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近30年,他用一隻鉛筆描繪胡同,這才是北京的味道

2020-12-28 北晚新視覺網

深愛北京胡同文化的著名畫家況晗和北京民俗專家陸原攜手,用10年的時間打磨了近百幅技法獨特的胡同畫作,《樹影鴿子人——胡同北京的生趣與鄉愁》一書近日面世,一個飽經風霜的「胡同北京「就在眼前。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帽兒胡同、東交民巷就在眼前

這部書由一張張手工鉛筆畫和有趣的考證文字互相對照構成,講述老北京胡同的歷史沿革與當今日常生活生態。南鑼鼓巷、帽兒胡同、東交民巷、西裱褙胡同、菸袋斜街、景山前街等一個個讀者耳熟能詳的北京胡同,在畫家筆下充滿靈動之氣。

菸袋斜街

況晗說——

我畫的不僅是北京胡同,更是北京的城市氣質。人們被我的畫打動,其實是被胡同打動。這些畫的藝術性再高,也不及歷史的永恆。

有些胡同,花了很多錢改造,但效果如何呢?我問過很多北京市民,他們不反對城市改造,但對具體的改造細節不乏保留意見。那些老宅子的主人看到我的畫,再看看他們現在的房子,眼淚就出來了。

東交民巷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去畫故宮、長城、天壇這些高大上的建築,卻偏偏要畫不起眼的小胡同?我說,因為那些建築都是國寶,國家一定會保護;可胡同不一樣,今天不抓緊畫下來,明天就沒了。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看完故宮也許會問,那個朝代難道只有皇帝,他的子民都住在哪兒呀?

北帥府胡同

陸原說——

北京是千年古都,在周朝為燕國薊城,燕昭王為振興燕國,受謀士郭隗「五百金買馬骨」策論啟發,築黃金臺招攬人才,留下了燕京八景之「金臺夕照」景觀。在遼朝為燕京,留下了天寧寺古塔,是北京現存最古的建築物。在金朝為中都,留下了盧溝橋和大寧宮皇家園林即今北海公園。在元朝為大都,留下了通惠河和國子監、孔廟。在明朝為北京,留下了皇宮紫禁城。在清朝亦稱北京,留下了暢春園、圓明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和萬壽山清漪園即今頤和園。

炮局胡同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古往今來,天南海北,家國情懷,夢裡鄉愁。有多少人傑俊才,踏著盧溝古道而來,乘著運河航船而去。他們為北京留下的痕跡,有的已隨歲月飄逝,有的卻是名垂青史。

石雀胡同

再看作者筆下的鉛筆胡同,並非勝在如何逼真,最打動人的是這些作品背後透出的老北京隨性、寬厚的精神內涵。鉛筆樸素的線條、厚實的灰色調,最適合表現老北京的韻味——片片殘牆的斑駁、磚石風化的質感、老槐樹的光陰、胡同的年輪,畫中處處可見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情緒、人的思想、人的故事。

松樹街

寫胡同要寫出真相

每一個胡同的前世今生在兩位作者的筆下,充滿著特別情感——

花梗胡同南鄰的東旺胡同,明朝舊稱馬將軍胡同。往南的白米倉胡同,明朝舊稱濟陽衛倉,是濟陽衛駐軍的糧倉。南鄰的府學胡同,因明朝順天府學校而得名。元朝末年,有僧人在這裡營建報恩寺,寺院完工還未及安放佛像,明朝徵虜大將軍徐達已經攻入大都城。僧人擔憂寺院會被徵用為軍營,聽聞明朝尊崇孔子,就去孔廟借來孔子牌位供奉在寺院,謊稱這是新建的學校,於是弄假成真,寺院先是成為大興縣學校,後來又成了順天府學校。

府學胡同在元朝有兵馬司的牢房,南宋丞相文天祥在這裡被關押四年。文天祥在這裡寫作了《正氣歌》,序言寫道:「餘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文天祥說牢房有水氣、土氣、火氣等七種汙穢惡氣,但是我有浩然之氣,這就是天地正氣。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按察副使劉崧在牢房舊址建造了文丞相祠,並且將這一帶街巷命名為教忠坊以紀念不屈的忠臣。文天祥所說的七種汙穢惡氣之一是「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可見北側的白米倉胡同在元朝已經有了糧倉。

