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霸凌行為往往不止一次,會重複出現,常常是以多對一。校園霸凌的形式,也絕不僅僅是肢體的碰撞,還有言語的辱罵和嘲諷,對被施暴者來說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創傷。
This little boy was hit by his classmates.He was robbed of money in a street.包括恐嚇,嘲笑,散播謠言,針對對方身體特徵取侮辱性綽號。Threaten v. [ˈθretn] 威脅,恐嚇世界上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最好的國家是美國。美國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加強立法,把霸凌的定義逐漸降低標準。
2015年3月,美國蒙大拿州通過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國50個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從1999年第一部反霸凌法在喬治亞州誕生,到反霸凌立法遍布全美,歷時16年。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反霸凌上的責任,並將懲罰權交給學校,美國學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撐。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須立即採取行動,例如,對嚴重的行為可以直接開除學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門應及時介入;如果案情嚴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可見首先在立法上對霸凌行為明確的定義為犯罪行為,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使霸凌者明白其行為是犯法行為。美國的刑法,有一個felony murder rule(重罪謀殺罪原則),如果小孩子共同進行一個犯罪行為的話,所犯的罪全部人都要承擔最重的懲罰。很多中國人驚訝於刑罰之重,但是在美國國土上,當然要遵守美國社會的規則。其實美國在很長時間裡對霸凌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是成長的代價。直到1999年科倫拜校園槍擊案,這起槍擊案是很多美國人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中學,兩名青少年學生:埃裡克·哈裡斯和迪倫·克萊伯德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15人,並造成24人受傷,兩人接著自殺身亡。許多人也認為他們兩人在學校被其他的同學所孤立,導致兩人的無助感、不安全感和沮喪感,也使他們強烈渴望作出引人注目的事情。許多人開始關注在中學校園裡常見的欺凌現象和學生間的小圈子文化。有關機構也給出報告:校園槍擊案兇手三分之二是霸凌受害者。2015年4月,所有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美國形成了對待霸凌現象的專業體系,老師、家長發現霸凌傾向如何制止、如何減少學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徵來避免受欺負,遭到霸凌如何應對、如何做好受害者的心理幹預。▼美國學校的「反校園霸凌」規則:
▼美國學校經常張貼海報,隨時提醒「反校園霸凌」
除了法律與規則的約束之外,很多人都把付諸了自己的行動來支持反霸凌:▼美國成立了一個反欺凌機車幫!與規則的約束之外,很多人都把付諸了自己的行動來支持反霸凌: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也被英國採納!
來自英國的小男孩Darren Stevenson,和他最好的朋友Connor Torrance因身高與穿著被被一群街頭少年欺負了幾個月。
後來,Darren Stevenson的叔叔向反霸凌車隊請求幫忙,結果來了40位騎著重機的大叔。這些大人二話不說,下車就把那幫欺負Darren的不良少年圍住。他們警告那些不良少年——「不要再欺負這個叫Darren的小孩,我們罩著他,他出什麼事我們唯你是問!」這幫人哪見過這樣的場面,簡直都嚇尿了,他們紛紛答應不會再犯,然後慌忙離開。
在英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護學生免受校園霸凌的困擾。
2018年3月16日,將是澳大利亞的第八屆「全國反欺凌暴力行動日」(National Day of Action against Bullying and Violence,簡稱「NDA」)。
澳洲前總理特恩布爾(Turnbull)呼籲所有學校都註冊加入NDA,以反對欺凌和暴力。特恩布爾在致學校的信中表示:我們相信,所有的學生在學校都有獲得安全的權利。欺凌和暴力在澳洲沒有立足之地。此外,澳洲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網站,用於支持反霸凌活動。 為了保護青少年權益和維護其訴諸司法的機會,1993年6月,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國家兒童和青年法律中心(National Children's and Youth Law Centre),該中心是雪梨大學、新南威爾斯州大學和公共利益宣傳中心的一個聯合項目,現由聯邦總檢察長部為該中心提供持續的資金。通過研究、法律改革和富有成效的夥伴關係,在青少年權益保護方面發揮有影響力的領導作用;
從人性入手,從源頭上解決。
德國對校園裡出現的恃強凌弱的「小霸王」關注態度鮮明,打擊力度也很大,其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西方國家。
在對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校園「小霸王」,校方有權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強制管教。
德國特別重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從愛護小動物開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以親自動手餵養小動物為載體的「善良教育」,已經成為德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相幫,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在挪威,政府鼓勵學校對包括網絡欺凌在內的校園欺凌問題採取全校範圍的幹預措施,學校建立了全校範圍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對學生行為進行限制,組建教師職業發展小組,與學生開展有關同輩關係與行為的班會活動,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長提供心理諮詢等。為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挪威國會於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到儘快根除校園欺凌現象的行動中。校園霸凌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社會問題,這關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但同時校園霸凌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裡面涉及到法律問題、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社會問題等等。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剛剛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在此次會議上提請審議。在這次修訂草案中:增加了校園欺凌防控措施、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時強制報告制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從業人員的準入資格等內容。「This was our playground.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並且提問學生:「有人知道「was」和「used to be」的區別嗎?」「used to be」代表著失去,有一種對逝去樂園的感嘆。After all,this is our playground.希望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每一個少年都有一個美好的樂園,從此免受校園霸凌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