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少年江湖裡的傷與痛||雲心理

2021-03-02 雲心理

一提到校園霸凌,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影片中那些毆打、羞辱及嘲笑。校園霸凌比這複雜得多。

「受害者(可能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長期而重複地暴露在霸凌者(可能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所施予的互相行為當中。」這是1978年,挪威學者Olweus最早提出的霸凌的定義。

這裡面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霸凌會產生對他人欺負的效果,受害者感覺到在這個關係裡面受到威脅,或者關係是不穩定的。二是霸凌者有一種故意要造成對方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受傷的意圖。

在《陪孩子面對霸凌》這本書裡面,芭芭拉·科婁羅索提出霸凌有四種記號:

第一:權力上的不平等。比如霸凌者年紀更大,個子更高,在同學裡面的地位更高。一群孩子針對一個孩子。這些不平等產生的霸凌,不是同學之間的一種玩鬧,因為它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抗。

第二:蓄意傷害。傷害本身的目的不是傷害,而是看到對方的困窘不安,乃至害怕而產生的快感。

第三:有進一步或持續的危險。霸凌者跟受害者都知道,這件事還會再發生,不會只是單一事件。

第四:產生一種恐怖的氣氛。霸凌是通過讓受害者恐懼,達到恐嚇與控制的目的。

這些特點,在影片中有充分展現。陳念的對面,至少有三個霸凌者,一對多。魏萊對她,就是一種蓄意傷害,而且重複發生。當她被幾個人毆打、剪頭髮、拍裸照時,霸凌者像一群嗜血的魔鬼在狂歡。

校園中這樣赤裸裸的暴力不多,更多的是隱蔽的暴力。這種隱蔽的暴力,常被老師、父母認為「這只是小孩子之間開玩笑或者惡作劇」。開玩笑、惡作劇、人際衝突與霸凌是有區別的。因為對霸凌缺乏認知,很多孩子沒有得到老師、父母的保護,甚至被父母的忽視造成二次傷害。

「霸凌是一種系統性的暴力,因受害者的恐懼獲得的樂趣,霸凌者會不自覺的像上癮一樣而需要更多別人的害怕。」臺灣心理學家王浩威在微課《校園霸凌對青少年的意義和創傷》中說。

校園霸凌對一個人的自尊、價值觀、心理健康傷害非常大。我諮詢過的個案中,Tony算是曾經遭遇嚴重霸凌的人中最成功的,但他的親密關係卻不理想。當然,不是僅僅霸凌這一個因素就會導致一個人的自毀傾向,但霸凌是他們成長中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當覇凌發生的時候,我們固然會關心,甚至知道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但即便是注意到這一點,心理的影響可能還是比我們想像得深遠。」王浩威說。他的一個被霸凌的來訪者,後來有了疑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他有關係妄想、被害妄想,還有輕微的幻聽。

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童年,不管是小學或者是初中,在校園被霸凌過的人,在成年以後許多人仍然有創傷後應激症候群(PTSD)的情形。而且,有研究發現,創傷應激症候群比較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精神病症狀,而且大部分都是關係妄想,也就是覺得別人對自己有特殊看法。

「校園霸凌現象逐年在增高。」王浩威在微課中提供了一組數據。根據2017年臺灣某單位的調查,青少年遭遇霸凌的情形,隨著學齡層的下降,而有增多的趨勢。其中「在學校被同學罵、嘲笑或捉弄」的比例最高,其中國小佔19%、國中佔8%、高中佔4%;其次調查問及「有同學到處說你的壞話或你不想認人家知道的事」,國小佔12%、國中佔7%、國小佔6%。

我在騰訊新聞上看到一份《看見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報告》,在3.6萬餘名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霸凌過。與臺灣小學校園霸凌最厲害的數據不同,7成以上的大陸受訪者認為校園霸凌發生在初中階段。

這份調查報告,也顯示出懼學、輟學與校園霸凌的關係:38.2%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來上學。



校園霸凌及家庭暴力是人性最醜陋的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位於鄙視鏈頂端的人,非常容易霸凌鄙視鏈末端的人。「鄙視是一種優越感,其實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傷害跟無能感。他把這樣的優越感再合理化,貶低別人讓自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王浩威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解讀霸凌,他認為傳統定義的欺負和強欺弱常常是出於暴力和憤怒,但是霸凌更多是出自於鄙視。

王浩威認為霸凌中有三種優越感常常出現:

如何減少校園霸凌?影片中也進行了探討,比如權力機構的介入,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兩個少年也在盡力自救——強者保護弱者。這些都是解決方案,但不足夠,因為產生霸凌的社會需要治療。

「怎樣變成一個更和諧的社會,真正的正能量的社會?我想我們最終還是要相互學習,看到我們的陰暗面,學習更多元的價值觀,培養我們的小孩有更強烈的共情能力,這是重要的。」這是王浩威給出的一個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可以減少霸凌,我在心理諮詢中也看到了這種希望。

