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一個環境呆久了之後,讓你重新換一個環境,你的第一反映是什麼?
為什麼當別人提及你的一些敏感話題的時候,你首先選擇的是不是逃避?
在這個世界,當我們習慣了一些假象塑造的氛圍時,我們習慣了不去面對真相,有時我們就是不肯也不敢去面對真相,所以當有人直接說出我們所處事實的真相時,我們甚至會懷疑這個人的動機不純,這個時候你比較相信大多數人的力量,哪怕這種力量不過是假象的集合。
「真相」,無論是內心的真相,還是社會事件的真相,似乎是一個奢侈的、值得追求的東西。它是褒義詞,預設價值很高。
人人都說想知道真相,原因很簡單,知道真相,人們在心智上好像才能對自我和世界有一個把控。那種被不確定性和茫然無知淹沒的感覺是很難受的。如果「真相」還跟社會食物鏈聯繫起來,從道理上更有知道的必要了,因為真相涉及到了社會食物鏈的具體設計和運作。
但無數事件顯示,無論是內心的真相,還是社會事件的真相,如果不是讓人們發洩或找到娛樂性的談資,很多人其實並不想知道,甚至非常害怕。他們的口頭禪常常是「知道真相又有什麼用?只會更加痛苦!」
這事很有趣,值得我們去思考。
我們所處的社會每天有太多千奇百怪的事情在發生 在重複著,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思潮也在不斷變化上演著,樂觀之間隱藏著悲觀,悲觀之中隱藏著快樂,我們很難定性我們的行為與思維本身是否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很矛盾的綜合體,有時你並不知道你是誰,你要往哪裡走,清醒的時候你思路會很清晰,但等你消極的時候也許你就會很迷茫。
就像《皇帝的新裝》,光著身子的皇帝滿足的「我是聰明的」、「我的衣服是最漂亮的」
眼不對心的大臣,則不敢面對真相,怕看不見這件「華麗的衣服」,別人會說自己的愚蠢,以及對權威的屈從。
這種「知道又不說破」的狀態還可以維持一種平衡,大家一團和氣,抱持著一種集體面對危險的依賴,雖然這種「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但至少內心是有一種安全感的,在當下保存了自己。
直面真相,應該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心智能力。
因為社會規則的約束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一種假象,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跟我們的言行並不一致,為什麼我們不敢面對真相呢?
人們在頭腦上預設真相值得追求,但在心理上,它可能意味著一種殘酷,並不敢承受。這是頭腦和心理的分裂。而為了心理生存,他們需要阻止頭腦去知道。
究竟有什麼阻礙了人們去直面真相呢?
第一,那些被稱為「真相」的事實,確實大都帶有「殘酷」的一面。真相對心理生存的打擊非常大,可能超出人的承受能力。這個時候,人們一定要逃避或否認,至少在必須接受之前,先要逃避或否認,有一個緩衝。
「真相」都是出土文物,十分珍貴。它們抖落渾身的歷史塵埃,用無情的事實直擊現在,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改變人們的既定認知和過往判斷。
真相的「殘酷」,對一些人意味著現實完全無法面對,因為真相的揭露就意味著破滅。
舉個慄子,我身邊的一位朋友,明明離婚多年,但在填報各類信息時仍然選擇「初婚」,揭露婚姻的真相就是對她婚姻生活挫敗事實的承認,對她而言太殘酷。
第二,缺乏內在和外在實力去承受真相。真相太血腥太震撼,一旦獲知真相,,內心永遠無法安寧。他們滿足於現今安逸的或充實的生活,不願意介入那些超越他們視野的「真相」。
就如同你告訴一隻羊,他是被狼吃的,對內心弱小,又沒有社會實力的扭曲羊、認命羊來說有什麼意義呢?他沒有能力去面對的。畢竟,他找不到任何心理優勢,好像也沒有機會去改變這個食物鏈中自己的處境。
所以,得知「狼吃羊」這個真相,只會讓他體驗到痛苦和絕望。他受不了這個東西。還不如裝著並沒有狼吃羊這回事,甚至幻想狼和羊是其樂融融的一家舒服。
不管你面不面對,真相它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理智的東西需要理智的眼睛和理智的智慧去看待和分析。
用感情去感受,用冷靜去思考,用智慧去接受真實。
講一個殘酷的真相,是諷刺也是慈悲。
公眾號:成長力家庭工作坊
微信號 : Aspiring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