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嘉賓陸原
青睞·雲課堂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脈,那裡有老北京人最真實的生活和記憶。
深愛北京胡同文化的著名畫家況晗和北京民俗專家陸原攜手,
用10年的時間打磨了近百幅技法獨特的胡同畫作,並與近百篇豐滿雋永的胡同小傳融為一體,
創作出了一本精彩的畫冊,試圖完美地呈現一個飽經風雨的「胡同北京」。
5月26日,「青睞」雲課堂邀請來北京民俗專家陸原,為我們講述胡同裡的真實北京。
為什麼要做這本書
2020年3月,我和畫家況晗合作的圖文畫冊《樹影鴿子人——胡同北京的生趣與鄉愁》,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了。這本畫冊有況晗為北京90個胡同繪製的寬線條鉛筆畫,由我講述胡同歷史沿革和人物故事。
畫家況晗是江西省宜豐縣人,少年時在稻田寫生,為選擇取景視角移步後退,不慎跌落田埂滾得泥水滿身,被鄉人嘲為畫痴。青年時考入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習溼式水彩畫。畢業後到北京,在中國石化出版社任職美術編輯,由出版社安排住在北新橋三條,從此況晗愛上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休息日,大雪天,況晗背著畫具出門作畫。溼式水彩畫,講究水色淋漓,是用排筆將清水洇溼畫紙然後作畫。一幅寫生未成,畫筆已然結冰。況晗的家鄉氣候溼潤,牆縫裡面生的是青苔。北京的氣候乾燥,牆縫裡面積存的是數百年的塵土。家鄉村野的色調是青綠,京城胡同的色調是灰白,於是況晗改用寬線條鉛筆畫來寫意胡同。
寬線條鉛筆畫,使用寬筆芯的木工鉛筆作畫,每一道筆觸都要一次成形,不能重複,不可修改,而且力透紙背,畫幅的背面凸凹不平,類似淺浮雕的效果,大幅的作品寬度一米,高度一米半。這樣的畫法,不僅是一場繪事,也是一種力氣活,所以幾十年下來,畫家的手指痛,手腕痛,肩膀痛,渾身上下哪都痛,但是為了展現老北京的風貌,畫家也是拼了。
我的祖籍是紹興府山陰縣,沈園相遇題寫《釵頭鳳》的那位放翁是我家遠祖。我的祖父陸榕和祖母梅貽瑩清朝晚期住在天津,祖母未嫁時的識字教師是她的弟弟梅貽琦,祖母已嫁後夫君的人生導師還是梅貽琦,梅貽琦後來成為了教育家。那時在天津南開學堂讀書的梅貽琦,勸誡姐夫也就是我的祖父陸榕,說你家雖然不差錢,但是男人應該有一門專業,應該憑本事養活妻小,而不是已婚了還當啃老族。祖父陸榕由此考入當時最熱門的鐵路專業學習,畢業之後分配到津浦鐵路線任職四等小站的站長,此後升轉至北京前門火車站,住在車站附近的草帽胡同,與已經搬遷到北京旗手衛街的梅家做了鄰居,我家緣此成為了北京人。
我出生於元朝大都路總管府所在地交道口,少年住在通惠河終端什剎海南岸白米斜街,青年住在明朝夕月壇東門南禮士路,中年住在金中都麗澤門舊址高樓村。我讀的書是金元明清史、《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寫的字是前朝後寢、五府六部、胡同坊巷,拍的照是九壇八廟、三山五園、市井塵寰。
況晗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我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的理事。畫家用畫筆寫意胡同,我用文筆講述歷史。畫筆加文筆,於是就有了這本圖文畫冊。而我們合作的上一本畫冊《消失的胡同》,還是在12年之前的2008年了。
北京的胡同
為什麼稱為「胡同」
元朝人熊夢祥曾在元大都任職儒學提舉官,所著《析津志》記述元大都有「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火巷」是防火道,也是通道,「衖通」即「胡同」。