高二女生小N被同學起綽號,一叫這個綽號就有同學鬨笑,她感覺很受傷害。我想讓她看到,同學中的確有人心懷惡意,但不是所有的同學都這樣,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數」。

「是不是有時候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我說。

「不是!」她很快地說。初中時,她是班長。班裡有個殘疾的女生被同學欺負,她挺身而出,保護這個女孩,還主動和女孩同桌,大大改善了女孩在班級裡的處境。

那一刻,我對這個17歲的女生心生敬意。

多元的價值觀,會讓我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保持寬容。心懷共情,能讓我們對他人的傷與痛心生悲憫。這些美好的東西,會照亮人性的黑暗。

作者簡介:代桂雲,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實踐者與分享者。心理諮詢師、私人心理顧問、藍橡樹心理援助中心創始人,擅長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為來訪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個人公眾號:雲心理 yunxinli-aiziji(轉載請留言,並標註以上信息)

圖書推薦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那些被踐踏的少年
    也許我們都知道青春是什麼,但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我們的青春裡會發生什麼。最近熱播的影片《少年的你》,主人公小北和陳念的青春就是這樣,一場秘而不宣的青春「戰鬥」正在他們的生命中上演,他們將一起守護少年的尊嚴。陳念說:「沒有人教會他們成長,更沒有一節課去教他們如何成長」,青春的迷茫和苦澀正是由此開始。
  • 《少年的你》:真正的校園霸凌,悲傷不只是「逆流成河」
    《少年的你》意想不到的大火。《少年的你》上映之後,收穫了如潮般的好評。「口碑炸裂、爆棚」,「周冬雨又貢獻了影后級的表演」,「易烊千璽神演技」等等評論,不絕於耳。首日票房破2億,豆瓣評分8.6,貓眼評分9.7。數據給出了最直觀的市場反應。而關於影片本身,媒體也給出了較為統一的定性:國內首部深度直觀展現校園霸凌的電影。
  • 《少年的你》刷屏背後:真實的校園霸凌,比電影殘忍一百倍
    心理扭曲,是沒有盡頭的暴力去年大火的《少年的你》,講述的就是校園霸凌的事件。一切都開始於因為校園暴力而自殺的胡小蝶。「旁觀者和直接施暴者都是校園霸凌的傷害構成」而電影裡陳念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因為這份內疚,當其餘學生爭先恐後拿出手機拍照的時候,她選擇用自己的衣服給胡小蝶的屍體蓋上了最後的尊嚴。
  • 《少年的你》 | 面對校園霸凌,李玫瑾教授支持打回去
    封 閉▲蔡仁偉                      (寫給校園霸凌事件)來源:《偽詩集》,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其實,並不太想從《少年的你》這部電影開篇,畢竟講述校園霸凌故事的早在它之前,就不勝枚舉,如《本X》《告白》……不過,《少年的你》正在上映,口碑不錯,所以就以它開篇來說說老話題
  • 校園霸凌背後的深度心理分析,細思極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2019年,一項基於全國12個省8000餘名中職學生的調查顯示[2]:17.40%的中職生在過去一個月裡曾多次遭受言語欺凌、關係欺凌或身體欺凌。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則報告提到[3]:全球 32% 的學生,在近一個月內都曾遭遇校園欺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過校園欺凌。
  • 《少年的你》反抗校園霸凌,中國首部直面校園霸凌的電影!
    校園暴力的新聞,我們屢見不鮮,甚至近年來愈演愈烈。而校園霸凌是世界範圍內存在的老問題了,在電視裡、微信、微博上我們可能閱讀過很多次這種新聞報導。在痛心的同時,卻無法知道那些經受過暴力的孩子們最終怎麼樣了。人民日報評論,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相比劇情,現實更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
  • 《少年的你》魏萊和陳念:「校園霸凌」背後,沒有贏家
    然後迅速回勾起對校園生活、對青春往事的美好回憶……可是,也有一群人,校園記憶留給他們的,卻只有噩夢和恐懼,所謂的同學少年,帶給他們的,卻是難以撫平的傷痛。而這一切,都源於「校園霸凌」。電影《少年的你》熱映時,「校園霸凌」作為一個沉重的話題,迅速被推上熱搜。
  • 堪比《少年的你》,卻把校園霸凌揭露的更徹底,《刺》痛了誰
    ,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一起把校園霸凌的面紗揭開,把青春的另外一面展現在所有觀眾的面前。現在劇版的《少年的你》來了,他把校園霸凌的遮羞布徹底揭開,每一場霸凌的開始都是從一點小事開始的,但是被霸凌的人一直在苦苦掙扎,卻越陷越深。這是李尚龍的首部長篇小說《刺》,並且這部小說還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李尚龍即是作家,又是導演還是考蟲網的聯合創始人。
  • 影后馬思純曾遭校園霸凌:面對霸凌,如何拯救少年的你?
    影后馬思純在《我的生活》節目中,與好友敘舊時自曝有焦慮症,其原因在於,曾經遭受過校園霸凌。她回憶到,初中的那段時光,猶如人間地獄。她因為長得比較胖,被同學針對、擠兌。有同學故意在她的飲料裡倒粉筆灰、拖把水,還有同學偷偷拿她的信去全班朗讀。這些行為,都造成她長期焦慮、不自信、軟弱的性格。長大後,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填補不了內心的黑洞。
