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俞敏洪又被罵了:因為他在一次直播中指出「中小學老師一年都讀不了三五本書,所以教不好學生」。
這句話一下子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大家紛紛指責他站著說話不腰疼,不了解真實情況。俞敏洪也滿腹委屈:我是經過實際調查的,並沒有亂說,憑什麼都罵我。
01 說法沒錯,但邏輯關係錯了
其實,俞敏洪說的沒錯,一年讀不了三五本書的老師大有人在。但是他錯在了邏輯關係上,並不是這些「一年讀不了四五本書」的老師就教不好學生,也並不是那些「飽讀詩書」的老師就教出了好學生。
當然,無論哪個行業,毋庸置疑,多讀書肯定是有用處的。當個教授,多讀書都不至於被人稱作「叫獸」;當個農民,多讀書的都比不識字的文盲要受人尊重。當個老師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教書教的是教科書中的東西,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多讀書的老師必定會更博學,更有涵養,更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更能豐富學生的心靈。
但是,學校要的是這些嗎,家長要的是這樣嗎,學生要的是這些嗎……他們才不管老師一年讀了多少本書,是讀了高雅的文學作品,還是通俗的言情小說。他們給老師的任務只有一個——提高學生的成績。
而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往往是既愛讀書,又有管理學生的方法,又善於探索自己教育方式的老師。這樣的全能老師,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提升,而不僅僅是多讀書就可以做到的。
02自由閱讀是每個老師詩意的遠方
誰不嚮往詩意的遠方,誰不嚮往精神世界的自由。讓老師能一年讀上百本書,也是每一個老師可望不即的詩意夢想。看上去確實挺美的,可是,當學生的成績提不上去的時候,什麼詩意理想不都得讓步。
記得高中時代有一個才華橫溢的語文老師,他熱愛閱讀、寫作,甚至演講,總是熱愛一切和文化有關的東西。學生們都喜歡上他的課,感覺聽了他的課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無比幸福。但是,遺憾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其他不會講課,但很能抓學生成績的老師卻總能評上「優秀教師」,而這位愛讀書的語文老師卻總被校長約談。
欣賞知識的過程都是無比愉悅的,但是靠背誦、做題來強化知識的過程總是枯燥的。老師也渴望體會自由閱讀的快樂,但是老師的職業壓力逼得他們不得不低頭,有空去讀閒書,不如好好研究卷子、試題來得有用。孩子們成績提高了,家長不抱怨了,老師才敢有自由去放飛自己閱讀的快樂啊。
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不是古代的士大夫,靠著讀書寫文章就能「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職業,一個好老師並不是由他「一年讀了多少本書」來決定的。
03資訊時代,碎片化閱讀已成趨勢
這個時代的閱讀方式已經在發生變化了,獲取知識的方式比以往更加便捷、更加碎片化了,不是說讀書就得去書店買幾本書才算得上讀書了。
老師也在受著這個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影響,每天刷的微博,看的新聞、微信公眾號,也是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一部分啊。既然大家都在變化,憑什麼要求老師一成不變。
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能真正靜下心來去讀完一部本的人越來越少了。且不說現在的書籍雖然不計其數,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大家獲取讀書信息最直接的途徑難道不是通過微博評論,通過豆瓣評論,才獲得的好書推薦嗎?
既然時代在變,老師們跟著時代的潮流順勢而變,一點也不可恥。為了備課做課件,老師需要在網上搜集信息,了解作者信息、寫作背景,這不算閱讀嗎;為了給學生整理試題,老師需要通過查閱大量的考試題,整理出考查知識點全面的典型試題,這不算閱讀嗎;為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好班會,老師需要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去網上搜集資料,這也不算閱讀?敢問俞敏洪,是不是非得一本正經地去讀一本名著才叫閱讀?
當然,碎片化閱讀也永遠無法代替深度閱讀帶給人們的愉悅感受,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碎片化閱讀就是毫無意義的。
前一陣子看一期文化類的節目,是許知遠對話羅振宇。許知遠推崇的是深度閱讀,他當然不太認同羅振宇的「速成閱讀」,「過分對知識實用化」。但羅振宇的一句話卻讓我印象深刻:這個世界都是追逐效率,包括提升自己體驗、豐富自己知識的效率,而網際網路就是解決了這個空間問題。
既然大家都是時代浪潮中的一個,閱讀的方式並不重要,獲取了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俞敏洪老師,你說呢?
誰不渴望詩意和遠方,希望終有一天,每個老師都能自由享受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