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
他們高自尊,同時很脆弱
生活中,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但同時又特別脆弱。
我有個前同事,姑且稱她為小李吧,她是上海交大畢業,因為我們同一年進的單位,所以我們私下關係很好。
每一次我跟她聊起她的母校,她都顧左右而言他,因為我們私交很好,我就問她原因。她告訴我,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母校。她怕別人覺得她表現得不夠好,給母校丟臉,所以她會一直迴避談母校的話題。
她的自尊心極強,有一次工作中她犯了一個小錯誤,被領導批評了,那一整天她都沒吃飯,一直懊悔、自責。
相反,領導和同事一句表揚的話,就能讓她開心一整天。跟她共事三年多,我發現她最大的特點是自尊心很強,但是同時內心很脆弱。
生活中,跟她一樣的人大有人在,這類人共同的特點是都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都喜歡自我表現,以贏得別人的認可,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但是同時,他們又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很容易一蹶不振、自我放棄。這樣的心理狀態稱為"脆弱的高自尊。"
這種現象不論是在成年人身上還是在孩子身上都存在。
萌萌是個敏感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異,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全班第一。每次考第一,爸媽都很自豪,晚上出去吃飯慶祝。偶爾沒注意考砸了,爸媽也並不批評,但是萌萌卻受不了這種落差,即便考第二,她都會難受得痛哭不已。
本質上來說,擁有"脆弱的高自尊"的人,一般都有著很重的"自我"。
"脆弱的高自尊"本質是由別人來定義自我價值。
"脆弱的高自尊"的背後隱藏著這樣的觀念假設:我的價值由別人來評價。我只有表現得好,別人才會認為我優秀,有價值。這種焦慮會讓他們將目光聚焦在如何自我證明上,而不是挑戰的事情本身。
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不因別人對我們看法的改變而改變,不依賴於別人對我們的認可和肯定,也不依賴於外界給我們的反饋,它是一種獨立的自我感覺。
自我價值感就像一個瓶子——瓶子裡裝的是各種渴望,比如愛、安全感、關注、尊重、自由、讚美、認可等。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瓶子是滿的。而擁有脆弱高自尊的人,他的瓶子是空的,他是通過別人來定義自我價值的,所以他接受不了別人的負面評價,他認為這證明自己是不優秀的,是不行的。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是因為誇獎多了?還是誇獎少了?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是由什麼造成的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太多,導致了不自信;而另一種觀點恰恰相反,認為他們是從小受到太多的表揚和讚美,以至於難以承受一丁點兒挫折。
到底哪種觀點更靠得住呢?我們首先來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德韋克教授,所做的一個實驗。
為了考察表揚對孩子的影響,德韋克教授找了幾百個小學初中的孩子,將他們分為A、B兩組,先給他們做10道容易的智力測驗題。
等兩組學生做完檢測題後,A組的學生被誇獎聰明"你做對了8道題,真是太聰明了。"而B組學生被誇獎努力"你做對了8道題,一定很努力!"
結果出人意料,A組的學生在接下來的測驗中,不願意再選擇更難的題目,即便那些題目更讓他們學到新知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即便要求他們做難題,他們對此也沒有了興趣,表現直線下降。而再讓他們做一些簡單題目時,他們也沒有信心了。
實驗的最後,當研究人員讓他們在試卷上寫下他們的考試分數和感受時,A組的學生有40%左右撒了謊,他們報高了自己的成績。
相反,B組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卻越挫越勇,他們保留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表現也越來越好。
這個研究給人們帶來顛覆性的思考。跟我們預想的不同,誇獎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會削弱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脆弱的高自尊"到底從何而來——心理學上的"僵固型思維」
誇獎孩子"聰明"和誇獎孩子"努力",看起來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但是為什麼會導致巨大差異的結果?德韋克教授解釋說,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他們不同的心智模型。
誇獎"聰明"是一種結論性的肯定,隱含的觀點是: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你聰明不聰明的方式。
而孩子一旦接受這樣的觀點,認為他們是聰明的人,關注點就會從難題本身,轉移到對自身的關註上來,他們會竭盡全力去努力維持自己聰明的形象。久而久之,他們會懼怕新的挑戰,因為挑戰失敗會有損他們聰明的形象。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僵固型思維",而這才是導致"脆弱的高自尊"的根本原因。
那麼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容易形成什麼思維模式呢?也就是與僵固型思維相反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它是不斷變化的,是可以隨著個人努力而不斷提高的,它不受外界評價的影響。所以,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可以把關注點從外界的評價轉移到對自身的關註上來。
那麼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和擁有僵固型思維的人,區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 ①他們對挑戰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害怕面對挑戰,因為他會擔心困難的任務會有損他們聰明的形象;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熱愛挑戰,因為他會把挑戰看作能力成長的機會。
★②他們對努力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覺得努力可恥,因為如果你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那證明你能力不夠;而成長型思維的人,以努力為榮,因為他們覺得努力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必備手段。
★ ③他們對批評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會排斥被批評,因為他們把批評當作別人對他的負面評價;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更容易把批評作為幫助他們改進的反饋。
★ ④他們對待別人成功的態度不同:僵固型思維的人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的失敗,因為別人做到了自己沒做到,那證明自己能力不行;而成長型的人會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學習的經驗的機會,努力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讓自己更快成功。
歸結為一點: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最重要區別。
正是因為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理念,德韋克教授獲得了"一旦獎",這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獎金高達3000萬港幣,是諾貝爾獎獎金的3倍。足以證明該理論在學業和業界的地位。
"僵固型思維"為什麼難以改變?——因為"確認偏誤"效應
"僵固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用你現在的能力去判斷你未來的自己,給自己下定義、貼標籤,從而無形中扼殺了自身發展的可能性。
既然僵固型思維對個人的發展起到如此消極的影響,那麼到底該如何改變呢?其實很多有著"脆弱的強自尊"的人,自身也會感受到痛苦,也希望能改變這種現狀,但是改變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他們很難不在乎別人評價,也很難從僵固型思維中擺脫。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效應,它是指: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信息,那麼你很難接受和這個信息相悖的其他結論,你會不由自主地挑剔對方的錯誤,以便維護原有信息在自己心目中的正確地位;而如果你看到一個新信息剛好是支持自己原有的結論的,你會欣然接受它,並進一步驗證你原來的結論。
如果一個人拒絕改變,那他就永遠不可能被說服,錯誤的思維方式就會一直延續。
法國拖利得說: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進步,就需要放低姿態,對不同的聲音保持開放的姿態。
如何改變僵固型思維?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人的能力是如何提升的?如果你每天都在熟悉的環境中,做著熟悉的、沒有挑戰性的工作,你的能力會提升嗎?