  • 《少年的你》直面校園霸凌,看看歐美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其實美國在很長時間裡對霸凌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是成長的代價。直到1999年科倫拜校園槍擊案,這起槍擊案是很多美國人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有關機構也給出報告:校園槍擊案兇手三分之二是霸凌受害者。2015年4月,所有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美國形成了對待霸凌現象的專業體系,老師、家長發現霸凌傾向如何制止、如何減少學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徵來避免受欺負,遭到霸凌如何應對、如何做好受害者的心理幹預。▼美國學校的「反校園霸凌」規則:
  • 淺談《少年的你》校園霸凌背後的原因
    不少網友都說看《少年的你》感覺很壓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原因在於它反應了真實生活,折射了現代校園的陰暗面與社會種種的缺失,校園霸凌並不是單方面引起的,而是多方面造成的。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家庭教育好比扣扣子,第一粒扣錯了,後面就全歪了,衣服也便不平整了,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 從《少年的你》看媒體如何報導校園霸凌
    (圖片來源:微博)《少年的你》上映4天,票房已超過六億。這部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歷經6月份定檔、臨時撤檔、10月份再次定檔幾番波折,終於順利播出,並且收穫了不錯的口碑。作為一部關注校園霸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無論是票房,還是觀眾反饋,亦或是業界評價,都反映了《少年的你》對於良心電影的詮釋。
  • 《誤殺》詮釋4種校園霸凌根源:校園霸凌面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一部好的影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引發人們對現實的思考,看完《誤殺》,我久久無法釋懷,且陷入沉思,思考到最後,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一個誰都躲不過的事實:這是一部由校園霸凌事件引發的犯罪片。一直以來,校園霸凌事件數不勝數,從翻拍郭敬明小說《悲傷逆流成河》,到曾國祥執導的《少年的你》,去年12月13日,又來了個《誤殺》。
  • 校園霸凌不止是《少年的你》《嘉年華》,是時候看看這部「神作」
    這上面兩部講述的其實都是校園內部一些勢力對於更多的女性方面的霸凌。就連最近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拿獎拿了個大滿貫的《少年的你》也是講述學校裡的同學對於女孩子的霸凌。女性是弱勢群體。區別在於《嘉年華》和《熔爐》更多的表現的是對孩子身體和心理雙方面造成的傷害,是受過非人的虐待的。而《少年的你》表現得是同學在校內和放學之後對女主的圍追堵截。甚至是各種嘲笑,諷刺女主角,對女主角的心靈甚至是身體(外部)造成一些傷害的題材。
  • 《少年的你》:實至名歸的「校園霸凌」題材電影
    《少年的你》劇照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校園青春片《少年的你》截至昨天,已經公映10天,目前的票房為11.48億元,成為今年十月檔第四部突破10億元大關的電影,該片的票房也超過了國慶檔明星雲集的《攀登者》。
  • 面對校園霸凌,家長們該如何保護「少年的Ta」?
    家長朋友們,有去看最近很火的電影《少年的你》嗎?說實話,柚子媽看完心臟有點疼。不過電影拍攝也好,演員演技也好,真的都挺不錯的。
  • 《少年的你》:一部有關校園霸凌的電影,他們一起守護少年的尊嚴
    《少年的你》:一部有關校園霸凌的電影,他們一起守護少年的尊嚴Hello,大家好,又到了講故事的時間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有關校園霸凌的電影《少年的你》,主要講述了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
  • 江蘇一少年制止校園霸凌,被毆打致死,家屬:希望判處死刑
    校園,是許多人記憶中美好的,單純的存在,但這與校園裡存在陰暗的角落並不矛盾。那陰暗的角落,有一個令人心顫的詞可以描述——校園霸凌。近日,一在江蘇南通一所學校內,少年因制止校園霸凌,被活活毆打致死。2021年1月18日,制止校園欺凌遭同學打死的少年,這件事情在江蘇南通開庭審理。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所謂校園霸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間的一方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其具有低齡化、群體性和反覆性等特點。二、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們成長的搖籃,一個家庭的教育決定著一個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式,同樣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品質。
  • 校園霸凌,學生成長的噩夢
    小夥伴們上學的時候,遇到過被校園霸凌的事情嗎?多發的校園霸凌事件反應出了很多問題,大家不禁要思考了,現在的孩子怎麼了,其實不只是現在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有這個問題存在 。也是很棘手的。圖片來源於網絡校園內外,多人成群結隊以多欺少,無端生事,造成傷害同學的事情沒少發生。給這些同學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陰影。對以後出入社會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一段屈辱和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