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眼角掛著淚,用無盡的悲傷掩蓋自己所有的憤恨?
你是否也曾臉上苦著笑,用假裝上揚的嘴角隱藏自己所有的委屈?
你是否也曾徘徊十字路口,以青春的名義將迷茫與希望參半?
也許我們都知道青春是什麼,但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我們的青春裡會發生什麼。
最近熱播的影片《少年的你》,主人公小北和陳念的青春就是這樣,一場秘而不宣的青春「戰鬥」正在他們的生命中上演,他們將一起守護少年的尊嚴。
陳念說:「沒有人教會他們成長,更沒有一節課去教他們如何成長」,青春的迷茫和苦澀正是由此開始。
用一個名字勾勒出一個角色的人生走向、也蘊藏著背後的故事,寓意深刻。
魏萊——未來,是校園暴力的主導者,她最後的結局是死亡,象徵著校園暴力在未來能夠徹底消亡;陳念——成年,她一直代表著成年的信念,並且她一直為之堅守;鄭易——正義,一直代表著正義,他是唯一堅持真相的警察;胡曉蝶——蝴蝶,跳樓的女同學,面對校園暴力她如此弱小,無力抗擊,最後她的生命就像蝴蝶一樣飛走。
就像這些主人公一樣,每一次暴力事件後面都存在著一個良莠不齊的家庭,或是叛逆瘋狂的青春,或是不解人意的老師和同學,又或是一個面呈風平浪靜,但底現波濤洶湧的社會。
據甘肅省隴西縣公安局通報,隴西縣渭河初級中學一學生被同校學生毆打死亡。
經初步調查,4月23日13時40分左右,隴西縣渭河初級中學5名學生因瑣事在校外一巷道內,對同校學生張某進行毆打,張某在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山西祁縣職業中學的一個學生被10餘人從2018年10月8日到2019年5月7日累計霸凌211天,期間李某某、閆某某等人用鋼管對其人身攻擊,遭受菸頭燙手、嘴巴被塞鋼管、鬍鬚被燒等惡毒經歷。
受害人從剛開始的反抗,到後來的麻木,他在一步步地忍受著霸凌,心裡的希望一點一點被吞噬,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祁縣職業中學的一名學生在微博控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霸凌事件
2018年10月10日,湖南省瀏陽市烏龍初級中學學生,脅迫同年級一女生跪在地上,並與另一女生互扇耳光。
2018年10月14日,雲南曲靖一14歲少女因不堪忍受「校霸」同學長時間的欺負,在家中喝藥自殺,之後不幸離世。
2018年11月19日,巴中市巴州城區某中學,一名高三男生在女生宿舍將一名同班女學生捅傷致死。
2018年12月14日,寧縣和盛鎮楊莊小學,兩名男生和婷婷發生爭執,廝打過程中,將其褲子脫掉,拿起教室的笤帚在婷婷身上亂戳亂打。
2019年4月5日,廣西初中女生遭欺凌,被連扇20次耳光。
校園霸凌事件源源不斷,施暴者手段兇狠殘忍,受害者可憐無助。看著一道道傷疤、一層層血跡甚至一條條生命……誰曾想過,造成這些事故的人是一個又一個未成年的學生。
同樣的年紀,別人過著無憂無慮、幸福陽光的生活,而有的人給自己披上一張可惡又罪惡的皮囊,更有的人一直被這些皮囊籠罩著,是日復一日的畏懼、恐慌,是一層又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
沒錯,校園霸凌帶來的不僅是肢體上的傷痛,更是一顆顆被扭曲的心靈。
早在2014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指出,美國5歲到12歲的學生中有超過20%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被霸凌。
而在英國,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
2017年5月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的「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上,也發布了最新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根據2017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准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也指出:校園安全事件發生的時間存在明顯的周期性、季節性。
從整體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整體要高於上半年,節假日、開學以及畢業季校園安全事件頻發。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設施安全、意外傷害等事件為多發事件。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這些原可以在美好純潔的青春裡快樂成長的少年被霸凌這層陰霾牢牢的包裹著,忍受著無盡的黑暗和欺壓。
近年來,呵斥和反對校園霸凌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校園霸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校園霸凌,國際定義為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
