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根本原因是不理解什麼是「惡」

2021-01-18 騰訊網

文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學院君說: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暴露了各方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漏洞,引起了社會重度關注。解決校園霸凌問題關乎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緩。

今年召開的兩會,青少年健康成長話題備受關注,所以我們將跟大家討論,這個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的成因以及對大家的一些建議。

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可謂是屢見不鮮,幾乎每隔兩三天,各大新聞都能出現相關事件的報導,比如說:

1月3日微博網友爆料,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一名初一女生劉某姿在上個月底,不到十天的時間內,遭到7名同學的多次毆打。家長趕到學校後才知道,在學校寄宿的孩子因為和寢室一女生發生矛盾,便被寢室7個女生合夥兒欺凌。

而就在上個月,河北滄州,任丘長豐中學14歲小曹被同學要求自扇耳光、向同學喊爸爸、被菸頭燙傷,並被毆打致鼓膜穿孔。

.......

日趨嚴重的校園霸凌案件不僅存在於我們國家,其他國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嚴重到將其拍成了紀錄片和電影作品。

日本有一個紀錄片,叫《日本校園欺凌暴力事件》,講了一個初三男孩被霸凌至死的真實案件。

在學校裡,這個同學一直遭受同學的霸凌,被其他同學變著花樣整,甚至把他騙到偏僻的地方羞辱他,他向其他人求救也被視而不見,漸漸地,這個男主人公開始抑鬱,最終於2010年6月7日在自家的廁所裡,自殺身亡。

是時候對校園霸凌動手了。我們也通過今天的這篇文章,總結了校園霸凌的成因到解決方案,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校園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

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霸凌?同學間偶爾出現爭執和打鬧並不能算作「霸凌」,所以也要注意避免對某些比較頑皮的孩子貼標籤,用有色眼光去定義一般的衝突事件。

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惡,校園霸凌出現,根本原因是孩子不理解什麼是「惡」。

在《孩子與惡》一書中,作者特別將「霸凌」獨立出來討論,他認為「孩子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無法從其他手足或同學間了解該有的限度,大人監視的目光須臾不離,很多孩子被當成所謂的好孩子來養育,被遷入固定的規格裡。面對內心不斷湧出的力量無法分辨,便失去分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這種事,停不下來。」

這些「惡」在團體生活裡的展現,很可能就是開玩笑、惡作劇、口舌之爭、吵架甚至是比較嚴重的衝突。這些「惡」當然有可能演變成霸凌事件,但在尚未演變成霸凌的過程裡,正是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之處。

若我們只想一味「消除」霸凌而畏懼任何衝突,那麼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與這世界拿捏距離的機會,最終導致霸凌地下化,或是轉型為各類的隱性霸凌。

想確認事件是否已構成「霸凌」,並非依賴當事人的「感覺」或「主觀」判斷,若事件符合以下其一、兩項指標,那麼就應當朝霸凌事件方向處理:

權力是否平衡?觀察重點在於兩方是否為勢均力敵的態勢,也就是說雙方能隨時調換角色、你來我往,即使有一方吵輸或打輸,若權力沒有相差太多,那麼就不是霸凌。

是否蓄意傷害?不論是精神上或肉體上,一方受到傷害時另一方會覺得快樂。

有進一步的威脅?雙方都知道有可能再度重複發生。

是否產生恐怖氣氛?若重複行為不斷發生且沒被遏止,就會在受害者心中產生恐懼與壓力,並可能因此受到威脅和控制。

歐美國家是如何處理霸凌事件的?

校園霸凌事件不只出現我國,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情況都比較嚴重。但是歐美國家對於校園霸凌的處理方法會比我們系統很多,荷蘭每個學校都會有應對霸凌行為的方案。芬蘭在這方面也做的比較好。

總結起來,歐美國家在處理霸凌事件時,會額外注意做好這幾點:

1、遭受霸凌的孩子,不能離開老師的視線太久: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長就應向校方報告,啟動霸凌處理方案,對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保護。

2、在心理學家的幫助下找到問題的根源:校方會給家長推薦兒童行為心理學家和處理霸凌問題的專家,幫助被霸凌的孩子走出創傷,同時對施暴者進行引導。

3、拒絕以暴制暴,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以暴制暴無法從根源解決問題,要終結霸凌,最好的方法從孩子自身和心理入手,有耐心的引導。

4、讓孩子找到存在感,建立自信:學校會幫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家長支持孩子做喜歡的事情,讓孩子在友誼和興趣中找到存在感,同時會鼓勵孩子直面霸凌,最後會引導孩子與施暴者成為朋友,徹底告別霸凌。

面對隱性霸凌,家長可以怎麼做?

