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孩子被家長玩成習慣性脫臼,痛苦一生!這個動作真的做不得

2020-12-24 十月呵護

菌菌之前接診過一個小患者,一個月就診兩次,都是因為胳膊肘脫臼。

剛開始菌菌還是以為是家庭暴力,詢問之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活潑」的寶爸。

他最喜歡的親子活動是......轉圈圈......

其實有很多家長,都會將類似的遊戲當成是逗孩子的方式,通常情況下孩子也會玩的很開心。

但家長不知道的是,寶寶的韌帶是真的hold不住呀!

一個不小心就會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胳膊肘脫臼」。

很多情況下,胳膊肘脫臼只是因為家長的牽拉姿勢不正確。

所以它還有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牽拉肘」!

1 兒童脫臼一項非常容易被延誤治療的急症!

這種病在4歲內的寶寶身上很常見。

因為小孩子胳膊肘的橈骨形態發育不成熟,周圍的韌帶也比較鬆弛。

一旦受到不恰當的外力拉扯,就會出現韌帶拉傷、部分橈骨滑出、附近軟組織被卡進關節的情況,造成脫臼。

一般情況下,脫臼的孩子因為疼痛會大哭,但因為年紀小,又很難表達是哪裡出了問題。

這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是簡單的磕碰,疼一會兒就好了,從而放任不管,導致病情延誤。

而孩子長期處於脫臼狀態,患處周圍的韌帶和軟組織,也會慢慢習慣脫臼狀態下的鬆緊程度,形成習慣性脫臼。

所以說,脫臼這種病,還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好!

2 這些常見的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脫臼!

◆ 用力拉孩子小臂

平時大家拉扯孩子手臂時都會下意識動作放輕。

但有時候著急或者生氣,難免就會控制不住力道,很大概率就直接把孩子扯脫臼了。

而且因為大部分家長更習慣用右手,所以孩子的左臂發病率更高一些。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需要注意避免用力拉孩子小臂。

要拉孩子起身時,儘量拉孩子的衣物或者上臂;抱孩子時,可以抓住TA的身體(即手臂以下的胸腔部位)。

◆ 睡覺姿勢不正確

說來也有些好笑,很多孩子可能會在睡夢中發生脫臼。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在睡夢中壓到了手臂,想翻身但卻沒有意識去把手挪開,於是自己就給自己擰脫臼了。

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態,一旦發現孩子壓到了手臂,可以輕輕幫TA挪開。

◆ 穿衣姿勢不正確

如果家裡寶寶太小,不能自主穿衣,需要家長幫助穿衣服的話,很容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胳膊卡在袖子裡,拽不動就使勁兒拽……

快住手!孩子就是這樣被拽脫臼的啊!

菌菌提示,幫助孩子穿衣服時,動作一定要輕柔再輕柔,拽不進去就別硬使勁兒了。

◆ 危險性親子遊戲

家長與孩子之間,流傳著一種永不過時的遊戲:人體鞦韆。

就像這樣:

大家也能發現,玩這種遊戲的時候,孩子身體的重量全部集中在兩條手臂上。

用力不當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脫臼。

所以,親子遊戲時就儘量避免這種類型的危險遊戲吧!

◆ 運動時不做防護

孩子年紀小,玩著玩著就玩「瘋」了,不僅容易對同伴下手沒輕沒重,還通常會對自己的力量產生誤解。

對同伴拉拉扯扯,單手吊個單槓,拉著吊環試圖做個「引體向上」等情況都時有發生。

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做好防護,提醒孩子玩的時候注意保護手臂。

3 孩子脫臼了家長如何發現?

很多孩子發生脫臼時,可能不會選擇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者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

這時候他們就會選擇保持一個讓自己不那麼疼的姿勢,夾著手臂等等,活動會受到限制。

但孩子的患處關節可能會畸形或腫脹。

如果碰一下,孩子會喊疼或者哇哇大哭,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嘗試引導TA說出來。

比如:

最近有沒有摔倒啊?有沒有磕到哪裡啊?有沒有人用力拉你的手臂啊?

也可以引導孩子做抬手或舉手的動作,看看孩子的動作是否自如。

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如果活動受限,且哇哇大哭的話,建議直接送醫院尋求正規的檢查。

4 孩子脫臼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確實存在活動受限,手臂一碰就疼的情況,那麼很可能就是脫臼了。

經驗不足的家長,建議不要自己動手,直接送醫院,以免耽誤病情或造成二次傷害!

在送醫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 不要用力拉扯活動孩子手臂,讓孩子保持手臂處於最舒適的程度,直到就醫。

● 可以在患處放一個冰袋,但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也不需要強制。

通常情況下,有經驗的醫生治療孩子脫臼,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

但儘管胳膊肘已經復位,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家長還是要避免拉扯到孩子受傷的一側手臂。

避免再次脫臼或形成習慣性脫臼,雖然問題不是很大,但孩子疼啊!

