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傳來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2017級文化產業管理系(含雙培)學子主創的微電影作品《戱·傳》榮獲第四屆中國戲曲微電影大賽最佳故事片。本次,文傳菌採訪到這些優秀的學長學姐,請他們分享獲獎感言與拍攝作品中的酸甜苦辣。
本作品康逸僑導演、林冠宇編劇,代表團隊領獎
第四屆中國戲曲微電影大賽最佳故事片之獎狀
驚鴻一瞥
劇情簡介
作傳,誠為梨園藝人作傳;
傳承,傾訴戲曲傳承之艱。
這是部呼籲「堅持夢想讓生命無悔」的微電影,平凡的男孩在父親反對、名伶不認可之下,仍追求京劇夢的旅程。
渴求學戲的少年張小凡(王耀弘飾)自小聽戲觀劇,耳濡目染,立志成為梨園中人,不為名利。然而學戲路上頻頻遇挫,歷經了父親(「小凡父親」張平凡,劉序飾)的反對,名伶的婉拒,沮喪的小凡在公園偶遇良人(「幫助小凡的老先生」,馬偉民飾)相助。逐夢之旅峰迴路轉時,更大的變故發生了。小凡面對困難,是否會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以成就其夢想呢?
為夢想而燃燒自己的梨園人,如胭脂紅點綴了灰。這年冬日,小凡接下前輩的技藝,並將繼續把老祖宗的好玩意兒傳承下去。
評委點評
《戱傳》鏡頭設計有意思,如男主角跟老先生學戲,3分40秒開始出現的幾個遮黑效果,雖略有生硬但想法很好,有些鏡頭的用光也很漂亮。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京劇老旦表演藝術家郭躍進老師
北京四合院裡的故事,父親和兒子,親切,實感。這部微電影的老味兒很足,故事性強,穿插老唱片、鑼鼓經,很有韻味!開頭和結尾,還有懸念和照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谷曙光老師
老師點評
(孟浩軍老師、馬偉民老師、劉序老師的採訪錄音)
《戱傳》的人物鮮明,故事線和戲劇衝突清晰,將老少三代對於京劇藝術的熱愛和傳承完美融合,雖為處女作,卻體現出八位非創作專業出身的文產學子的專業素養和製片潛力。
作品從劇本創意、分鏡、前期製片準備、實拍到後期製作,所有製片流程扎紮實實、一步一步地實施過來,凝聚了所有創作人員的汗水和心血,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優秀作品——導演康逸僑與張梓群同學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憑藉自己對京劇傳承和短片創作的一腔熱情,成就了這部影片;編劇林冠宇與楊悅同學利用課餘時間修改劇本十餘稿,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製片李緣與吳樺同學克服難以想像的諸多困難,為劇組運轉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監製李曉雨同學緊跟每一個製片環節,對影片製作進行了整體的協調和把控;場記張涵同學在現場不辭勞苦,圓滿完成了場記工作。
最後,再次祝賀這部影片的獲獎!期待參與創作的同學們,以此為起點,不斷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成為新一代電影人。
——許靜濤(指導老師)
《戱傳》劇組大合照
對話主創
Q:請問各位學長學姐,作為《戱傳》的主創,作品 獲得第四屆中國戲曲微電影(國家級)大賽的最佳故事片,有什麼感悟呢?
A: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收穫了深厚的情誼,同時也受到了歷練。
感謝所有師友關心支持。沒有你們就沒有這部片子的呈現。人數眾多,不能一一顧到。咱們片尾字幕見。
這部片子由於經費、工期、專業經驗等種種不足,難免在技術、劇情等方面出現bug。但我們的情感是真摯的。班級展映時好多同學都掉了眼淚,我想情懷我們是傳達到了,我很欣慰。
最後想說創作這部片子的初衷是呼籲大家堅守愛護我們的傳統藝術,並不是勸戲曲演員改行拍影視。如果這樣的誤導這部片子我寧可不拍。
現代先進技術只是傳達情感、增強效果的手段,我們的內核一定是傳統藝術。我們中華文化的寫意性,演出不能通過剪輯重拍的實況性,四功五法的綜合性,都是影視所不能替代的。
收到各位指導老師前輩的寄語,深受鼓舞和感動。我想如果未來有機會,再用視聽語言表現京劇藝術,晚生一定還請您們給我坐鎮把場!
