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記者眼中那些被遺忘的北京胡同時光(組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冬日裡的白塔寺東夾道。

欒正曦攝

好景胡同是北京城南現存的典型胡同之一。

欒正曦攝

  27歲的欒正曦是一家網站的攝影記者。工作中,他的相機大多時候對準的,是T臺上妝容精緻的模特,或是新聞發布會上疲憊的娛樂明星。然而,一有時間,他更喜歡鑽進北京老城區那些破敗的胡同裡。10年間,他用萬張膠片記錄下了這個城市正在消失的古老肌理。在他的照片裡,男人們穿著羽絨服,在胡同裡下棋;老人站在胡同裡私搭的小煤棚前,戴著老花鏡,在冬日的陽光裡看著一份《北京晚報》。他用照片復活了一個確實存在又即將逝去的北京。

  「咱們坐的這個位置以前是胡同,這條街以前稍微比現在窄一點兒,門臉對面還有房子,再往外才是街呢。」在宣武門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裡,他用手比畫著這裡以前的格局。如今,他用語言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還原出的那條胡同,早已在外拓城市主幹道的推土機下消失不見了。

  欒正曦曾經就是一個生活在胡同裡的北京人。那時,他和奶奶家的四戶人住在西城區一條死胡同的四合院裡。院子裡種了三棵石榴樹,兩棵棗樹,還有兩棵香椿樹。他在院子裡打羽毛球,搭葡萄架,甚至同時養了烏龜、貓、兔子等好幾種動物。

  「我們家是靠在胡同口的第二個院,我們這條胡同有10個院子,我可以從第二個院子走房頂,走到第十個院子找我的朋友玩。」如今,早已搬入樓房居住的他,說起這些言語中依舊眷戀不舍。

  1998年,正在高中學習攝影的欒正曦打算拍點胡同裡的人文景觀。起初,他只是拍胡同裡的典型景物,但沒過多久,拆遷的洪流向北京內城襲來。這時他發現,胡同裡的一切都變成了典型。於是他開始和推土機賽跑,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只要有時間他就背上相機、揣著地圖四處轉,因為很多東西「拍一次少一次」了。

  四合院裡的水缸,影壁,胡同裡遛鳥的老頭,老頭懷裡偶爾響起的一兩聲蛐蛐的叫聲,甚至連房頂上躥來躥去的野貓,如今已經很少見了。欒正曦想拍北京傳統的胡同,也就是那些還保留著原始模樣未經改造的胡同,但他不喜歡「破破爛爛」這個詞,「那只是歲月的痕跡。」他糾正記者。他不喜歡拍那些被刷了層灰漆後、面目統一的新胡同,但即使是這種胡同,在如今的北京城裡也快不見了。

  欒正曦有一張從二手市場淘到的1954年北京市城區地圖,他經常在地圖上畫出一個區域,然後實地去找一找這些胡同。可老人們告訴他,這張地圖上的胡同,50%在上世紀80年代就消失了。有一次,他看到一張九道灣胡同的黑白老照片,這條胡同位於東城區北新橋附近,因拐彎兒多而得名「九道灣」。那張照片中,一位老奶奶正推著小竹車經過胡同裡的一個拐彎兒,整個畫面讓人感到幽靜愜意。可當欒正曦真的找到這個地方時,他卻失望了,胡同裡添上了空調機,牆被刷上了統一的灰色,上面還噴上了「辦證」的小廣告。他什麼也沒拍,就離開了。

  「胡同的位置被保留下來,可裡面的東西已經全變了,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胡同。」他說。

  二環路裡的每一條胡同,欒正曦已經走了好幾遍。「不要以為二環裡的東西挺多,其實用不了幾次就走完了。」甚至在等人的空隙裡,他都要到附近的胡同裡溜達溜達,看看還有沒可以拍攝的對象。聽說誰家住在胡同裡,他的眼睛馬上一亮:「你們家院裡還有什麼老東西嗎?」

