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存款的下架風波仍在持續。繼支付寶悄然下架所有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之後,周末兩天,騰訊理財通、百度度小滿、京東金融、平安陸金所等頭部互金平臺也相繼跟進。
正值年底「攬存大戰」,存款監管趨嚴,銀行高息攬儲的招式買少見少。除了下架網際網路存款,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六大行齊發公告,宣布明年起定期存款停止靠檔計息的方式,而實際上,這也是監管針對整個銀行業的要求。機構分析師指出,高息存款產品監管趨嚴,受衝擊最大的是中小銀行,其負債端將面臨挑戰。
頭部平臺均已下架 已購產品用戶不受影響
12月18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登錄支付寶發現,支付寶理財頁面已對銀行存款產品進行了下線處理。
對此,螞蟻集團方面回應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稱,根據監管部門對於網際網路存款行業的規範要求,目前螞蟻平臺上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均已下架,只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戶可見,持有產品的用戶不受影響。
螞蟻作為行業巨頭,其下架舉措在整個互金行業引起了「地震」,周末兩天,騰訊理財通、百度度小滿、京東金融、平安陸金所等頭部互金平臺也相繼跟進,下架了所有網際網路存款產品。
有互金平臺相關人士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目前監管尚未就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出臺相關規定,也未有對平臺進行窗口指導,下架行為多是平臺或銀行自身的選擇。
總部在華南的某銀行相關人士也表示:「目前暫未收到相關監管文件或口頭通知,不過,近期監管對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問題和風險發聲後,我們就進行了內部研討,認定了整改大方向,接下來我們也會及時調整相關業務。」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金融監管也已經開啟了「數位化轉型」路線,預計後續《商業銀行網際網路存款管理暫行辦法》等類似文件將會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頭部互金平臺均表示,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後,已購買相關產品的用戶不受影響,仍可在平臺上看到。
熱銷背後風險暗湧 監管已多次發聲
網際網路存款實際上是銀行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銷售的存款產品。近兩年,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滑,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以「保本高息」的特徵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在京東、度小滿、支付寶等主流三方平臺上合作的銀行家數持續增多。據了解,目前頭部網際網路平臺在售存款產品的銀行約有50家。特別是對於部分中小銀行而言,此類產品已經成為吸收存款、減輕攬儲壓力的重要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近期兩度針對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發聲。
就在12月15日,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表示,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銷售銀行存款產品的業務,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而更早前,11月13日,孫天琦公開發布了《線上平臺存款:數字金融和金融監管的一個產品案例》文章指出,網際網路平臺存款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通過分段付息等方式變相抬高存款利率,擾亂存款利率市場機制;地方法人銀行偏離業務發展定位,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將存款業務拓展至全國,已成為全國性銀行;高風險銀行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吸收存款,飲鴆止渴,流動性隱患突出。
「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吸收存款的銀行主要為地方中小銀行甚至村鎮銀行,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優勢,有銀行平臺存款規模佔其各項存款比重達83%,且其中異地存款佔絕大部分。這種模式突破了地方法人銀行經營的地域限制,部分地方銀行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得以從全國吸收存款,從負債業務看已成為全國性銀行。」
此外,孫天琦還指出,大部分網際網路平臺將各家銀行的存款產品以利率高低進行集中展示,利率高的排名靠前,進而導致流量的差異,加劇了銀行間競價吸收存款的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利率機制,也容易誤導消費者簡單將利率當成購買產品的唯一導向。對於此類比價行為,必須深入研究,性質不明時應先予以禁止。
中小銀行負債端承壓
而對於此次互金平臺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有互金平臺相關人士透露,實際上,對於平臺眾多業務來說,存款這一塊業務的利潤貢獻不算大,因此影響有限。最大的影響莫過於攬存壓力大的銀行。
蘇筱芮同樣認為,網際網路存款管理趨嚴,受到衝擊最大的群體是中小銀行,「因為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不及大行,對存款的依賴程度較高,尤其是民營銀行因為缺乏網點,更加依賴線上吸儲,中小銀行的負債端將面臨挑戰。」
前述銀行相關人士也認為,目前正是銀行攬存衝刺「開門紅」的關鍵時期,頭部互金平臺集體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依賴線上渠道的中小銀行將帶來較大衝擊。
值得關注的還有,就在12月14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同步發布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產品,對於提前支取的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據了解,「靠檔計息」的方式已被監管定性為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雖是六大行發布公告,但實際上涉及整個銀行業。去年年底,在監管的窗口指導下,今年年初開始,各家銀行新發行的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已經停止了靠檔計息的方式,同時逐步壓縮該類業務存量,2020年底以後,該類產品餘額為零。同樣,叫停這類產品,對網點多、客戶多的大型銀行,影響有限;對中小銀行的攬儲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蘇筱芮也表示,隨著智能存款、「靠檔計息類」等創新存款產品被逐步規範,過往中小銀行通過「高息」來吸引客戶的途徑被阻斷,中小銀行亟需通過其他方式來應對大行競爭與緩解攬儲壓力。
樓繼偉:防止數據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風險
「數據金融平臺在我國發展很快,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依據收集的數據,分析借款方的風險特徵,提供給貸款銀行,幫助其獲客和做出風險評估,這有利於補充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但也有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對於金融科技平臺的快速發展,在12月20日舉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0年會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發出重磅預警。樓繼偉指出,如果單一數據金融平臺佔有的市場份額過大,扒出來的數據的真實性,以及風險評估模型出現的偏差,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帳。
無獨有偶,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近日也表示,行業巨頭對商業和數據價值高、公共屬性強的數據形成一定的壟斷,加劇了金融領域不公平。
那麼,如何防範數據金融平臺一家獨大,以及產生的「大而不能倒」風險?樓繼偉建議,可以限制與單一平臺合作的銀行數量,比如不得超過與10家或15家銀行合作,並且在同樣的監管條件下,允許多家平臺開展類似業務,以形成競爭。
「平臺如果服務上百家銀行,雖然效率最高,但是風險最大,就不得不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樓繼偉說。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林曉麗
編輯: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