胳膊肘脫臼看上去不太嚴重,畢竟在醫生面前,輕輕旋轉一下孩子手臂就好了。

整個過程甚至都用不上兩分鐘,也幾乎不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但對小孩子來說卻非常痛苦,特別是形成習慣性脫臼,稍微碰一下就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最後,看完別忘記轉發+評論+點讚哦,這麼棒的育兒知識,也要分享給其他人呀!

相關焦點

  • 手臂習慣性脫臼!她是韓國女愛豆界當之無愧的拼命三娘啊…
    她的舞蹈動作並沒有因為脫臼而減輕幅度。看起來並不能做什麼大動作。甚至這種需要兩手一起完成的動作…她也在脫臼的狀態下完成了!習慣性脫臼但依然強自忍耐啊…這些常人忍受不了的痛苦在黃恩妃這裡成為了習慣性的自然。她不會因為自身的傷病而影響組合的行程,也不會以自己不舒服為理由,而敷衍的進行自己該進行的工作。
  • 孩子跌倒用手掌或肘部撐地會導致手脫臼
    脫臼,又稱為關節脫位。脫臼大多是由於跌打、墜撞等原因所致,而夏天孩子們穿的衣服少,活動更方便,加上跌撞的時候沒有厚厚的衣服緩衝保護,所以夏天孩子脫臼的現象比冬天更多見。而引起孩子脫臼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家長和孩子平時不經意的一些習慣性小動作。
  • 孩子脫臼了我竟然不知道,醫生說這比感冒發燒還常見
    大夫一摸,肘關節已經錯位了,立刻做了復位治療,一瞬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我的心也像刀割一樣的疼。 我把這個事情發了朋友圈,發現和我有一樣教訓的媽媽不在少數。更可怕的是,脫臼過一次的孩子,以後有可能會習慣性脫臼。 這幾天特意查了《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也諮詢了相關的骨科醫生。關於孩子脫臼,很想給媽媽爸爸們提個醒。 孩子感冒發燒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但同樣常見的脫臼卻經常被忽視。
  • 親歷:寶寶手肘脫臼怎麼辦!
    我心裡虛虛的,幸好小D沒有大鬧,我也就比較鎮定,在他安靜的時候逐一輕輕活動他左臂的肩膀、手肘和手腕手指等關節看反應。試了兩輪,基本上就是活動手肘的時候他會哭。我心裡一驚,就想到了脫臼。往好裡想,也可能是一般的扭傷。你問D媽為什麼這麼快就想到脫臼?因為小D外公的一邊肩膀是習慣性脫臼的,厲害的時候,年年都要突然折騰一回,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 習慣性脫臼如何治療?醫生:復位方法主要有兩種,不可小看
    脫臼是指關節連接處的骨端發生錯位,離開了原來的正確位置。多數脫臼的發生是由於外力造成的,尤其是肩關節脫臼、下顎脫臼等最為常見。如果第一次發生脫臼時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的話,以後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會發生習慣性脫臼,這會給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困擾和不便。那麼,該如何預防發生習慣性脫臼呢?如果經常性發生脫臼的話,有哪些治療方法較為有效、便捷呢?
  • 旅遊時親歷孩子手臂脫臼,醫生竟沒看出毛病,爸爸研究了半天自己給孩子復位了……
    分享的目的並不是倡導大家自己醫治孩子,而是想藉此說明:1.孩子脫臼真的比想像中要容易發生;2.醫生確實會出現誤診,甚至是兩個醫生都誤診……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孩子,父母的密切觀察和判斷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這次帶小窩頭去珠海長隆玩的很開心,但是中間也發生了意外,小窩頭在下旋轉木馬的時候不小心手臂脫臼,幸好比較及時地解決了,基本沒有影響這次旅行。
  • 逗孩子開心時,這個動作真的很危險,不要在做了!
    「舉高高」是很多孩子都喜歡,家長也樂意做的一個動作,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心裡湧滿了幸福的感覺。每當看到有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心裡是十分擔心的,甚至有種想要指責的意思,這個動作真是太危險了,孩子的頸部組織多脆弱啊,怎麼經得起這樣的拉伸! 2、轉暈暈
  • 冬季乾燥,寶媽一個習慣性動作,讓5歲娃抽四次血,看你中招沒?
    入冬之後,引起天氣乾燥,很多人都會出現嘴唇起皮的情況,有些人會習慣性的用手撕。我前幾天還忍不住撕了一下,後來塗的唇膏,才算好。作為成年人都忍不住「手欠」,要是小孩子嘴唇起皮,覺得不舒服,自己更是管不住手。有的時候家長還會幫孩子處理。
  • 逗孩子開心時,這個動作真的很危險,不要再做了!
    這首歌除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讓人看到了曾經美好的親子互動畫面:父母舉高高,孩子樂呵呵的場景。「舉高高」是很多孩子都喜歡,家長也樂意做的一個動作,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心裡湧滿了幸福的感覺。在親子的互動中,孩子不僅得到快樂,而且也有利於其成長發育,但逗孩子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否則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危險。
