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2020-12-21 人民資訊

校園霸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難題,困擾著無數的家庭和學校。為什麼說它是「教育難題」,主要原因有幾點:

如何判定某種行為,是孩子之間的一般衝突還是「校園霸凌」?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太一樣;

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家長/老師說自己的事,導致校園霸凌不易被發現

像語言衝擊、孤立等軟暴力行為更隱匿,更不易被發現;

部分校領導/老師/家長,對什麼是霸凌行為認知不足,未能正確及時處理常常導致更惡劣的霸凌行為的發生;

......

果仁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這些難點,紛紛做了分析和解答,可以說是一篇超硬核的校園霸凌預防+處理指南。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快樂美好的校園生活。

我小時候是沒有「校園霸凌」這個說法的。當然,這完全不代表沒有這種行為,一般都被籠統地概括為「在學校被欺負了」,當下也有用「校園暴力」來形容的。

「霸凌」音譯自英文「bully」一詞,其本意是「恃強凌弱」。最早由臺灣地區翻譯,然後再傳入大陸。臺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甚至還在2012年,出臺了一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從制度上重視霸凌行為的同時,也讓這個譯名得以登堂入室。

校園是霸凌行為的高發區,這個詞儼然已經用來專指學生內的恃強凌弱現象。以至於但凡聽到新聞裡出現「霸凌」二字,大家就會下意識想:又是哪個地方的「熊孩子」惹事了。

是的,在很多霸凌者的家長眼中,霸凌者似乎只是一個調皮不懂事、在家長眼中說不定還挺乖的孩子。哪怕這個所謂熊孩子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區分不了霸凌行為的,不僅只有施暴者的利益相關方,受害一方同樣會感到困惑

當下的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應對霸凌行為時,早已摒棄了「溫良恭儉讓」的傳統說教,更多的家長選擇教導孩子「打回去」。有調查數據表明,面對霸凌行為時,被霸凌學生選擇打回去的比例接近一半。

這種即時反應真的得當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霸凌行為

01

如何辨別霸凌行為?

孩子跟同學發生衝突、感到委屈了就是受到被霸凌了嗎?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欺負的性質

孩子較成年人更為好動,也難以預判一些行為的後果。如果簡單把所有玩鬧行為歸類為霸凌,但凡孩子受一點委屈就讓孩子打回去,或者家長親自出馬去學校吵鬧,同樣問題很大。

去年9月,杭州文瀾實驗小學五年級的數十名家長,以為孩子集體請假的方式罷課,要求處理一名家長屢屢幹擾教學秩序、威脅老師家長的行為

在罷課家長的描述中,這名家長的孩子是個「被家長過度保護的孩子」。在學校跟老師,跟同學稍有爭執,其家長都會直接衝擊學校,衝擊課堂,多次以極端方式威脅,謾罵同學、家長,甚至老師。以至於班級四年換了四個班主任。

這個家長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絕大多數家長就算護犢心切也不會如此過激。不過反應過度,或者對真實存在的霸凌行為重視不夠的現象,的確普遍存在

尤其部分校領導/老師,對什麼是霸凌行為認知不足,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只針對能看到的具體事件處理,甚至有意無意的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進一步助長的霸凌行為的發生

其實,區分玩鬧行為與霸凌行為的區別點,最主要的是「對事」還是「對人」

「對事不對人」是成年人世界中一個被普遍推崇的原則。領導們在嚴厲批評下屬後,經常會加上這麼一句。回到甄別霸凌行為的問題上來,挪威學者Dan Olweus曾經對霸凌行為下了一個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結合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有一個更通俗的認定方法:如果一個或一群孩子,針對一個孩子反覆找茬,這種「對人不對事」的行為就屬於霸凌行為了

從受害者角度,認定其遭遇是否具備「針對性」與「反覆性」,是將霸凌行為與孩子間的一般性衝突,區別開來的重要標準

02

哪些行為屬於「霸凌」

光有標準顯然不夠,家長還老師還需要知道,到底什麼樣性質的言語和行為,屬於挪威學者Dan Olweus所說的「負面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被打,毫無疑問他遭遇的是一個「負面行為」。這種暴力相向的做法,性質上也是最好認定的。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針對一個人所實施的負面行為,遠不止於肉體傷害這麼一種。

