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五顆星
你可以對它挑刺,你可以質疑它其中有些片段「太演」、「太戲劇」或者「太主旋律」,但是我依然願意給它滿分五顆星——而且我也相信它會是今年國慶檔票房的冠軍!
在進影院看它前,我很擔心它會成為《我和我的祖國》的翻版,雖然那樣拍基本不太可能翻車但我確實希望能看到一些新東西;我也很擔心它會變成《我和我的農村》,以至於城市長大的觀眾(比如我)會難以感同身受。好在當第一段落《北京好人》一開場就打消了我的疑慮:整部電影的五個段落全部採用喜劇的方式進行呈現,但都是所謂「它能有多好笑就有多催淚」,笑聲伴隨著眼角淚花起飛;而且儘管電影確實會更多匯聚農村、上村人們的故事,但他們又往往與城市生活相交集,展現出一個更為真實和全面的當代中國形象;
五個段落中《北京好人》無疑先聲奪人,儘管看起來就是《我和我的祖國》裡計程車故事()的2.0版本,但的確在一開場就給全片定下基調且牢牢的抓住了觀眾。葛優那張臉可以讓導演毫不忌憚的給大特寫卻又不必擔心會演得太過,真是的只能用出神入化來形容;
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當然就是《唐探》的「黔東南版本」。由於整個片子的故事和基調都是沿著《唐探》那種無釐頭喜劇的調子去走,所以我也沒法對演員的表演說太多。正巧前不久我剛剛去黔東南(隆裡)參加過攝影節,而且還是自駕去的,所以影片中的地貌和民俗都讓我覺得很親切;
徐崢的《最後一課》和《我和我的祖國》裡他那篇《奪冠》(不是長電影)的基調也很接近,所以也多少有一些觀看話劇演出的「戲劇感」。你會覺得演員演得的很認真很賣力,但有時候衝突顯得有些刻意,表演也有些用力過猛。但是,如果你能接受「話劇」的設定,那再看這段片子倒也並不覺得突兀——不瘋魔不成戲。想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將情緒快速的調動起來,徐崢這麼搞我覺得OK;
鄧超&俞白眉的《回鄉之路》是全片中最具「反轉性」的。不得不說,閆妮與鄧超的表演實在太過精彩,尤其是鄧超完全展現出他是一個「演技實力派」,對於人物的刻畫和情感的把握相當到位,讓我對他完全刮目相看!由於華為P40在本劇中做了一個小小的植入,所以我之前還單獨為它寫了一小段微博,算是對優秀的國產手機支持一把!
閆非、彭大魔導演的《神筆馬亮》給全篇帶來一個笑點最多且浪漫十足的段落,把它放在最後不僅讓對開心麻花期待許久的觀眾們感覺「物有所值」,而且也成功的重新激活了原本影院內「感動有餘」、「歡樂不足」的氣氛,讓觀眾們能夠帶著微笑而非擦著眼淚走出影廳。儘管從劇情上來看,這個段落裡幾個包袱確實很「套路」,但它就是能讓大家大笑出聲。我相信這個段落很可能是全片五個段落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方面的統計調查?
我之前已經請爸媽看了《奪冠》,接下來也一定要讓他們去影院裡看看《我和我的家鄉》,二老是一定會愛上這部電影的。如果說《奪冠》的目標人群年齡偏大、《姜子牙》又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那麼這部《我愛我的家鄉》是今年國慶檔裡最適合全年齡觀賞的一部影片。不需要太多說教和口號,看過這部電影,每個中國人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都會在郭蘭英老師「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聲中油然而生!
————————————
《奪冠》:四顆星
我不得不說,這個看起來故事片不像故事片、紀錄片不像紀錄片的電影更應該叫《郎平傳》。據說本片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在上映前緊急更改了名字,從原來的《中國女排》改為《奪冠》,而且還在推遲上映期間對影片進行了重大剪輯,直接導致上映版本和原先版本產生巨大差異。為什麼老女排隊員的名字全部被隱去?為什麼黃渤飾演的那個重要角色同樣不配有姓名?甚至為什麼影片有好幾場戲臺詞與嘴型都配不上?據說都是與此有關。
不過,對於一些朋友質疑為什麼本片只介紹了老女排對日本、新女排對美國和對巴西的三場比賽,其他比賽都被「咔嚓」掉只能以字幕形式出現?我倒不認為它們也都是改名風波引起的:只選擇中國女排崛起、沉淪和復興的三場關鍵性比賽,就足以展現女排精神和時代變化,也足以展現郎平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了。再多的話,本片真的就太像是一部「體育紀錄片」了。當然,《奪冠》對於比賽段落的展現手法是非常優秀的,以至於我這場電影播映時全場觀眾忍不住會隨著賽事比分變化而驚叫出聲,甚至齊齊的為女排奪冠而鼓掌。這樣能讓眾如此身臨其境的電影片段真的還是挺難得的;
必須要說,《奪冠》三位主要演員大的表現為本片的成功發揮了巨大作用:飾演年輕郎平的是她的女兒白浪,儘管本身並非專業演員但勝在人物造型實在和她母親年輕時太過相似,難道還有比白浪姑娘更適合的人選嗎;
而鞏俐真的就是「郎平本平」,那神態那氣度同樣無可比擬,真正做到了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無論是她飾演的郎指導初次執掌中國女排時遭遇各種質疑挑戰,還是她在中巴決戰前對朱婷袒露心聲讓新一代女排姑娘們了解什麼是「女排精神」時的段落,全都讓人心悅誠服,對由她來飾演郎指導不做第二人想!
