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鴻雁飛歌
說起學生時代,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也許會想到兩個詞:菁菁校園,莘莘學子。
然後迅速回勾起對校園生活、對青春往事的美好回憶……
可是,也有一群人,校園記憶留給他們的,卻只有噩夢和恐懼,所謂的同學少年,帶給他們的,卻是難以撫平的傷痛。
而這一切,都源於「校園霸凌」。
電影《少年的你》熱映時,「校園霸凌」作為一個沉重的話題,迅速被推上熱搜。
電影裡,在校園的角落,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在不被眾人看到的地方,孤獨而弱勢的少年被一群同學肆意辱罵、毆打、威脅,她一次次被踹倒在地,被推下樓梯,被剪頭髮、被扒衣服、被拍下視頻……
因為忍受不了同學長期的欺辱,高三女孩胡小蝶鬱恨之下,從教學樓上一躍而下……
然而,直到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也沒能阻止以魏萊為首的霸凌少年繼續為非作歹,欺凌同學。很快,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成為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在知乎上,有人提問:現實中,校園霸凌真的有《少年的你》中這麼嚴重嗎?
在數以萬計的回答裡面,持肯定意見的佔了絕大多數。而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
現實中,校園霸凌比你想像中要嚴重得多,只是多數時候被人們忽視了。
01
一個初二學生的家長講述了一件事:
「我兒子在學校因為排隊時和同學發生了爭吵,結果放學路上被幾個同學圍逼到牆角,掐著脖子威脅……」
「我找到兒子的班主任,希望能嚴肅處理,可是因為我兒子也沒有明顯受傷,後來無非就是叫來當事的幾個同學說了一些「下次不許這樣」之類的話,沒想到過了兩天,這幾個同學在路上堵住我兒子,幾個人圍著打,把我兒子手打骨折了……」
一個經常被欺負的高中生接受採訪時坦言,日常的校園霸凌發生時,因為得不到有效的申訴和足夠的關注,就算被欺負了,也只能選擇默默忍受。
「因為就算告訴了老師,結果無非也就是先批評一頓,然後再握手言和,可是老師根本不會知道,離開了他的視線,還會有新的更加變本加厲的欺凌。」
前不久,發生在呼和浩特的一起校園欺凌事件被廣泛關注,15歲的初三女生小楊多次在校門口被同學攔住索要錢財,前後被勒索了上萬元。
小楊的父母多次向學校反映孩子被欺凌,但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直到一天下午,小楊的手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同學搶走了,她忍無可忍,於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報了案。
隨著媒體的關注,事件不斷發酵,這才使事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很多時候,校園霸凌似乎容易被簡單地誤以為是「同學之間鬧矛盾」,「小孩子之間,哪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某些成年人的這種主觀認知,使得大量的校園欺凌事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有力度地處理,息事寧人常常成了優選級的應對方式。
正如《少年的你》中的一句臺詞:你找校長,校長會讓你去找老師,你找到老師,老師會讓你去找家長……
02
一段拍攝自江蘇宜興的小視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視頻中,在校園的角落裡,一大群同學將一個女生圍在中間。她們對她拳打腳踢,不停地扇耳光,還逼迫女生下跪喊「爸爸我錯了」……
無獨有偶,在山西太原,一名大二女生發帖自曝:
「一年來,我長期被室友欺負,她們多次強行扒我衣服,然後拍照錄製視頻發到群裡……」
世間所有的悲劇,都是從小事發展出來的。每一起暴力事件的背後,都是源自「小問題」沒有被及時重視、積累後的爆發。
在甘肅隴西縣,渭河中學五名學生圍毆一名14歲的同學,後者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在雲南曲靖,因不堪忍受同學長期的欺凌侮辱,14歲的花季女孩劉某含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發生了更嚴重的事件,直到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惡果,這時,當人們去真正走進那些被欺凌得遍體鱗傷的孩子的世界,才發現:
「校園霸凌」,並不是被一些不知情的成年人所輕描淡寫的「磕磕碰碰」。
03
校園霸凌背後的心理邏輯
聽過一個故事: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往往會帶來惡性循環。
有些孩子,前一秒被比自己大的同學欺負,後一秒轉過身就開始欺負比自己小的同學。有些被欺凌者,轉身又變成了校園的施暴者。
有些孩子原本就膽小懦弱,被比自己強大的人欺負了,不敢頂撞,也無力反抗,一股窩囊氣無處發洩。這時,突然發現還有比自己更弱的同學,就瞬間滋生出「別人怎麼欺負我,我就怎麼欺負你」的邏輯來。
電影《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經常被人打,他也經常打別人,難怪他會說:
「這世界就兩種人,沒本事被欺負的人和有本事的壞人。」
我沒本事的時候,只能被人欺負;等我有本事了,我也要欺負人。
其實,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校園霸凌事件的施暴者和被欺凌者其實都是受害者。就像電影裡的魏萊和陳念,她們的傷害是相互的,誰都不是贏家。
所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學會善良、寬容、樂觀、自尊,才是遠離校園霸凌的心理基礎。
04
預防校園欺凌,這件事刻不容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園霸凌的存在也絕不是一日一時的偶發現象。解決校園霸凌,不能就事論事,而是需要從源頭去抓起。
從學校層面,應該加強對反校園欺凌現象的預防和幹預,通過開展相應的德育宣傳和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課,教育學生遠離暴力欺凌行為;
同時針對有欺凌行為和暴力傾向的學生要重點關注,必要時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
為了使反校園欺凌工作切實取得成效,可以考慮成立由校領導、老師、家長及學生代表組成的反校園暴力欺凌協會,明確權責,建立長效的監督、值班巡查和培訓機制。
從家庭層面,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離孩子最近且相處最多的成年人,父母應該通過言傳身教使孩子具備辨別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學會基本的與人交往,學會禮讓,學會克制,學會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
一旦真的發生了欺凌事件,不管是孩子被欺負了,還是欺負了別人,一定不能和稀泥,一定要不偏袒、不迴避地正視和處理問題,必須讓欺人方知道錯,讓被欺方學會應對。
從社會層面,國外的一些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挪威是世界上最先發起反校園欺凌運動的國家之一,針對校園欺凌問題出臺了「零容忍」的法律草案,對學校處理欺凌事件做出了嚴格規定。
根據新法案,所有學校必須採取具體措施預防校園欺凌行為,對所有的疑似欺凌現象都要及時展開調查,對欺凌事件採取快速、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所有相關人員都要為此承擔法律責任。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培養一個擁有美好價值觀的孩子,是每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只有各相關責任方一起努力,形成聯動機制,才可能將校園暴力扼殺於萌芽狀態,才能還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本文作者 鴻雁飛歌
本文系晚安靜讀原創文章,晚安靜讀已籤約維權騎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