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生育自由」這個話題越來越多地舒展在陽光之下,被熱烈地討論了無數次。
在紀錄片《生門》裡,人們從產婦的眼淚裡看到了關於生育的悲歌,《使女的故事》則用科幻和荒誕的講述方式完成了關於繁衍的內省。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業和兩性關係上有了自主權,當代女性對是否生育、何時生育以及如何生育的問題進行了重新定義。她們正在逐步走出傳統家庭裡對生命意義僅是撫育子女的桎梏,探索生命意義的更多詮釋。
「催生」「二胎」「責任」不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年輕人意識到,擁有「生育能力」的結果並非只是履行「生育義務」,而是享有「生育權利」,擁有更多生命的自由選擇權。
在社交媒體上,關於生育自由的觀點往往會推向兩個極端:「不生育則人生不完整」或「生育機器」——前者是世襲的陳詞濫調和遺傳的傳統審判,後者則是對其前者揭竿而起的疾風勁雨。兩者都圍繞「生育」一詞討論爭執,卻始終未抵達「生育自由」的真正含義。
去年6月,62歲的舞蹈家楊麗萍的一條短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一個網友在視頻下留言,「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優秀,也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你也享受不到。」這條評論迅速地收到了上萬的點讚,饒是楊麗萍這樣造詣極深的藝術家,仍然被「生育」武斷地定義人生的幸福與慘澹。
話題登上熱搜後,54歲的李若彤也在隨後發了一條微博「作為一名未婚的成熟女性,我的評論、私信,每一天都在收到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還不結婚?我想說,為何一定要結婚?或許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不結婚總比找錯了湊活湊活強吧!正在看這條微博的你,無論你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希望你不要因為年紀和別人的目光,而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決定,更要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決定,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
去年10月,一個知乎用戶分享了她生二胎的經歷。產後脫髮、厭食、妊娠紋,進手術室後體會劇痛,在她的人生裡迎來了第二次。一些網友評論,為什麼要折騰自己兩次,把自己當成生育機器一樣。但這位剛生完二胎的媽媽卻認為,每天精心照顧新生命,讓他來這個世界看一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為什麼網友們不相信她是出於愛,真心實意得想要孕育一個生命呢。
因為擁有生育能力,女性承受了更多非議,但似乎並沒有獲得相應的自主權利。在這兩件事上,人們雖然觀點不同,但都以「生育」作為尺度去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日常生活裡,「生孩是不生」的決定也往往被洶湧噪音左右。
和職業選擇自由、婚戀自由一樣,人們討論生育自由,在於看到了這一自由曾被嚴苛限制,本質是一種身體自主意識的覺醒。
過去,在整個社會文化的規訓下,大多數人不願意追問生育的意義,視生育為一類義務,而非權利。
實際上,「生育不自由」的悲劇已延宕多年。
《魔丸的誕生》一書記載,陷入生育困境的男性為養家餬口而貧困交加,女性則因無節制的生育本身時常疾病纏身,面臨難產甚至喪命的境遇。
上個世紀初,護士瑪格麗特·桑格看到產婦們的悽慘境遇後,寫下了「女性若不能掌控自己的身體,她就無法稱自己為自由的」的文章,開啟了捍衛自由選擇做母親的權利。從各類節育、避孕措施出現後,人們對「生育自由」這一命題有了最初的覺醒,桑格也成為了婦女運動的先驅——和因美麗而獲罪的希臘女神安德羅墨達一樣,因子宮而束縛的女性從此也要掙脫桎梏。
在全民焦慮的時代,年輕人的生育焦慮和上一代相比要嚴重得多。
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楊成鋼指出,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數量的比例達到59.5%,一孩所佔比例僅為40.5%。他分析,這樣的數據說明二孩政策已發揮了應有的效應,但一孩的出生比例「太低了」,即人們生育一孩的意願已經在明顯下降。