校園霸凌不僅有「身體傷害型」,還有「精神侮辱型」,前者的危害顯而易見,也很容易被發現,但後者則是一種隱形的傷害,常常會被大家忽略。而且隱性霸凌是緩慢而強烈的,危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面對隱形霸凌,家長們可以怎麼做?我們來分享一位家長羅怡君女士的做法:

當孩子如果孩子回家和我傾訴一些和同學相處不愉快的事情,我首先會仔細詢問,收集更多的信息,再從孩子雙方的角度去思考,最後才做出判斷,避免其中存在誤會。

其他孩子怎麼想?

我又不知道那是他的東西,他都亂放啊又沒貼名字。

他就是很膽小,東西不見就很急想哭,我們看到他那樣子很好笑。

他在旁邊一直盯著我們看很討厭,我們就拿球丟他叫他走開。

欺負他很好玩啊,反正他又不會怎樣,之後再跟他說對不起就好啦。

開玩笑嘛,碰一下也不行喔,我們男生常常這樣推來推去的,他也沒說不可以啊。

爸媽可以怎麼做?

這些描述經常是老師詢問時得到的答案,聽起來四兩撥千斤的說法,往往讓人更加氣惱卻又不知從何處理。

到底「開玩笑」或「惡作劇」是否為霸凌,必須觀察發生的頻率次數,若只是偶爾發生,不必反應過度,隔兩天孩子又和好如初。

但若三天兩頭頻繁發生,加上角色無法對調,或是一方喊停卻置之不理,那麼就構成霸凌的條件。

想要中止霸凌,「回應方式」是重要的策略之一,家長可以協助孩子:

1、找出孩子能做哪些事面對霸凌情境,例如可以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演練各種情境與應對,培養「自信的語言還擊」。

2 、和老師或學校反映霸凌情境,提供事實並確認處理態度。

3、運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和讚美,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並打入其他團體。「自信的語言還擊」與「攻擊式的反擊」大不相同,前者不訴諸「以暴制暴」,而是用表情語氣傳達堅強的心理準備,後者則是直接「打回去」。

有些家長過去曾有類似經驗,可能建議孩子鍛鍊體能、直接肢體反擊,但反擊未必是每個孩子都能做、想做的方式,有時不當的現場反擊反而招致更大的危險與後果。

特別是個性原本較為謹慎、害怕衝突的孩子,若一直要求孩子反擊而沒有其他方式表達支持,那麼很容易形成另一種「必須要這樣」的壓力,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因為做不到)的負面循環,而選擇獨自承受不願再透露任何細節。

其他孩子怎麼想?

她每次玩輸就會生氣,有時候還會哭,很煩耶,不想跟她玩。

我不想跟她一組啦,因為她動作慢又說不清楚她要幹麼,這樣我們這組會輸啦。

我不是故意要排擠她啊,只是每次分組的時候,都會想跟自己的好朋友一組啊,為什麼一定要找她啊?

大家都不喜歡她啊,跟她在一起就不會有別的朋友啊,這樣我覺得有點無聊也很丟臉,好像我跟她一樣。

爸媽可以怎麼做?

分組是各自自由選擇的結果,除非有同學刻意煽動、試圖控制其他人做出選擇,否則尚未達到真正的「人際關係霸凌」。

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團體組成分子不同,或不同年齡層心理的變化,或多或少面臨類似情境。父母不要反應過度,而是應該耐心陪伴引導,這樣的過程也能讓孩子學習更多團體的社交技巧。

1、請先當個耐心的傾聽者:不急著反應或給建議,讓孩子願意將父母視為傾訴對象,減少每天的負面情緒。

2、引導孩子藉由觀察檢視現況:與孩子討論幾個項目,請孩子在校時觀察其他人的互動方式和自己有何不同?他最想交朋友的是哪幾位?他們通常跟誰在一起玩?為什麼?

