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海都記者 林丹 石磊磊 包華 文/圖
好消息 好消息
福州又添一公園啦
這裡有段長約135米
厚度4米多明朝城古城牆
本月底就將開放咯
距今500多年的明朝弘治年間,為了防範海寇侵擾,長樂古城牆開始修築,「廣袤僅裡許」,因為城小,而被稱作「珠城」。這些用花崗巖構築的城牆,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馬路前,仍然起到防禦工事的作用。
去年4月底,在長樂吳航街道東門兜區域徵遷過程中,建設路上發現一段古城牆,經過一年多的保護髮掘,近135米的城牆遺址重見天日,這也是福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城牆之一。
海都記者從福州市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建設路古城牆遺址保護展示方案已出爐,明城牆地塊建成遺址公園,將於月底開放。
這段發掘出來的明城牆,位於歷史文化街區旁
全長135米 內外牆砌法不同
昨日上午,海都記者在現場探訪了這段古城牆。古城牆全長135米,厚度4米多,位於古城東門附近,中段有管線經過。現場有長石條,也有碎石,城牆內外兩側樣式有別。現場的工人有的是在搬運石條,有的是按照圖紙壘石,還有的在製作砂漿、三合土等。
目前135米長城牆遺址正在進行考古和修繕,其中牆體部分採用的是傳統工藝施工。內側是菱形砌法鋪砌,外側是用條石鋪砌,中間是約2米多厚的夯土層。
和平街建設運營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鄭航告訴記者,修築內外兩側的石材,大都是在和平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收集的,修復的城牆牆體大都是兩三米高的殘牆效果,設計單位也會嘗試修復原先5米的牆體。
由於明城牆緊挨芝山溪,為了避免積水,也為了市民更好欣賞城牆基礎,城牆遺址還要做疏水的處理。
5米高牆體花崗巖打造
福州市考古隊隊員蔡喜鵬一年多前就成為長樂老城區考古勘探的項目負責人。
他說,揭露出來的古城牆屬城牆的牆基部分,高度在0.4到1.2米左右。被鑑定為明代城牆,是經過嚴謹的考證過程。
首先需要通過對歷代長樂地圖、文獻記載,老照片、老航片進行比對,找尋古城牆大致位置,其後在疑似區域進行重點勘探,發現遺蹟後從考古地層學及建築工藝上進行研判。歷史記載,長樂城牆高約5米(1丈5),其上有女牆與城垛。
蔡喜鵬說:「北方的城牆多為磚砌;而福建沿海地區石材豐富,因地制宜,牆體多為石砌。女牆部分,有可能是石牆,比如崇武古城,但也可能是磚牆,比如從老照片看,福州府城烏山段的女牆就極可能是磚牆,長樂城牆因無老照片留存,其女牆形制還有待考證。」
城牆還原長樂建城史
和平街屬於吳航古城三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在該街區的城隍廟裡,保留著一張古代城牆圖,被稱作是「長樂縣治示意圖」。135米的城牆,位於地圖東段,此外在塔山等地附近,也有明代古城牆的遺存。城牆的演變,也記錄了長樂建城的歷史。
長樂縣治手繪示意圖,標出了曾經城牆的位置
城牆從誕生到消失都和禦敵有關。蔡喜鵬說,歷史上為防範海寇、倭寇,長樂在明弘治三年(1490年)開始築城,此後,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崇禎十四年(1641年),長樂進行過幾次擴城,由此確立了長樂古城的基本格局。在明城牆考古的過程中,發掘出了清嘉慶年間的石碑,見證了歷史上長樂東關區域(和平街)水陸要衝、商貿繁榮的景象。
鄭航則介紹,在上世紀20年代,長樂拆城牆修馬路,30年代又將城牆基石填入閩江,防堵日寇從海上入侵,至此古城牆逐漸消失。在修建城牆遺址公園的過程中,他們在和平街以及長樂周邊農村,收集大量條石,作為還原明代城牆的材料。
統籌:阿荷 編輯:郭郭
【來源:海峽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