  驚喜是有的,但多半是失望。1999年欒正曦剛開始拍胡同時,一天就能用掉6個膠捲。現在,兩個月也不一定能拍完一個。有一次,他本來打算去豐盛胡同拍點東西,可是20天後他再到那裡,已經是一片廢墟。後來,他只要開車或者坐車時,看見一個樓群裡還有胡同的影子,就馬上去找。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他還是趕不上推土機的速度。

  欒正曦的業餘時間幾乎都花在了為胡同拍照上,他常常花一個下午,走上三四個小時。有人不理解,覺得他成天拍胡同裡「光著個大膀子」的人,是不是在體現城市的陰暗面。還有人問他,北京有很多不同風光,為什麼要拍胡同呢?

  「如果不是住過胡同裡,他不知道拍什麼。」他無法說出自己對哪條胡同最有感覺,「這不是拍風光。這是一個拆遷的過程,不是建造的過程,如果我拍過100條胡同,10年後都沒了,這100條都很珍貴。」

  欒正曦希望通過自己的照片,讓很多人找回逝去的記憶。他的拍攝要求近乎苛刻:一定要用膠片,還得是反轉片,而且最好是在陰天,這樣才能體現出胡同的味道。而且這些照片,他都是不賣的。

  欒正曦很少去南鑼鼓巷、五道營胡同這些由胡同改造為休閒場所、旅遊景點的地方,儘管它們早就被認為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如今以古老的身軀迎接著年輕的遊客。可欒正曦認為「那不是屬於北京胡同的東西」,他更嚮往的,是父輩時代的北京:傍晚去西直門城樓上看日落,晚上到城門洞裡逮蛐蛐。「現在感覺都變了,如今的北京,看到的都是陳列品。」他說。本報記者 張黎姣 實習生 吳曼至

