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還是《廣告食堂》?
觀眾在吐槽什麼?
先對比一下幾個版本
有這麼一部日劇,曾經溫暖過無數人的胃和心,那就是高評分日劇《深夜食堂》。這部劇被人形容成一碗湯,看似波瀾不驚,很日常卻意外的很治癒。所以,從2009年開始的第一季直到最新的第四季,在豆瓣都順理成章得到了很高的分數。
將日式的茶泡飯,改版成了頓頓加韓國泡菜,很難抓住韓國意外的觀眾的胃,反響很普通,便是韓國版《深夜食堂》的最終命運。中國的翻拍醞釀已久,之前也放出過一些消息和零星的劇照。
中國版的《深夜食堂》特意選擇了很擅長廚藝的黃小廚,從廚藝的角度來說已經OK了,一個是成功改編多部日劇知名的導演,一個是人設口碑都很好的演員,這樣的組合拍出來的中國版《深夜食堂》,按理說,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但是!從第一集開始就全程尷尬!
泡麵三姐妹,在日版《深夜食堂》也算是背景式人物,在國產《深夜食堂》裡更是已經被升級到背光燈級別了。超搶鏡有木有!
第一集,還沒來得及投入情緒的時候,「泡麵三姐妹」就帶著「統一老壇酸菜泡麵」將觀眾拉進了現實裡。崩潰的網友紛紛感慨,「這到底是《深夜食堂》還是《廣告食堂》?」、「為什麼要在第一集就植入?」
問題來了,廣告植入為什麼如此火熱?
送禮要送食用油,還必須要介紹一番功效,才能使廣告主滿意!
吃吃吃的節目怎麼插進護膚品廣告?強行做面膜就行了啊,注意要在撕開面膜的時候給特寫!
老闆做飯當然會有垃圾,有垃圾當然要有垃圾袋了!一定要有特寫!
是不是很像大腕裡的場景?所有環節,所有行為,都要挖掘其中的廣告價值!這才是一部能體現致敬的作品。
所以說嘛,拍部電視劇,致敬一下多年前的知名電影,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加這麼多植入,怎麼能叫致敬呢?
再舉個例子,我們說的演員演技,其實背後也是導演能力的直觀表現。
比如...
一筷子吃一半吐一半,你丫跟我說好吃?嚼在嘴裡還要使勁抻脖子才能咽下去,你丫跟我說好吃?這動作是好吃的反應嗎?這組鏡頭一流導演壓根就不給你過好吧!作為一個演員你也太沒生活了吧?你平常吃到好吃的東西是這個樣子嗎?
然後再看看蔡導的這些鏡頭:
我們作為觀眾而言,能明顯的從演員的表情和動作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不是瞪大眼睛說我很激動、我很傷心,才能表現出人物的心情的。
還有這一段,戚薇所飾演的媽媽心急如焚的狀態,讓我們感同身受,不需要任何臺詞。
別的不說了,這個小姑娘的戲,甩某綜藝主持人10086條街。
其實能力不夠劇沒拍好不要緊,誰都是從失敗到成功的。
好了好了,表要再噴《深夜食堂》了~
其實,20多年前的這部電影,已是一座高峰!
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是系統介紹中國飲食文化的榜樣的話,那麼李安 1994 年執導的電影《飲食男女》就是描摹中國食物與人情、文化的一座高峰。實際上,《深夜食堂》與《飲食男女》並無可比性,唯一類似的就是,飲食是串聯劇情的針線,而針線要縫補的內容才是重點。即使只是作為針線,《飲食男女》對於食物的呈現也已是極致,影片開頭一連串的做菜鏡頭,精彩絕倫,精緻又日常的食物,即使隔著屏幕都可以刺激到味蕾。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中,《飲食男女》可謂是最經典的一部。影片的劇情並不複雜,九十年代的臺北,一位每周末都會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的退休名廚,面臨著眾多家庭類似的問題——個人及兩代間的衝突。
看似簡單的劇情中,隱藏了三條主線,分別是「女兒的情感」、「父女關係」和隱晦 的「父親的情感」。這也就是為什麼《飲食男女》看似講父女之間關係,但並沒有叫《飲食父女》的原因。以開放的方式去審視,父親不僅僅是父親,也是做為人和男人,他有自己的情感意向。女兒之間,也有情感歸宿。這部電影,情感的走向,發散並相互聯繫,也勾成了複雜的家庭關係。
結尾的時候,二女兒親自下廚請家人吃飯,卻只來了父親一個人。一切又重歸於平靜後,父親喝著湯,隨口責怪一下女兒的姜放得不地道,卻突然發現自己的味覺恢復了。此時的他嘗到的哪裡是味道,分明是濃濃的愛,他輕輕地說了聲「女兒」,家倩回了句「爸」。
李安 20 多年前已經打開了用飲食來串聯情感的影片的大門,但很遺憾,現在似乎並無太多進步。嘆息之餘,我們不禁感慨,一個人要飽含多少情感,才能如此細膩的體察生活的溫情和稜角?
對於這些片兒,大家有啥看法?歡迎留言(^_^)/
來源:搜狐網、龐門正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關注「876交通之聲」微信公眾號
➤回復【交通管制】道路管制信息提醒
➤回復【車小二】進入二手車評估頁面
➤回復【違法提示】車輛行人違法行為曝光榜
➤回復【尋】尋人尋物等相關信息匯總
➤回復【故事】聽876晚安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