霸凌有很多種,可以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網絡霸凌、反擊型霸凌等,最直觀的形式則表現為「拳打腳踢扇耳光」、「威脅恐嚇」、「下跪扒衣等侮辱行為」、「毀壞財物」、「孤立排擠」、「諷刺挖苦」、「惡作劇捉弄」、「散布謠言」等。
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受害者而言,都會從生理以及心理層面造成不同程度的重創,霸凌行為中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沒有性別的差異,沒有年齡的限制,還存在著一定的隱匿性和複雜性。
對於霸凌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不管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他們背後或許都藏著一個故事。
施暴者可能從小就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懷或者擁有暴躁易怒的家長,電影《少年的你》中,羅婷是施暴者中的一員,是校園暴力的直接執行者。
她冷血、殘忍,對自己的同學進行拳打腳踢、扇耳光、剪頭髮、扯衣服等武力暴力並且毫無愧疚和憐憫。但就是這樣一個冷血無情的女孩,也是暴力的受害者。
她的爸爸是個酒鬼,他在學校公開扇羅婷耳光,在家經常喝的伶仃大醉,對羅婷進行暴力毆打,羅婷耳濡目染,把暴力當成了解決問題的方式,爸爸打她,她痛苦,她就通過打別人來轉移自己的痛苦。
有毒的家庭裡,養出了有毒的孩子。
而受害者可能從小擁有美滿的家庭但沒有學會勇敢。
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對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錯的。如果真要論起來,這份錯來自別人也來自自己,還有家庭、學校、法律、安保、社會等方方面面。
在《和陌生人說話》節目中,26歲的王晶晶講述了自己的被霸凌經歷,向我們敞開了一刻飽受十年痛苦的心扉。
2009年那年,16歲的王晶晶在溫嶺當地頗有名氣的一所中學讀高一。
那年,發生在課間的一件事成為她八年噩夢的開端:「我們班兩個同學玩鬧時打碎了我的水杯,我同桌當時開玩笑說'這個杯子要三百萬,你們居然打碎了。'」
王晶晶覺得這是同學之間不值一提的一個玩笑,但它卻在學校的百度貼吧裡,被迅速引燃。
所有人都可以對她指指點點,所有人都可以嘲諷她,所有人都可以打她。哪怕她改了名字搬了家,無聊的人卻還是沒打算放過她。
後來,她畢業、工作、結婚、生子,這些人還是不放過她。甚至還有一群人,一直在她的微博上攻擊她的老公和孩子。
最終,24歲這一年,王晶晶決定反擊。
她起訴了當年在中學貼吧裡對她多次進行蕩婦羞辱的吧主,也是她的校友,蔣某。最後蔣某被拘役三個月。
如今的她,一席短髮,勇敢活著,已將生活撥回到正軌,她勝利了。
即使身陷險壑,也要仰望星雲。
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每一次成長都從我們自己開始。就像王晶晶一樣從自己開始,變得勇敢,親手掐滅霸凌自己的火焰。
《悲傷逆流成河》中,顧森西教會易遙一個道理:「你弱的時候,千萬別當柿子,不然誰都想捏一下。你要成為一個刺蝟,讓每個想捏你的人都帶著傷離開,這樣下次他們就不敢再去欺負你了。」
校園霸凌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到底什麼能夠阻止它,種種這些需要多個層面全力配合。
面對法律的空缺,各部門都做出了相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我國《治安處罰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校園欺凌的相關規定都有涉及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針對性不強,強制性不高,對於解決部分校園霸凌事件還存在不足。
2017年11月,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等十一部委聯合發布《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面對校園霸凌,可喜的是各部門都根據聯合方案做出了相應的措施來解決,該項方案具體到各省市區縣鄉鎮以及各級教育部門,要求所有學校進行整治。
一是學校加強教育。各中小學校通過每學期開學時集中開展教育、在道德與法治等課程中專門設置教學模塊等方式,定期對中小學生進行學生欺凌防治專題教育。
二是開展家長培訓。通過組織學校或社區定期開展專題培訓課等方式,加強家長培訓,引導廣大家長增強法治意識,落實監護責任,幫助家長了解防治學生欺凌知識。
三是強化學校管理。加快推進校園視頻監控系統、緊急報警裝置等建設,建立健全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學校根據實際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
四是定期開展排查。通過委託專業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學校開展等方式,定期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防治學生欺凌專項調查,及時查找可能發生欺凌事件的苗頭跡象或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欺凌事件。
但可悲的是這項方案沒有從源頭上得到解決、監督力度不到位、實施力度不夠、呈現出治標不治本的效果。