隨著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一種主要針對女生的霸凌做法,多次出現在媒體當中。施暴者會將受害女生身體暴露在鏡頭當中,然後再上傳於網絡。這種示眾行為對受害者所產生的傷害,要遠大於肉體傷害。

事實上,霸凌行為實施者也是明白這點的。公眾對此類涉及違法的侮辱性行為,基本不存在認定模糊的問題。

過,要是給孩子取外號呢?跟同學說不要跟某某玩呢?亦或經常性的諷刺挖苦某位同學呢?這類軟暴力性質的行為,是否屬於霸凌行為公眾們在認知上就存在較大的差異了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調查協會,曾做過一份涵蓋36000名受訪對象的關於「校園霸凌」的公眾認知數據調查報告( 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表明:在公眾認知中 「拳打腳踢扇耳光」、「威脅恐嚇」、「下跪扒衣「等典型「硬暴力」行為,被認定為霸凌行為的比例超過85%(「拳打腳踢扇耳光」的認定比例最高,達到91.9%)。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孤立排擠」、「諷刺挖苦」、「惡作劇捉弄」、「散布謠言」這四類軟暴力屬性的行為,被認知為霸凌行為的比例就只有50%左右的

人性的弱點是很難承認自己行為的「惡」,就像絕大多數罪犯,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辯駁一樣。這意味著,有意無意的實施過某個行為的人,會傾向於不認可這項行為屬於「霸凌」行為。

從這個角度看,上述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兩點:一是遭受軟暴力霸凌行為的孩子,要遠多於遭遇硬暴力行為的受害者;二是軟暴力式霸凌行為,在認定起來要更為困難

隨著一些極端案例的發生,特別是網絡、校園中,一些女生因此而輕生的事件暴光後,軟暴力霸凌現象也逐漸引發了關注。只是在惡劣結果還未發生時,如何認定仍然是一個難題。

這一現象,可以參考職場性騷擾事件的認定爭議。比如有些男人喜歡當著女性面說些葷笑話(尤其是中年油膩男),並且不認為有什麼不妥。但並不是每個聽到這種葷話的女性,都能夠坦然面對。覺得受到侮辱的女性,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性騷擾行為。

行為實施者認為自己的做法,不屬於性騷擾或者霸凌行為;受害者卻認為自己實實在在的受到的傷害,而旁觀者的認知同樣不統一。那麼,空間要採取誰的視角來認定呢?

答案是「受害者視角」。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沒有受到傷害,只有受害者才能真切感受到。

當然,無論是職場上的性騷擾還是校園裡的霸凌行為,如果要上升到法律層面,客觀上是必須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而不能依靠主觀認定的

而作為家長、老師,要想了解霸凌行為是否出現在孩子身上,卻是必須尊重受害者的感受。無數悲劇已經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憑自己的主觀經驗,認為孩子沒有受到傷害,而孩子的心理卻早已不堪重負。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對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同樣一個行為發生在A同學身上,A同學能夠心大不當回事(比如取外號),但B同學生性敏感,發生在他身上就會覺得受到侮辱。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總之,我們要努力做到主觀上以「受害者視角」認定負面行為是否存在;客觀上再結合「針對性」、「反覆性」兩個標準,來判斷是否有霸凌行為出現在孩子身上。

03

如何幫孩子應對「霸凌」

霸凌行為離我們的孩子有多遠呢?報告表明,有56%的人認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校園霸凌。而霸凌現象的高發期,是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初中階段

1. 如何預防校園霸凌?