作者陸原

陸原寫胡同堅持追求真相,堅持說有用之話。磚塔胡同的萬松老人塔,民國時期書畫家葉恭綽斷定那是金朝的塔,但讓陸原特別有成就感的是,他通過翻閱、研讀大量古籍,認為萬松老人塔為元代所建,而非金代。

他解釋道,磚塔是高僧萬松老人的靈骨塔,通常都說是元朝古塔。但是萬松老人生於金朝大定六年(1166年),卒於蒙古貴由大汗元年(1246年),終年八十一歲。在萬松老人圓寂二十五年之後的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才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所以磚塔建造時間要早於元朝。

磚塔胡同

陸原寫胡同也有自己的個性。況晗畫了一個全聚德烤鴨店,陸原想,全聚德沒有委託他做軟廣告,就沒有寫文字。還有老舍故居,他更是覺得無從下筆,人人皆知的老捨生平、評價,他認為沒有必要再複述。因此,老舍故居這幅畫也沒配文。

他們因胡同而結緣

兩位作者因對北京胡同的特別情感而走到了一起。陸原今年58歲,他自述出生於元朝大都路總管府所在地交道口,少年住在通惠河終端什剎海南岸白米斜街,青年住在明朝夕月壇東門南禮士路,中年住在金中都麗澤門舊址高樓村。

作者況晗

況晗是江西人,他1991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畫胡同已有近30年。「其實住胡同開始是很難受的。」況晗回憶,當年所住的胡同只有9.13平方米,一家三口吃喝拉撒全在這裡,別說放置一畫板,就連轉身都得小心翼翼。

下班後,他常在門口吸悶煙,無聊透頂。時間長了,他發現幹水桶、垃圾桶在石榴樹下和掃把、拖把一樣能組成一幅優美的圖畫,「這就是我畫胡同的開端,當然我是用的老本行水彩畫的。」況晗著迷於北京胡同的滄桑感,「北京磚牆胡同,磚縫裡積的都是幾百年的塵土。」

長巷二條

畫胡同並非易事。多年前,寒冬臘月的北京有零下十幾度,況晗幾次在外寫生,洗水彩畫筆的水結冰了,常讓他半途而廢。悶悶不樂中他總是希望找到解決的方法,翻翻自己以前的速寫,鉛筆不用水、不結冰,工具還簡單,一塊畫板,一盒鉛筆,一個小馬扎就OK了。況晗本想用此方法練習一下基本功,天熱了再來畫水彩畫,但一畫不可收拾,一直用鉛筆畫到現在,連他自己也不可想像。在況晗眼中,胡同的灰色與鉛筆的鉛色有了完美結合,這讓他深感意外。

宣武門外大街

畫胡同,寫胡同,兩位作者也見證著胡同的變化。況晗認為,北京胡同的變化最大的時候是申奧成功之後。申奧之前有的胡同髒亂差,他為收集素材拍照,居委會的老太太常常盤查。但奧運之後,遊胡同的人多了,居民臉上那些懷疑的眼光也換成親切的笑容了。

香鉺胡同

況晗從1991年開始畫胡同至今近三十個年頭,他說,自己也從一個小夥子變成了老頭子,從對胡同的一知半解到如今也算是如數家珍,跑胡同畫胡同更促使他的藝術獲得升華。「我常常想起在我艱難的時候,胖大媽、盧大媽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對我這個外來人員的包容和幫助,小院的兄弟姐妹對我們一家人關懷備至,讓我這個遠離家鄉的遊子有了家的感覺。」

