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最合適
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來請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帶著他們來到麥田邊,要求他們每人到麥田裡摘一支自己認為最大的麥穗,並且提出了一個要求:只能摘一支,並且不能走回頭路。
三個弟子展現了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個弟子下手太早,自認為選擇了最大的,沾沾自喜,卻在看到後續的麥穗更飽滿、漂亮之後後悔了,但悔之晚矣;第二個弟子顧慮太多,總覺得最大的麥穗會在後面,等到了盡頭才發現沒有機會了,只能隨便摘一支;第三個弟子分門別類地層層篩選,看似會選擇到最大的,但是不要忘記,生活很多時候並不會給予你太多考慮和選擇的時間。
不要試圖去選出整塊麥田中最飽滿的那支麥穗,因為那太難實現了。最佳的選擇是只要選擇視線可及的範圍內自己最滿意的那一支就好。
就是「不求最好的,但求最合適的」,這其實就是麥穗理論。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任何一個問題從來都沒有最優解,而只有最滿意解,甚至是只有相對滿意解。我們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尋求最好結果,只要最適合就好。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之前的一天,愛因斯坦就收到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寄來的一封信,信中言辭懇切地對他提出邀請,邀請他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
當天晚上,媒體記者聽聞消息後,打電話給愛因斯坦進行核實:「教授先生,聽說以色列共和國邀請您出任總統,您會接受嗎?」愛因斯坦堅決地說:「不會接受,我當不了總統。」剛放下電話,以色列駐華盛頓大使又打來了,他問道:「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裡安閣下的指示,想問您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
愛因斯坦依然拒絕:「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
大使接著勸說道:「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曾經是一名教授,您肯定也能勝任的。」愛因斯坦顯然很了解自己的這位總統朋友,他說:「哦,不一樣,魏茨曼和我是不一樣的。他能勝任,而我不能。」
愛因斯坦:「我的一生都在同客觀世界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處理行政事務的經驗和公正地對待他人的美德。我不適合這個職位……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愛因斯坦選擇了最合適自己的道路。
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始終專注於科學研究,致力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9年,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
如果愛因斯坦選擇了去當以色列總統,以他並不擅長的政治手段,想來不會在政界有太高的成就,世界上也會因此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麥穗理論啟示我們,要能認識到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要能善於發展自己的長處,在面臨選擇時,結合自己的優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選項,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