3、訓練孩子解讀「非語言的訊息」:當同學透過表情、沉默或眼神表達討厭或為難,孩子是否有能力接收到這樣的暗示?當他說話時,能不能意識到他人的感受?

4、協助孩子建立學校之外的人際關係:從鄰居、親戚、才藝班等開始「練習交朋友」,藉此確認孩子的社交技巧,也避免交友重心過度放在學校而缺乏自信,不利於學校人際關係的改善。

這些方法都需要「時間」發酵,若父母強求老師安排或出手代替孩子交友,只會看見表象問題消失,並讓孩子一味追求同學認同,日後可能容易遇上「如果你不這樣,我們就不喜歡你」的矛盾情境。

唯有通過這些方法,逐漸建立孩子堅強的心理素質,才能面對真實人生並有能力發現問題、做出調整。

其他孩子怎麼想?

我知道那樣會讓她不舒服,可是我那時候就很想故意這樣做,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其實對她沒什麼特別感覺,只是大家都一起這樣做,我以為只是開個玩笑應該還好。

誰叫她昨天跟我討厭的人說話,我就是想故意氣她。

爸媽可以怎麼做?

比起以上兩種有「明顯後果」的情境,女孩們之間的小圈圈文化可說是最難拿捏處理的問題。小團體原本就自然存在,別人也有選擇朋友的自由,然而一旦事情轉變為藉由團體友誼想控制孩子行為、刻意散布不實謠言、或是製造威脅氣氛時,這就構成隱性霸凌的要件。

即便確認是隱性霸凌,我們仍很難想像一個大人指控另一個孩子充滿心機、善於操控別人,這容易讓人聽起來小題大作、跟孩子一般見識,想要雙方對質,也會因為缺少證據而遭到否認,反而可能愈弄愈糟,因此多數父母顯得更加無助,只能回頭要自己孩子「想開點」。

這正是最容易犯的錯誤!我們絕對不能向孩子說「是不是你做了什麼?才會發生這種事?」或是任何合理化的忽視:「想開一點、交別的朋友就好了。」這類說法會讓孩子開始責怪自己、認為一定是自己有問題,也會加深人際關係霸凌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首要之務仍是同理的傾聽,即使是最微小的細節也不多做評斷,接下來我們可以:

1、 協助孩子加入適當的新活動,建立自信與新生活圈。

2 、協助孩子擬定日常策略:如:下課沒有人理可以怎麼辦?也許可以到圖書館打發時間,說不定可以結交新朋友。聽到自己壞話時該如何應對?和孩子在家練習一、兩句「臺詞」現場回應,不再因保持沉默讓對方得寸進尺。

3 、觀察孩子情緒反應,必要時轉移學習團體。未成年前,孩子原本就重視同學,並開始學會解讀同學暗示而表現適當行為。

過去類似現象也存在,只是我們可能用的是排擠、孤立等字眼,我們並不鼓勵直接告知孩子「被霸凌」,避免孩子給自己貼標籤,導致難以建立自信,未來就可能從「被霸凌者」轉變為「報復性的霸凌者」。