來源:藝綻

流程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北京胡同的味道
    原創 舒怡然 怡然的空間北京胡同的味道文|舒怡然 記憶中,北京的那條胡同是有幾道彎曲的,從我們學生宿舍大門走出來,一直朝北,便是「興華胡同」。 胡同口那位賣冰棍的老大媽,從初夏一直站到深秋,宛若是一種守候,給這條胡同平添了俗世的生機。她的嗓門永遠那樣嘹亮,「小豆冰棍!小豆冰棍!」一聲接著一聲,穿過胡同的寂靜和灰色,落進古槐樹濃密的枝葉裡。 走到胡同的盡頭,才知道原來這剛好是另一條胡同的起始,恰好構成了一個完美的「丁」字,可這條街的氣象卻是大不相同了。
  • 他用十萬張照片,紀念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
    「這是在取燈胡同拍的爺倆兒,後來老爺子後人還來找我,管我要這張照片留念,我做了一張送他。」賈勇說。照片上穿背心的大爺在三輪車旁乘涼,全身光溜溜的小孫子被擱在車上。順著照片往前看,還能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大街上的商鋪、胡同口的老太、小院臉盆邊的孩子。今年55歲的賈勇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在大柵欄煤市街長大,直到現在沒挪過窩。
  • 攝影記者眼中那些被遺忘的北京胡同時光(組圖)
    然而,一有時間,他更喜歡鑽進北京老城區那些破敗的胡同裡。10年間,他用萬張膠片記錄下了這個城市正在消失的古老肌理。在他的照片裡,男人們穿著羽絨服,在胡同裡下棋;老人站在胡同裡私搭的小煤棚前,戴著老花鏡,在冬日的陽光裡看著一份《北京晚報》。他用照片復活了一個確實存在又即將逝去的北京。  「咱們坐的這個位置以前是胡同,這條街以前稍微比現在窄一點兒,門臉對面還有房子,再往外才是街呢。」
  • 青山周平 | 爆改6㎡胡同老屋之前,他用10年讀懂胡同生活
    他是定居中國14年,居住在北京胡同42㎡小屋中10年的「北漂一族」。他是《夢想改造家》第三期中那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改造魔術師」:面對著35㎡和6.8 m²兩個胡同老房,他用「天馬行空」般的手法對其進行改造。將原本狹窄,陰暗,不通風的房子,改成了明亮,舒適的新居。房子的主人在節目中一邊抹著激動淚水,一邊說:「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 《宅人食堂》尋味北京 胡同裡的美食才是這個城市的味兒
    一方面,北京的美食要能滿足各方旅人的口味;另一方面,吃貨們嘗得多了,使得無論什麼樣的美食,也都能在北京找到它的老主顧。圖片 | 北京的胡同張記涮鍋是地道的北京風味,無論是店老闆老張還是他堅持原汁原味的涮肉,都把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京味兒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肉的選擇到涮肉的方法,都按照傳統,怎麼講究怎麼來。
  • 胡同中的小吃店:傳承北京味 融匯國際美食
    無論是本地小吃還是外來美食,它們和胡同、與這座城市以及這裡來來往往的人,相處得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吃的是味道 更是種念想增盛魁小吃店門臉不大,屋內才七張桌子,但從牌匾上「始創於1928年」的落款可以看出,這家老店已有近百年歷史。「來碗豆腐腦,再加個糖油餅。」「總共五塊五,您掃碼就行。」「您瞧這豆腐腦,用料可足著呢!
  • 6年拍了950條胡同,北京「90後」小夥尋回京味兒
    這個小夥就愛拍胡同午後,靜謐的東四十三條,走來了一位身穿背心短褲、右手端著相機、左手捧著《北京地名典》的小夥子。他的網名叫胡遊,1990年出生,是個地道的北京孩子。他的鏡頭,對準了胡同裡的門牌、石礅、青磚,他仔細地辨認著石柱上風化的雲紋、牌匾上斑駁的字跡,甚至是牆體上裂出的一條縫隙……一條兩百米長的胡同,能夠讓他流連一個下午。
  • 北京一定要去的胡同裡的餐廳(更新)
    之前寫了一輯「北京一定要去的胡同裡的餐廳」,很受歡迎,後來在許多網上看到了轉載(雖然有的並沒有提到Kiwi),所以給了Kiwi更多的動力,馬不停蹄的到處吃吃喝喝,現在把一些我自己覺得不錯的胡同裡餐廳推薦給大家。言歸正轉,「北京一定要去的胡同裡的餐廳」第二輯。
  • 周村·胡同記憶:梅家胡同的老房子
    保安街曾經叫做下溝街和福鶴街,北起現在的新建路,南至絲市街口,再往南才叫做保安街,後來從北頭新建路起一直到南頭棉花市街的這條南北街就統稱為保安街了。保安街如今也已經進行了開發,街道比原來寬了,路兩邊的老房子也基本都沒了。
