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校園霸凌,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影片中那些毆打、羞辱及嘲笑。校園霸凌比這複雜得多。
「受害者(可能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長期而重複地暴露在霸凌者(可能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所施予的互相行為當中。」這是1978年,挪威學者Olweus最早提出的霸凌的定義。
這裡面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霸凌會產生對他人欺負的效果,受害者感覺到在這個關係裡面受到威脅,或者關係是不穩定的。二是霸凌者有一種故意要造成對方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受傷的意圖。
在《陪孩子面對霸凌》這本書裡面,芭芭拉·科婁羅索提出霸凌有四種記號:
第一:權力上的不平等。比如霸凌者年紀更大,個子更高,在同學裡面的地位更高。一群孩子針對一個孩子。這些不平等產生的霸凌,不是同學之間的一種玩鬧,因為它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抗。
第二:蓄意傷害。傷害本身的目的不是傷害,而是看到對方的困窘不安,乃至害怕而產生的快感。
第三:有進一步或持續的危險。霸凌者跟受害者都知道,這件事還會再發生,不會只是單一事件。
第四:產生一種恐怖的氣氛。霸凌是通過讓受害者恐懼,達到恐嚇與控制的目的。
這些特點,在影片中有充分展現。陳念的對面,至少有三個霸凌者,一對多。魏萊對她,就是一種蓄意傷害,而且重複發生。當她被幾個人毆打、剪頭髮、拍裸照時,霸凌者像一群嗜血的魔鬼在狂歡。
校園中這樣赤裸裸的暴力不多,更多的是隱蔽的暴力。這種隱蔽的暴力,常被老師、父母認為「這只是小孩子之間開玩笑或者惡作劇」。開玩笑、惡作劇、人際衝突與霸凌是有區別的。因為對霸凌缺乏認知,很多孩子沒有得到老師、父母的保護,甚至被父母的忽視造成二次傷害。
「霸凌是一種系統性的暴力,因受害者的恐懼獲得的樂趣,霸凌者會不自覺的像上癮一樣而需要更多別人的害怕。」臺灣心理學家王浩威在微課《校園霸凌對青少年的意義和創傷》中說。
校園霸凌對一個人的自尊、價值觀、心理健康傷害非常大。我諮詢過的個案中,Tony算是曾經遭遇嚴重霸凌的人中最成功的,但他的親密關係卻不理想。當然,不是僅僅霸凌這一個因素就會導致一個人的自毀傾向,但霸凌是他們成長中很重要的一個議題。
「當覇凌發生的時候,我們固然會關心,甚至知道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但即便是注意到這一點,心理的影響可能還是比我們想像得深遠。」王浩威說。他的一個被霸凌的來訪者,後來有了疑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他有關係妄想、被害妄想,還有輕微的幻聽。
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童年,不管是小學或者是初中,在校園被霸凌過的人,在成年以後許多人仍然有創傷後應激症候群(PTSD)的情形。而且,有研究發現,創傷應激症候群比較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精神病症狀,而且大部分都是關係妄想,也就是覺得別人對自己有特殊看法。
「校園霸凌現象逐年在增高。」王浩威在微課中提供了一組數據。根據2017年臺灣某單位的調查,青少年遭遇霸凌的情形,隨著學齡層的下降,而有增多的趨勢。其中「在學校被同學罵、嘲笑或捉弄」的比例最高,其中國小佔19%、國中佔8%、高中佔4%;其次調查問及「有同學到處說你的壞話或你不想認人家知道的事」,國小佔12%、國中佔7%、國小佔6%。
我在騰訊新聞上看到一份《看見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報告》,在3.6萬餘名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霸凌過。與臺灣小學校園霸凌最厲害的數據不同,7成以上的大陸受訪者認為校園霸凌發生在初中階段。
這份調查報告,也顯示出懼學、輟學與校園霸凌的關係:38.2%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的受訪者觀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來上學。
校園霸凌及家庭暴力是人性最醜陋的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位於鄙視鏈頂端的人,非常容易霸凌鄙視鏈末端的人。「鄙視是一種優越感,其實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傷害跟無能感。他把這樣的優越感再合理化,貶低別人讓自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王浩威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解讀霸凌,他認為傳統定義的欺負和強欺弱常常是出於暴力和憤怒,但是霸凌更多是出自於鄙視。
王浩威認為霸凌中有三種優越感常常出現:
如何減少校園霸凌?影片中也進行了探討,比如權力機構的介入,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兩個少年也在盡力自救——強者保護弱者。這些都是解決方案,但不足夠,因為產生霸凌的社會需要治療。
「怎樣變成一個更和諧的社會,真正的正能量的社會?我想我們最終還是要相互學習,看到我們的陰暗面,學習更多元的價值觀,培養我們的小孩有更強烈的共情能力,這是重要的。」這是王浩威給出的一個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可以減少霸凌,我在心理諮詢中也看到了這種希望。
高二女生小N被同學起綽號,一叫這個綽號就有同學鬨笑,她感覺很受傷害。我想讓她看到,同學中的確有人心懷惡意,但不是所有的同學都這樣,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數」。
「是不是有時候你也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我說。
「不是!」她很快地說。初中時,她是班長。班裡有個殘疾的女生被同學欺負,她挺身而出,保護這個女孩,還主動和女孩同桌,大大改善了女孩在班級裡的處境。
那一刻,我對這個17歲的女生心生敬意。
多元的價值觀,會讓我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保持寬容。心懷共情,能讓我們對他人的傷與痛心生悲憫。這些美好的東西,會照亮人性的黑暗。
作者簡介:代桂雲,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實踐者與分享者。心理諮詢師、私人心理顧問、藍橡樹心理援助中心創始人,擅長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為來訪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個人公眾號:雲心理 yunxinli-aiziji(轉載請留言,並標註以上信息)
圖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