面對霸凌的積極方法,絕對不是調查找犯人、替誰定罪,而是讓每個孩子心裡能夠有所寄託、個性能發揮發展,霸凌現象才能真正消失。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值得所有家長和老師看看!
    近期電影《少年的你》熱播引發了人們對校園霸凌現象全民重視,但是現實中校園霸凌不斷上演,最近7歲女孩眼睛被塞紙條事件可見一斑,更有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殺害10歲女孩,為什麼會不斷發生這樣的事? 李瑩律師:近期嚴重的校園霸凌, 包括未滿14歲未成年人殺害10歲女孩這個犯罪行為,確實是令人非常的痛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一個情況?
  • 校園霸凌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老師嗎?
    這種想法肯定是片面的走路摔跤了總不可能每次都怪馬路不好吧.學生一出問題就往老師身上攬肯定是不對的,對於學校霸凌老師也是非常討厭的.至於學校霸凌產生的原因,本人覺得是多重因素產生的,其中家庭因素佔主要因素.
  • 在"校園霸凌"的陰影下,我們的孩子何去何從?
    據統計, 全世界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比例達到學生總數的32%。其中,將近30%的學生不會反抗。被霸凌後選擇 不說,不報警,成為了大部分受害者的選擇。缺失的"惡"的教育很多人可能會說,為什麼校園霸凌會發生?
  • 校園霸凌:脫韁的原生之惡-虎嗅網
    飽受校園暴力的橫山為了讓施暴者小池受到懲罰,試圖用偽裝他殺的方式嫁禍小池,以期讓他受到制裁,也讓共同的受害者——也是他唯一的朋友——白井可以從此在沒有暴力的日子裡,安寧地活下去。除了日劇《非自然死亡》,曾獲亞洲最佳電影的《告白》、美劇《十三個原因》乃至國內最新上映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都講述了少年們在名為校園霸凌的匕首下,接二連三倒下的故事。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一、什麼是校園霸凌?11月12日,某小學生被校園霸凌的視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視頻中顯示該小學生跪在地上,被周圍的男生用拖鞋抽臉,視頻中男孩無助地哭泣,周圍的毒打卻久久未停,令人痛心不已。#如何預防校園霸凌#那麼,什麼是校園霸凌呢?
  • 「我也曾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文丨Mikky明@bigfun社區你有經歷過校園霸凌嗎?無論是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還是冷暴力,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校園霸凌。無論是親身體會,還是親眼得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校園霸凌這種事情就像趕不走的幽靈一樣盤旋在我們頭頂的天空。
  • 校園霸凌為何又上熱搜?《少年的你》早已揭示其根本原因
    視頻中吳某一直不敢還手,還不斷求饒,但換來的只是田某更加肆無忌憚的凌虐,和圍觀者的嬉笑聲。視頻曝光後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雖然田某投案自首後,對自身行為造成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但仍有一些網友對她喊打喊殺。校園霸凌發生後,在所有人都在同情被欺凌者時,是否想過欺凌者為什麼會欺凌他人?
  • 《少年的你》反抗校園霸凌,中國首部直面校園霸凌的電影!
    校園暴力的新聞,我們屢見不鮮,甚至近年來愈演愈烈。而校園霸凌是世界範圍內存在的老問題了,在電視裡、微信、微博上我們可能閱讀過很多次這種新聞報導。在痛心的同時,卻無法知道那些經受過暴力的孩子們最終怎麼樣了。人民日報評論,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有人開始納悶了:「為什麼不反抗,他在顧慮什麼?」「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沒同學知道?」「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按常理來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可校園霸凌大部分是沒有理由的,然而,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霸凌的方式也很多,也許被霸凌的孩子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盯上。
  • 霸凌施暴者究竟想要什麼?旁觀者又在看什麼?-- 校園霸凌心理分析
    價值觀,也就是我們認為什麼東西最有價值。心理學家在研究霸凌時,問這些小孩,對你們來說,在與同齡人的人際交往中,什麼最重要?然而,Salmivalli和一些學者認為,一些孩子對於「地位」過分的追求帶來了霸凌行為。想要贏得別人的關注和尊敬沒有錯,但是認為「只有通過壓踩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就會促使這些孩子實施暴力行為,變成校園霸凌的施暴者。