相關焦點

  • 白冰:北京胡同共賞庭院好時光
    作為「北京人」,白冰曾在北京胡同拍攝過一組寫真。在這組寫真中,身著碎花上衣深色褲裝的白冰宛如民國的大家閨秀,北京老胡同的青磚折射出的歷史厚重感和白冰身上的古典美完美融合,深受廣大北京市民和網友好評。金絲胡同、柴棒胡同、茶葉胡同、母豬胡同、狗尾巴胡同、麻線胡同、棉花胡同、褲子胡同、帽兒胡同……俗語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 胡同,北京人再也不想回去了?
    (轉自微博:掛掛釉)如今在北京人眼中胡同兩頭是時髦的現代,胡同裡是依然有慢悠悠的舊時光。(攝影:赤耳,真的連這潮溼都那麼熟悉啊)但是,還是會留戀的是胡同的拐彎抹角;想念的是胡同裡熟悉的飯香。別再和我們說哪些店土,哪些是網紅哪裡應該有個咖啡館兒了。。。
  • 作為北京婚紗攝影新聖地的化家胡同,曾是街巷治理老大難
    冬日的北京街頭,少了枝葉繁茂的綠樹花草做點綴,略顯蕭瑟。可走進朝外南大街附近的化家胡同,路兩側花箱中一簇簇中心是紫色、淡黃色,底部幾層是綠色的闊葉植物,為街景增添了勃勃生機。朝外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利傑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化家胡同寬敞整潔,三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化家胡同成路於清代,是朝陽區僅存的兩條在歷史上以姓氏命名的胡同。長170米、寬6米的胡同中有一所學校、三棟民居、兩座餐館,以前,這裡私搭亂建、開牆打洞、堆物堆料現象十分嚴重,胡同北口的自行車存車棚、小賣部讓胡同更加擁擠。
  • 細數那些北京有意思的胡同
    胡同,是城市的脈絡,它雖然不是北京的全部,但是當代北京的珍貴的飾品之一。「夕陽西下,一抹淡淡的陽光柔和地灑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裡。精緻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門,鋥亮的門鈸,老樹下扯閒篇兒的老人,追逐頑戲的孩子,還有那由遠而近、略帶沙啞的『磨剪子來鏹菜刀』的吆喝聲……」在北京,胡同——它更是咱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地界兒,每條胡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只有耐心細細品味過後,才能體會它的魅力。
  • 那條胡同那些時光
    裡面有很多北京人熟悉的老物件,踏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親切與溫馨。而「回家·舊影」展出的老照片更讓人恍若置身多年前的四合院裡。王虹光是本次的策展人,收集和整理這些老照片,她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看著人們通過普通家庭的老照片,了解更多鮮活的歷史,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老照片的徵集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的長期活動。
  • 著名的北京胡同,還能拍好嗎?
    我是您的粉絲,期期攝影點評必看,您是為攝影人服務難得的好老師。春節期間到大柵欄溜達一趟,想拍一些反映胡同人生活的片子,但又不知從何處下手,現把片子冒昧的給您呈現,懇請得到你的幫助。.. 徐曉剛講評反映胡同人生活,這個思路沒問題。
  • 北京胡同裡的貓擼貓地圖
    老北京胡同幾百年的時光秋去冬來,歲月依舊有風,有陽光,還有貓老北京胡同裡的貓先介紹這幾隻>本期選景地:北京各胡同老北京胡同貓北京的胡同裡,最常能偶遇的便是貓。大部分時間它們或穿梭於胡同中或靜坐於門墩、房脊之上,又或在汽車底下偷瞄你。少了些乖巧多了幾分傲氣,這種貓一般都被稱為「老北京胡同貓」。給這些胡同裡的貓拍照的拍攝師叫貓賊,是在北京做了10年流浪貓救助公益的貓賊攝影主理人。今年9月在東城的燈草小院辦過胡同貓展,北京很多愛貓人都去打過卡。
  • 建國前後北京胡同的門牌
    胡同是北京獨有的文化傳承,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講述著早年間胡同裡的故事。可惜現在所剩不多了。原來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豬毛。沒名的胡同海了去了,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上來。如今是沒名的胡同沒有了,有名的胡同大約也只有2500餘條了。
  • 《北京胡同的貓》攝影展,正式開演!
    Looking for you who love cats橫野大院同北京做了10年流浪貓救助公益的貓賊攝影主理人,在國慶期間一起為貓主子們做了一次展會!有貓主子們的各種畫像、照片,以及周邊,還可以各種擼貓,擼鐵,歡迎各路愛心人士參展及加入我們!
