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胡同那些時光

2021-01-08 央廣網

王淑芬老人當年的工會會員證

王娜(左)與妹妹的舊照

史家胡同博物館

「回家·舊影」展覽

近日,史家胡同博物館舉辦了「回家·舊影」的展覽。展覽共包含「街坊往事」「胡同古今」「京城舊影」「遊園京夢」四大板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街坊往事」板塊,在以「家」為主題的展廳內,展出了來自史家胡同一帶八個家庭的五十餘張老照片。從這些照片中,人們不僅能夠看到一個個家庭的變化,更能感受時代的變遷。

有趣的是,因為展出的良好效果,在展覽的最後一周,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展廳,還特意舉辦了德外老街坊的老照片展,這些老照片為人們講述鮮為人知的德外老街坊的往事。

從某種意義上,這些照片背後所記載的個人史,豐富了整個城市的歷史。

1

在史家胡同住了六十多年

史家胡同博物館坐落在史家胡同深處。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座保護完好的四合院。裡面有很多北京人熟悉的老物件,踏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親切與溫馨。而「回家·舊影」展出的老照片更讓人恍若置身多年前的四合院裡。

王虹光是本次的策展人,收集和整理這些老照片,她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看著人們通過普通家庭的老照片,了解更多鮮活的歷史,她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照片的徵集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的長期活動。史家社區常年面向居民徵集老照片,但是苦於社區日常工作繁重、人手有限,無法將居民提交照片時講述的照片背後的故事記錄下來。

因此,史家胡同博物館協助社區,以原來的老照片徵集活動為基礎,建立「老照片工作坊」,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著志願者,幫助居民掃描老照片,同時請居民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並以視頻、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與社區共同留存一份屬於史家胡同居民的口述史檔案。

此次史家胡同博物館推出的「回家·舊影」展覽,展出了史家胡同一帶八個家庭的五十餘張老照片。一張張老照片忠實地記錄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時刻,這些個人歷史畫卷,反映的不僅是史家胡同的變遷,也是整個北京城的變遷。在整理中,王虹光發現,相比於其他胡同,史家胡同的居民變動不大,在這裡居住長達數十年的家庭非常多。

今年82歲的王淑芬老人,是史家胡同20號院的居民,她在這裡居住已有六十多年。王淑芬老人說,她18歲開始工作,哥哥給她找了一個中文打字學校,學了一段時間,她到外文出版社(現燈市口皇冠假日酒店)考試,結果她只會中文打字,人家要求外文,她就回家了。1955年,20歲的王淑芬結婚了,丈夫是北京人。他倆是經長輩介紹認識的。王淑芬當時在文化部開車,她愛人的父親在教育部開車,後來兩個長輩認識後,就撮合了這門親事。她愛人自從北京人藝建院後,就一直在人藝工作,結婚後,他倆分了房子,就是史家胡同20號院。六十多年了,王淑芬一直住在這裡沒動。「結婚證早就丟了,愛人是1999年去世的,因為肺氣腫。」

六十多年,北京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王淑芬在這套院子裡,濾去了六十多年的世事紛爭,無疑是幸運的。如今,閒暇無事時,她像很多老北京一樣,愛在附近逛逛,和鄰居話話家常。過著她喜歡的胡同生活。

在展廳時,王淑芬老人拿來不少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她十來歲時的照片,她打扮得乾乾淨淨,穿的也是新衣服,只是臉上沒有笑容。王淑芬老人說,這張照片是1949年前,她表哥給她拍的。當時父母把她送到大姨家。但等到過年的時候,爸媽還不接她回家,她心裡非常難受。所以,即便穿著新衣服,也不開心。這張照片也令王淑芬老人感慨萬千,拍這張照片時,王淑芬正值豆蔻年華,但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她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了,「三哥跟我說,給你找出了一個寶貝,我一看,就是十多歲時照的那張一寸大的照片。」

王淑芬老人還展示了一張大的全家福。這是前幾年,王淑芬生日後,一大家子人在首都劇場對面的一個飯店裡照的。「這不是趕上我生日的時候照的。我根本就沒過過生日,說實在的,我就是煩過生日。我的一個小重孫子生日和我就差兩天,大家說一塊過吧,老太太晚兩天,小重孫子提前兩天,正好趕上周末,大家聚在一起,照的這張。」

史家胡同25號院的王娜與史家胡同有著四十年的緣分。史家胡同記錄了他們一家濃濃的親情,他們也見證了胡同的變遷。王娜保留了很多老照片。「1977年至1978年,全國搞『工業學大慶』,那時候我負責展覽,從財務、人事……幹了一大圈。」王娜回憶,「當時我們家住在史家胡同,房子小住不下,我就住在辦公室。」 改革開放後,財務行業缺乏人才,王娜便參加了財務會計培訓班,從事財務工作。