通常認為此書所云「方言」是蒙古語,「胡同」是蒙古語水井的音譯。我在內蒙古旅遊,刻意請教了蒙古族的旅遊車司機,蒙古語水井的讀音是「昏敦克」。然而《新華字典》明確標註,「衖」是「弄」的異體字,「衖」「弄」二字讀音都是「龍」的四聲。「衖通」與南方方言稱謂小巷的「弄堂」發音極為相近。況且在元朝,蒙古語定為國語,並非方言,而熊夢祥是江西人,江西話才是方言。
元大都新城建成以後,城區被大街小街分隔為五十個方格,稱為「坊」。街和坊的組合就是「街坊」。坊的裡面兩排住宅之間的通道就是胡同。官府將胡同兩側的宅基地劃為每家八畝的地塊,分配給住在金中都舊城的功臣權貴和豪門大戶自行建造住宅,這就是四合院的雛形。
南鑼鼓巷,是元大都時期統一規劃建成的街巷,兩側各有排列整齊的八條胡同,分別歸屬昭回坊和靖恭坊。南鑼鼓巷在明朝舊稱羅鍋巷,相傳因道路中段偏高,南北偏低,形似羅鍋而得名。羅鍋是一種形似銅鑼的淺底鐵鍋。
磚塔胡同,成為了元雜劇的背景
磚塔胡同,也是一條元朝遺留的胡同,以青磚砌築的萬松老人塔而得名。磚塔是高僧萬松老人的靈骨塔,通常都說是元朝古塔。但是萬松老人生於金朝大定六年(1166年),卒於蒙古貴由大汗元年(1246年),終年八十一歲。在萬松老人圓寂二十五年之後的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才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所以磚塔建造時間要早於元朝。
元朝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說的是書生張羽和東海龍王的三女兒小龍女的一段戀情。張羽和小龍女一見鍾情私訂終身,相約中秋節再相會。臨別之時,張羽的書童詢問小龍女的丫環梅香:「我到哪裡尋你?」丫環答道:「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
總鋪,相當於治安派出所。在古代,藉故搭訕,索要人家小姑娘的微信號,是非禮的行為,所以梅香忽悠書童去總鋪門前約會,意思是讓警察叔叔抓捕他。
「羊市」,直到1965年以前還叫羊市大街,即今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路口至西四路口的路段。「角頭」,即路口拐角處,至今西四路口的西南角還有羊肉胡同,往南就是磚塔胡同。
明朝講述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記述,有人環繞著磚塔建造了房屋,後來又有人在房屋裡開辦了飯館,磚塔上邊懸掛著豬肉,磚塔下邊堆積著酒罈,廚師還在塔身上磨菜刀。吃貨們喝酒喝高了,就拍打著塔身大聲地唱歌和罵人。
到了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有個樂庵和尚路過磚塔胡同,驚訝地發現飯館屋頂竟然冒出來一座磚塔,走進去看見磚塔石匾鐫刻著「萬松老人塔」,才知道這是安葬高僧靈骨的地方,難過得大哭了一場,然後募集資金贖買了飯館,住進房屋守護磚塔。
鐘樓灣胡同,王冕蔑視危素
元大都的鼓樓和鐘樓,位於現在舊鼓樓大街的南北兩端,是市場密集的地方。元朝著錄大都城風物的《析津志》記述,鐘樓前方的十字街有米市、面市、鵝鴨市、緞子市、帽子市、珠子市,鐘樓後方有鐵器市、靴市,還有窮人聚集找工作的窮漢市。
元朝的翰林院在鐘樓北側,翰林學士危素住在鐘樓街。清朝學者朱彝尊所作《王冕傳》講述了危素訪問王冕的故事。畫家王冕,是浙江諸暨縣人,善於繪畫荷花梅花。王冕的《墨梅詩》寫道: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旅遊到了大都城,危素騎馬來訪。王冕問道,你是住在鐘樓街的那位先生嗎?危素回答是的,然後王冕拒絕與之交談,危素枯坐無聊就走了。旁人不解來訪者何人,王冕笑道,我知道危素住在鐘樓街,也讀過危素的文章,感覺有詭氣,今見其人舉止也有詭氣,所以來訪的這個人必是危素。王冕不滿元朝統治,也不想做官,所以不願交往危素。
