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幕後故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片的導演丶演員丶劇情。《血鑽》是一部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詹妮弗·康納利、傑曼·翰蘇等主演的冒險、劇情、驚悚類型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不法之徒在非洲從事鑽石走私的事情以及在遇到一位記者後,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扭轉,最終領悟了生活和愛的真諦的故事。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在影片拍攝期間曾因摔傷而被直升機緊急送往南非的醫院救治。南非迪比斯鑽石公司擔心此片的公映會影響大眾對鑽石類商品的消費熱情。因為首映正值聖誕節,「你能想像消費者在聖誕節的時候看到鑽石會有怎樣的聯想嗎?而這都是因為一些發生在過去的事,現在已經沒有(走私鑽石)這種事情了。」而後更是傳出南非鑽石工業共同抵制該片的消息。
本片曾傳出違約醜聞。在片中擔任群眾演員的非洲當地傷殘人士向《紐約郵報》爆料說劇組在拍戲之初曾答應向他們提供假肢並籤訂了合約,但在拍攝結束後卻沒有兌現。非洲大陸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如果你想長命百歲,那麼就別碰鑽石(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在部分非洲國家,鑽石是軍隊用來購買軍備的資金來源,也是連年徵戰的原因。
戰爭國家出產的每顆鑽石都粘有非洲採礦工人,或者戰爭犧牲者的鮮血。因此這裡的鑽石被稱為「血鑽」,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在被由血鑽引燃的戰火中,西非國家獅子山經歷了十一年漫長煎熬。獅子山位於西非東部,與幾內亞、賴比瑞亞交界,瀕臨大西洋。
當年葡萄牙人從伊比利亞半島航海到這裡的時候,誤把雷聲當作是獅子的吼聲,因此給這裡命名「獅子山」,意思是「獅子山」。但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獅子山陷入了長達十一年的內戰,獅子的吼聲變成了獅子山人民的悲鳴聲。
而這一切的起因,也正是那些熠熠生輝、讓人目眩的鑽石。作為非洲主要的鑽石出口國之一,獅子山的鑽石每年有兩億美元的收益,而在戰爭期間這些錢自然落在了叛軍的口袋裡,用於購買戰爭使用的武器。
直到2002年內戰結束,這種可悲的惡性循環才算停止。雖然影片要在獅子山拍攝,但赤道西非不具備容納劇組大隊人馬的基礎設施,於是需要尋找替代之處。最後,劇組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愛德華港附近找到了理想地點,其中茂密的雨林地形為片中鑽石礦、難民營和班傑明的學校這三處主要布景提供了背景。
天氣是最讓劇組頭疼的問題,在導演茲威克從影的多年間,本片是他第三次祈禱天公作美的影片,然而事與願違,劇組遭遇了當地有史以來最大的降雨記錄,所能做的一切只有適應,因此茲威克和攝影師經常要重新設計鏡頭。為了營造出獅子山特色,劇組還從獅子山運來了一些特有植物,以裝點拍攝場地。
既然需要卡車運送,就需要鋪設道路,劇組在金屬絲網上鋪出一條能夠承受大型車輛的臨時道路,在拍攝結束後這種結構便於輕鬆掀起,自然植被將逐漸讓原貌得以恢復。結束在南非的拍攝之後,劇組轉道莫三比克,莫三比克首都馬普託將會扮作獅子山首都弗裡敦出現在影片中。
劇組在當地聘用了大量臨時演員,曾與茲威克合作《最後的武士》的服裝設計師恩吉拉·迪克森(Ngila Dickson)赴獅子山選擇面料,並在舊貨商店中找到很多與故事年代相符的服裝。為了防止影片拍攝的騷亂和交戰場景驚擾到當地居民、並引發對曾發生過的莫三比克內戰的恐慌,劇組散發了大量傳單,新聞媒體也在通告居民他們的所見所聞不過是為電影拍攝準備的。這段場景拍攝得非常真實,以至劇組的門德語方言教練不忍觀看。塞穆拉說:「悲傷的記憶重現眼前,我必須承認,這讓我意識到倖存下來是多幸運,我回到賓館房間哭了起來,然後掛電話給孩子說我愛他們。」
在影片拍攝期間,很多演職人員曾造訪馬普託的SOS兒童村。拍攝結束後,拆除布景後的大多道具、建材、服裝、甚至一些個人財產都被分發給當地孤兒院和醫院。另外,劇組的建築部門還為孤兒院製作了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