  • 荷風吹落是鄉愁,重尋北京老胡同的塵世柴煙
    深愛北京胡同文化的著名畫家況晗和北京民俗專家陸原攜手,  用10年的時間打磨了近百幅技法獨特的胡同畫作,並與近百篇豐滿雋永的胡同小傳融為一體,  創作出了一本精彩的畫冊,試圖完美地呈現一個飽經風雨的「胡同北京」。
  • 北京城裡的小小店生存初探:小店兒的味道要有北京基因
    北京城裡的小小店生存初探1  小店兒的味道要有北京基因  幾個平方米、倆仨店員,在兩條緊挨著的胡同——楊梅竹斜街和觀音寺街有很多小店。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穩步向好,胡同裡的客流慢慢變多,小店們也逐漸恢復了營業。
  • 「海味兒」飄香北京胡同
    牛瑞雪還請來了自己的導師、法國詩人和戲劇家菲利普·登斯蘭,與當時已旅美近10年的著名舞蹈家侯瑩和古琴藝術家巫娜共同合作,《詩·曲·舞》是當年藝術節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前來觀展的人數之多,讓她們「傻眼了」。直到開展前最後一刻、海報必須印上logo的時候,活動名字才在腦門一拍中匆忙敲定。  「就叫『北京one』。」  「您好,我是朝陽門街道的,加個微信吧!」
  • 充滿傳奇色彩的北京八大胡同
    一提到北京胡同,很多人都對北京的八大胡同特有興趣,因為這裡除了有很多傳奇的青樓女子,也有不少名人,這次就來說說這八大胡同。
  • 《北京胡同的貓》攝影展,正式開演!
    Looking for you who love cats橫野大院同北京做了10年流浪貓救助公益的貓賊攝影主理人,在國慶期間一起為貓主子們做了一次展會!有貓主子們的各種畫像、照片,以及周邊,還可以各種擼貓,擼鐵,歡迎各路愛心人士參展及加入我們!
  • 胡同,北京人再也不想回去了?
    用照片記錄下西總布胡同變化的主人公,就是新開路胡同居民許曉平。這組對比照是他分別攝於2018年2月16日和2019年2月16日。2020年的夏天又到了,過去一年多了,有時拿出來照片看看不免又想胡同了。擺攤兒又能開始了,內心的小雀躍多是來自北京胡同的煙火氣了吧。
  • 北京東城區:老胡同華麗轉身展現新時代風貌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北京東城區在胡同治理過程中,破解老難題,探索新途徑,創造新經驗,讓昔日擁擠不堪的老胡同實現華麗轉身。記者近日來到東城區調研,探訪這一歷史性的變遷。   民生為本,建設好胡同人家   北京的秋天,藍天白雲映襯青磚灰瓦,胡同裡鳥鳴花香、綠蔭濃重,正是最美時節。
  • 北京胡同裡的貓擼貓地圖
    >本期選景地:北京各胡同老北京胡同貓北京的胡同裡,最常能偶遇的便是貓。大部分時間它們或穿梭於胡同中或靜坐於門墩、房脊之上,又或在汽車底下偷瞄你。少了些乖巧多了幾分傲氣,這種貓一般都被稱為「老北京胡同貓」。給這些胡同裡的貓拍照的拍攝師叫貓賊,是在北京做了10年流浪貓救助公益的貓賊攝影主理人。今年9月在東城的燈草小院辦過胡同貓展,北京很多愛貓人都去打過卡。
  • 古巷胡同,北京旅遊攻略
    「京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北京的四合院,四面都是庭院,既自成一格,又能享受天地間的氣息和天倫之樂。現在,隨著這座城市的拆除,四合院、大雜院一片狼藉,只有少數幾個被保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的舊北京文化正在消失。
  • 北京一定要去的胡同裡的餐廳(第三輯)
    在北京的胡同裡,有這麼些餐廳不顯山不露水,沒有張揚的外表,也沒有誇大的宣傳,也許低調本身就是一種特點,它就藏在胡同的角落裡,等待有緣人推開大門發現這裡有個不一樣的世界。套餐一般是五道式的,葷素搭配,酸甜苦辣,這些問題都可以交給大廚,你只管坐下等著上菜就好。CHI講究食材夠新鮮、不做過多的處理,吃的就是食物的原始香味,每個月左右菜單會更新一次。這是8月去的時候的菜單:
  • 北京有哪些深藏不露的胡同美食?
    說起北京的胡同小館,沒人能繞得開悅賓飯館。「京城第一家個體飯館」這個名頭,就是他家最好的招牌。30多年一直在這條胡同裡,任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口味。誰說年輕人就不會懷舊?嗯……雖然東四十條已經不能算做胡同了,但是不管了,我就是想推薦給您這家好吃的烤鴨店。口碑超過了很多您聽過的其他著名的北京烤鴨店,因為味道確實非常不錯,價格也相對來說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