——康逸僑學長(導演)
康逸僑,導演,圖右一
A:《戱傳》是第一個我真正意義上參與創作的微電影,我非常感謝擁有這次拍攝經歷,讓我愛上電影創作。
——張梓群學姐(導演)
張梓群,導演,圖右下一
A:第一次當製片,很不成熟,也出了很多問題,但是很幸運的是全組都真切的喜歡和認可這部微電影,以及這個主題,一起努力,互相幫助,讓這項「任務」成為了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一次經歷,而且我認為這也是我們這部微電影所包含的最真實的溫暖。
——李緣學姐(製片人)
李緣,製片人,圖左一
A:從立項,劇本到拍攝,剪輯,一切都非常有趣,充滿了動人的回憶。原來老藝術繪新篇,也可以美得如夢似幻。以後甚至可以吹牛x: 姐大學搞過社團拿著十佳,甚至還跟朋友們拍微電影,一不小心拿了個全國評獎。
——吳樺學姐(執行製片人)
吳樺,執行製片人,圖右一
A:這部小短片帶著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希望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讓大家看見,我們所要表達的故事內涵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並且將情感投入其中。任重而道遠,帶著這份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展現出更多的精彩!
——李曉雨學姐(監製)
李曉雨,監製,圖右一
A:《戱·傳》的拍攝歷時差不多兩個月,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自己確實獲益匪淺,從一開始對京劇和電影一竅不通 ,到後面逐步掌握了場記的基本技能,領略到了京劇獨特的魅力。最開心的莫過於可以和劇組成員一起為京劇的保護和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最後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一下像京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
——張涵學長(場記)
張涵,場記
A:現在想想拍微電影的過程還是很不可思議哈哈哈哈哈,畢竟上課的時候感覺拍起來好像也沒有很麻煩,但是從前期準備開始才發現真的是個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統籌規劃,而且拍攝期間也會出現意外狀況,比如在凜冽的寒風中發現原定拍攝地點不允許攝影,幸好大家一起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拍攝期間勞動強度和時間還是蠻大的,但是因為在完成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且最終拍出來的成品質量也不錯,所以現在想想當初受的累都是美好回憶~
——楊悅學姐(編劇)
楊悅,編劇,右一
A:作為編劇,相信筆下的張小凡在得獎後會椅子上激動得跳起來!這是對張小凡的成長的一種認可,也是對故事結局的一種補充。作為觀眾的你,是否能從張小凡的失敗中窺見自己的影子?是否從他的堅強中學到了些什麼?是否記得提攜過自己的恩人?與逸僑一起上臺領獎時,我說:「張小凡的故事,部分是我童年的親身寫照。張小凡完成了他的夢,而我也自然圓滿了曾經的遺憾。」
作為剪輯,康逸僑跟我說:「我不放心交給外面的人剪,除了調色,還是都交給你吧冠宇!」我回答:「期末考要到了,你要跟在我身邊看著剪的話,你也有掛概率的覺悟麼?」康逸僑:「害!」這一瞬間感覺自己有伴了哈哈哈哈。
在這裡,我想鄭重感謝團隊所有成員堅持到最後。我們互相都給足了尊重。因為有你們,張小凡才能夠圓夢,我也才能化解遺憾。或許還有許多不成熟,而我相信當時的我們,也已竭盡全力!
——林冠宇學長(編劇兼剪輯師)
林冠宇,編劇兼剪輯師,左一
溫馨提示
旨在開創戲曲電影的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傳統戲曲傳承保護和發展的第四屆中國戲曲微電影表彰盛典於2019 年12 月21 日(周六)14:00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36 號大觀樓影城舉辦。
大觀樓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的誕生地,距今已114年的歷史,在這裡舉行頒獎典禮具有特別的意義。活動由中國電影基金會指導。出席本次活動的有部級領導,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及13位專業評委。
主編/ 韓永琦
責編/ 胡淳儀 吳雨婷 張譯文 張貝凝 王碩男
圖文/《戱·傳》劇組
美工/ 孫泊橋 排版/ 孫泊橋
出品/ 文化與傳媒學院團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