  • 【迪奇原創 】面對孩子學習的痛苦,家長該硬逼or輕推?
    前一段時間,由9歲小男孩演唱的《我只是個孩子》在朋友圈刷屏。視頻中孩子的高音很動人,明星評委的表情很凝重,歌詞中傳遞的吶喊很戳人——爸爸媽媽請不要拿我與別人比。那些被視頻戳中淚點的家長,八成估計中招歌詞了。
  • 寶*娃孩子脫臼6小時,老師這樣說...
    近日,有家長卻遭遇了這種事情,孩子寶福娃幼兒園上學,學費一萬多,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事情,這次孩子竟然右手脫臼了...一起來看看怎麼回事!我初心也因為你們是一所好的幼兒園才讓寶寶去你們幼兒園。特別記得第一次家長會,園長說請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可現在接二連三發生事情,沒有人能主動積極處理事情的態度。
  • 孩子肩膀脫臼,別不當回事!
    孩子肩膀脫臼,別不當回事! 年幼的寶寶身體比較脆弱,由於骨頭還沒發育好容易出現脫臼的情況,特別是家長拖拽孩子時,很可能發生肩膀脫臼。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具體說說。
  • 頭暈嘔吐後8歲孩子竟然去世了!原因只是媽媽的一個習慣性動作!
    陝西銅川的一個8歲小女孩凌凌猝死,以前身體健康的孩子怎麼說去就去了呢,一開始還以為是死前吃的泡椒鳳爪惹的禍可是屍檢報告卻說,是
  • 搖晃孩子搖成了腦癱?千萬別用這種方式帶孩子……
    搖晃孩子,看起來很普通的一個動作,似乎很多家長都做過,但你是否知道,如果搖晃不當,可能會造成孩子腦部傷害,甚至死亡。除了劇烈搖晃孩子之外,還有一些逗娃的動作,看似玩得很開心,實則很危險,家長們也不要再做了!
  • 脫臼的症狀 4個步驟復位下巴脫臼
    下巴脫臼是怎麼回事下巴脫臼是顳下頜關節疾病的一種,患者以中老年女性為多,導致肌肉或韌帶拉傷,所以有「笑掉下巴」之說。下巴經常性的脫臼,一般考慮是與顳下頜關節疾病是有關係的,避免做過於劇烈的動作,避免張大嘴或是吃過硬食物,嚴重者是需要選擇手術治療,輕者是可以局部注射硬化劑治療。
  • 接孩子放學時做的第一件小事,99%的父母都會做,卻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者|媽小咪接孩子放學時,你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天,陳宥維老師被安排到學校接孩子放學。在看到孩子的第一時間,他特別貼心接過小朋友的書包,背在自己肩上。那行雲流水的動作,像極了真的孩子他爸、他媽、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 寶*娃幼兒園問題多,孩子脫臼6小時,老師竟不知情...
    近日,有家長卻遭遇了這種事情,孩子寶福娃幼兒園上學,學費一萬多,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事情,這次孩子竟然右手脫臼了...一起來看看怎麼回事!但是還是不放心,還是去看了醫生,醫生說是脫臼接好了,還是因為時間太長導致的。以後要注意不能習慣性脫臼。老師也說休息段時間再上學吧。在兒子休息的這段時間,幼兒園從來沒有聯繫過我們,也從來沒有給我回復怎麼造成的。10月28日,第二次去了幼兒園直接找了園長,除去第一次寶寶入園,查監控找她已經第二次。
  • 打個哈欠下巴就「掉」了 專家:習慣性下巴脫臼與精神心理障礙...
    長沙市第四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唐聖斌仔細詢問其既往病史及現病史,才知道這是肖女士第4次下頜脫臼,隨後以嫻熟的技術將肖女士「掉」了的下巴給成功「安」回去了。 唐聖斌介紹,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俗稱「習慣性下巴脫臼」,好發於青壯年,以20至30歲患病率最高,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
  • 「舉高高」導致孩子被送急救!這7種遊戲,別再讓孩子玩了
    沒想悲劇發生了:就在爸爸抓住孩子往上翻轉180度時,忽然意外失手,孩子一下子頭部著了地……為了增進親子關係,許多家長都會選擇做一些遊戲來逗孩子開心。可是有些遊戲在進行的時候可能會做得有些「過火」,甚至出現一些危險動作。今天起點君就來和大家盤點一下,那些看似平常卻從藏有安全隱患的遊戲。別讓我們的愛,成為了孩子負擔,甚至是傷害。
  • 醫生:不少家長經常做的1個動作,易造成小孩骨頭脫位,要避免
    很多人都知道小孩的骨頭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不注意就容易造成孩子骨折,很多時候造成孩子骨折、脫臼等原因的不僅是因為小孩調皮搗蛋,而是家長時常較為粗暴的對待小孩。不少家長經常做的1個動作,易造成小孩骨頭脫位,醫生告誡,這樣的情況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