王娜一家幾代人都居住在史家胡同,在這裡有他們數不清的美好回憶,同時也見證了史家胡同從曾經的破舊到整修後的煥然一新。

從1977年入住史家胡同至今,王娜與鄰裡之間關係非常親密,對生活了幾十年的胡同感觸頗多。「原來的胡同破破爛爛的,你看我們的那個照片裡,很多待改善的地方。」王娜指著20世紀80年代末,兒子和侄兒在家門前的合影,「從照片上看,牆上的磚頭都快掉了,我們院一進去是個大坑。現在通過改造,填平了,有時候我還不習慣呢。」

王娜對史家胡同的現狀很滿意,「胡同很整潔,你看現在還有花壇,包括現在窗戶外面統一做的圍欄,空調外機都裝得很好,真的很整潔。」

86歲的王素芬老人在史家胡同3號院住了半個多世紀。20世紀50年代,她作為村裡的勞動能手和技術人員來到北京。她的丈夫1953年考入銀行工作,之後他們一直在這裡。王素芬老人的三個孩子都是史家小學畢業的,三個孫女也是史家小學畢業的。她對史家胡同充滿了熱愛。

相關焦點

  • 攝影記者眼中那些被遺忘的北京胡同時光(組圖)
    然而,一有時間,他更喜歡鑽進北京老城區那些破敗的胡同裡。10年間,他用萬張膠片記錄下了這個城市正在消失的古老肌理。在他的照片裡,男人們穿著羽絨服,在胡同裡下棋;老人站在胡同裡私搭的小煤棚前,戴著老花鏡,在冬日的陽光裡看著一份《北京晚報》。他用照片復活了一個確實存在又即將逝去的北京。  「咱們坐的這個位置以前是胡同,這條街以前稍微比現在窄一點兒,門臉對面還有房子,再往外才是街呢。」
  • 《老炮兒》:胡同還是那條胡同,北京已不是那個北京了
    胡同還是那條胡同,北京已經不是他們認識的那個北京,要這幾個人掏出幾千塊錢都有點犯愁,然而胡同轉手交易,房價可不止十萬一平。《老炮兒》的故事讓這群人和開Enzo法拉利、在瑞士銀行有巨額帳戶的官二代產生了交集。看完電影時接近凌晨12點,下一場的觀眾還在影院門口排隊等著檢票,票房火爆,場場爆滿,據說不少場次結束時都有觀眾鼓掌。
  • 和順七條胡同與聖恩寺丨胡同長春
    2018年,和順七條胡同 胡同東側平房與大樹  從和順街向東至東盛大街有8條胡同,分別是和順頭胡同、和順二胡同……和順七胡同、和順八胡同。    2018年,在嶺東路上向北看和順七條胡同  東盛大街至民豐街有6條胡同,民豐街至信和街有6條胡同,信和街至樂土街有3條胡同。
  • 細數那些北京有意思的胡同
    老北京俚語北京味兒,能直接溢出屏幕街頭巷尾的小商販、剃頭匠、雜耍藝人、黃包車熙熙攘攘的四九城街市還有那再熟悉不過的胡同,是城市的脈絡,它雖然不是北京的全部,但是當代北京的珍貴的飾品之一。「夕陽西下,一抹淡淡的陽光柔和地灑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裡。
  • 胡同裡的舊時光,是那麼的美好
    如今,想要再度回味「北平情懷」,已然不易,只能在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中,「嗅」到那淡淡的老北京風味。胡同裡的生活,走街串巷是我一直憧憬的,而親眼看看這座四九城,從點滴去感受它的人情風貌,則是我一直以來所嚮往的。一次與好友閒聊,無意中透露了我那小小的「北平夢」。她是個北京土著,稍作思索便告訴我:「想要圓夢一定要去和平菓局!」
  • 還記得老濟南那條最有特色的李承務巷水胡同嗎
    文 | 呂允山濟南最具盛名、最有特色的水胡同是哪一條?不得不說一說史稱李承務巷的那條凹凸不平的百米小巷。說它最具盛名首先因為它地理位置:位於司裡街正當中,直通琵琶橋,是從城南進入黑虎泉景區的首選路徑,所以廣為人知。
  • 老北京胡同這麼多,最古老的胡同是哪條?
    說起老北京,人們總是會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北京胡同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如今已經成為了北京人生活的象徵和北京文化的體現。舊時老北京的胡同,遍布整座北京城,老北京民間有句諺語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北京城的胡同之多。
  • 白冰:北京胡同共賞庭院好時光
    作為「北京人」,白冰曾在北京胡同拍攝過一組寫真。在這組寫真中,身著碎花上衣深色褲裝的白冰宛如民國的大家閨秀,北京老胡同的青磚折射出的歷史厚重感和白冰身上的古典美完美融合,深受廣大北京市民和網友好評。金絲胡同、柴棒胡同、茶葉胡同、母豬胡同、狗尾巴胡同、麻線胡同、棉花胡同、褲子胡同、帽兒胡同……俗語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 6年拍了950條胡同,北京「90後」小夥尋回京味兒
    俗話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如今城市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盛滿兒時記憶的胡同卻越發讓人懷念。一位網名叫胡遊的「90後」小夥子,用了6年的時間,走遍了內城950條胡同,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胡同裡的滄桑和變化,展示在微博上,讓四九城的孩子們都想起了兒時長大的地方。
