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後,「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一句話刷爆了朋友圈,電影也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是因為它勾起了大家對校園霸凌事件的回憶和關注,讓我們意識到校園霸凌離我們並不遠。
電影中周冬雨飾演高三學生陳念,易烊千璽飾演社會混混小北,兩人的交集從陳念救了被毆打的小北開始。《少年的你》沒有空喊口號說校園霸凌帶給人的傷害有多大,而是讓觀眾代入陳念的角色觀影。
陳念因目睹胡小蝶自殺,成了魏萊三人組的霸凌對象。陳念心中清楚,胡小蝶自殺與魏萊等人脫不了關係,可她只想安穩渡過高考。但事不如人願,胡小蝶消失後,陳念成了被欺凌的對象,影片就從陳念開始被欺負講起。
陳念被欺負之後,生活開始變得壓抑、痛苦、煎熬,只有在小北保護她,陪著她的時候才有安全感。她的經歷讓我們意識到校園霸凌帶給人的傷害是長久且無法抹掉的。
《少年的你》討論的是校園霸凌事件對經歷此事少年們的影響,但想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內容是,受害者得不到保護,是因為人的從眾心理導致受害者被孤立,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孩子的三觀不健全。
想長大的孩子是不幸福的,他們拼命的想長大,想逃進成年人的世界,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成長本身就是一條充滿坎坷的路。
影片裡的陳念就是一個拼命想長大的少年,因為她現在的生活不夠幸福,魏萊等人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她們往陳念凳子上倒紅墨水,體育課上孤立她、用球打她,陳念反抗她們,卻被魏萊推下樓梯,周圍都是圍觀看熱鬧的人,沒有人願意幫她。
陳念認為高考結束就是長大成人,不會再被欺負了,但長大的過程太煎熬了,沒有人能夠幫助她。
最初,陳念被欺負時,她向老師求助過,但魏萊是老師心中的好學生,成績優異家境條件好,老師並沒有重視陳念反映的問題。之後她對警察說,胡小蝶自殺與魏萊對她的霸凌有關,但警察認為沒有直接證據,放了魏萊三人,使她們更加怨恨陳念,對陳念的霸凌一日比一日嚴重。
最後,陳念把自己藏進殼裡,不再信任其他人且充滿防備,只信任小北。
陳念不信警察會保護她,是因為鄭易說了保護她卻沒做到。她被魏萊圍堵時,她給鄭易打電話被拒接,她躲進垃圾箱後,又差點因為鄭易打來的電話被魏萊發現。
她信任小北,是因為小北說了要保護她,就一直保護她不受欺負,讓她過上了短暫的平靜生活。
現實中像陳念這樣受到校園霸凌的人不是少數。河南禹州7歲女孩眼睛被強塞小紙片;甘肅天水2位女生被罰跪扇耳光;澳洲15歲小女孩因汗毛太濃密遭到男同學欺凌,被推倒在地並吐口水。我們每隔幾個月就會看到這樣的校園霸凌事件爆出,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校園霸凌正在發生。
有些施暴者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孩子不懂事」作藉口;有些旁觀者會認為,這只是過去發生的「小事」;有些參與者會認為這只是一個「小玩笑」,但他們的行為卻嚴重傷害了他人。
對於受害者來說,他們的青春不美好,充滿痛苦的回憶,他們能做的就是熬過去,熬過這段痛苦的青春,渴望快些長大。
對於受過傷害且熬過去的人來說,事情會過去,未來可以期待,但傷害無法抹掉。對於走不出來的人說,生活沒有美好可言,讓人看不到希望,讓人絕望。
心理學上對從眾心理的解釋是,個人受到外界群體行為的影響,不知不覺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就是「隨大流」。
人之所以「隨大流」的原因是害怕被孤立。對於學生來說,他們也需要進入某一個團隊,就像是我們上學時會以成績好壞劃分團體,前排的好學生和後排的差生是兩個基本不會交流的群體。
同樣的,校園霸凌也會分群體,《少年的你》中魏萊和跟班是霸凌者團體,陳念的其他同學是旁觀者群體,而陳念就是被欺負的個體。霸凌事件發生時,只有受害者會被孤立尋求不到幫助。
影片中胡小蝶被欺負時,她是被孤立的那個人,沒有人為她說話,大家都在充當冷漠的旁觀者。胡小蝶無法再忍受魏萊的欺凌,她選擇用死亡結束痛苦的生活。之後,陳念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但等魏萊欺負不了陳念時,魏萊身邊的跟班就成了被欺負的對象。
跟班被欺負後,哭著對陳念說了一句話:「我以為我討好她們就不會被欺負,為什麼還會選我啊?」