  • 那個被校園霸凌的女孩,跳樓自殺了
    除了管控學妹們的衣著打扮外,還要求對學姐學長恭恭敬敬,不管什麼場合,見面必須要打招呼問好。如果不小心違反了這些規矩,就會被「多多關照」。孩子對善與惡的表達,往往更加赤裸與直白,甚至不計後果。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因為不懂後果有多嚴重,才會更加肆無忌憚。有人說:「對孩子而言,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廣西的初一學生陳琪琪,因校園霸凌而自殺。
  • 《悲傷逆流成河》一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為何讓人悲痛無奈?
    今天小編想要與大家探討的就是關於校園霸凌的一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講述校園暴力故事的。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也了解到了,作為學生群體的一些人面對自己的同窗,他們的行為與心靈都有多麼的骯髒與惡劣。
  • 淺談《少年的你》校園霸凌背後的原因
    不少網友都說看《少年的你》感覺很壓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原因在於它反應了真實生活,折射了現代校園的陰暗面與社會種種的缺失,校園霸凌並不是單方面引起的,而是多方面造成的。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家庭教育好比扣扣子,第一粒扣錯了,後面就全歪了,衣服也便不平整了,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 校園霸凌是孩子不懂事?3個原因告訴你答案,每1位家長都應該知道
    校園霸凌在當今社會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校園霸凌事件也曾一度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校園霸凌為什麼會在當代頻頻登上社會新聞的版面?面對這種事件,老師和家長又是如何對待的?真的是孩子不懂事?還是家長教育的不足?3個原因揭開校園霸凌的真相,從根源上制止校園霸凌的發生。不要讓社會為自己的孩子買單。
  • 「喜塔臘學姐」出沒,校園霸凌比宮鬥還恐怖
    現實生活中校園霸陵的原因無奇不有,有因為看不順眼就對別人進行霸陵的,也有因為感情爭風吃醋的,有因為出言不遜而被"關照"的,明明是校園霸陵,卻好像被他們說的頭頭是道。   有部韓劇叫《學校2015》其中就淋漓盡致的描繪了女孩李恩星被校園霸凌的過程,朝夕相處的同班女同學,把李恩星推倒在地上,往她身上丟雞蛋、麵粉,在課桌上刻下侮辱她的話,污衊她偷東西,逼她退學,最後導致了她的自殺。
  • 讓我們一起對「校園霸凌」說:不
    「校園霸凌」是在當今社會中比較常見常見,但是比較難以徹底解決的一個問題。「被霸凌者」們通常被「霸凌者們」排擠或者是言語傷害,更嚴重的甚至受了肢體攻擊。這次我要介紹的遊戲就是一個關於「校園霸凌」的故事。《一目鍾情(ひと目惚れ)》是一款日式文字冒險遊戲,是由網絡爆紅的養成遊戲《與奴隸的生活》的製作人Ray-Kbys打造的校園戀愛喜劇。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這些就只是新聞上報導出的一小部分事件,還有無數件校園暴力還不為人所知,無數的學生正過著地獄一樣的日子。其次,霸凌的定義也不僅僅是打你,罵你這麼粗暴的,校園霸凌是指學生之間的權利不平等的攻擊性行為,關鍵詞在「權利的不平等」。
  • 18萬人打出8.6分,這是中國第一部直面霸凌的電影
    當時所有都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只顧著拍照發微信,猜測著她跳樓輕生的原因。原來,胡小蝶一直都遭受著同學的欺凌,長時間被好幾個女生拳打腳踢, 在廁所裡被使用過的紙巾甩臉上,經常收到「聖母婊」這樣的汙言穢語。但警察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胡小蝶被校園霸凌,而被找去談話的陳念,也不肯開口講,最終只好不了了之。施暴者害怕陳念說出了真相,從此就將霸凌目標轉移到了她身上。
  • 細思懼極,到底什麼是校園霸凌的根源?
    根據調查表明,每年全球有2.43億的學生,遭受過校園霸凌,大約佔學生總數的32.5%,然而30%的學生都選擇了沉默。在霸凌現場,有59%的圍觀者,無論是未成年的孩子,還是成年的師長,都從沒有伸手相助。很久,兒子才講了一句話:「我沒有和他們一樣的過去,如果不這樣,就沒有人跟我玩了。」在上海,他在讀國際學校,在亞洲旅行,住星級酒店,講三種語言。
  • 《少年的你》:真正的校園霸凌,悲傷不只是「逆流成河」
    而關於影片本身,媒體也給出了較為統一的定性:國內首部深度直觀展現校園霸凌的電影。一部嚴肅的校園青春片這部由曾志偉之子曾國祥執導的影片,的確直面的是青春片中最為幽暗、沉重的一種題材——校園霸凌。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中國電影此前也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從未有一部青春片,如此直觀深刻地揭開了校園中這一敏感黑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