父母催生,同齡人焦慮,而生育面對的很可能是生活質量下降,女性失去工作機會,原本穩定的家庭關係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更有全民雞娃的壓力在前,已經淪為打工人的年輕夫妻們要做好準備,接力下一代內卷.在各類層出不窮的「產後抑鬱」「喪偶式婚姻」「產後後遺症」的新聞和事件裡,「每天一個勸退小技巧」成為了年輕人反對生育的一種標配。
在豆瓣「生育焦慮抱團取暖」小組裡,組員們發出了哈姆雷特之問,「生還是不生?為什麼生?什麼時間生?」
有人坦言,「自主生育權」被侵犯幾乎是一種常態。「你們什麼時候生個孩子給我玩玩?」如影隨形,「我不是想抱孫子,是擔心你的身體,早生對身體好」見縫插針,惡毒」「沒母愛」「沒良心」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個被催生者的頭上。有人擔心自己不能成為稱職的父母,有的人則擔心自己的心智和經濟尚未達標。
在「日常恐婚恐育」之外,也仍然有很多人對新生命充滿期待,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也成為更好的自己。我至今還記得,看《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時,和其他觀眾一起圍觀新生兒的誕生,年輕的夫妻小心翼翼地將這脆弱的生命力護在懷裡,輕輕喚著雙胞胎的名字——「春和」「景明」。你無法不為之落淚——這對夫妻雖然年輕,但看向孩子的堅定目光卻極有說服力,他們一定會將這兩個孩子保護得「波瀾不驚」。
隨著對生育權利的認知和討論,大家對「生育自由」本身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人們甚至不相信,有些人是真的出於喜歡孩子才打算生育。
韓劇《oh my baby》開播時,觀眾們曾嘲諷編劇的狹隘和俗套,「為什麼一定要讓女主角懷孕來實現人生的完整呢?」
有人在劇目評論下寫道,「生育自由包括不受別人脅迫去生孩子,也應該包括自己願意生的時候,不應該被旁人指責」,當有人指責女主成為母親的渴望時,這些人和逼婚逼育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真正的生育自由不是被任何意見綁架下的「一定要生」或「一定不生」,而是遵從個人對身體的自主權與對新生命的妥善考慮。
「生『孩』是不生」,這是個問題。
拋開繁雜的觀點和主流意見,「生育自由」還是要回歸到個人身上來。在愛樂維攜手新世相拍攝的短片《生「孩」是不生》裡,幾個年輕人對生育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不生孩子老了怎麼辦?」「熊孩子不聽話,能教育好嗎?」「我還是個寶寶,怎麼生寶寶?」問題接踵而至,做父母不亞於讀一個博士學位。不生、生、準備要二胎,視頻裡的年輕人們各有選擇。短片裡,一對年輕夫妻看起來很猶豫,他們不覺得未來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尤其是妻子,對生孩子這件事一直很恐懼。
身邊的哥哥姐姐都生了孩子,有一次,她看到蓬頭垢面的姐姐坐在面前,在工作的同時,她的孩子嘴角邊流著飯湯邊爬在身旁,那一刻,她「覺得養孩子太可怕了」。一直到養了寵物狗六六,夫妻倆對生孩子的態度才發生了轉變。疫情期間,一家三口困在家裡,彼此託付情感。在疲憊和負擔之外,他們看到了生命的進程,為六六的走路、進食感到欣喜,為六六受欺負而體會揪心,六六生病時,夫妻兩個覺得「比它還要疼」。
對於新手父母來說,生育的念頭只是一個新生命的起點,每一個步驟等要用心看顧。他們關心則亂,焦慮從生育計劃、妊娠、產檢、生產一路延續到孩子的求學、事業、婚姻。
北美的心理學教授JORDAN·B·PETERSON認為,生活的多變有時會難以計算,但仍然要給自己迎接美好的機會,「在轉角處路過一隻貓,也可以停下來撫摸它」。
生育理應是一種自由和權利,而不是審判一個人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準繩。無論做什麼決定,都需要面對壓力,都需要鼓足勇氣。更重要的是,為每一個未來的規劃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每個用心準備過的決定,都需要力挺。
對於那些勇於追求生育自由的人,愛樂維希望能隨時給予安慰和專業的支持。陪伴新手母親安心渡過備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讓未來有備而來。生育選擇會因焦慮而更謹慎負責,但更多貼心的呵護會讓每一個決定都能來得更為安心。
除去贊成或反對的局外聲音,影響生育選擇的,是更加實際的生育成本、生育顧慮、和生育環境。為年輕父母提供更專業的保障,為新生兒提供更友好的環境,解除更多顧慮,更能解決實際問題。作出生育選擇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承諾和安心,這大概也是每對父母對新生命的期望,「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