大數據只能告訴我們概率,卻並不能幫助解決個案。在幫助孩子應對霸凌行為的問題上,最好的治療永遠是預防。相比於要面對幾十個孩子,還要繁重教學任務的老師,真正能夠點對點關注到孩子的只有父母。

報告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絕大部分校園霸凌的實施者,自身也曾經遭遇過霸凌現象。無論是霸凌者還是被霸凌者群體,都普遍存在一個共性,那就是缺乏家長的關注。霸凌行為發生在留守兒童之間的概率,要遠高於父母在身邊的孩子。

一個有父母做後盾的孩子,在面對霸凌現象時會更容易說「不」;而恃強凌弱是霸凌者的基本特點,一旦明白孩子背後有家長撐腰,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去轉而選擇更加弱小的霸凌對象。

報告中,更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有1/3的受霸凌者,同時也參與過霸凌別人的行為。防微杜漸的意義不僅僅在讓孩子不受霸凌,還在於避免讓他滑入惡性循環狀態。

與老師和其他家長的溝通,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霸凌現象的苗頭。定期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獲取孩子的更多信息外,客觀上也會讓老師多關注孩子的變化。這點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尤為重要。

除了加入家長群以外,結識幾個同班家長,並保持聯繫是發現問題的好辦法。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願意跟家長說太多自己的事,但卻願意說點其他同學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幾個家長把各自了解的信息一對,然後再回過頭把側面了解到的情況,當作話題跟孩子聊,就能夠比較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動態了。

2. 如果發現孩子已經遭遇了霸凌現象,怎麼辦?

孩子遭受委屈(不管是不是霸凌),最正確的辦法還是及時說出來。告訴老師固然是常規選項,但更重要的是及時告訴對方家長

處理時,切忌切忌在班級群或家長群裡,公開質問老師和對方家長。點對點的私聊,一方面有助於把事情經過弄清楚,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取得老師和對方家長的配合。

《小委託人》劇照

3. 如何與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進行溝通?

與涉事孩子的溝通方法,非常重要。

要知道霸凌現象的本質並不是因某件事而起的,而是基於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的負面看法。如果不搞清這點,只是就某一霸凌事件本身去評判對錯、實施懲罰,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被霸凌者遭遇更強烈的報復。

要解決問題,就要了解事情到底因何而起、有什麼影響,並且讓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自己說出解決方案來

就這個提問過程,可以參考一位愛爾蘭校長在解決霸凌事件時的問話:

給霸凌者的問題:

當時發生了什麼呢?

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想的是什麼?

你知道這件事對這位同學造成的傷害嗎?

你如何做才能彌補對他造成的影響?

給受害者的問題:

當時發生了什麼呢?

這件事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你覺得這件事對你來說最難接受的是什麼?

你覺得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才能完全接受?

上述談話,最好能夠由老師來單獨跟孩子來進行。如果遇到老師堅持自己的方法,不願意這樣做。家長也可以嘗試自己向霸凌者詢問上述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問話者是老師還是家長,態度都不宜過於強硬。最終的目的,是要搞清事情發生的真實原因,並讓當事人自己直面問題並說出想法,然後才可能對症下藥。

當然,如果霸凌者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那就讓警察同志來解決好了。

如果你心胸寬廣,可以參與下治病救人的過程。如果做不到,甩出一句「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幹嘛!」同樣無可厚非。