因為她們需要聯合,有時被孤立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他們需要有共同的目標聯合起來,所以才會孤立你,如果沒有你,那他們也會選擇另一個人。
想要博得關注,自己曾被欺負過,誤以為欺負別人的行為只是「小打小鬧」,這都是霸凌者出現的原因。當他們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家長的不重視,學校的忽視,旁觀者的沉默,導致了他們開始變本加厲。時間一久,他們更會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而一些旁觀者也會跟著做欺負別人的「小事」。
「小事」繼續發釀,變得嚴重成了大事,就出現了惡劣且影響不好的的霸凌事件,他們認為的「小事」就變成影響別人的一輩子的大事了。
這世上最大的惡就是作惡不自知,旁觀者還為其找藉口,小孩不懂事,他們是無心之舉,但惡就是惡,藉口只是讓別人不再追究的說辭,並不能成為你欺負別人的理由。
孩子為什麼會做惡,那是大人的忽略和縱容。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忽視,才導致了孩子不能樹立正確的行為認知。
電影《少年的你》中父母這一身份是很少出現的,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放任不管,是深愛著卻不能陪伴,孩子是缺少愛和陪伴的。
魏萊之所以不害怕警察,作惡也不會愧疚,是因為家庭帶給她的觀念是,結果好就行,過程不重要,用錢就可以解決的事算不上大事。在整部影片中,魏萊只有過一次害怕,就是她們欺負陳念的視頻成了警察需要的證據,她害怕父親不和她說話的冷暴力懲罰方式。
在魏萊的成長過程中,她缺少父母的真心關愛,父母都把她當成工具,她渴望得到父親的愛,但她父親把她當成炫耀的工具,她母親把她當成討好丈夫的工具。這樣的家庭教育帶來的後果是,魏萊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他人眼中的惡魔。
陳念母親愛她,但為了賺錢不能陪在她身邊,她教會陳念的就是忍著,要考上北京啊。陳念母親為了躲債離開她,還對陳念說:「你是個小孩子,他們能夠拿你怎麼樣。」卻不知道她的行為導致女兒在學校被排擠,陳念母親的照片被追債的人貼在牆上,發在網上,同學帶有異樣的眼光看她。
但陳念的母親沒有察覺到女兒的痛苦,陳念不僅不能尋求母親的安慰,還要忍著哭強裝一切很好,反過來安慰母親。陳念母親的懦弱沒有擔當,逼著陳念必須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
小北是被母親拋棄的孩子,沒人能幫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但13歲的孩子,無親無故,要怎樣養活自己?他只能混社會,和別人一起討債,他只會以武力解決問題,用這樣的方式活下去。
魏萊、陳念、小北的父母都是失責的,他們愛孩子,但愛的方式不對或者說更愛自己一些。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忽視、放縱,導致孩子三觀未樹立起來,使他們在歪路上越走越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言行舉止、處事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不是玩具或寵物,不是想起來看幾眼關心一下就成的。孩子沒有權利選擇父母,但父母若沒做好當父母的心理準備,有權利選擇暫時不生孩子。
影片中的他們,無論是受害者陳念還是欺凌者魏萊,他們的父母都沒盡到應盡的責任,好好保護教育他們,他們的不幸與父母脫不了關係。
現實中,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傷害與被傷害一直都有,但最令孩子傷心和失望的不是被欺負,而是成年人的忽視,事後也許還會有人說,你要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
但只有受過傷害的人才懂,我們並不想感謝他們,我們要感謝的是那個堅強熬過來的自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那時有多痛苦多難過。
最後,希望大家不要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不要成為冷漠的旁觀者,有時沉默的旁觀也會成為一種縱容和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