或少犯錯誤。這位女性就是唐太宗的結髮妻子,與他共過患難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小名觀音婢,河南洛陽人,出身鮮卑族,為隋朝齊國公長孫晟之女。她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給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唐武德元年,冊封為秦王(李世民)正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冊封為皇后。
  •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招五大美女入宮,她們的結局如何呢?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此時的李世民,正處在長孫皇后去世後的情感空窗期,五大美女都有填補長孫皇后留下的空缺的機會。宮中美女如雲,競爭非常激烈。蘇氏和兩個蕭氏,很快就掉隊,失去了李世民的寵愛,泯然眾人了。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在《貞觀政要》中記載,李承乾從小就非常謙虛,尊師重道,在李承乾年僅十歲時,他的老師李綱因病不能行走,所以就坐著轎子進宮,而李承乾親自去攙扶老師進入大殿,恭恭敬敬地行禮,對待老師李綱謙卑有禮,後來李綱去世後,李承乾親自為李綱題字立碑。
  • 長孫無忌和歐陽詢作詩調侃對方,歐陽詢說完,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意思是:歐陽詢你不怕皇后嗎?不怕她知道你如此說她的兄長嗎?我們都知道,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當初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幼年失去父親,被異母兄趕出家門,遂跟著母親在舅舅高士廉家中生活,在那裡結識了李世民。
  • 長孫皇后是真的沒有心機嗎?
    提起長孫皇后,大家的第一感覺就是賢惠,識大體,自從13歲嫁給李世民開始,長孫皇后就給予了李世民莫大的支持。
  • 對比來看唐太宗的後宮:除了長孫皇后,其他都是工具
    這樣做無非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李世民不願再立皇后;二是其他妃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還不夠高,不足以讓李世民立她們中的某一個為皇后。先看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長孫皇后13歲就嫁給了李世民,自19歲誕下第一個孩子李承乾,18年間生了7個孩子,平均兩年多一個。
  • 長孫無忌沒聽懂李世民的話,給長孫家族帶來了大災禍
    漢武帝殺掉的丞相太多了,結果沒人敢當丞相了。漢武帝任命衛青的姐夫公孫賀為丞相的時候,公孫賀就求情說:「臣本邊鄙,以鞍馬騎射為官,材誠不任宰相。」  公孫賀不想當丞相,卻被漢武帝強迫出任丞相。公孫賀出任丞相的時候,家人非但不高興,反而愁眉苦臉。漢武帝用了公孫賀一段時間之後,就滅了公孫賀全族。這件事情,不是小說段子,而是典出《漢書》記載的正史。
  • 《唐太宗李世民》播出26年,傅藝偉自毀前程,「長孫皇后」最幸福
    那時剛出道的童愛玲在劇中扮演「長孫皇后」,扮相秀麗溫婉、雍容華貴,得到了許多「長孫粉」的認可。 可是,《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以李世民的感情為主線,讓他與楊吉兒愛得熾熱纏綿、曲折跌宕,又與長孫無垢、阿史那燕情感交織,但故事的主框架和時間節點,又都是契合歷史的。劇中的情節,就像編劇為史書中未詳盡記述的細節著墨添色。
  • 李世民的親妹妹,經歷了生不如死的酷刑,最後直接被殺了
    李淵管不了國家大事,只能天天吃喝玩樂,結果生了一大堆子女。李淵總共有41個子女,最小的兒子是滕王李元嬰,最小的女兒是常樂公主。 常樂公主貴為唐高祖的幼女,是李世民最小的妹妹,小時候就深得皇兄寵愛。常樂公主雖然是李治的姑姑,但是歲數比李治還小。大侄子李治對小姑姑非常好。《新唐書》記載了李治和常樂公主的感情,原文是:「高宗於公主恩尤隆」。
  • 《唐太宗李世民》最端莊賢惠的長孫無垢,李世民卻最愛吉兒
    《唐太宗李世民》是在1993年拍的一部古裝電視劇,是一部經典老劇。該劇講述了大唐開國史的歷史,也講述了一代英主李世明的豐功偉成績和感情經歷。劇裡面最經典的是李世明與長孫皇后、楊吉兒、阿史那燕的感情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