後來明朝徵虜大將軍徐達攻入大都城,危素跑到現在北新橋二條胡同的報恩寺,想要投井自盡殉國,報恩寺大梓和尚一把拉住他勸解說:元朝的國史只有你知道,你若死了,國史也就死了。危素放棄投井自盡,歸順了明朝,去了南京任職翰林院侍講學士。
演樂胡同,演的是什麼樂
明朝周篔《析津日記》記述,「京師黃華坊,有東院,有本司胡同。所謂本司者,蓋即教坊司也。又有勾欄胡同、演樂胡同,其相近復有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出城則有南院,皆舊日之北裡也」。
北裡,舊時指妓院。唐朝長安城北有平康裡,是妓院聚集區。
勾欄胡同,自元朝即為風月歡場,東院南院是戲院。
教坊司,是管理樂戶官妓的機構。演樂胡同,則是培訓樂戶官妓的排練場。樂戶在古代列為賤民,不得另謀職業,不許參加科舉。樂戶來自罪犯親屬和戰俘家族,以及被籍沒家產的官員家屬。
明朝教坊司的官妓,承應宮廷演戲奏樂任務,也負責陪侍皇帝典禮。每逢春季,皇帝在先農壇親耕耤田,以示提倡農業。教坊司派出男女演員裝扮成農民,唱著禾歌,兩個人牽牛,兩個人扶犁,皇帝跟著在耤田裡走上三個來
回,然後由大臣們繼續象徵性地耕種。事後演員們扛著農具一路恭送皇帝回宮,每人還能得到兩個饅頭和二斤肉的賞賜。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六歲的嘉靖皇帝,冊立大名府元城縣秀才陳萬言十五歲的女兒為皇后。陳萬言受封泰和伯爵位,授職中軍都督府帶俸從一品都督同知,賜田七百五十三頃,賜第黃華坊,陳妻封為一品夫人。所謂帶俸,即領取俸祿而不用管事。
陳萬言來到北京,知道了黃華坊並不是一個體面的地方,他以賜第靠近教坊司為由,請求皇帝更換,皇帝命令工部在西安門外另給一座新宅。工部官員回復,西安門外的新宅已經拍賣,不宜收回,新宅附近還有籍沒充公的舊宅可供賞賜。陳萬言不要舊宅,嘉靖皇帝命令工部在西安門外再造一座新宅。工部營繕司郎中葉寬、員外郎翟璘在做好設計方案之後,又說這個地方緊鄰皇城,新宅高度寬度應該減半,以免逾制。陳萬言賭氣說這個賜第我不要了,而且新宅方案就是你們設計的,事前為什麼不說逾制呢?嘉靖皇帝聞訊大怒,傳旨將葉寬、翟璘下獄拷打審訊。
花園東巷
曾有皇家清潔車隊的停車場
花園東巷,西邊有花園胡同,南邊有車輦店胡同。在花園東巷與花園胡同之間,有一個佔地八畝的長方形地段,在明朝稱為淨車廠,是皇家清潔車隊的停車場,淨車,就是運輸排洩物的糞車。
北京故宮的外東路有一條夾在紅牆之間的狹長通道,舊稱蒼震門前直街,俗稱東筒子。東筒子兩側的紅牆上,開有許多半圓形的券洞,如今洞口已被封閉,並且刷上紅色塗料,但是還保留著青磚拱券。故宮外西路壽安宮和壽康宮的紅牆上,也有不少這種券洞。這些券洞都是明朝遺存的出糞口。
明朝皇家成員和太監宮女在「方便」時均使用馬桶,眾多人員的排洩量相當可觀,因此設有由低級宦官組成的清潔隊,稱為淨軍,使用淨車定期清運排洩物和垃圾。明朝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記述,「每月初四、十四、廿四日,開玄武門(清朝改稱神武門)放夫匠及打掃淨軍,抬運堆積糞壤」。明朝在東筒子的北口有一座後小門,每逢出糞日期開啟,放行淨軍和淨車進來。
紫禁城之內有許多紅牆分隔的獨立宮院,住著皇帝或后妃。淨車不能進入皇宮內院,因此在紅牆上開設券洞以溝通內外。紅牆裡面是無人居住的偏院,擺放著許多覆有蓋板的糞缸以供傾倒馬桶,「宮牆之外,磚砌券門,安大石於上,鑿懸孔垂之,各有淨軍在下接盛」。那些券門的洞口安裝著大石槽,石槽內側開鑿有傾入口,外側開鑿有洩出孔,清淘糞缸時,排洩物被傾入紅牆內側的石槽入口,順著石槽探出牆外的洩出孔,流入停放在牆外的淨車。
淨車廠舊址在清朝後期被稱為蒙古府,到民國後期又稱為花園,得名於內蒙古科爾沁部左翼中旗達爾漢親王的駐地。
達爾漢親王的王府在內蒙古通遼市以北的西遼河北岸科爾沁左翼中旗草原,在淨車廠舊址的蒙古府只是達爾漢親王來北京時的駐地。這個駐地雖然佔地八畝,但是房屋很少,留出空曠的庭院是為了在舉辦宗教和祭祀活動時搭建蒙古包。蒙古府空曠的庭院長滿了花草,所以被稱為花園,花園東巷和花園胡同由此得名。
櫻桃斜街,紀曉嵐講述的鬼故事