至於因為原型人物覺得自己「形象不佳」而導致換名風波的黃渤,我個人覺得他所飾演的那個人物形象也很正面,並沒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這是影片重新剪輯後才呈現的效果?原來的人設與現在差距甚遠麼?但看起來似乎也不像啊?這真的讓人很疑惑。當然了,如果原型人物覺得黃渤長得不好看,不夠英俊那倒的確是沒有辦法了...
應該說,本片在經歷了重大波折後依然能有當前的表現已經實屬不易。我原本想給《奪冠》一個三星半,但猶豫許久後還是決定給四顆星——我們現在真的依舊需要「女排精神」,依舊需要給社會多加一點「精氣神」。當然了,我也非常好奇是否能否有一天看到本片名為《中國女排》時的原始版本,希望能讓老女排隊員名的真實名字出現在影片中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簡單的球衣號碼。
————————————
《姜子牙》:四顆星
大家對於《姜子牙》在技術方面的成就並沒有異議。結合之前網上發布的「2D」與「3D」部分的製作特輯,我們有理由相信本片確實已經成為中國動畫影片在視覺效果上的又一座裡程碑。無論是之前的《大魚海棠》(2D)還是《哪吒》(3D),在《姜子牙》的驚人成就面前都要低頭俯首——我甚至可以說這部動畫的視覺效果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線水準」!
(音效方面,我看的影院效果一般,未能得出準確結論。但我估計應該也是很出色的。)
然而《姜子牙》的劇情確實是爭議所在。我並不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有什麼「兩極分化」的存在——因為我只看到把《姜子牙》罵到死的,還沒有看到誰能把它的劇情誇到天上去的。而我個觀點是,這個劇情雖然確實有不少缺憾但也並不至於「爛」。
應該說,把《姜子牙》定義為「封神宇宙」的開端是具有可行性的,畢竟彩蛋中楊戩等角色/劇情的出現讓人感受到了「封神宇宙」發展的可能性。而此前的《哪吒》實際無論在劇情、世界觀設定還是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和《姜子牙》並沒有太大關係,只不過是被強行拉在一起搞個噱頭罷了。那段表現姜子牙「強迫症」屬性的年夜飯菜彩蛋很明顯只是當時為了春節檔而特別製作的,我不太相信那個版本的哪吒會直接出現在未來的「封神宇宙」故事中。即使有,人物形象和背景設定肯定也會大幅改動——就好像兩部片子中的「申公豹」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一樣。
《姜子牙》在劇情上的問題還出現在設定老套、人物刻畫相對生硬上。
「師尊」是最後的大魔頭這種設定對於現代觀眾而言早已經不是什麼「反轉」而簡直成了「必須的」;「公路片」式的劇情展開也給觀眾們是曾相識的感覺,但姜子牙對小九對幽都山的執念是如何產生的,顯得有些生硬;「四不相」先前的無比可愛和最終的「壯烈」又顯得太過刻意煽情(雖然當時我還是挺吃這一套的);還有,九尾這麼牛逼哄哄的角色最後被滅的太輕易也同樣引發了一些觀眾的吐槽。更重要的是,我一直不清楚姜子牙對於小九的情感究竟是什麼樣的:按說根據封神榜的設定,當時的姜子牙已經是個老翁而電影裡的小九又是個可愛少女,所以理論上他倆是「祖孫輩」。但是影片中姜子牙明明是一個對少女「殺傷力極大」的中年大叔,而小九...她可是原本就要嫁給紂王的「蘇妲己」啊!這兩人根本就是年歲相當...啊啊,不敢想不敢想...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要說《姜子牙》的劇情整體上是沒啥大毛病的:「師尊」背後還有更高的層級、姜子牙被關進牢裡還有人會去救他、申公豹收了徒弟但還沒有黑化...恩恩,最關鍵的是當我看到姜子牙說「還有一根鎖鏈沒有斷裂」,然後義無反顧的化身希臘神祗的光膀子造型怒斷「天梯」時,我是激動的直拍大腿——本片的真正「爽點」在此,砸得好!斷得妙!真特麼痛快啊!!
沒問題,就衝著《姜子牙》在技術上的巨大成就,再加上我覺得他的劇情還算過得去(其實我覺得有些略低幼),拿個三星半是肯定沒問題的。出於鼓勵國產動畫的目的,再多給半顆星好了。這片子我應該會找機會再去杜比影院或者IMAX裡重刷一遍的(只是為了試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