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了高三女生陳念在高考前夕被同班幾個女同學校園霸凌,機緣巧合下她遇到了小混混小北,小北一直護著陳念,甚至為她頂罪的故事,他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陳念,卻沒有小北。
不少網友都說看《少年的你》感覺很壓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原因在於它反應了真實生活,折射了現代校園的陰暗面與社會種種的缺失,校園霸凌並不是單方面引起的,而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家庭教育好比扣扣子,第一粒扣錯了,後面就全歪了,衣服也便不平整了,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小北為什麼成為混混整天打架鬥毆,因為父母離異,母親改嫁,他一個人生活,家庭對他來說非常的遙遠;魏萊為什麼會欺凌他人,因為她有個自以為是的母親,她母親認為所有的錯都是他人造成的,而她也是這麼教育魏萊,還有魏萊父親因為她成績不好復讀而不跟她說話,這些家庭問題使年少的她心理變得扭曲,她不認為自己欺凌他人是錯的,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害死同學是錯的,甚至認為是在幫她;而與魏萊一起欺負人的女同學,她的父親也是動不動都對她拳打腳踢,這樣的教育方式讓他的女兒也成為了欺凌他人的人;女主陳念的母親為了賺錢非法售賣劣質面膜,到處騙人,讓自己女兒過上了擔心受怕的生活……
正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錯誤,才讓那些少年走向了歧途,而影片只是現實生活的鏡子罷了,當今社會有多少父母以賺錢的名義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又有多少父母以一個壞榜樣的形式教育著自己的子女呢?正所謂「家庭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是一輩子,如何發揮家庭教育的正確性是至關重要的,也值得每個父母去深思。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原本在學校中,同學之間應該是最親密的家人,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其樂融融,但是校園霸凌卻從未在校園內消失,原因也有學校教育與管理的缺失。
當今學校很多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就像《少年的你》中所說的一切以高考為重,現在的很多學校也是這樣,重點抓學生的學習,而忽視了德育與法律教育,以至於學生沒有意識到校園霸凌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就像魏萊她在班級也算是佼佼者,但是品行卻沒有與成績相同步,她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違法。學校是塑造和培養國家人才的地方,而人才並不是指成績好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的人。
三、法律的不完善
我國有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卻沒有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處罰法,「未成年」這三個字成為了某些不法少年的擋箭牌,他們認為自己是未成年年人,所以法律拿我沒有辦法,校園霸凌啥的,最多只是教育或者管教幾天,幾天後又是一條好漢。而現在孩子心智越來越成熟,當今社會未成年人犯罪率越來越高,年齡逐漸低齡化,「他/她只是一個孩子」變成了一句諷刺的話,孩子變得不再單純,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去懲罰那些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們。
影片的最後也預示了未成年人犯罪是逃不過法律的制裁的。
四、人性的懦弱與社會的冷漠
受害者們身上的懦弱成為了欺凌者們囂張的資本,有多少被欺凌者因為怕被報複選擇了忍氣吞聲,甚至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影片中剛開始因為被欺凌而選擇自殺的胡小蝶,這樣的孩子生活中不在少數。支教時曾遇到初一一名女生被其他學生打了二十多巴掌,臉腫了,她跟家長與同學說是自己摔了,最後因為被打的視頻流出,學校報警才水落石出。如果受害者只是隱忍,那麼一定程度上是在助紂為虐,當然對於他們的懦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直屈服還是會被欺負,為什麼不選擇告訴家長老師呢?如果學校幫不了,也可以選擇報警,相信社會還是正義的。
對於校園霸凌的助攻對象少不了那些當看客的學生,《少年的你》中胡小蝶自殺時,同學們不僅沒有傷心難過,而是紛紛圍觀拍照;對於胡小蝶與陳念被欺負,同班同學都心知肚明,卻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一起去孤立、排擠受害者,因為他們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但是如果全班大部分同學都聯合起來說「不」,說出真相,那些霸凌者又怎麼會有恃無恐呢。
《少年的你》讓我感觸頗多,就像影片陳念反問女警察:「那如果世界真的是這樣,你放心把孩子生出來嗎?」是呀,如果世界充滿著欺凌,那作為父母的如何會放心呢?而世界要變得美好,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