  • 他用十萬張照片,紀念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開始拍北京胡同,拍到現在已有將近十萬張。三十多年的時間,賈勇一直忙著拍,很少整理,他原本打算趁著春節假期把這些年拍過的胡同和那些人系統整理一遍,卻接到了店面被劃為文物保護範圍,商戶需要儘快搬遷的通知。找店面、搬家具,他連著好些天從大早上忙到凌晨兩三點。即便如此,賈勇還是擠出時間在前門轉悠拍胡同,「也許這就是最後的留影了,我總要好好跟他們說『再見』」。
  • 住在北京胡同,感受巴黎溫度.
    他們愛惜那些有著本來面目的舊物,他們從古董市集裡淘來家具或材料,把旅行中偶遇的美好物件搬回家,加上自己的想法和點綴,變成獨一無二的 「原創室內裝飾」。左右滑動看到更多古董市場圖片宅sir第一次到朱微微家做客,發現她胡同裡的家也深藏著這種「巴黎人」特質。
  • 一種舊時光帶來的新鮮刺激 北京·留念
    攝影師王文揚,從80 年代、90 年代,到跨世紀,用相機記錄下改革開放初期的北京。喝酒、燙頭、類似朝陽群眾的小腳偵緝隊手動下滑,一定和政治書上看的不一樣。遙遠的舊日時光,卻透著新鮮的味道。如果穿越回改革開放初期,你會迎著改革的春風做一件什麼事?歡迎留言分享。
  • 「海味兒」飄香北京胡同
    這裡是北京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27號院,5年前,幾位留法海歸來到這裡策展搞活動辦沙龍。居民從不解到破冰,從懷疑到喜歡,如今,這裡不僅成了社區居民離不開的文化驛站,也為社區治理提供了一份獨特的參考樣本。近日,本報記者走進27號院,探尋這裡的「海味兒」密碼。    「就仨人,還真做成了!」
  • 北京胡同的味道
    原創 舒怡然 怡然的空間北京胡同的味道文|舒怡然 記憶中,北京的那條胡同是有幾道彎曲的,從我們學生宿舍大門走出來,一直朝北,便是「興華胡同」。胡同很安靜,除了清早上班時,從那些紅黑大門裡偶爾閃出來幾輛自行車,白天便少見人影。沒有碧綠養眼的草坪,也沒有奼紫嫣紅的花樹。偶見從某家四合院裡探出一枝嫩黃的迎春花,眼前便是一亮。
  • 南鑼鼓巷、五道營等胡同大量商鋪關店難再開,北京網紅胡同能否渡過...
    李凱旋攝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凱旋 李未來 北京報導原本是北京最具情懷的幾條胡同商業街,但店主們目前必須要為生計發愁了。北京鼓樓地區坐落著南鑼鼓巷、五道營胡同等多條「網紅」胡同,其建築不僅極具老北京特色,也有許多優質的店鋪隱藏其中。
  • 胡同裡的舊時光,是那麼的美好
    老北京人說,時移世易,從前的北京胡同兒正慢慢地變少,屬於老北京最鮮明的痕跡亦同樣在慢慢變淡。曾經古色古香的北平城,在不聲不響中,已轉變成一座具高度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如今,想要再度回味「北平情懷」,已然不易,只能在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中,「嗅」到那淡淡的老北京風味。
  • 周蕙《不被遺忘的時光》北京開唱 致敬不朽金曲
    10月12日,周蕙新專輯《不被遺忘的時光》音樂分享會在北京舉行。此次音樂會特別選擇了比較溫馨的場地,讓歌迷更加近距離去了解周蕙,仿佛周蕙就在身邊唱歌給大家聽。而即將踏入個人加入樂壇第20年的周蕙,周蕙在暌違樂壇5年後重新起航,她將再度以美聲伴你我將時光倒轉,找回過去和未來每段「不被遺忘的時光」。  周蕙新專輯《不被遺忘的時光》中收錄了60-80年代十位歌手作品,包括鄧麗君、鳳飛飛、姚蘇蓉、歐陽菲菲、甄妮、張琍敏、黃鶯鶯、陳秋霞、蔡琴、蘇芮等。
  • 《一無所有》北京胡同搖滾樂影片需要你!!!
    這幾年,胡同改造越來越頻繁,老住戶的居住習慣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斷碰撞,「胡同文化」發生著飛速的改變。對我來說,這改變的發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趁著它還在的時候去感受它,記錄下當下的感受,是我所相信的,還有那麼一點意義的事。在北京這樣物慾橫流的大城市,有一個女孩想要追求一種一無所有的狀態。這也許是一種很難被人理解的行為。
  • 6年拍了950條胡同,北京「90後」小夥尋回京味兒
    俗話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如今城市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盛滿兒時記憶的胡同卻越發讓人懷念。一位網名叫胡遊的「90後」小夥子,用了6年的時間,走遍了內城950條胡同,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胡同裡的滄桑和變化,展示在微博上,讓四九城的孩子們都想起了兒時長大的地方。
  • 《小井胡同》:北京胡同的小時代|劇評
    既然有些歷史國人已開始正視了,並且又是以極具京味特色的胡同文化為背景的,便有了幾分興趣。劇場舞臺的背景是老北京的小井胡同,整個劇根據時間順序從1949 年到1980 年這三十年中國發生的變化,擷取重要變化節點分為五幕。劇中的人物挺多的,都是生活在老北京的小人物。由於出場時間和頻率不一,劇情發展的節奏也較快。沒有一一記住姓名。但總的說,人物性格刻畫還是很鮮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