  • 舊北京的「八大胡同」是什麼樣子,它們又是哪八條胡同?
    「八大胡同」的由來  其中比較出名的妓院,那麼舊北京的「八大胡同」可謂是「榜居前三」了。  在清朝的時期,便有了八大胡同這一說,因為而妓院大部分在珠市口北、前門至和平門之間,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八條胡同的,故有了「八大胡同」這個名字的由來。
  • 天津的老胡同
    說到天津的胡同,各種叫得響亮的胡同名也是各有來歷。有條胡同叫襪子胡同,「長得還真有點像襪子」,據說最早的「稻香村」就在那。那會兒,不僅店鋪多、大人物多。天后宮每有盛事,襪子胡同必然是人如潮湧。可惜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
  • 北京胡同的味道
    原創 舒怡然 怡然的空間北京胡同的味道文|舒怡然 記憶中,北京的那條胡同是有幾道彎曲的,從我們學生宿舍大門走出來,一直朝北,便是「興華胡同」。青灰色的柏油路,路兩邊是一扇扇紅漆大門,偶爾也有幾扇黑漆的,紅黑相間,使得整條街平生出了某種韻律。每扇門前都有道高高的門檻,象故宮博物院太和殿的門檻一樣,只不過這些門檻低了那麼一點點。一道道門檻橫在那裡,給這些四合院增添了某種神秘感。想那一扇扇大門後面,到底鎖住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 小胡同大名堂,這個胡同裡可都是名人!
    曾陪我太太去她家以前的老院子—一個早已破舊不堪的小院,聽她津津樂道的講兒時胡同裡的故事。也和她一起大清早橫穿大半個北京城,去城南胡同深處一個油餅豆漿鋪吃油餅,然後再帶一大包回家。流連在這些百年、甚至數百年的胡同小院裡,想像曾經的清風微瀾,尋常巷陌;歷史的風雲變幻,驚濤駭浪;評數那些名流鴻儒,政客梟雄;觀看百姓的市井百態,家長裡短,會有很多感悟和趣味。
  • 胡同西餐尋味記|胡同裡的12家西餐廳
    時尚洋氣的各色西餐廳和經歷滄桑的老北京胡同,這樣的組合似乎總能傳達出更多的情愫,讓人更心之嚮往。如今,我們在一條胡同裡尋店,已經不再局限於味蕾,而是延伸到方方面面所帶來的感官享受,有的時候,甚至內心裡被喚醒的那一絲情緒都會讓我們心生情愛。
  • 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從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爵編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現存最早記錄北京胡同的專著)中得知,當時京城內有兩條孝順牌胡同,明代後期它們都改稱為孝順胡同。一者在當時的東城明時坊。其西起崇文門裡街(即今崇文門內大街),東至內城南城根,位於泡子河南岸,與船板胡同一河之隔。
  • 北京有哪些深藏不露的胡同美食?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高樓大廈裡,密集的環境卻拉遠了人們的距離。說起北京的胡同小館,沒人能繞得開悅賓飯館。「京城第一家個體飯館」這個名頭,就是他家最好的招牌。30多年一直在這條胡同裡,任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口味。
  • 《小井胡同》:北京胡同的小時代|劇評
    既然有些歷史國人已開始正視了,並且又是以極具京味特色的胡同文化為背景的,便有了幾分興趣。劇場舞臺的背景是老北京的小井胡同,整個劇根據時間順序從1949 年到1980 年這三十年中國發生的變化,擷取重要變化節點分為五幕。劇中的人物挺多的,都是生活在老北京的小人物。由於出場時間和頻率不一,劇情發展的節奏也較快。沒有一一記住姓名。但總的說,人物性格刻畫還是很鮮明的。
  • 北京胡同|②乾麵胡同:無數大師曾經徘徊的街巷
    乾麵胡同呈東西走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西石槽胡同、東石槽胡同相通,北與東羅圈胡同、西羅圈胡同相通。明朝就叫乾麵胡同。據傳,乾麵胡同得名於胡同東口對面的祿米倉胡同,祿米倉胡同,是明清貯存官糧的地方。
  • 周村·胡同記憶:梅家胡同的老房子
    這條胡同叫做梅家胡同,是周村古商城的大街東邊的保安街上的許多胡同之一。 保安街曾經叫做下溝街和福鶴街,北起現在的新建路,南至絲市街口,再往南才叫做保安街,後來從北頭新建路起一直到南頭棉花市街的這條南北街就統稱為保安街了。保安街如今也已經進行了開發,街道比原來寬了,路兩邊的老房子也基本都沒了。
  • 沒有黑芝麻,卻有紙糊馬,從「何紙馬」轉化來的黑芝麻胡同
    沒有黑芝麻,卻有紙糊馬,從「何紙馬」轉化來的黑芝麻胡同「芝麻開門」,這曾是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裡的秘密口訣,甭看芝麻雖小,卻是神奇的。北京東城區有一條胡同,偏偏叫黑芝麻胡同。這條東西走向的胡同並不怎麼長,僅僅265米,寬約5米。