相關焦點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此時的家長們該如何處理?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此時的家長們該如何處理?校園霸凌是近幾年來非常普遍的一個問題,在很久之前我對於校園霸凌的了解只限於各種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但是沒想到在現實生活中竟然真的有校園霸凌的存在,而且從性質上來說還非常的惡劣。
  • 校園「霸凌」頻頻出現,學霸很少被欺負,學生遇到此類現象該如何
    我們在學生時期的回憶通常都是美好的,而對於小部分學生來說,有好的回憶也有不好的回憶,他們在學校的時候會遇到過校園「霸凌」。現如今校園「霸凌」頻頻出現,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個電影,名叫《悲傷逆流成河》,內容主要講述的就是校園「霸凌」事件。
  • 校園霸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
    在我國,29%的學生曾在30天內遭到過校園霸凌、55.5%的校園暴力案件因瑣事而起、案件多發生在廁所等隱秘場合、57.5%的案件涉及故意傷害、11.59%的案件導致受害人死亡……校園霸凌並不僅是毆打暴力毆打、虐待以及肢體衝突,這是大部分人理解中的校園霸凌,但校園霸凌遠不止此,還包括言語霸凌、社交霸凌等多種形式。
  • 校園霸凌:根本原因是不理解什麼是「惡」
    是時候對校園霸凌動手了。我們也通過今天的這篇文章,總結了校園霸凌的成因到解決方案,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校園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霸凌?同學間偶爾出現爭執和打鬧並不能算作「霸凌」,所以也要注意避免對某些比較頑皮的孩子貼標籤,用有色眼光去定義一般的衝突事件。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一、什麼是校園霸凌?11月12日,某小學生被校園霸凌的視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視頻中顯示該小學生跪在地上,被周圍的男生用拖鞋抽臉,視頻中男孩無助地哭泣,周圍的毒打卻久久未停,令人痛心不已。#如何預防校園霸凌#那麼,什麼是校園霸凌呢?
  • 親愛的寶貝,我該如何保護你?校園霸凌何時能停止!
    近年來,校園暴力亦或是校園霸凌是一個熱點的社會話題,有的人或許會覺得,校園暴力/霸凌是近些年來才發生的事情,有的人天真的認為只要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就能避免,有的家長簡單地認為只要孩子聽話就可以不發生,但是事實警示我們,校園暴力/霸凌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不論學習好與壞,不論性別,它一直存在。
  • 從電影《懲戒者》談校園霸凌
    每每看到校園霸凌的案例,桃子爸爸也是恨得牙根痒痒,一方面希望國家能儘快出臺政策,阻止校園霸凌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也為我的小公主桃子暗戳戳地祈禱:這事可別發生在咱孩子身上。思來想去,桃子爸爸覺得只祈禱沒啥用,還不如寫點東西,讓各位家長學會幫助孩子向校園霸凌說再見。校園霸凌是指學生之間的權力不平等的攻擊性行為,是長期、反覆發生的,或者有持續發生的可能性。
  • 校園霸凌經常發生,受害者結局讓人心碎,我們又該如何預防?
    校園應該是每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象牙塔,卻變成了一些孩子的噩夢。校園霸凌,近些年來一直備受社會關注,這兩年也拍了多部關於校園霸凌影視劇如《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媽媽別哭》《告白》等,來向社會反映校園霸凌問題的嚴重性。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了解一下校園霸凌。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被暴打致傷,家長如何才能真正保護孩子
    近日,江蘇一名13歲男孩,在學校遭遇校園霸凌。因為沒向校霸們交「保護費」,就被一耳光打倒在地,連踢帶踹。男孩疼得大哭,打人者卻一邊嬉笑,一邊繼續暴打,旁邊的人還在起鬨:「踹他右邊!踹他右邊!」男孩遭遇如此暴打,卻不敢聲張,直到回家洗澡,才被母親發現傷痕。一問之下家長趕緊帶他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肺部出血挫傷。
  • 柳州一小學生被校園霸凌,校長被免職!如何反霸凌?
    小胡也因為這次的霸凌事件,造成心理中度抑鬱,對上學產生了恐懼心。11月13日下午,柳江區發布了關於此事的情況通報,在該事件中處置不力的學校校長已被免職。全球每3個學生 就有1個曾遭霸凌「校園霸凌」,孩子、家長、學校、社會都不願聽到的詞,卻經常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把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全世界每3個學生就有一個曾遭霸凌,發生率相當高。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和父母吃飯時該笑的笑,該說的說,回到自己房間時才卸下偽裝的面具,遭受的苦難只有你自己清楚——最後你擦乾眼淚,一邊做功課,一邊迎接「明日份」的噩夢,循環往復。看到這裡,可能正在遭遇霸凌的孩子感同身受著,曾經被霸凌的孩子喚醒了多年前的記憶。
