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是什麼?
根據心理學家Jaana的定義,霸凌包括帶有目的性的恐嚇和羞辱,通常表現為一個在體型力量或人際關係上更具優勢的人對相對弱小者進行的威脅、貶低和侮辱,也就是我們通俗中所說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關於霸凌,了解這三個特點很重要
霸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即「恃強凌弱」;
霸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覆發生;
霸凌往往是比較隱秘的,別人很難發現。
這些話將加重遭受霸凌孩子的痛苦和壓力
霸凌者:「你怎麼這麼小氣?」「誰讓你這麼蠢(醜)?你活該!」
老師可能會說:「就是小朋友之間的玩笑,沒那麼嚴重,不要太在意。」
實施霸凌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遭受霸凌的孩子的父母則可能會說:「你怎麼那麼慫?」
由於被父母和老師漠視,這些遭受霸凌的孩子可能會失眠,夜晚孤零零躺在床上,反覆地去回憶這些痛苦的經歷。有的孩子甚至覺察不到是自己受到了不該有的對待,反而將取笑或孤立認為是自己問題導致的,從而形成心理上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甚至萌發出「我天生就該被欺負」的想法。。對於霸凌者來說則是一種無形的「鼓勵」,從而變本加厲、惡性循環。
通常情況下,只有當這件事影響到孩子行為的時候才往往會引起家長的關注,比如恐慌害怕去學校,或不敢與人交往,甚至會因為過度保護自己而去傷害別人。但那個時候孩子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
我們如何阻止霸凌?
眾所周知,許多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是不反抗,對霸凌者絕對順從的,難道是他們真的不想反抗嗎?並不是,而是受害者往往是那些看起來很內向、比較脆弱、具有更多迴避行為或是與群體的規範大不相同的人 (Juvonen & Graham, 2014),自然而然的,他們幾乎沒有來自朋友的支持,反抗之後只會換來更加猛烈的攻擊,但他們仍然渴望著那一根救命的稻草,就像胡小蝶在自殺之前向陳念的求救,他們希望身邊能夠有人幫助他們,研究者也發現,哪怕只有來自一個朋友的支持和保護,受害者也會感到更少的心理上的痛苦。可現實卻是想幫的人迫於霸凌者的壓力不敢幫,而另一些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對他們進行二次傷害,有時就算將霸凌者檢舉,學校和社會也沒能進一步更好地保護受害者,他們只能獨自默默承受,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向他人尋求幫助,甚至走向不歸路。
所以說阻止霸凌的發生少不了來自親友、學校和社會更為堅固的支持。這需要我們提高對於校園霸凌的關注,深入了解霸凌產生的原因,改變霸凌者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給予受害者和潛在容易成為霸凌者目標的人群以關心,採取更多的措施為受害者撐起一把牢不可破的保護傘,給他們帶來希望而不是更深的絕望。
而另一方面旁觀者也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霸凌者的動機之一就是想要獲得關注,建立社會地位,而旁觀者的反應一定程度上給了霸凌者一個反饋,但很不幸的是,大多數霸凌事件發生時,旁觀者只是站在一旁無所作為,甚至是一起嘲笑拍照,這更加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和優越感,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在他們嘗到「甜頭」以後,更多的霸凌行為誕生了。所以並不是說只要我沒有參與暴行,這件事情便與我無瓜。但這並不是對旁觀者進行道德捆綁,畢竟誰都不希望捲入麻煩之中,所以請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盡力而為,一個人或許不能改變什麼,但大家一起抵制霸凌,其力量或許能超出想像。就算不想進行幫助,也請不要對受害者開一些不痛不癢的玩笑,畢竟人言可畏,有可能一句話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我們遭遇校園霸凌時,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去抵制,還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讓他們即使面對危機,仍然能夠堅強,以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正視生活遭遇的痛苦。讓我們用愛和鼓勵接納自己的孩子,讓我們用堅強和堅決的抵制告別校園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