可以參考日本的《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向校園霸凌說「不」。
日本的原則是「早發現、早預防」,並且為家長、學校明確指出了各自的職責。
在學校設有專業人士組成的「諮詢委員會」和「兒童安全對策支援室」,不僅在前期為學生、教師提供諮詢和指導,也在欺凌事件發生後的調查階段提供第三方的獨立意見,防止學校或教育委員會因為私利犧牲學生的利益。
近日,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
這次提請審議的修訂草案將著力解決校園安全、學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問題。
草案細化了家庭監護職責,具體列舉監護應當做的行為、禁止性行為和撫養注意事項;突出家庭教育;增加監護人的報告和配合義務;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監護缺失問題,完善了委託監護制度。
網友們踴躍參與,紛紛發言,針對法律、教育、未成年人等提出自己的建議。
當更多的人響應或者部門出臺制度法律,努力維護著一個善良的環境,我們有理由相信,暴力霸凌會與這個社會漸行漸遠。
所以,請耐心等待,你們的呼聲已經聽到,請相信法律,相信正義,兩者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作為家長,首先要通過言傳身教來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
家長要做一個正面、積極的人生榜樣,讓孩子學會用友好、尊重、理解的態度與同伴交往,教會孩子自尊以及尊重別人。
其次要與孩子建立開放的溝通習慣,形成友好、信任的溝通渠道,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
再者要培養孩子積極應對挑戰的開朗性格,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類似足球、籃球等群體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以及夏令營、團建、野餐等群體團結性的課外活動。
最後如果發現孩子身上發生了校園霸凌事件,應首先聯繫老師了解事情的詳細情況。
若是孩子欺凌別人,要對孩子實施有效懲戒與說教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但不能用暴力來試圖糾正孩子的錯誤,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是孩子被欺凌,家長應體現出支持者和保護者的身份,為孩子提供精神上的後盾要比替孩子去出氣要更加重要,及時疏導孩子受傷的心靈避免形成一生的陰影。
在英國,採取的是以學校為主,結合家庭、社會、司法的綜合模式。如果學生家長發現老師在校園欺凌方面處理不當,可以向校長乃至地方教育當局申訴追責。
調查表明,僅有32%的被霸凌學生會選擇向教師傾訴。教師是孩子在校園中的守護者和監護人,除了要授業解惑,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教師首先要提前準備好校園霸凌事件的預防機制,建立起師生溝通的暢通渠道,鼓勵孩子對老師敞開心扉,便於第一時間掌握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及其波動。
其次,面臨校園霸凌事件,教師要及時了解事情原委,保持冷靜客觀的心理判斷,對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和關心,對受害者進行理性批評、教育並指正。
再者,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幫助孩子建立起"支持系統",讓受害的孩子有保護的後盾,讓施暴的孩子及時得到教育。
學校雖將校園霸凌事件視為一個防備的安全隱患,但是此類事件還是頻頻發生,這與學校監管力度以及條例實施力度都脫不開關係。
學校應該加強校園安全建設,不定時的進行摸底調查,深入學生群體,作出有關安全隱患的篩查工作和總結培養。
同時多開展一些實質性的、影響力度大的安全教育專題的講座或者實踐活動,以及進行法制教育宣傳,從小培養他們的法制思想。
例如,在美國,中小學嚴格遵守「不寬容原則」,學生即使有些小的違法行為也會受到處罰,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法律產生敬畏心理,降低了校園暴力行為的頻率。
而德國從根源上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從小學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講求人性。從親自餵養小動物開始,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
社會上需要多一些呼籲和保護,保護未成年人,維護他們的尊嚴,多一點愛,引導孩子們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基礎,多聽一聽來自他們心底的聲音,將霸凌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回歸人性,淨化校園,堅決抵制校園霸凌,從每一個人做起!願所有的青春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