櫻桃斜街,以及北邊的楊梅竹斜街和南邊的鐵樹斜街、棕樹斜街,都是在元朝形成的由東北至西南斜向的街道。
元大都新城建成初期,沒有資格入住新城的商販、服務業人員和市場店鋪仍在金中都舊城,新城居民經常出城去往西南方向舊城的街市採購物資,於是就形成了櫻桃斜街一帶的數條斜街。
到了晚清和民國時期,櫻桃斜街一帶有「八大胡同」之稱,是青樓和戲園密集的地段。「八大胡同」並不限於八條胡同。舊時曾有歌謠說道: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陝西百順石頭城(陝西巷、百順胡同、石頭胡同),
韓家潭畔弦歌雜(韓家潭,即今韓家胡同),
王廣斜街燈火明(王廣福斜街,即今棕樹斜街),
萬佛寺前車輻輳(萬佛寺是陝西巷與石頭胡同之間小巷,即今萬福巷),
二條營外路縱橫(大外廊營、小外廊營),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胭脂胡同)。
櫻桃斜街65號院是民國時期戲劇界的梨園公會舊址,在大門的四個門簪之上還有「梨園永固」銘文。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櫻桃斜街的鬼故事。住在櫻桃斜街的畫家張無念,書齋的窗戶為了採光不裝窗欞,糊著巨幅的窗紙。每逢月明之夜,窗紙就會映出美女的投影。張無念看到美女投影的身材還不錯,就用畫筆在窗紙上勾畫了投影的輪廓。此後美女又經常在他家的牆頭上露面,張無念醒悟到女鬼這是讓我給她畫像啊,於是在窗紙上畫了女鬼的面容,又為投影輪廓補畫了衣裙,畫成了一幅仕女圖,後來一位知府買去了這幅畫。有人說這個女鬼可能是狐狸精,也有人說這個鬼故事大約是張無念為了促銷畫作,他自己編造的吧。
沙灘南巷,「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是哪座橋
沙灘之沙,來自玉河。民國時期將玉河改建為地下暗溝,地面形成了北河沿大街與南河沿大街。如今以沙灘命名的街巷有沙灘南巷、沙灘北街、沙灘后街。沙灘后街舊稱馬神廟街,是明朝御馬監舊址。
1898年清朝成立京師大學堂,校址設在閒置已久的馬神廟街公主府邸。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1916年北京大學在漢花園的原京師大學堂大操場建造了紅樓。
北京大學的學生宿舍不敷使用,於是在紅樓對面的新開路胡同增設學生宿舍。民國時期《燕都叢考》記述,「新開路,其東有八旗先賢祠,今為北京大學第三宿舍」。清朝和民國時期,北京曾有許多名為新開路的地方,顧名思義就是新近開闢的道路。1965年新開路胡同改稱為沙灘南巷。
北大紅樓地址舊稱漢花園。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所著《舊京瑣記》記述,「昔有南花園者,蓋清初取四方所貢之名花異卉悉置於是。而徵各省之花傭收養之,又稱漢花園,在今大學堂,已夷為民居矣」。清朝的南花園在今南長街織女橋東河沿,是明朝寶鈔司造紙廠舊址。明朝利用蒸煮紙漿的爐灶餘熱建造溫室種植蔬菜,清朝改為南花園種植花卉。漢花園是明朝北花房舊址,清朝在這裡有來自各省的漢人花匠為宮廷養花,故稱漢花園。
舊時北大新生初到北京,下了火車告訴人力車車夫要去漢花園,就沒有不知道的。然而新生入學以後才知道漢花園只是一個好聽的地名,現實中並沒有這個花園,不過這個詩情畫意的地名還是受到了學生的寵愛。1936年北大文學院學生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合作出版《漢園集》,就是選取了漢花園作為詩集名稱。其中卞之琳的一首短詩《斷章》流傳至今: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民國時期在漢花園街東的玉河之上是有橋的。「你站在橋上」,那橋是玉河之上的橋嗎?「人在樓上看你」,那樓是北大的紅樓吧?文並供圖/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