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老人當年的工會會員證
王娜(左)與妹妹的舊照
史家胡同博物館
「回家·舊影」展覽
近日,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了「回家·舊影」的展覽。展覽共包含「街坊往事」「胡同古今」「京城舊影」「遊園京夢」四大板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街坊往事」板塊,在以「家」為主題的展廳內,展出了來自史家胡同一帶八個家庭的五十餘張老照片。從這些照片中,人們不僅能夠看到一個個家庭的變化,更能感受時代的變遷。
有趣的是,因為展出的良好效果,在展覽的最後一周,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展廳,還特意舉辦了德外老街坊的老照片展,這些老照片為人們講述鮮為人知的德外老街坊的往事。
從某種意義上,這些照片背後所記載的個人史,豐富了整個城市的歷史。
1
在史家胡同住了六十多年
史家胡同博物館坐落在史家胡同深處。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座保護完好的四合院。裡面有很多北京人熟悉的老物件,踏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親切與溫馨。而「回家·舊影」展出的老照片更讓人恍若置身多年前的四合院裡。
王虹光是本次的策展人,收集和整理這些老照片,她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看著人們通過普通家庭的老照片,了解更多鮮活的歷史,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照片的徵集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的長期活動。史家社區常年面向居民徵集老照片,但是苦於社區日常工作繁重、人手有限,無法將居民提交照片時講述的照片背後的故事記錄下來。
因此,史家胡同博物館協助社區,以原來的老照片徵集活動為基礎,建立「老照片工作坊」,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著志願者,幫助居民掃描老照片,同時請居民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並以視頻、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與社區共同留存一份屬於史家胡同居民的口述史檔案。
此次史家胡同博物館推出的「回家·舊影」展覽,展出了史家胡同一帶八個家庭的五十餘張老照片。一張張老照片忠實地記錄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時刻,這些個人歷史畫卷,反映的不僅是史家胡同的變遷,也是整個北京城的變遷。在整理中,王虹光發現,相比於其他胡同,史家胡同的居民變動不大,在這裡居住長達數十年的家庭非常多。
今年82歲的王淑芬老人,是史家胡同20號院的居民,她在這裡居住已有六十多年。王淑芬老人說,她18歲開始工作,哥哥給她找了一個中文打字學校,學了一段時間,她到外文出版社(現燈市口皇冠假日酒店)考試,結果她只會中文打字,人家要求外文,她就回家了。1955年,20歲的王淑芬結婚了,丈夫是北京人。他倆是經長輩介紹認識的。王淑芬當時在文化部開車,她愛人的父親在教育部開車,後來兩個長輩認識後,就撮合了這門親事。她愛人自從北京人藝建院後,就一直在人藝工作,結婚後,他倆分了房子,就是史家胡同20號院。六十多年了,王淑芬一直住在這裡沒動。「結婚證早就丟了,愛人是1999年去世的,因為肺氣腫。」
六十多年,北京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王淑芬在這套院子裡,濾去了六十多年的世事紛爭,無疑是幸運的。如今,閒暇無事時,她像很多老北京一樣,愛在附近逛逛,和鄰居話話家常。過著她喜歡的胡同生活。
在展廳時,王淑芬老人拿來不少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她十來歲時的照片,她打扮得乾乾淨淨,穿的也是新衣服,只是臉上沒有笑容。王淑芬老人說,這張照片是1949年前,她表哥給她拍的。當時父母把她送到大姨家。但等到過年的時候,爸媽還不接她回家,她心裡非常難受。所以,即便穿著新衣服,也不開心。這張照片也令王淑芬老人感慨萬千,拍這張照片時,王淑芬正值豆蔻年華,但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她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了,「三哥跟我說,給你找出了一個寶貝,我一看,就是十多歲時照的那張一寸大的照片。」
王淑芬老人還展示了一張大的全家福。這是前幾年,王淑芬生日後,一大家子人在首都劇場對面的一個飯店裡照的。「這不是趕上我生日的時候照的。我根本就沒過過生日,說實在的,我就是煩過生日。我的一個小重孫子生日和我就差兩天,大家說一塊過吧,老太太晚兩天,小重孫子提前兩天,正好趕上周末,大家聚在一起,照的這張。」
史家胡同25號院的王娜與史家胡同有著四十年的緣分。史家胡同記錄了他們一家濃濃的親情,他們也見證了胡同的變遷。王娜保留了很多老照片。「1977年至1978年,全國搞『工業學大慶』,那時候我負責展覽,從財務、人事……幹了一大圈。」王娜回憶,「當時我們家住在史家胡同,房子小住不下,我就住在辦公室。」 改革開放後,財務行業缺乏人才,王娜便參加了財務會計培訓班,從事財務工作。
王娜一家幾代人都居住在史家胡同,在這裡有他們數不清的美好回憶,同時也見證了史家胡同從曾經的破舊到整修後的煥然一新。
從1977年入住史家胡同至今,王娜與鄰裡之間關係非常親密,對生活了幾十年的胡同感觸頗多。「原來的胡同破破爛爛的,你看我們的那個照片裡,很多待改善的地方。」王娜指著20世紀80年代末,兒子和侄兒在家門前的合影,「從照片上看,牆上的磚頭都快掉了,我們院一進去是個大坑。現在通過改造,填平了,有時候我還不習慣呢。」
王娜對史家胡同的現狀很滿意,「胡同很整潔,你看現在還有花壇,包括現在窗戶外面統一做的圍欄,空調外機都裝得很好,真的很整潔。」
86歲的王素芬老人在史家胡同3號院住了半個多世紀。20世紀50年代,她作為村裡的勞動能手和技術人員來到北京。她的丈夫1953年考入銀行工作,之後他們一直在這裡。王素芬老人的三個孩子都是史家小學畢業的,三個孫女也是史家小學畢業的。她對史家胡同充滿了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