  • 影后馬思純曾遭校園霸凌:面對霸凌,如何拯救少年的你?
    其實,現實中,校園霸凌真的十分普遍,不管你長得漂不漂亮,成績好不好,家裡有沒有錢,都有可能會遇到。這種行為通常指一個或者一群孩子對「看起來比較弱」的孩子下手,打罵、侮辱,而對方卻無力反抗的行為。不僅發生在學校裡,還發生在網絡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有32.5%的學生遭到過校園霸凌,其中將近30%的學生最終選擇沉默。
  • 《隱秘的角落》爆了,秦昊談女兒卻哭了:校園霸凌該如何處理?
    而秦昊媽媽關於小米粒被欺負的問題,則有不同看法:「你不要有這種想法,大人在孩子的問題上,你的責任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可以了,別人家的孩子自有他們的家長教育。」 近年來,校園霸凌的現象屢禁不止,秦昊在節目中說出的這番話,也受到廣大網友的圍觀
  • 秦昊因女兒被欺負落淚:當孩子遇到校園霸凌,家長應該如何解決
    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快速反應1.幫助孩子分析「欺凌,霸凌」的本質與界限首先幫助孩子分析,他是不是惡意的要傷害你,就像那個親暖暖的小男孩兒,是因為喜歡暖暖,但是只是不會正確的表達。像有的小朋友搶玩具發生了衝突,主觀上是搶玩具,而不是打人,出於自我保護,但是方法選的不對。但是不代表不是惡意,就不管,只要孩子感覺到不舒服了,就要警惕了。
  • 《少年的你》校園霸凌,該不該反抗,該怎麼反抗?
    胡曉蝶死後,陳念似乎是知道些什麼東西,之後的陳念便開始遭到了以魏萊為首的三人組的霸凌,魏萊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乖巧的優等生,實際上卻心思毒辣,胡曉蝶的死絕非學習壓力太大。抑鬱造成的。一次偶然回家陳念遇到了改變自己的小混混小北。因為幫小北嚇走了另一夥混混,陳念的手機也被摔壞了,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小北開始暗中保護起了陳念。
  • 面對校園霸凌,孩子還手反抗其實並不過分,可怕的是父母蠻不講理
    兩年前,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將校園霸凌事件在大熒幕上赤裸裸地展示了出來,去年一部《少年的你》也讓更直觀地將校園暴力事件擺在了人們面前。拋卻大熒幕的展現,很多社會新聞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校園霸凌」這樣的字眼。
  • 校園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值得所有家長和老師看看!
    近期電影《少年的你》熱播引發了人們對校園霸凌現象全民重視,但是現實中校園霸凌不斷上演,最近7歲女孩眼睛被塞紙條事件可見一斑,更有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殺害10歲女孩,為什麼會不斷發生這樣的事? 李瑩律師:近期嚴重的校園霸凌, 包括未滿14歲未成年人殺害10歲女孩這個犯罪行為,確實是令人非常的痛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一個情況?
  • 孩子有這些反常的表現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他可能被校園霸凌
    校園生活是每個人成長的美好回憶,我們所有的年輕人都被委以重任。 我在校園裡學到了很多東西,結識了很多朋友。 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寶貴的回憶!但是對於一些正在學習的孩子來說,校園生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
  • 傅首爾兒子、施柏宇都遭遇過校園霸凌,旁人卻對校園霸凌態度不一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講的是校園霸凌,很多人講真正經歷過校園霸凌的人,看電影時會犯噁心。可是帥氣如施柏宇,口才好又幽默的傅首爾兒子,居然都遭遇過校園霸凌,可想而知,被校園霸凌的基數有多龐大。根據調查顯示,校園霸凌的學生群體以初中生最多,高中生其次。我以前由於工作關係,每天要和大量學生打交道,我就親眼見過很多被「欺負」的同學。
  • 校園霸凌:那些被踐踏的少年
    陳念說:「沒有人教會他們成長,更沒有一節課去教他們如何成長」,青春的迷茫和苦澀正是由此開始。用一個名字勾勒出一個角色的人生走向、也蘊藏著背後的故事,寓意深刻。從整體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整體要高於上半年,節假日、開學以及畢業季校園安全事件頻發。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設施安全、意外傷害等事件為多發事件。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這些原可以在美好純潔的青春裡快樂成長的少年被霸凌這層陰霾牢牢的包裹著,忍受著無盡的黑暗和欺壓。近年來,呵斥和反對校園霸凌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校園霸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