還記得幾個月前的那個熱搜嗎?高速路收費口的36歲女員工聽到被裁員消息時候說"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要我現在學別的,我也學不會了。"這個是真話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能力的成長,來自於挑戰。如果環境給了你新的挑戰,那你必須得努力想辦法去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環境也會以某種方式反饋給你。最終,隨著挑戰的不斷深入,你的能力得到提升,這就是能力發展的路徑。
適應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學習機制,我們面對難題和挑戰的過程,正是大腦通過適應環境學習的過程。這些難題和挑戰會讓大腦變得更加靈活和精細化,而僵固型思維的人因為迴避挑戰而失去了這種機會。生活中沒了挑戰,能力提升自然無從談起。
所以,要想改變僵固型思維,最關鍵的是學會擁抱挑戰,挑戰就有犯錯的可能,那麼首先要改變對錯誤的認知。
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裡都是在努力迴避犯錯,很多人會把錯誤等同於失敗。可是實際上,錯誤的是只是一件事的結果,而失敗指向的是個人評價。當人們把錯誤當成一種"自己不優秀"的失敗時,就會努力迴避錯誤。就會忽視了錯誤提供給人的指導意義。
那麼具體有什麼改變對錯誤認知的方法呢?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的心理諮詢師陳海賢曾經提出過三種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我進行了優化,變成了以下三條措施。
★ ①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詳細記錄犯錯啟示。
阿里雲的總裁王堅說自己最初在阿里雲時,積犯了各種錯誤,他總結道:"學費是一定要交的,我很高興,這些學費一開始就交了。如果是交在後面,那也許阿里雲的發展就不一定能夠承受得起。"
對錯誤的開放態度,是支持他從大學老師到企業總裁順利轉型的關鍵。轉變對錯誤的認知,是改變僵固型思維的第一步,在每一次犯錯後,都要記錄好犯錯帶來的教訓和啟示。
★ ②突破自己不會犯錯的形象,放下對錯誤的恐懼。
僵固型思維的特點是擔心犯錯,他們擔心犯錯會有損他們聰明能幹的形象。但是其實當你開始犯錯,你會發下犯錯沒有那麼可怕。
一個投資人判斷一向準確,但是有一次因為他的判斷失誤,給團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次他鼓足勇氣跟大家說"對不起,我也會犯錯,讓大家失望了。"可是沒想到,大家輕鬆地說:"沒事啊,我們本來就知道你會犯錯啊,也沒指望你事事都對。"
不用維護不會犯錯的形象,他一下子覺得自己輕鬆了很多,相反他的判斷更加堅決和準確了。
★ ③制定犯錯計劃,減輕犯錯壓力。
很多僵固型思維的人,會忌憚犯錯,每次犯錯就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減輕這種壓力,你可以制定犯錯計劃。是的,你沒有看錯,你每個周制定自己的犯錯計劃,比如每周可以犯3個錯誤,如果沒有犯夠3個錯誤,證明你做得還不夠。因為做得多,犯錯的概率也就更大。
這樣當你犯錯時,你就不會有那麼重的心理負擔,慢慢你就不會再害怕犯錯。也就離改變僵固型思維更近了一步。
當然這個犯錯的性質需要你自己衡量和把握,如果這個錯誤可能導致家破人亡,產生毀滅性的打擊,那需要做權衡。
結語:
比爾蓋茨曾說過一段講給年輕人的名言:這個世界,從來不在意你的自尊,而只看你取得的成就。在你未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於強調你的自尊。因為越強調,對你越不利。
"脆弱的高自尊"只會像一座牢籠將你囚禁,只有突破造成它的僵固性思維,你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以上與你共勉!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1,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