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蘿曲展
近日,後浪出版了大名鼎鼎的影評人、策展人、電影史學研究者奇愛博士——沙丹的新書《幕味》。這本書承載了沙丹對大銀幕的熱愛,展示了電影史學研究嚴謹中不乏幽默風趣的表述語言,並且記錄了中國電影資料館臺前幕後那些不被大眾所知的精彩故事。
7月15日,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舉辦了《幕味》的首發沙龍。沙丹與謝萌先生、楊洋女士兩位著名策展人一起聊了聊「電影策展人的樂與怒」。短短2個小時的分享會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書迷、影迷和電影資料館迷,氣氛歡樂無比。分享會中,沙丹為我們講述了《幕味》從準備初期到最終出版的心路歷程,電影策展之路的艱辛和喜悅,讓我們感受到幾位電影人對於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的執著熱愛和獨到見解。
分享會一開始,沙丹就解釋了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幕味」一詞並非我的新發明,而是源自民國時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瓏》,「幕味」是其中的電影報導版塊。我覺得這個詞很形象,一方面它與英文「movie」諧音,同時更兼有「銀幕的滋味」之意……禁不住借來《幕味》之名,對它進行一次遙遠的致敬和呼應。因為呈現在諸位讀者面前的,正是一本關於老電影檔案和歷史的研究專書。我希望讀者能從書中講述的久遠信息中,找尋到它們與今天中國電影的聯結關係,以及依舊旺盛燃燒的生命力。
從左到右:謝萌、楊洋、沙丹、主持人
沙丹供職於中國電影資料館,負責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的排片和活動策劃工作。平時在電影資料館放片時,也經常會把一些研究成果放在電影的片前講解當中去。因為有長期與影迷交流、對話的基礎,所以他決定為影迷寫一本書,《幕味》也就隨之出版了。他說:「今年是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對公眾開放20周年,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正好把《幕味》推到大家的面前。可以說,這是我十年光陰的記錄。」
當被問到《幕味》的定位時,沙丹表示,《幕味》雖然是用輕鬆的筆調,像講故事般娓娓道來,但它依然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承載著學界對重讀電影史的一份思考。因此,書中收錄了18篇很有深度的學術論文。但是,為了讓普通觀眾——尤其經常到電影資料館看片的影迷——能夠更好的閱讀這本書,所以把它做了一定的通俗化和大眾化的處理。如,在每一篇論文之前會寫一些電影策展故事。或者大家來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會問這個電影節是怎麼來的?如何組織和開展電影策展的工作?答案都在這本書中。電影策展前後做的工作和電影放映其實一樣重要。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講,策展流程是很陌生的一件事,所以這本書既是給專業人員而著,也是為普通影迷而寫。
主持人聽了沙丹對《幕味》的介紹以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覺得沙丹有一個特點就是身跨三界:不僅是一個影評人,也是一個策展人,還是一位學者。即是說,沙丹要用三條路子來寫作,一條是微信的寫作;另外一條是一個隱性的策展寫作,包括一些展映導覽和更加專業的推薦;第三條就是論文的寫作。而這三種寫作分別呈現了不同的成文特點。
對此,沙丹有極其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公眾號寫作、策展寫作和學術寫作因其對象不同,也呈現了不同的寫作方式。
學術寫作是一種私人化的寫作方式,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閱讀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第二,要對學科的本體語言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有真正的批評意識,如果沒有批評意識,人云亦云是不合理的,因為做研究一定要有獨立精神。
沙丹介紹自己收藏的老電影雜誌
寫電影策展的推薦,就要把各種東西通俗化,用大家聽得懂的方式去寫。策展人的一大功能,就是將觀眾和要展示的作品連接起來,因為策展人對作品具有某種解釋權。但這種溝通的矛盾點在於創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學術觀念跟觀眾是不對等的——觀眾來自各個層面。策展人工作效果最大化就是要找到一種適合觀眾的方式去做溝通。策展人就好比銷售人才懂得利用資源和利用溝通,把好的作品推廣出去。
公眾號寫作的一個重要方式是標題黨,但是標題黨也有點所謂的乾貨,打開率靠標題黨,點擊率靠裡面有沒有乾貨。今天大家在手機上看文章時,如果寫得不夠吸引人,三到五秒鐘大家就會把這篇文章關掉了所以在短時間內去引發觀眾的興趣是一件高要求的事。所以沙丹在寫公眾號的時候,努力做到將自己的專業和網絡當中的東西混合。
當被問道:還能做什麼樣的努力讓更多《幕味》裡提到的這些華語經典影片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沙丹用《天字第一號》舉例,生動的闡釋了怎麼樣能夠讓一部大家都不知道的電影重新走回當今的大眾視野。沙丹認為介紹一部老電影一定要先講述他的背景知識,這樣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比如《天字第一號》,它是由中電三廠拍攝的,上映於1947年,當時非常賣座。講的是一個女間諜的故事,電影當中的女主角是當時紅極一時的演員歐陽莎菲。歐陽莎菲後來的丈夫就是著名導演屠光啟先生。屠光啟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導演,曾拍過由李麗華主演的《秋瑾》《小鳳仙》等著名影片。介紹這部影片的背景乾貨之後,效果驚人,電影觀眾從預想的七八十人一下漲到了三四百人,因為這篇電影簡介引發了讀者的興趣,雖然影片沒有經過修復,畫質一般,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大量使用暗場戲,但絲毫沒有影響影迷的觀影熱情,並且每一位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其電影裡的經典臺詞:「你的表準不準?」 我所說的這些演員和導演之間的故事,實際上是用做電影研究的方法對一些野史八卦作重新的梳理,然後把這些東西放到《天字第一號》這個電影的介紹當中去,引導大眾觀看,《幕味》的寫作也常常是如此。
原定兩個小時的交流,因為書迷的熱情而一再順延,最後在書迷們踴躍的提問過後,活動圓滿結束。此刻,我們看到了一群熱愛電影的人,也看到了一位電影策展人、影評人和學者的敬業。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