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魔方中國史》,唐島漁夫作品。
實體書京東,噹噹,天貓有售,音頻請搜索喜馬拉雅網站。
-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並且因為曹真去世早,曹爽很早就承襲了曹真的爵位。對於曹真來說,他出身只是曹操家族的一個普通族人,但是曹真的生身父親卻在一次戰鬥中為曹操的統一大業捐軀。因此,喪父的曹真在早年被曹操收為養子。所以不管曹真還是曹爽,其實法律意義上講算是皇族一脈。正因為如此,曹爽與魏明帝曹叡年紀相仿,二人是從小玩到大的髮小。
當年曹丕去世,曹丕臨終託孤曹真,被拜為大將軍;
而魏明帝曹叡臨終則託孤曹爽,曹爽此後也官升大將軍。
司馬懿和曹真同一個輩分,當年又一起作為託孤大臣輔佐了魏明帝曹叡。所以,在司馬懿眼中,曹爽是自己的子侄,是一個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的政治素人。在很多時候,司馬懿還表現出對這位晚輩的關照。
比如,在公元244年,曹爽想為自己多增添一點拿得出手的政績,於是決定,到魏蜀交兵的一線去撈取一點政治資本。
從牌面上看,此時的蜀國已經失去了諸葛亮,放眼望去,當時的三國中只有蜀國是個軟柿子。然而要知道,魏蜀前線就是當年司馬懿一戰成名的地方,對當地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司馬懿奉勸曹爽不要貿然出兵,因為他太清楚當地的作戰特點和後勤補給的艱苦程度。之前的經驗告訴司馬懿,在蜀道上打仗,進攻一方是天然吃虧的一方。如果沒有滅蜀的十足把握,草草進攻只會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比如我們前文就曾經說過,當年曹爽的老爹曹真,也曾經挑頭搞了一個數道並進,多路伐蜀的軍事行動。當時的司空陳群幾次三番出面阻攔,都攔不住曹真想急於揚名立萬的心情。於是曹真自帶人馬出子午谷進攻漢中,而派司馬懿順漢水逆流而上,準備與曹真會合。但那一次的伐蜀,根本就沒用諸葛亮出手,天降大雨三十多天,蜀道之難更是比登天還難。
曹真的部隊在子午谷走了三十天,才走了一半路(「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資治通鑑.魏紀三》)。進退維谷,只能退兵。
如今曹真沒了,曹爽上臺,曹爽自認為要比老爹強得多。而且曹爽的目的也並不單純,他是迫切地想在朝堂之上建功立業。為將來的政治生涯發展,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與籌碼。
於是,曹爽一意孤行地出兵了。
之前的司馬懿,曹真,數次伐蜀都無功而返,在多年的相持中,也始終保持了穩紮穩打的作戰方略。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司馬懿這幫子老人能力差,或者進攻的欲望低,而是審時度勢,謹慎出牌的必然選項。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司馬懿,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對後勤精打細算的能力。後生曹爽並不了解魏蜀作戰一線的真實情況,很快就陷入糧草和軍需物資的極度短缺中,這樣的仗根本打不贏。同年五月,曹爽被蜀漢名臣費禕擊敗,丟下大批牛羊糧草,傷亡士卒無數,倉皇逃回京城。
司馬懿對這位晚輩的關照,並沒有換來曹爽的同理心。對於司馬懿這樣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曹爽總覺得他是自己身邊的大麻煩。最開始曹爽還能夠和司馬懿一起商量軍國大事,後來曹爽直接把司馬懿降職變成了沒有實權的太傅。隨後,曹爽開始提拔自己的兩個兄弟,曹羲和曹訓。曹羲和曹訓的新崗位更加驚心動魄,分別做了中領軍,武衛將軍,也就是說,這兩個已經成了中央保衛團的團長和副團長了。發展到了最後,曹爽已經完全不顧及司馬懿的意見,甩開膀子自己來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