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湯亞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現實世界中,校園霸凌事件仍不少見,而且很多都比影視劇中的情節更加惡劣。
除了對受害人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強烈憤恨,我們更要反思:校園霸凌為什麼還在頻繁發生?
我們先從幾個故事說起,它們有的發生在影視劇中,有的就發生在你我身邊……
一、校園霸凌,一直在發生
《失控的校園》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影片中約瑟普是高中同學口中的「怪人」,他性格懦弱孤僻,很難融入班級,所以成了全班同學欺負的對象。
(圖片:電影《失控的校園》海報)
同學們明目張胆圍毆他、惡搞他,把他的衣服脫光扔進女更衣室……
有一個叫加斯帕的同學想幫助約瑟普,反而讓自己也成了被欺負的對象,旁觀者只會冷漠地在一旁看笑話。
(圖片:失控的校園影片截圖)
約瑟普被欺負後,母親發現了他身上的傷痕,打電話給學校反映情況。可她並不知道,這樣做不僅沒有改變什麼,還讓同學更加討厭約瑟普。
老師也沒能採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反而選擇相信了班上那個成績最好的學生,認定是成績差的加斯帕在欺負約瑟普。
在一次極具侮辱性的欺凌後,忍無可忍的約瑟普終於取出了父親的槍……被欺凌的人,選擇用血洗校園來結束這一切。
(圖片:失控的校園影片截圖)
現實中,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1]: 32.5% 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6.1% 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2019年,一項基於全國12個省8000餘名中職學生的調查顯示[2]:17.40%的中職生在過去一個月裡曾多次遭受言語欺凌、關係欺凌或身體欺凌。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則報告提到[3]:全球 32% 的學生,在近一個月內都曾遭遇校園欺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過校園欺凌。
可見,校園霸凌不是個例,而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社會和教育問題。
二、霸凌從何而來?
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 將校園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4]。
定義專業難懂,但說到具體的霸凌行為,你可能會有切身之痛[5]:
肢體性霸凌,也就是肉體上的欺凌行為;
言語霸凌,如辱罵、嘲弄、恐嚇等;
性霸凌,比如脫光衣服拍裸照等;
關係霸凌,聯合其他人孤立、無視、離間或排擠;
網絡霸凌,利用手機或網絡等方式污衊、毀謗。
從心理學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這樣想的:
我受到的挫折,要「還」給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學家認為,當遭受了挫折卻無法向其根源發洩時,有人可能會轉移目標向他人攻擊[6]。
心理學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叫作「踢貓效應」:男主人被上司批評之後,心情很不好,於是回家與妻子吵了一架。
妻子的憤怒無處發洩,只好把旁邊玩耍的孩子訓斥了一番。緊接著,莫名其妙挨了一頓訓斥的孩子怒火中燒,看到院子裡的貓,就去狠狠踢了貓一腳。
心理學家用「踢貓效應」來描繪,負面情緒在不同人之間流動轉移的過程。壞情緒像水一樣,往往由等級高向等級低轉移,由強者向弱者轉移。
也就是說,你施加給孩子的暴力,可能會被他轉移給同齡人。
1、誤會與偏見,讓我莫名其妙地恨你
誤會和敵意常由偏見和刻板印象造成。
刻板印象是指,我們對他人存在一些膚淺而呆板的認識。
偏見則是帶有貶義的刻板印象,比如種族偏見和歧視。
霸凌者通常存在顯著的偏見,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視他人外表等。
從心理特質的角度看,他們極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戀水平(我最獨一無二)和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我即正義)。在許多青少年犯罪的調查中,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極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甚至覺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該」[7]。
圖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被欺凌者易遙面對欺凌者說出心聲
2、你們都錯了,只有我是對的
霸凌者通常會把錯誤歸因於環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他們會覺得自己並不過分,傾向於把責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逃避外界的譴責。
另外,霸凌者在面對「認知矛盾」時,也就是糾結霸凌行為的道德性時,更偏向於想辦法消除內心矛盾。比如,他們會選擇和接納他人給出的霸凌藉口,會說「這個人做過壞事」等[8]。
3、專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
在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父母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攻擊行為。
在放任型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孩子無限寵溺,沒有底線和原則,孩子容易變得目無法紀、冷漠殘酷,甚至以欺負弱小者為樂[6]。
電影《少年的你》中,飾演霸凌者魏萊的演員周也發文感慨,原生家庭如何影響著魏萊的成長。
(圖片來源:演員周也微博截圖)
三、爸媽該怎麼做?
電影《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幕:
警察到魏萊家調查時,她的媽媽極力為女兒辯護:「我們不是這樣的家庭,我跟她爸爸平時老教育她,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怎麼交往,這都是學問。別的孩子可以不考慮,但是她不能不考慮,她跟別人不一樣。」
如果魏萊媽媽能積極配合調查,理性和女兒溝通,魏萊可能不會繼續欺負陳念,也就不會被誤殺。
1、孩子是霸凌者,家長應理性溝通,不偏袒。
家長愛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偏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經常還會讓孩子越走越遠。
得知孩子的霸凌行為後,最重要的還是理性溝通、還原真相,找到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偏袒、冷漠、打罵都解決不了問題。
你要做的是,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加強陪伴、聆聽並尊重孩子,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人員的幫助。
停止孩子的暴力,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保護。
2、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隱忍解決不了問題
我們永遠不知道霸凌事件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家長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告訴孩子既不要欺負別人,也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霸凌者很少選擇對一群人施暴[9],鼓勵孩子在學校結交一些好朋友,不要總是獨來獨往。
如果遇到被人打罵欺負時,先考慮如何保護好自己。
不要繼續激怒對方,也不一定急於還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對方停止欺凌行為,力量懸殊的時候尋找機會先逃離現場。總之,儘可能降低自己的傷害。
同樣重要的還有,告訴孩子如果被人威脅、欺負了,要保留可能獲得的證據。然後及時告訴父母、老師。父母永遠是你的堅強後盾。
這也提醒我們,生活中獲得孩子的信任,和他們有效溝通很重要。
孩子會主動和你傾訴嗎?每一次我們都能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嗎?很值得家長們思考。
3、遠離霸凌,不僅是家長和孩子個人的事情
在這裡,我們也呼籲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重視校園霸凌現象。
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這一切,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沈曉昕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諮詢師培訓認證,家庭教育培訓師。
參考文獻:
[1] 陳曉英.校園欺凌,誰來解圍[N].法制日報,2015-7-13.
[2] 林克松,沈家樂,楊磊.中職校園欺凌的「真相」——我國中職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實然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教職論壇,2020,2:115-123.
[3]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Drivers and Consequences[R].UNESCO,2019.
[4] 郭豐波,覃偉.校園霸凌行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幹預[J].科教文匯,2011,31:165.
[5] 孫曉冰,柳海民.理性認知校園霸凌:從校園暴力到校園霸凌[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11:26-29.
[6] 袁飛,柏嬙.挫折-攻擊理論視野下的學生失範行為及其教育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4,7: 10-11.
[7] 杜捷.霸凌Vs被霸凌.課堂內外(科學Fans),2017,03:17-18.
[8] 馬志傑,陳伊唯.小學校園霸凌的社會心理學探析和解決策略[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0(3):78-84.
[9] 曲倩.面對校園霸凌,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什麼[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4.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